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包 装: 平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10202143
内容简介
民俗的价值,是民俗学的本体论命题,本项研究以“中国当代民俗学者”为对象,选取了20位国内著名民俗学者(包括刘魁立、朝戈金、乌丙安、刘铁梁、张振犁、叶春生、高丙中、叶涛等)进行深度访谈,获得了几十万字的能够充分表达个人学术思想的口述资料,采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将口述资料与文献研究成果进行“对读”研究,经分析、聚类和综合论证,总结、归纳出了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民俗学者”这一学术共同体的民俗价值观共识:民俗和民俗学的价值,体现在“人类个体、特定人群、整个人类”三个维度上,具体表现为:在人类个体日常生活层面,民俗具有“对日常生活的规范价值”,民俗学具有“解释、服务和提升人的日常生活”的价值;在人类特定群体意识形态层面,民俗具有作为“地方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意识基础”的价值,民俗学具有“服务于国家、民族发展和意识形态建构”的价值;在整个人类知识体系建构层面,民俗具有“完整地反映人类知识谱系”的价值,民俗学具有“建构完整的人类知识谱系”的价值。同时,对民俗学和民俗学者的社会地位、民俗学作用于社会的途径等进行了延伸研究。
目 录
前 言
绪 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章 民俗价值观概念辨析与理论借鉴
一、民俗价值观概念辨析
二、理论借鉴
第二章 访谈过程与口述资料初步分析
一、访谈提纲设计与访谈对象遴选
二、访谈过程与口述资料收集
三、口述资料分析过程
四、主题凝练结果
第三章 主题阐释
一、传承与发展
二、乡土根基与行为规范
三、民俗实践与民俗学科发展相辅相成
四、圈子文化
五、“非遗”与民俗
六、能动地解释、服务和作用社会生活
七、凝聚认同到国魂
八、与政治政策的矛盾统一
九、民俗与市场结合
十、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十一、无形的使命感
十二、民俗对个体认知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十三、完整的人类文明知识图谱
十四、以小见大和由小到大的价值
十五、全球化
第四章 主题属性聚类分析
一、属性分类
二、聚类分析
三、主题阐释所表达的主要思想
四、主题阐释所显现的价值观种类
五、主题阐释的局限性
第五章 民俗的价值
一、民俗价值的三个维度
二、民俗对日常生活的规范价值
三、地方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意识基础
四、完整地反映人类知识谱系
第六章 民俗学的价值
一、民俗的“外价值”与民俗学的价值
二、解释、服务和提升人的日常生活
三、服务于国家、民族发展和意识形态建构
四、建构完整的人类知识谱系
第七章 民俗学科的地位与民俗学者社会价值的发挥途径
一、民俗学科的地位
二、民俗学者社会价值的发挥途径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一、关于价值维度
二、关于民俗和民俗学的价值
三、关于民俗学的地位与民俗学者社会价值的发挥途径
四、展望——民俗学发展进入价值共创时代
附 录
后 记
绪 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章 民俗价值观概念辨析与理论借鉴
一、民俗价值观概念辨析
二、理论借鉴
第二章 访谈过程与口述资料初步分析
一、访谈提纲设计与访谈对象遴选
二、访谈过程与口述资料收集
三、口述资料分析过程
四、主题凝练结果
第三章 主题阐释
一、传承与发展
二、乡土根基与行为规范
三、民俗实践与民俗学科发展相辅相成
四、圈子文化
五、“非遗”与民俗
六、能动地解释、服务和作用社会生活
七、凝聚认同到国魂
八、与政治政策的矛盾统一
九、民俗与市场结合
十、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十一、无形的使命感
十二、民俗对个体认知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十三、完整的人类文明知识图谱
十四、以小见大和由小到大的价值
十五、全球化
第四章 主题属性聚类分析
一、属性分类
二、聚类分析
三、主题阐释所表达的主要思想
四、主题阐释所显现的价值观种类
五、主题阐释的局限性
第五章 民俗的价值
一、民俗价值的三个维度
二、民俗对日常生活的规范价值
三、地方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意识基础
四、完整地反映人类知识谱系
第六章 民俗学的价值
一、民俗的“外价值”与民俗学的价值
二、解释、服务和提升人的日常生活
三、服务于国家、民族发展和意识形态建构
四、建构完整的人类知识谱系
第七章 民俗学科的地位与民俗学者社会价值的发挥途径
一、民俗学科的地位
二、民俗学者社会价值的发挥途径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一、关于价值维度
二、关于民俗和民俗学的价值
三、关于民俗学的地位与民俗学者社会价值的发挥途径
四、展望——民俗学发展进入价值共创时代
附 录
后 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