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软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025163
近几十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日渐丰饶的同时,精神困扰也随之而来,很大一部分原因或许跟文化传承的断失有关。然而,如何从传统中吸取适用于当下的养料,却不是简单的照搬或者扬弃能解决的,需要每个人自身不断地探索、反思。本书就是一次可贵的尝试,或许会对你有所启发。
本书专注于儒学中的心理学取向,也就是心性学的内容,主要对历代学者关于心性修养的内容进行梳理,择其要点,重在实修,不作迂腐道德说教,力求切实可行,以使人们了解儒学并非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而确乎是可以带来实际效用、并且是有章可循的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方法。同时,以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与实验相佐证,融会贯通。现代心理学部分以人本主义取向为主,强调自我实现的内在潜力,在论证上,则多采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弥补传统心性学缺乏实证的弊端。对其他各种心理学流派的理论,也不设门派的壁垒,只要是可资借鉴的,也都列举说明,只为给读者提供更多的视角。全书不涉及政治,也较少谈论伦理道德,除非是与人的心理成长有相关性。每章之后附有一篇“练习”,基本是取自现代心理学的方法,但与书中内容也息息相关,以增强本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推荐序
前言:孔颜乐处,中国人的幸福源泉
保持快乐,这是个难题
快乐是可以选择的
有一种快乐,叫作孔颜之乐
孔颜乐道的当代意义
这本书主要说什么
章孔颜之乐,所乐何事
何谓孔颜之乐
孔颜之乐不是感官愉悦
孔颜之乐不是外在的追求
孔颜之乐是人心的畅达
孔颜之乐是实现倾向的达成
孔颜之乐是生命自然流动的满意感
练习:功过格与快乐日记
第二章人心两面,习气困扰
人性的张力
认识我们的习气
习气并非不好
习气的固着与扭曲
身体上的习气
情绪与情感的习气
认知与思维的习气
习气的连锁反应
习气的对治
练习:自我省察与理性情绪ABCDE
第三章存养调心,守静之乐
心斋坐忘与明心见体
求放心与息思虑
高攀龙的静坐法
传统的静坐省克
静坐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静坐与心流体验
练习:静坐调心与正念练习
第四章内外一致,存诚之乐
诚是人追求真实的天性
不欺人
不自欺
曲能有诚
面对真实的自我
练习:阴影处理
第五章反求诸己,自主之乐
为己的三个意思
自主是人的天性
自主带来更多幸福感
从心所欲不逾矩
练习:归因风格
第六章生生不已,日新之乐
自新是进化的特征
创新使人更快乐
在工作中实现自我升华
在休闲中体味变化的乐趣
在学习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每天进步一点点
练习:品味
第七章礼乐生活,和中之乐
礼乐的心理象征意义
乐教对人格的陶冶
音乐的疗愈作用
艺术对心理的促进作用
礼的情感调节与心理转化
练习:曼陀罗绘画
第八章推己及人,居仁之乐
亲其所亲
孔子的婚恋观
推己及人的人际关系法
仁者爱人
不要做乡愿
练习:仁爱冥想
第九章天人合一,感通之乐
天人合一的儒学解读
人和万物是一体的
毋意必固我
人需要自我的超越
有终极价值的人更幸福
练习:整体聚焦
第十章一任直觉,率性之乐
充满矛盾的当下
合下即是与现成良知
新儒家的直觉
运用身体的智慧
直觉的利钝
一任直觉,天道流行
练习:“止定静安虑得”与聚焦六步
后记
前言:孔颜乐处,中国人的幸福源泉
保持快乐,这是个难题
人人都想得到幸福和快乐,趋乐避苦是一切生物的本能。尽管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都在哀叹人生的痛苦,但一切的人生哲学,后落脚点永远在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上。只是有的人将快乐落实在感官的愉悦上;有的人将快乐落实在权力或名誉上;有的人将快乐落实在思想的感悟上;有的人将快乐落实在知识的获得上;有的人将快乐落实在美德和善行上;有的人将快乐落实在超验的体悟上;有的人将快乐落实在天国、彼岸或者来生上。即使如佛教认为“苦”是人生一切的根本,所追求的仍然是“灭苦”之道,以获得终极的“大欢喜”。对于快乐,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分歧,都是因为快乐难得而易逝,幸福总是遥不可及。
曾经我们认为财富的增加、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发展,人应该越来越幸福,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富裕国家的一切几乎都好于50年前,住房面积更大、拥有汽车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多、文化娱乐生活更丰富、人均期望寿命更高,然而,较过去50年患抑郁症的人却在增多,而且越来越年轻化,国民幸福感的增加远远赶不上客观世界的进步。而中国目前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很多人在感叹,为什么经济状况变得越来越好,而我们的精神状况却出现了问题?
