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29906
既懂建筑又懂电影的国宝级电影美术大师,也很懂生活!天津乡下的无名小子,一路奋斗成“手绘制图*后一人”,好莱坞同行拜托他别学电脑。
活跃在大片制作*线近50年,只靠才华是不够的。如今,这位亲和力满满、巧办法多多的“宝藏爷爷”,将心中的历史底片首次显影,献给下一代年轻人。质朴诙谐的文字,配上精心手绘的画稿——仍是“复方加料”,诚意十足,更有滋味。
杨氏语录
* * *
& 别样人生——虽然80多岁才出名,但那之前可没少受折腾!
用鸡蛋换过电影票,带着可怜的小橡皮去艺考,一下子考上建筑专业*学府;叫停过王家卫的勘景车,去过邵逸夫的饭局,全家人帮刘晓庆照看过箱子;带三军仪仗队做过道具,在北影厂放过史无前例的大火。呼和浩特煤矿的深井、香港半山别墅的盛宴,都是景!
& 美术创作——退休后仍片约不断,大导演电话还在来,太谢谢啦!
和黄永玉一起设计过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内部装饰,为总理专机设计内部装饰,为横店影视城明清宫苑、江南水乡绘制蓝图;《卧虎藏龙》《霸王别姬》《东邪西毒》《满城尽带黄金甲》幕后的“隐藏大神”;在五七干校切土豆,形状也得是横平竖直的学院派!
& 手绘插图、勘景笔记、设计手稿和幕后照片共计近百幅,呈现时代变幻、行业变迁
三十年代出生的 “国产高材生”,回忆毕生创作、采风生涯,图文再现半个世纪的社会和行业面貌。从六十年代末下放劳改、七十年代被调入电影行业,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九十年代外资热潮;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游山玩水”采风到市场经济的“宅居小旅馆”;从国营电影厂铁饭碗,到合拍片雇佣制、分红奖金;从第三代导演,合作到00后学徒;从现实主义、历史史诗片,拍到武侠片、好莱坞奇幻大片……
& 我眼中的 “大人物”
李安:给所有剧组成员发小金牌的温柔导演
周润发:即使在我的年纪,也心甘情愿去追星
王家卫:亲自看景的细节派(但上车就睡)
徐克:吃了仙丹一样火力十足的熬夜神仙
叶锦添:擅长把方便面泡得软硬适中
黄永玉:超短铅笔头作画达人
& 珍藏版图文口述史 随机掉落复古书签
全书四色彩印,硬精装,锁线装订;随机掉落作者手绘复古书签1枚(共5款);附有3张拉页,欣赏《霸王别姬》《红楼梦》场景16开总平面图,极具佳收藏价值。
小学没毕业已拿到文化馆工作offer?跳高不达标靠画图通过了?因为样板戏,从建筑系跨界“触电”,竟成剧组瑰宝、“80后网红”?本书讲述的,就是电影美术师杨占家虽身处星光熠熠的“名流圈”,却充满烟火气的“手艺人”生涯!
回忆过去,也曾见证历史——在五七干校做厨工,与黄永玉一起设计人民大会堂内厅;也曾走遍天下——进革命根据地的公安局“赎同事”,在尖沙咀赴“镀金镶玉”的饭局;也曾“土办法”解决大问题——在天安门巧测华表尺寸且不引起武警注意,给王家卫在毛乌素沙漠“种枯树”。原来,办法都在生活里!
本书行文诙谐亲切,配有近百幅珍贵的手绘插图、勘景笔记、设计手稿和幕后照片,可由此侧观时代变幻、行业变迁。此外,全书四色彩印,附有拉页,锁线精装,具有极佳收藏价值。
序 是真佛只道家常 陈浩忠
一 不够意思的财神爷
二 菩萨活了·旗杆顶的干粮·山炮营
三 大对虾和小橡皮
四 皮鞋·马蹄表·周末舞会
五 无边无际的红化
六 京津公路上的飙车族
七 爱洗头的公社书记
八 粥锅和土豆都争气
九 火速回京
十 学院派制图法
十一 《海霞》,我的第一部故事片
十二 拍电影到底是怎么回事?
十三 1976年
十四 《拔哥的故事》,在广西
十五 “走婚”
十六 全家团聚
十七 《知音》·《原野》·无缘《阳光灿烂的日子》
十八 寒酸
十九 《骑士的荣誉》:导演出马·体验生活
二十 《三宝闹深圳》,西装去香港
二十一 六部《红楼梦》,重修五年本科
二十二 《狂》,导演的“遗书”
二十三 《霸王别姬》,不一样的电影
二十四 《诱僧》,初识小叶
二十五 《东邪西毒》,苦战毛乌素
二十六 《东邪西毒》:替身·假通告
二十七 《夜半歌声》,可爱的鲍大师
二十八 外行“大闹天宫”是危险的
二十九 1997,被炒一次鱿鱼
三十 《卧虎藏龙》·这位先生是谁?
