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1740339
马克斯韦伯说:“一国之落后不在于民众落后而是精英落后,精英落后的标志就是整天高喊民众落后。”所以。有些人跪久了,说中国人是“巨婴”,我感到好笑。试问,从20世纪初任人宰割,到现在能跟列强坐在一张谈判桌上,这个地球上只有中国做到了。但残酷的谈判桌子上能容许一个婴儿的出现吗?巨婴论的本质,是对自我的不认同,泛化为对自己所属的家族,文化,国家的不认同
章 不吐不快之《巨*国》
一、分裂之《巨*国》 / 3
二、不想被代表
——90后发声:我们不是“巨婴” / 6
第二章 《巨*国》究竟说了什么?
一、99.9%的中国人都是“巨婴”? / 33
二、专业胡扯用心科普是怎样一种体验 / 41
三、“巨婴论”变身地图炮 / 47
四、特朗普是“巨婴”吗 / 51
第三章 从“巨婴”到“圣婴”
一、当“巨婴”被推上神坛以后 / 57
二、有一种心理网红叫“圣婴” / 65
三、“圣婴”的文字“贩毒” / 69
第四章 “巨*国”之争议
一、原生家庭的罪
——关于父母与子女的“爱恨情仇” / 79
二、一碗水端不平,中国式大家族 / 109
三、中国应试教育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 126
四、被玩坏了的国民性 / 150
五、吐槽中国文化是种戒不了的病 / 174
六、“巨婴”的问题就是读书太少 / 205
第五章 心理学入门的三堂必修课
一、堂必修课:暗示 / 229
二、第二堂必修课:范式 / 247
三、第三堂必修课:心理伦理 / 257
第六章 番外篇——进阶心理学
一、心理学骗你没商量 / 281
二、什么样的人不适合学心理学 / 289
三、反洗脑 / 294
结束语 / 311
附 录 / 313
关于“我是谁”的正确姿势 / 359
一、99.9%的中国人都是“巨婴”?
《巨*国》遭下架,引发了各界的热烈讨论。其实该书自出版以来,就饱受争议。在下架通知函中,白纸黑字写明“因质量不合格,被召回”,不少专业人士对“质量”二字进行了另一番解读。
已经下架的《巨*国》一书,存世不过3个月,但该书出版以来所引发的争议仍在继续。
撕一撕,怼一怼,也好,理不辨不明。怕的就是不争,糊涂的继续糊涂,明白的揣着明白装糊涂。
《巨*国》究竟是本什么书?
这本书,近500页,43万字,拿在手里沉甸甸的。
绿色的封面上,几排胖胖的小人儿,中间竖起三个大字:巨*国。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国内心理学家系统透视中国国民性。
自带弹幕的红色腰封上,密密麻麻都是字:
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思索21年,书写5年,迄今为止重要作品。
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
大多数成年人,心理上是婴儿。
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这样的国家,是巨*国。
联合100名特邀大咖读者,阅后叹服力荐。
……
简单粗暴的直男做派,让人大跌眼镜。
在自序里,作者武志红(以下简称武先生)这样介绍自己“巨婴论”的诞生:
2012年的年底,看电影《1942》时,一个清晰的概念跳了出来——“巨婴”。
电影中一个镜头:军需官去妓院,老鸨给他安排东家17岁的女儿,他却大咧咧躺在床上,要女孩像个老妈子一样先伺候他。这一幕让我觉得很是恶心,也因他肥头大耳,我联想到,他就是一个巨婴而已,要一边吃奶,一边做性事。
这个概念一形成,我随即有了一个强烈的感慨:天哪,巨婴,好像是我们大多数国人的共同写照,我们多数人,看似是成年人,但心理其实还是婴儿水平。
书中,武先生这样阐述道:
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有超过1岁,这是国内精神分析学界的一个基本共识。
我还有一个更激进的判断,我认为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有超过6个月。
心理治疗圈里的朋友多认为,日本发展到了肛欲期,甚至是俄期,但我非常怀疑他们是否到了肛欲期。
这个精神分析学界、心理治疗圈里都有谁?精神分析学界、心理治疗圈属于你一个人的吗?告辞!(此处应有表情包)
话说当年,牛顿因为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笛卡尔因为一只苍蝇发现了解析几何……
而武先生因为看到同学们在说说笑笑,就去探索人、中国人……继而提出了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进而有了“巨婴”这个概念的出现。