如果追根溯源,无论是从人类进化的角度看,还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人都不是为“快乐”而生的。
人一出生,就带着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情绪体验。悲伤、愤怒、焦虑、恐惧等消极的情绪体验,让我们感到痛苦,希望越少越好。快乐、喜悦、幸福等积极的情绪体验,让我们感到舒服,希望越多越好。但是,如果想一想人类先祖所生活的丛林,在那种险恶的环境下,消极心理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恐惧让人及时察觉危险并设法逃跑,悲伤让我们察觉丧失并采取补救措施,愤怒让我们察觉侵犯并奋起反抗。危险、丧失、侵犯都可能影响到人类先祖的生死存亡,而消极的情绪体验让人类的祖先躲过了无数的危险,得以进化下来。甚至有种说法,在漫长的冰河时期,能够存活下来的人类祖先都是那些悲观者,因为他们对未来总是抱持着悲观的想法,所以才会不断为未来糟糕的天气做准备。而那些对未来天气过于乐观的人类,则被越来越恶劣的天气夺去了生命,于是我们身上留下的,大部分都是悲观者的基因。
即使在现代社会,消极的情绪仍然是我们的重要生存功能,无论是在意外发生时,还是在危险逼近时,这些消极情绪都会使我们快速调动机体的潜在能量,使全身进入应急状态。
这种进化的特性,决定了我们这些能够繁衍下来的人类,先天都带有“负面偏好”。我们的大脑会主动去搜寻各种负面反应,以及时回应威胁和侵犯。这个心理原则几乎贯穿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件坏事总是比一件好事对我们的影响更长久;坏心情永远比好心情更能引发我们相关的思维和记忆;别人夸奖我们一百句,我们可能觉得理应如此,但别人批评一句,却可能使我们郁闷很久;一场欢乐的晚宴,可能毁于一个被打翻的酒杯;一锅美味的鲜汤,可能毁于一根掉落的头发;健康时候,我们认为理所当然,当有一点小病痛,整个世界都变得灰暗……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就应该拥有更多消极的情绪体验,就应该不快乐,不仅如此,我们似乎还要对这些消极情绪抱以感恩的心态。于是,我们也形成了各种以苦为乐的文化,如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民间俗语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过于乐观人会显得不够成熟,会让人想起扶不起的刘阿斗,或精神胜利的阿Q。这一切会让我们对过于乐观的情绪产生怀疑的态度,让我们感觉快乐是不好的、有害的,在无意识当中形成压抑快乐、拒绝快乐的心态。
诚然,消极的心理机制让人类得以存活并繁衍到现在,那些悲观的文化观念让我们保持警醒、居安思危。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逆来顺受地接受消极情绪的困扰,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不再生活在丛林里了。生活环境的改变,使我们并不需要时刻警惕那么多的危险,我们其实可以去让自己过得更快乐一些。
快乐是可以选择的
现代社会进步,就是逐渐摆脱了生存困扰,人类面临的问题不再是如何使自己能够生存下来,而是如何更好地生活下去,以前的人类可能更重视的是生存,而现代的人更看重的是生活的品质。当代众多的心理学实验也越来越多地证实,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情绪体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更大的意义和价值。2017年10月,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只差0.1个百分点就达到了联合国划分的20%~30%的富足标准。从整个社会面来看,我们目前不仅摆脱了温饱问题,社会的安定程度也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生存的威胁可以说是非常少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似乎已经没必要再时时以消极情绪来对自己发出警告,而是应该更多地去追求幸福的体验。
那么追求幸福快乐,会不会让我们变得迟钝、幼稚甚至堕落呢?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其著作《活出快乐的自己》一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来说明,乐观心态对于现代人的重要性。比如:乐观的运动员更容易赢得比赛;乐观的领袖更容易赢得民心;乐观的孩子更容易取得好成绩;乐观的人更健康、寿命更长;甚至一个整体乐观的组织更容易获得成功。
美国曾经进行一个长达30年的追踪实验,结果发现,悲观型的人总体健康状况较平均水平差,死亡率明显高于团体平均数,接受医院和心理治疗的次数也高于平均水平,而乐观型的人情形则正相反,这说明悲观型的人格并不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密歇根大学的弗雷德里克森教授认为:“积极情绪在进化过程中是有其目的的,它扩展了我们智力的、身体的以及社会的资源,增加了我们在威胁或机会来临时,可以动用的贮备”。