三十一 横店影视城
三十二 “司机师傅,您醒醒!”
三十三 挥金如土
三十四 四买西瓜
三十五 三友和三个室友
三十六 手绘制图最后一人?
后记一 摄制组来电 李青菜
后记二
序 是真佛只道家常
《因为我有生活》是一本回忆性质的小册子,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几十年来发生在杨老师身上的小事。俗话说,是真佛只道家常,整本书读起来像杨老师面对面和您聊天儿一样,亲切、有余味。
在电影美术行业,不知道杨占家老师大名的人很少。杨老师对中国电影美术界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建筑美术的制图方法、理念以及美学观念植入到电影美术设计之中,大大提高了电影美术设计的规范和准则。“建筑制图法”逐渐地代替了之前广泛采用的米格纸制图方法,直至今日用的还是这种方法,只不过电脑代替了手绘。
我与杨老师相识是在大导演凌子风执导的电影《狂》的剧组里。那是1991年的初春,当我在四川合江县政府招待所见到杨老师的时候,感觉自己像泄了气的皮球。这个人就是著名的美术师?只见他身材不低,红红的脸,头顶左边一缕长发向右横盖着额头上的秃顶,面目和善,语气温和。上身穿一件劳动布的工作服,下身一条深灰色卡其布制服裤,脚蹬一双旧白色运动鞋,右脚一只前脸儿还漏了个洞,整个儿一个半工半农的壮劳力。
杨老师很客气地把我让到屋里,落座后问了我的一些情况,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自己,然后进入正题,从这部戏的故事聊到设计。聊完,他拿出许多为这部戏画好的设计图,有工程图也有气氛图。我这一看,顿时傻了,那标准漂亮的建筑施工图和清秀生动的钢笔淡彩的气氛图,张张精彩。说真的,从来没见过,心里顿生恭敬与崇拜之情。
之后我们爷儿俩住在一屋,一起工作,一起到街上饭铺吃饭,可以说是形影不离,感情也益发加深了。所以,我知道杨老师在生活中的许多小故事,下面我敛几段讲讲。
一 送鞋
就这部戏,我出门时家里怕四川雨多,给我带了一双绿色高腰绝缘胶鞋,其实我根本也不会穿。和杨老师工作生活了几天后,聊天也不拘束了,看着他右脚那只露着洞的鞋,突然想起我那双胶鞋。
我仗着胆子说:“杨老师,您看您的鞋该换一双了吧?这前脸儿还漏个洞,下雨进水呀。”他说:“那怕什么的,大夏天的,没事儿,透气儿还好哪。”还是单刀直入吧,我一边开箱子拿鞋一边说:“杨老师,家里给我带了一双胶鞋,高腰绝缘的,我也不穿,给您得了?”他马上说:“我这挺好,你留着穿吧!”我说:“家里给带的,我也不穿。您看我这身儿行头穿这鞋也不像样不是?”
终于,杨老师语气很低地说:“你真不穿?”我说:“真不穿。”他叹了口气说:“得!那我就收了吧。”又是连说感谢。这天儿也热啦,都换上凉鞋了,也没见他穿。有一天他突然和我说:“哎!小陈儿,我把你给我那双胶鞋给我弟弟寄去了,他生活在农村,我觉得把鞋给他更有用。”
得!这鞋从北京跑到成都又跑到天津去了。当时我对杨老师这一举动很钦佩很感动,从这一件小事,就知道这是一个心地、人品非常好的人。
二 酬金
还是筹拍《狂》的时候的事儿。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初期的摄制组所有组员挣的都是厂里的工资,每天额外再有几块钱的补助,再加上管吃住已经很好了,没有酬金这么一说。这次是港方投资,有了酬金,根据职位分发不等。
有一天组里制片人说:“杨老师,一会儿您到我这儿来一趟。”杨老师到了他的办公室后问:“你找我什么事儿?”制片人说:“我和您谈谈这部戏酬金的事儿。”“酬金?什么酬金?”杨老师疑惑地问。制片人说,咱这部戏是港方投资,拍片结束后会给大家发一笔片酬。杨老师愣了,毫无表情地听着制片人说话。制片人探过身子伸出右手的食指说:“这部戏拍完了组里给您这个数儿。”杨老师看着他的食指,也伸出了自己的食指,轻声说:“一百块钱?”制片人觉得杨老师在逗乐,摇摇头。杨老师举着手指头又问:“一千块钱?”制片人听了直起身子大笑说:“咳—— 杨老师,您真逗,我哪能给您一千块钱哪?”接着又加重语气说:“一万!”一万!我猜想当时老头儿听到这两个字的时候,估计被吓得手都凉了。
