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181034
《道德外化与高校外化德育研究》对高校德育改革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引言
一 选题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总体思路
(二)研究视角和方法
(三)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
第一章 道德外化的基本问题分析
一 道德外化思想的探索
(一)中国古代先哲道德外化思想的萌芽
(二)西方思想家对道德外化思想的探索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二 道德外化释义
(一)道德外化的特征
(二)道德外化概念的厘定
(三)解读道德外化的思维路径
第二章 道德外化的过程探究
一 道德外化的结构
(一)道德外化结构的要素
(二)道德外化结构各要素的功能
二 道德外化的矛盾
(一)道德外化基本矛盾的分析
(二)道德外化过程的具体矛盾分析
三 动态体系中的道德外化过程
(一)道德外化过程的运行机制
(二)道德外化的动态运行
(三)道德外化过程的动态特征
第三章 影响个体道德外化的因素分析
一 影响个体道德外化的心理因素
(一)道德需要对道德外化的影响
(二)自我效能对道德外化的影响
(三)从众心理对道德外化的影响
二 影响个体道德外化的环境因素
(一)社会风气对道德外化的影响
(二)文化环境对道德外化的影响
(三)道德情境对道德外化的影响
三 影响个体道德外化的其他因素
(一)个体年龄对道德外化的影响
(二)利益计虑对道德外化的影响
(三)道德评价对道德外化的影响
第四章 高校德育道德外化缺失的现状分析
一 从学生行为看“道德外化缺失”
(一)言行不一:学生知行的双重标准
(二)前后不一:学生行为的不确定性
(三)表里不一:学生诚信的严重缺失
(四)行为异化:学生在网络中失去自我
二 学生道德外化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二)学校德育实践的缺失
……
第五章 高校外化德育的基本构想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道德外化与高校外化德育研究》:
道德外化是个体自主地将内化的思想观点、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从而实现完善的道德自我的复杂过程。如果说对道德外化的概念分析是为了准确把握道德外化的本质,那么对道德外化的过程探究,才能够从宏观上把握纷繁复杂的个体道德生成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把世界看成过程的集合体,认为任何事物作为一个过程,自身都充满了矛盾,而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有规律的。过程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具有广泛而深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如前所述,道德外化的过程是从思想到行动的转化。有关这一转化过程,前辈学者从本人的研究领域出发,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论述。范树成教授认为,在哲学视域内,过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泛性,是事物存在的基本状态,是事物、运动、时间和空间的辩证统一。事物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事物的存在方式,因而,任何事物的存在、运动、变化和发展都要表现为一个过程,都需要有一个过程。过程,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动态性与转化性、阶段性与连续性、秩序性与可调性等特征。他在《德育过程论》中,对德育过程从本质、规律、矛盾、机制、模式、体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外化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机制的一部分,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是在教育者的价值引导下通过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实现的。这一过程要实现两个转化:一是外在的思想道德、政治、道德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观点和信仰;二是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观点、信仰外化为行为、作用于社会。他强调外化是一个转化过程,这一转化过程与内化的转化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与德育过程的规律、矛盾有机联系、共同作用于德育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陈秉公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各构成要素的参与下,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传导的接受客体进行选择、加工、内化、外化的连续反应,从而形成社会、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并进而提出,这一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内容:教育传导者认同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客体的过程:教育传导者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接受客体的过程;接受主体选择、加工、内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接受客体的过程;接受主体将内化的接受客体(思想道德认识)外化为行为实践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是这一切具体过程的有机联系和动态组合。他强调外化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接受主体将内化的思想道德认识外化为行为实践的过程是整个接受过程的最终环节,这一过程与内化等其他接受过程是有机联系和动态组合到一起的。蒋一之由道德原型人手认为,从个体道德发展机制看,个体的道德发展是内外部道德原型经由主体活动交互作用的结果。并进而强调,所谓外化,是指作为道德意识活动倾向性的个体内部的道德原型在实践活动的引发下表现为现实的道德意识活动。她并不完全认同“外化是内化了的道德信念和思想观点转化为个体可以为他人感受到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这一观点,认为这只是反映了个体道德发展状况的一部分,而不是全貌。外化是心理道德原型的现实展开,它并不必然地以内化为基础。外化是“由内到外”的建构。外化是个体心理道德原型从一种潜在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倾向显现为真实可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