毕竟这种“上下求索”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巨*国》中,武先生借用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初生的婴儿有三个典型特征:
1.病态共生:婴儿和母亲,是完全的共生体,这就叫母婴共生。但是当孩子进入了成人阶段,心理模式上还是和婴儿期一样,就叫病态共生。
2.全能自恋:婴儿感觉这世界只有他一个人,他所有的愿望都应该得到满足,他是神,和外在世界是对立的。
3.偏执分裂:婴儿在成长过程中应该逐渐意识到自己和母亲是两个不同的人,他应该成长为另一个人,即自我觉醒,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也该意识到他是众生中平凡的一个,世界不可能按照他的心思运作,和世界也不能保持对立。
仔细琢磨,我们不难看出,“巨婴”这个概念并不是武先生研究出来的,而更像是他的一种对某些精神分析论断的解读和引用。
而“巨婴论”,是他先从部分现象中领悟出了“巨婴”这个概念,然后再按着这个概念去找寻各种案例、现象进行解释。
比如用各种不遵守社会规则的事例来说明一些中国人“以自我为中心”;用屡见不鲜的成年人因为一点小挫折或批评而做出的过激反应事例,来说明一些国人过于脆弱;以某著名钢琴家和他的父亲之间关系的例子来阐述“共生”的一种,即父亲通过“重压”儿子学琴,将自我寄养在孩子身上……
而似乎更能证明“巨婴”的,则是另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国人的情感模式就是“找妈”。
去年年底很火的节目《中国式相亲》播出后,遭到了许多网友的批评,节目中所呈现出来的“带上爸妈找对象”这一中国人传统的相亲方式,以及一些家长的奇葩择偶标准,和节目里的男嘉宾们动辄提出的“她要能照顾我”,在武先生看来都是典型的“巨婴症”。
至于“巨婴论”这个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的概念是什么,是否有其他原因导致了那些现象,在众多的原因中这个概念所到起的作用又有多少,武先生似乎不关心这些问题。而读者,大部分会默契地追随武先生的思路。
其实,对于“巨婴论”,让我们感到挺疑惑的是,什么时候人的心理得符合武先生发明的“标准”了才算合格?一言不合就是“巨婴”?
按照这个逻辑思维,乔布斯是孤儿,心理有缺陷,乔布斯也挺自恋、挺以自我为中心的,怎么着也得算个大号“巨婴”,但这样不妨碍人家乔布斯把苹果运营得风生水起;马斯克开公司初还靠他爸给的启动资金呢,做的是游戏编程,典型的把爱好当事业不“现实”的那种人,但是人家的特斯拉全球热销,现在火箭都上天了。
按照“巨婴论”一说,巨婴说到底,其实就是一种自大自恋的状态。但事实上,谁没做过一个意淫的梦?所谓心理成熟不成熟,并不影响对社会的贡献,再说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社会适应性,而不是某个标签或者理论。
武先生的“巨婴论”常常把矛头指向弱势群体,而经济独立,有钱、有地位的人的心理就是成人的,混得不好、一事无成的就只能怪自己是“巨婴”,我也是醉了。
《巨*国》引发热议的背后,很大程度上是作者和读者的配合打得好。
首先,作者发力: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一个概念越形象化,传播得越广。“巨婴”这个提法还是很形象的。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个词都会自行脑补:
巨婴——特别特别巨大的婴儿——一个硕大、长着成年人的头颅和婴儿的身体,哇哇大哭。
巨*国——特别特别巨大的婴儿们组成的国家。
之前有个很流行的概念叫“妈宝男”,专门指那些凡事以母亲为中心,听母亲的话的成年男人。“妈宝男”这个概念一出,在广大女性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因为它反映了在婚恋中一种依赖型人格的普遍现象。“巨婴”一词就是“妈宝男”的升级版,在“妈宝男”的基础上更加形象化,因此也更加流行和深入人心。
另外,武先生的《巨*国》,是非常符合现在爆款文字的各项标准的。
步,他生造出一个让人不明觉厉、能引发新奇情绪的标题,让读者在那么多书中看到此书时有翻开的欲望:
巨*国——读者会想:什么是巨*国呢?
第二步,他给出了一个让人好奇、困惑、激动甚至恐惧的结论:大多数成年人,心理上是婴儿——凭什么这么说?
传播学里有一条定律:要想传播广泛,应该尽可能地运用受众熟悉的例子或事物,使之获得重新的解释,熟悉的概念以难以预期的形式出现在熟悉的情境中容易获得传播。
《巨*国》采用的就是一个大家所熟知的概念——婴儿,并赋予它新的形象——巨婴,使之重获新的解释:
我们多数人,看似是成年人,但心理发展水平,其实还是婴儿水平。
并以此展开,比如:讹人的老人是“巨婴”,妈宝男是“巨婴”,控制欲强又爱叨叨的父母是“巨婴”。
互联网时代,明智的行为是什么?
