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9886497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精评馆藏名作,点亮艺术之眼
独家引进意大利原版
精装布面,豪华双封,适合收藏馈赠
300mm*310mm超大尺寸
生动讲述来自乌尔比诺马尔凯国家美术馆的珍贵藏品,提升图片的观赏性
独家引进意大利原版
精装布面,豪华双封,适合收藏馈赠
300mm*310mm超大尺寸
生动讲述来自乌尔比诺马尔凯国家美术馆的珍贵藏品,提升图片的观赏性
“伟大的博物馆”系列丛书是了解世界伟大的博物馆及其珍藏名作的优秀读本
乌尔比诺马尔凯国家美术馆是意大利一流艺术作品的汇聚地,其中的藏品颇负盛名,极具艺术深度。
《乌尔比诺马尔凯国家美术馆》臻选馆藏精品,如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的《被鞭挞的耶稣》,拉斐尔的《慕塔》《亚历山大的加大肋纳》,提香的《*后的晚餐》等,为读者打开艺术之门。
《乌尔比诺马尔凯国家美术馆》图文映衬,名作精评,以多维视角勾画西方绘画艺术。
《乌尔比诺马尔凯国家美术馆》臻选馆藏精品,如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的《被鞭挞的耶稣》,拉斐尔的《慕塔》《亚历山大的加大肋纳》,提香的《*后的晚餐》等,为读者打开艺术之门。
《乌尔比诺马尔凯国家美术馆》图文映衬,名作精评,以多维视角勾画西方绘画艺术。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乌尔比诺马尔凯国家美术馆精美馆藏的点评与介绍,图文并茂地向读者展示了博物馆内的藏品,如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的《被鞭挞的耶稣》《塞尼加利亚的圣母》,拉斐尔的《慕塔》《亚历山大的加大肋纳》,乔万尼·桑蒂的《布非祭坛装饰屏》《天使扶起死去的耶稣》,提香的《*后的晚餐》等,读者可从中领略到艺术的魅力。
目 录
前言
乌尔比诺马尔凯国家美术馆
乌尔比诺马尔凯国家美术馆 主要馆藏
乌尔比诺马尔凯国家美术馆 参观指南
艺术家和作品索引
乌尔比诺马尔凯国家美术馆
乌尔比诺马尔凯国家美术馆 主要馆藏
乌尔比诺马尔凯国家美术馆 参观指南
艺术家和作品索引
前 言
媒体评论
免费在线读
前 言
马尔凯国家美术馆位于乌尔比诺雄伟的公爵府中,这里是意大利一流艺术作品的汇聚地,其中的藏品颇负盛名,极具艺术深度。从作品中任取其一就能证明这一点,如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的画作《被鞭挞的耶稣》。
从这幅画1773 年被收入乌尔比诺主教堂的圣器收藏室以来,人们对它的疑问也随之涌来:前景中右边画着的三个人物是谁?画面左边的那一幕中,两个身穿东方服饰的神秘贵族正观看耶稣受刑,这两者有什么关系?
目前有三种观点占据主流。根据意大利著名批评家、艺术史家罗伯托·隆吉提出的解释,这幅画应被解读为对蒙泰费尔特罗公爵的庆祝,尤其是对在1444 年发生的那场阴谋中遇刺的公爵俄当东尼奥(前景三人组中间英俊的金发青年)——费代里科·德·蒙泰费尔特罗的前任的纪念,《被鞭挞的耶稣》应隐喻着这场牺牲。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等人支持另一种说法,他们拒绝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画中的人物,而更倾向于通过与《圣经》注解和神学研究相关的寓意角度去解读它。第三种说法——克拉克、金兹伯格等人支持的想法,将画作与教会饱受发达的土耳其人折磨的苦难联系在一起。
西尔维娅·龙凯伊根据第三条思路思索多年,提出画作的真正主题是古希腊城市拜占庭的命运。从这个假设出发:右边的三个人物所在的“前台”场景应指作品完成的那一年,也就是1459年,即将发生的事件。而画的左边部分,我们姑且称之为“后台”——则意指1439 年发生的一件事,与前景中的内容有着完美的联系。
众所周知,15 世纪初的欧洲最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君士坦丁堡和东罗马帝国的命运何去何从,东罗马帝国已经因土耳其人的进攻而日渐没落。1453 年,拜占庭在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手下陷落。