事实上,当我们感受到消极情绪时,我们的反应和选择会变得狭窄,我们会匆忙地躲避危险,从而限制了我们的选择范围。相反,积极情绪代表安全,允许我们扩大选择的范围a。总的来说,乐观的心理和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人际关系,扩展心智和视野,增加我们的包容性和创造力,使我们更容易接受新的想法和经验。心理学家泰格认为,乐观是一种“进化的心理机制”,是促使人类不断进化的一种自然奖励机制。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说,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关键的区别在于,积极情绪是在为非零和博弈做准备,而消极情绪是在为零和博弈做准备。也就是说,当面临着你死我活、非生即死的零和博弈,一方的收益必然导致对方的损失时,消极情绪是有优势的。而在资源相对丰富、机会较多的情境下,采取积极情绪更有可能获得双赢的结果。根据已有的论证,社会越文明,社会制度就越趋向于非零和博弈。积极的情绪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合作机会,带来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其实无论是乐观还是悲观,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对我们来说都是重要的。它们都在各种不同的情境帮助我们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在马丁·塞利格曼看来,乐观完全是一项可以学习的技术,你可以选择什么时候让自己变得乐观和快乐,也可以选择在什么情况下让自己保持谨慎,不盲目乐观。比如,在你想要成功、升职、推销产品、完成一项困难的工作、赢得一场比赛、想要领导别人、激励他人等情况下,你要多多地使用乐观的技术;而在为一件不容有失的事情做计划,或者为陷入困境的人表示同情时,就不要运用乐观技术。当你感到长时间的焦虑,或者抑郁已经影响了你的生活,或者身体因负面情绪出现了问题时,你应该放下一切,尽快地使用乐观技术让自己摆脱困境。
培养乐观的态度决不是让我们变成自我夸大、不负责任的人,对许多事情盲目乐观,或者一味地自我麻痹。而是让我们明白什么时候应该乐观,什么时候应该不要那么乐观。对于快乐与否,我们需要保持清醒,有着自知之明。当明确没什么真实的危险存在时,我们应该顺应着生命的感受,使自己保持心境舒畅。当真的有危险存在时,我们也要能及时察觉,并让自己随时可以进入敏锐的状态。这看起来好像很难,但这也正接近于我们儒学古老的心性学传统——孔颜乐道。
有一种快乐,叫作孔颜之乐
据说宋代程颢、程颐兄弟向周敦颐求学圣人之道时,周敦颐便让他们“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就是看看孔子和颜回所谓的快乐到底是什么,这便是“孔颜乐道”的来历。
提到孔子或者儒学,我们总是想到那是圣人之学。历来对儒学的解读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或言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或言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凡此等等,由于标举过高,往往使人望而生畏,以为圣人难学,儒门难入。王阳明有几个学生给别人讲课,人们都不愿意听,于是他们就跟王阳明反映这个情况。王阳明说:“你们搬出一个圣人来讲学,人们看到圣人来了,都害怕得走了,怎么能讲得通。”可见,提到“圣人”二字就发怵,也是古已有之。
时至今日,儒学与当代的联系似乎已恍若前世今生。即使有,要么是阳春白雪,纯学术的探讨,多半被束之高阁;要么是下里巴人,解读为“知足常乐”,适足使人意志消沉而已。然而,究孔子之真意,不过是如何快乐地做人而已。其所谓的圣人、贤人、仁者、成人等,是孔子所认为的理想人格,是人人所应努力的方向,并不是要人非达到不可。这好比我们鼓励学生和员工,要人人争当先进,但事实上,终成为先进个人或标兵的,只能是少部分人。但就是在这个争当的过程里,每个人都得到了提升。所以目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自我提升的过程,或者说,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目的。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孔子始终贯穿的是一个“乐”字(读luo,音同洛)。
《论语》的开篇是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说了三件事情:学了又时常温习很快乐;有好友从远方来很快乐;人家不了解我,我不生气。论语开篇,就为儒学定下了一个乐观基调。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他的弟子也说孔子平时闲居时“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也就是看起来很和乐的样子。对于生活中很多事,孔子往往都是以快乐与否来评价好坏,如“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本身就是孔子重要的生活状态。