就是不要推销产品,而是要推销概念。因为产品会更新换代,但概念,会长久。
显然,武先生是善于生造概念的。
正如他在《巨*国》的序言中提到的:这些人的故事汇总在一起,让我有了一个概念——“中国式好人”;再之后,我发展出很多“中国式”的概念;随着“中国式的”概念与认识越来越多,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转变,也将呼之而出……
All in all,《巨*国》这本书是延续了武先生一贯的行文作风,书里的很多细节都是符合社会传播规律的,包括耸人听闻的观点,包括高度概括性的模糊结论,可以使很多人都能在书里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产生认同感。
另外,从人的因素来看:
,武先生有多年网络发表文章的经验,也为他积攒了不少粉丝。不得不说,他有着非常敏锐的热点观察能力,对社会现象的组织和分析能力,往往能够把一些热点的事件与社会现象和某种心理学理论强行联系起来。而这些年心理学被大众追捧,成为了热的学科,大众也往往需要一种对于各类现象的心理解释,这也是在网络上增加传播广度的重要原因。
第二,武先生有一个北大的学历和心理专家的头衔,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大众缺乏心理学的相关常识,这进一步促进了大众的追捧。
第三,罗辑思维用了一期节目来解读武先生的新书,不遗余力地传播“巨婴论”。罗胖一上来就引用了武先生自己对该书的评价,“迄今为止重要的作品”,甚至可以说是自己部原创的书。这算是自媒体大V的背书。
至此,作者这方面的功课算是基本完成了。
其次,读者助攻:
所有的书籍不是作者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剩下的一半还得靠读者完成。当读者阅读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主动给作者助攻。
,作者的举例论证会给读者带来可用性启发,这样读者就会关注案例中某些因素,而忽略另外一些因素。然而,一个行为都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的。但是,在有限的认知下,人只会联想到一部分因素。
因为,作者的文字本身限制了人们的发散性思维。于是,你对造成这个行为的因素,只会看到被写进书里的那部分。
第二,人往往是有归因需求的。但是人在寻找归因的时候,只是找一个有用的,而这个有用的不见得是正确的。
当人们对于一个行为没有很好的解释的时候,比如为什么一个人会表现为妈宝呢?这个时候,突然有人给你灌输一个解释,让你一下子就能够给这个行为归因了,即使这个解释并不是真正的原因,可能你还会觉得很有道理,学到了一个新的理论。
诸如此类,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巨婴”这样的观点的确好用,而且看上去很有解释力。
意淫是所有粉丝自带的天然属性。这个小明勉强可以理解,我也只能说,你们开心就好。
书中反复提及诸如生命力、能量球之类的概念,又是几个意思?靠谱的心理学里是没有此类概念的,恐怕早已脱离了伪科学的层次,与许多忽悠组织的用语接近了。
小明比较好奇的一点就是,武先生给患者做咨询的时候,动辄跟人家聊起能量球、魔鬼……还有就是他突如其来的“变身”……那他是怎么催眠人家以防来访者惊吓过度去315维权的?
至于“巨婴”为什么戳中那么多人的痛点?小明认为,“巨婴”戳中的,至少有两个不同的痛点:
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戳中的痛点大概是:“天啦噜,这简直就是在说我啊!”或者是,“好想把这本书甩到那个巨婴脸上”。
吃瓜群众总是喜欢简单粗暴、直指自己内心盲点的东西,巨婴这个概念正好点燃了群众的情绪。民众不关心,也没时间关心这个概念有没有科学研究支持。所以尽管有人给《巨*国》差评,也不影响巨婴这个概念的广泛传播。
对于心理学从业者来说,戳中的痛点是:苍了天了!这种“理论”居然还被那么多人看作是一个新奇的心理学研究,还认可其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这一点实在是膝盖都要碎掉了。
诚然,完全用学术著作的标准来要求一本畅销书或许过于严苛了,但书中一些观点和论据也显得并不能让人信服。
这种心情,恐怕和我们当初看到凤姐高调宣称自己“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的心情是一样一样的。
懂心理学的人都明白,下定义、贴标签、下野蛮诊断和结论是一种洗脑和催眠暗示的手法。
“巨婴论”只抓到一两个个案,然后得出结论,找一个深水炸弹,撩拨一下大众的某种社会集体情绪,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刷屏一时爽而已。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