三 “挨宰”
1995年我和杨老师在上海筹拍电影《十兄弟》的时候,住在龙华镇的龙华迎宾馆。附近的饭馆一过晚七点就下班,还有一家稍远的小馆儿,是私人开的,关得晚,我们也时常去那里填肚皮。
一天晚上八点后,我和杨老师到这家小馆儿用晚餐,点了三四个菜。享用之后,唤来店家,一算账,八十块!我拿钱付账时用余光瞄了一下老头儿,见杨老师的脸早已变得没了表情,拿着牙签儿,垂着上眼皮,看着店家点了钱而去。店员走了后,杨老师情绪低落地对我说:“八十块!怎么那么贵呀?让他宰了!这是咱两天的伙食费,一顿儿就开了,这哪儿行啊!咱明儿个别来这儿了。”
说来也巧,走不远,碰到了几位同组的港方同事也去吃饭。一见他们,杨老师好像是找到了说理的地方似的,声音一下子高了八度:“去吃饭?”对方说:“是呀。”杨老师一脸义愤,很有正义感地回头指点说:“可千万别去那家啊,那家宰人,太黑!我们刚才就被他宰啦! ”
我们工作起来很专注,第二天又忘了时间,画着画着,一看表,糟了!又过八点啦! 没办法,于是爷儿俩又走进了“宰人”饭馆儿。用餐之后一声召唤,这次是饭馆儿的老板拿着账单亲自出面了。老板是位身材修长、眉目清秀的上海姑娘,她拿着账单面带微笑。我说:“今天多少钱哪?”姑娘早有准备地说:“今天不管多少,只收五十块。” 我一听连忙说:“那多不合适呀,该怎么算就怎么算。”姑娘说:“没事的啦!我们是小生意,就希望摄制组能常来关照我们。”这姑娘收完钱后随手又拿出了一张账单,杨老师愣住了,只见姑娘不慌不忙,边把账单放在桌上边说:“昨天听您那几位朋友说,我们多收了您的钱啦?我们哪能那样做呀,您看这是您昨天的账单,您昨天点的菜有点偏贵,这条鱼就五十块哪……”我们爷儿俩直眉瞪眼地听着。姑娘又爽朗地说:“没事的啦,菜钱好说,希望您能来经常关照,不要在外面喊我们宰客呀……”我们爷儿俩更尴尬了,使劲点着头说:“好的!好的!常来!常来!”
在《十兄弟》摄制组,跟着这位每天担心饭费超标的老头儿,有时候尴尬,有时候真有面子。有一天我和杨老师在东海片场,遇到一个很熟的制片朋友,陪同美国来的摄制组到沪上选外景。制片和杨老师一通嘘寒问暖,又礼节性地把杨老师介绍给洋制片。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美国人听到“Yang Zhanjia”这个名字,吃惊地瞪起眼珠子,还哇地大叫两声,使劲握着杨老师的手摇晃说:“你好你好!”又让翻译说:“杨占家先生在美国很有名,今天很高兴能见到你!”他激动得脸红扑扑的,露出满口大白牙继续说:“你知道吗,在中国找到一家可以合作的电影厂很容易,找到杨占家可太难啦!” 您瞧,洋人把杨老师给吹的……没事瞎说什么大实话!
三段引子就啰唆到这儿,我是抛了一块大砖,大块儿的“翡翠”在后边哪,您就慢慢地瞧吧!篇篇精彩,包读者您看了乐,乐了还有收获……
今天正逢杨老师八十二生辰,浩忠在远离北京的地方祝您寿诞得福!撇去一切烦恼,开开心心、高高兴兴地过好每一天,健健康康地享受耄耋后的青春。
学生陈浩忠于姑苏东山岛之莫釐精舍
公元二〇一八年八月一日
陈浩忠,影视美术指导,代表作有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王的盛宴》,电视剧《甄嬛传》《芈月传》《红楼梦》《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麻雀》等,凭借《甄嬛传》获2012年首届中国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颁发的最佳美术指导奖。
是真佛只道家常,《因为我有生活》没有惊心动魄,更没有唯美浪漫,有的只是本色、质朴和真情,读起来像杨老师面对面和您聊天儿一样,亲切,有余味。
—— 陈浩忠,《甄嬛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美术指导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