对于程氏兄弟的求学,周敦颐没有说什么经天纬地的大道理,也没有说什么深刻高妙的手段,只是让这对好学的兄弟找到快乐,于是求圣学之道就是寻找快乐之道。人心都是趋乐避苦的,能在乐中提升自我,在乐中成就自我,那又何乐而不为呢?西方当代心理学正在掀起一场所谓的“幸福革命”。鉴于传统心理学的研究目标一直聚焦在病理性模式上,只关注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治疗,而忽视健康心理和心理问题的预防,心理学家们提出建构积极心理学理论,以摆脱目前治疗手段越多,而心理问题越多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倡导通过了解和发展人的优势、能力以及美德,培养和开发乐观技术和应对困难的方法,促使人在任何情境下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经过十几年不懈努力,大批优秀的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逐渐积累出丰富的研究成果,对人们幸福心理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显示出了非常强劲的生命力。
当我们回望自身的心理学资源时,在2000多年的漫长时期里,作为显学的儒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心理研究的发展趋势,已经不期然与古老的儒学汇合。儒学究其根本,就是让人顺着生命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内在的善的潜质,以达到完美的人格,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让自己的内心保持于中和的乐境,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实现自我,乃至超越自己,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而这个生命的过程,概括地说就是“孔颜乐道”。它与积极心理学所研究和倡导的内容,如人的优势、能力、美德以及婚姻家庭、社会关系等,都有着非常高的契合度。如果说积极心理学是西方社会的幸福心理学,那么,中国儒家的心性学就是东方社会的幸福心理学。
孔颜乐道的当代意义
有人说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这其实也就是在说21世纪是心理问题的世纪。从孔子开始,儒家思想代代相传,并且不断发展,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言行、思想、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用一位西方精神分析师的话说,“中国人已经不必通过记住孔子的话来帮助一个人改变其行为,这些话本身就已经成了个体自我的构成部分,个体本来就会按照这些话去做,儒学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是一种遗传式的习得”。儒学是中国2000多年来的主流思想,解决中国人的心灵问题,不可能绕过儒家的心性之学。而儒家的心性之学之所以对当代人仍然有其意义,可以简单从以下3个方面来说明,但实际决不限于这3个方面。
一、儒学倡导积极入世,这一点更符合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儒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致力于构建更切合实际、更加乐观的人生态度,这与其他宗教要么强调出世,要么强调原罪和赎罪有着很大的区别。儒学所提倡的大多数价值观在今天仍然具有普世意义。如为人要“自强不息”,待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待财富则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待政治则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等等。
二、儒学特别注重追求人的精神超越,可以说是以入世精神而行非功利之事,这一点能够弥补现代人心灵空虚的问题。信仰缺失、精神空虚和人生意义的失落是现代人的主要心理问题。正如心理学家弗兰克所说:“‘存在的空虚’是二十世纪的一种普遍现象。因为人类要成为真正的‘人’时,必须经历双重的失落,以及由此而产生存在的虚无。人类历史之初,‘人’就丧失了一些基本的动物性本能,而这些本能却深深嵌入其他动物的行为中,使它们的生命安全稳固。这种安全感就如同伊甸乐园一样,永远与人类绝缘,人必须自作抉择。除此之外,人类在新近的发展阶段中,又经历到另一种失落的痛苦,即一向作为行为支柱的传统已迅速地削弱了。本能冲动不告诉他应该做什么,传统也不告诉他必须做什么,很快他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
