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1152138
![](https://static.easterneast.com/file/easternspree/img/5dfdea025f9849305ddc2668_441872.jpg)
1. 跨越32年的独特情感,反极权斗士袒露个人爱情的书信集;
2. 无删节简体中文版全新升级,著名学者林贤治亲笔万言代序推荐;
3. 书信涉及两个人的爱情、当时的时局、欧洲的文化,适合不同读者群体的需要;
4. 影响20世纪人类命运的偶像级女性精神大师变身女萌主倾诉内心;
精装版封面精美,值得珍藏。
《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布鲁希尔书信集》是阿伦特所有作品中*能表现女性的敏感、温柔、依恋的文字记载。这些书信记录了她和她的丈夫海茵利希30年间充实的生活经历,让我们看到,他们夫妻间的爱情是他们在阴霾、险恶中*安全的港湾。
在书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阿伦特的思想渊源,把握她的思想脉络,认识作为一个学者的她,还可以生动地认识作为一个人、特别是作为一个女人的她,让我们看到这位伟大的学者其实是一个充满激情,时刻渴求爱,珍视友谊的人。
代序
前言
出版前言
第一部分 1936年8月—1938年10月
第二部分 1939年9月—12月
第三部分 1941年7月—8月
第四部分 1945年8月—1948年8月
第五部分 1949年11月—1951年6月
第六部分 1952年3月—1953年8月
第七部分 1955年2月—6月
第八部分 1955年9月—12月
第九部分 1956年10月—11月
第十部分 1958年5月—10月
第十一部分 1959年9月—10月
第十二部分 1961年2月—6月
第十三部分 1963年2月—3月和1968年9月
附:阿伦特、布鲁希尔生平大事记
附:一次基础课程的讲稿/海茵利希 · 布鲁希尔
阿伦特生存的基石就是一种对真实的执着,她是作为本来意义上的人而存在的。
——卡尔·雅斯贝尔斯
阿伦特的文章与其说是作品,不如说是一次行动。
——克里斯蒂娃
阿伦特*好的著作是她的文章,这些著作中的雄辩力量和勇气胆识足以说明阿伦特的
地位。
——雅各比
汉娜·阿伦特是那种一言难尽的女作家,她既有不屈不挠的博学,又有股不依不饶的狠劲儿。那些硬心肠的倔强文字背后,浸满了闪族后裔和旧大陆之间古老的敌意,以及20世纪浓重的血色。
——新京报
阿伦特爱这个世界,她和她的著作,就是这样一种充满温暖的光辉,使我们在黑暗中感知人性和真理的存在而深受鼓舞。
——林贤治
汉娜·阿伦写给海茵利希·布鲁希尔的信
1952年6月13日
慕尼黑
——
亲爱的:
当我来到一座城市,发现你的信先我而至,正静静地等待着我的到来,顿时,我周围一切随即变得美好起来。在斯图加特,你从威斯巴登寄来的信就已经转到那里;这次在慕尼黑又是这样。我的至爱,我们心心相印,如影随形,任岁月蹉跎,仍衷情不改。而那些庸人蠢者却总以为,世上不会有从一而终的忠贞。殊不知,他们不仅毁了俩人的共同生活,甚至也要了自己的性命。若是没有危险可言,那我们真该向世人言明,婚姻究竟为何物。
既然已说到这个话题,那我就说说阿尔弗雷德和安·布尔斯坦。他们再次来到这里,并已决定7月份在巴塞尔结婚,以找到最终的归宿。他决定写那本关于美国的书(《西岛》),而放弃续写步行者。他写的书一定好看。至于他们的婚姻如何,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图宾根的报告大获成功。真让人高兴。看来,20岁左右的年轻的一代,似乎又恢复了理智。有一个19岁的年轻人,他课后提出的问题一针见血,让我眼前一亮。他是个非常出色的小伙子。愿上帝保佑他。我的下一站是法兰克福。可他们仍希望我到海德堡作报告。理由是,“听你的报告应该是年轻人的必修课”,云云。来自东部青年的反响非常强烈,这点尤其令我高兴,这些难民直到今天终于懂得了他们的经历意味着什么。“漫游系列”似乎总能引起老一代人的共鸣,他们告诉我,正是那些文章让他们度过了艰难的岁月。总之,一切都很好。[……]
关于那个犹太老翁,我听后很感欣慰。如果说有好的犹太人,那么肯定和有好的德国人一样凤毛麟角。我们别胡扯了!他们的确是好人,而且还很有人性,德国人亦如此。
德国的情况:时事政治方面的消息你大概已从报纸上获悉。一旦阿登纳以三分之二的多数批准战后协议,那么,我们就该对欧洲防务共同体说再见了;但他肯定不会得到这个票数。法国人同样持反对的态度。我怀疑此事不会有什么进展,因为所有的民族都极力反对,另外也会遭到德国民族主义居心叵测的抵制(如果出军队的话,德国有绝对的自治,欧洲人没有我们是不会打起来的。此外,我们还有和俄国人缔结同盟的机会,等等)。与其说协议迟早会被撕毁,倒不如现在干脆不签。
前几周我去了德国最小的省份,那里完全是别样的生活:到处都在热火朝天地建设;农业已经实现全部机械化;农民的日子红红火火。大批的难民蜂拥而至,给这个省份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整洁的楼房;穿着体面的人群。贫穷在这里已经成为过去,眼前的困难也是暂时的。而法国的情况就差多了,看了让人心酸。也许这对比内正是一个良机,也许这种状况很快就会改变,天知道!
我根本不相信伯特伦·沃尔夫;他的话也许没有一句是真的。
他是个好大喜功的人,而且擅长捕风捉影。我本可以在阿尔弗雷德那里核实一切,但我不喜欢那么做。阿隆无论如何要出版这本书,我会在7月初再拜访他一次。
我在雅斯贝尔斯那里拜读了洛维特的第二篇文章。我和你的看法有些不同。对海德格尔历史概念的批评并非该文的主要问题;更糟糕的是洛维特竭力贬低海德格尔以及他的历史概念的方式。洛维特采用的武器不过是奥费尔贝克和基督教的某些观点,再加上个人对历史概念的理解。用这些是不足以对付海德格尔的。我觉得,他的手段不够磊落。现在我们谈这个问题已毫无意义。海德格尔自觉受到了伤害,这也在情理之中。洛维特至少应该在文章排印之前亲自请他过目。可他并没那么做,而只是通过出版社把文章寄了过去。这怎么行呢?他毕竟两年前还和海德格尔共过事,如今却摆出一副和他平起平坐的架势,很不像话。
据我猜测,洛维特的本意是好的,只是因为在表达上出了毛病,致使一切被搞砸。我知道这里面的个中原因。等我们见面后再详谈吧!把一切都变成文字,很没意思。不管怎么说,起决定作用的总是海德格尔夫人,她执意要让天下的人都成为他的敌人,这种事她是干得出来的。而他自己却不知该如何做为好,她的吵吵闹闹早已使他头昏脑涨。他的身体欠佳,这多少和情绪的波动有关。我不再打算去弗莱堡,因为此事已无法插手。是否能够让他在今后的几年中安安稳稳地做学问,我不得而知,但我已为此做出了努力。他现在需要的是安静。如果我再次出现,她是不会给他安宁的。我们的文章取名为《草民与精英的联姻》,这是我们不谋而合的决定,堪称经典的巧合。请别误会,这绝不意味着我们之间还会发生什么变化,恰恰相反,这种可能永远不复存在了。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