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10121611
周济
*原部长、现任中国工程院院长
张一伟同志自1993年担任石油大学校长以来.使石油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与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紧密结合,使学校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技术进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中国石油大学的建设、改革与发展.为我国石油行业的振兴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涛
原石油工业部部长
一伟是具有战略意识、大局观念和创新思维的校长。他提出工科院校的主要办学方向必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这对促进理工科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
李宇明
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副主任,*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
张一伟校长是中国教育工作者的开路先锋.他的追求、他的实践,就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程树榛
著名文学家,人民文学杂志社原社长兼主编
《中国教育脊梁:张一伟》一书。事迹感人、语言精美,是一部实录我国教育领域内杰出人物的难得之作,整体上具有典范意义。
序 言:纪念张一伟同志——写在我的老同学张一伟诞辰80周年之际
张一伟生平
序篇:鞠躬尽瘁
一 醒世:孩提之梦
二 成长:跃跃欲试
三 立世:磨砺青春
四 初恋:那时花开
五 比翼:相约一生
六 真情:聚散依依
七 留学:扩展学识
八 归来:扑向松辽
九 奔波:拼搏践行
十 徘徊:十年浩劫
十一 教育:创新思维
十二 理论:创新实践
十三 科研:创新人才
十四 天地:风范永存
学友回忆同事恳谈
王 涛:不要忘记一伟同志的历史贡献
蒋庆哲:张一伟献身科学的精神永不过时(节选)
山红红:张一伟校长的名字永载中国石油大学发展史册(节选)
史训知:坚韧执着奉献石油教育事业的光彩一生(摘编)
陈鸿瑶:“产学研”合作的道路
吴淦国:中国地质事业的骄傲(节选)
汪集旸:我的同学淡泊名利,执着教育事业(节选)
胡见义:献身教育事业,发扬一伟精神才是根本(节选)
张嗣伟:一伟,我的挚友和兄长(摘编)
贾承造:怀念我国著名石油教育家张一伟先生(节选)
陈发景:亦师亦友忆深情(节选)
郑浚茂:斯人已逝,君声犹在(节选)
马 正: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节选)
毛秀兰:点点滴滴怀念一伟同学(节选)
高文军:忘不了失去的“亲人”(节选)
王昌桂:今生相识是我们的缘分(节选)
过秉忠夫妇、肖济元夫妇:情思依依祭老友
学生怀念 亲人倾诉
附录
后记:回报您的是朝霞
序篇:鞠躬尽瘁
一 醒世:孩提之梦
少年时代,张一伟随家人颠沛流离。耳濡目染的是,日寇铁蹄下的满目疮痍。伯父以祖母咬口生姜喝口醋的家训,激励他志在进取。
江淮丘陵,黄山南麓,有一个小地方叫洪家疃。因为这里有口大水塘,外面的人就把这儿叫作“清水塘洪”。这里住着祖祖辈辈靠务农为生的张氏四大房,因长房靠黄山而居,故而村人又管张氏一族叫“靠山张”,“靠山张”便是张一伟的宗祖。
1932年,张一伟的大伯父张治中将军在上海率部抵抗日军进犯。张一伟的父亲张文心,时任中央军校第10期学生第二总队总队副。他怀着一腔热血,带领同学们一起奔赴前线参战,抵抗日军侵略。为了支持丈夫张文心杀敌报国,妻子郑淑华只身从安徽老家安庆来到了上海。在炮火硝烟中,郑淑华随军支援抗战。因她怀着身孕,在丈夫张文心和长嫂洪希厚的劝说下,不得已又回到了安庆老家。
第二年年初,郑淑华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张一伟。在张一伟的档案上,有这样的记载:张一伟,1933年1月7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祖籍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张一伟的父亲张文心同哥哥张治中一起,在上海参加了抵御日寇大规模入侵的防御战,即淞沪会战。作为安庆一名小学教师的郑淑华,带着不满5岁的儿子,在炮火和硝烟的战乱中南北奔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