1459 年,受教皇庇护二世和公爵卢多维科·冈萨加之邀,各国首领在意大利的曼托瓦举行了一次多国会议,为组织军队做最后一搏,特别是要保住拜占庭抵挡土耳其入侵的最后一座堡垒——伯罗奔尼撒。教皇意图扶植在世的最后一位皇室成员托马索·帕莱奥洛戈在伯罗奔尼撒上位,红衣主教贝萨里昂还创立了主教会议。画作的右边,前景中正是曼托瓦主教会议中的三个主要人物:贝萨里昂头缠东方头巾,与最右面的卢多维科·冈萨加交谈(留意他衣饰上的冈萨加式纹章),那么,站在他们中间的英俊青年是谁呢?只见他身着皇帝所穿的红衣,金发碧眼,俊美无双。这些特征表明其正是皇家最后的血脉—— 托马索·帕莱奥洛戈。他于1460 年抵达意大利时“衣衫褴褛,饥寒交迫”,画中的他并没有穿鞋子。用拜占庭的庆典术语解释,它非常具有象征意义:一位皇帝只有穿着拖鞋才能展示其权力。托马索·帕莱奥洛戈没有穿鞋子,正是因为他饱受屈辱、挫败,急需帮助,最主要的是他还未重获帝位。
他们这三位“前景”中的人物有两位在交谈,参观者如若好奇其谈话内容也不足为怪。通过对透视法的高超运用,左侧的背景将我们带回当时促成佛罗伦萨主教会议的谈话中。谈话于1439 年为了承认东西方教廷合并而举行,皇帝乔瓦尼三世帕莱奥洛戈和当时的希腊学者贝萨里昂均参加了会谈。那时的拜占庭和基督教都岌岌可危,正如耶稣承受鞭刑一般经受着外来的侵略和内部的纷争。
从这幅画1773 年被收入乌尔比诺主教堂的圣器收藏室以来,人们对它的疑问也随之涌来:前景中右边画着的三个人物是谁?画面左边的那一幕中,两个身穿东方服饰的神秘贵族正观看耶稣受刑,这两者有什么关系?
目前有三种观点占据主流。根据意大利著名批评家、艺术史家罗伯托·隆吉提出的解释,这幅画应被解读为对蒙泰费尔特罗公爵的庆祝,尤其是对在1444 年发生的那场阴谋中遇刺的公爵俄当东尼奥(前景三人组中间英俊的金发青年)——费代里科·德·蒙泰费尔特罗的前任的纪念,《被鞭挞的耶稣》应隐喻着这场牺牲。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等人支持另一种说法,他们拒绝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画中的人物,而更倾向于通过与《圣经》注解和神学研究相关的寓意角度去解读它。第三种说法——克拉克、金兹伯格等人支持的想法,将画作与教会饱受发达的土耳其人折磨的苦难联系在一起。
西尔维娅·龙凯伊根据第三条思路思索多年,提出画作的真正主题是古希腊城市拜占庭的命运。从这个假设出发:右边的三个人物所在的“前台”场景应指作品完成的那一年,也就是1459年,即将发生的事件。而画的左边部分,我们姑且称之为“后台”——则意指1439 年发生的一件事,与前景中的内容有着完美的联系。
众所周知,15 世纪初的欧洲最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君士坦丁堡和东罗马帝国的命运何去何从,东罗马帝国已经因土耳其人的进攻而日渐没落。1453 年,拜占庭在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手下陷落。
1459 年,受教皇庇护二世和公爵卢多维科·冈萨加之邀,各国首领在意大利的曼托瓦举行了一次多国会议,为组织军队做最后一搏,特别是要保住拜占庭抵挡土耳其入侵的最后一座堡垒——伯罗奔尼撒。教皇意图扶植在世的最后一位皇室成员托马索·帕莱奥洛戈在伯罗奔尼撒上位,红衣主教贝萨里昂还创立了主教会议。画作的右边,前景中正是曼托瓦主教会议中的三个主要人物:贝萨里昂头缠东方头巾,与最右面的卢多维科·冈萨加交谈(留意他衣饰上的冈萨加式纹章),那么,站在他们中间的英俊青年是谁呢?只见他身着皇帝所穿的红衣,金发碧眼,俊美无双。这些特征表明其正是皇家最后的血脉—— 托马索·帕莱奥洛戈。他于1460 年抵达意大利时“衣衫褴褛,饥寒交迫”,画中的他并没有穿鞋子。用拜占庭的庆典术语解释,它非常具有象征意义:一位皇帝只有穿着拖鞋才能展示其权力。托马索·帕莱奥洛戈没有穿鞋子,正是因为他饱受屈辱、挫败,急需帮助,最主要的是他还未重获帝位。
他们这三位“前景”中的人物有两位在交谈,参观者如若好奇其谈话内容也不足为怪。通过对透视法的高超运用,左侧的背景将我们带回当时促成佛罗伦萨主教会议的谈话中。谈话于1439 年为了承认东西方教廷合并而举行,皇帝乔瓦尼三世帕莱奥洛戈和当时的希腊学者贝萨里昂均参加了会谈。那时的拜占庭和基督教都岌岌可危,正如耶稣承受鞭刑一般经受着外来的侵略和内部的纷争。
马可·卡尔米纳蒂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