弗兰克所描述的,正是我国当下存在的社会现象。一方面,传统的价值观不再被当代人所接受,于是人们转向另一方面,过度地追求物质享乐,但这也并不能真正的缓解因传统价值失落而带来的精神空虚问题。如何使人生变得充满意义感和价值感,既是哲学问题,也是心理学问题。而儒学根植于我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对心性的修养,使人从日常生活出发,从自身的天性出发,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完善,终达到“与天地合参,与造化同工”的人生境界,实现凡俗生活与灵性生活高度统一,正可解决上述现实问题。
三、儒学切实可行,可以与现代心理学相互借鉴。蒙培元将中国哲学定义为“心理学—形上学的心灵学”,“既有经验心理的内容,又有超越的形上追求”b。当代大儒梁漱溟也说:“凡是一个伦理学派或一个伦理思想家,都有他的一种心理学为其基础,或说他的伦理学,都是从他对于人类心理的一种看法,而建树起来”“如果我们不能寻得出孔子的这套心理学来,则我们去讲孔子即是讲空话”“所以倘你不能先拿孔子的心理学来和现在的心理学相较量、相勘对,亦不必说到发挥孔子的道理。”以往将儒学标举过高,而切实的修养工夫却很少有系统的论述,致使人们都认为儒学不过是一些道德教条,使人望而生厌,不愿意去深入地了解。但其实历代的儒家学者都不乏对心性修证的切实功夫。
而现代心理学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建立个心理实验室算起,到现在已经发展了100余年,其间流派纷呈,大师辈出,都为人类的心理健康作出了卓越的探索。近代以来,西方宗教式微,而西方哲学由于过于重视理性思辨,忽视切身体验,都不能给人以心灵的滋养。在这样的背景下,心理学从哲学和医学中脱颖而出,无意中承担了这个重任。但问题是,现代心理学毕竟是以治疗疾病为主要目标,在解决健康人群的心灵问题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同时,由于跨文化研究的问题,而产生理论有效性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学向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找到适合自己本民族心理特征的研究方向,有着非常实际的意义。而作为不同民族的心灵传统,也需要有现代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为佐证,以纠正主观判断的弊病。在中国当前的这个历史节点上,儒学正逢其时。这本书主要说什么本书专注于儒学中的心理学取向,也就是心性学的内容,主要对历代学者关于心性修养的内容进行梳理,择其要点,重在实修,不作迂腐道德说教,力求切实可行,以使人们了解儒学并非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而确乎是可以带来实际效用、并且是有章可循的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方法。全书立论主要是以梁漱溟“人类心理学”的观点为主干,特别是对人心的解释和对儒学的理解上,基本上与梁漱溟的观点一致。同时,以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与实验相佐证,融会贯通。现代心理学部分以人本主义取向为主,强调自我实现的内在潜力,在论证上,则多采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弥补传统心性学缺乏实证的弊端。对其他各种心理学流派的理论,也不设门派的壁垒,只要是可资借鉴的,也都列举说明,只为给读者提供更多的视角。全书不涉及政治,也较少谈论伦理道德,除非是与人的心理成长有相关性。每章之后附有一篇“练习”,基本是取自现代心理学的方法,但与书中内容也息息相关,以增强本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本书章首先介绍什么是孔颜之乐,以及如何用现代心理学来理解孔颜乐道;第二章主要论述人心的特征和习气,理解人性当中存在的进化张力,并针对人心的这种特征,提出传统修证孔颜乐处的途径;第三章谈古代儒家静坐调心的方法,以及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机制;第四章谈自诚,论述内外一致的心理意义;第五章谈自主,讨论如何遵从内在的愿望,面对真实的自我;第六章谈自新,讨论如何发展人心求新求变的特性,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第七章探讨传统礼乐的象征意义及其对心理的转化促进作用;第八章讨论儒学“亲其所亲”“推己及人”“仁者爱人”等伦理思想在心理学中的实用价值;第九章探讨传统天人合一的观念对现代人的启示。第十章主要论述在纷繁复杂的当下,如何正确地运用直觉,使天性自然流淌,从而有效地实践孔颜乐道。
《孔颜乐道:中国人的幸福心理学》是一部以当代心理学眼光,整合中国儒家文化视角,探索当代中国人当前生活发展,延续和吸取过去自身文化传统,并以当代语境阐述的专著。作者解真老师的学识、探索的勇气十分令人敬佩。
——徐钧(临床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家)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