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418505
1.一本将逻辑思维演绎为语言的神奇之书,一门被读者深度认同的超级说服技巧。
2.为什么你磨破了嘴皮,对方却仍旧无动于衷?为什么你“祸从口出”,别人却能“口吐莲花”?很简单,区别就在于说话有没有逻辑!
3.本书从逻辑学的角度出发,将各种逻辑学中较为抽象的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相结合,对沟通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
4.本书还为读者介绍了许多逻辑思维博弈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读者可以了解到一些较为常见的逻辑博弈,从而将这些方法应用在现实中的逻辑博弈中。
5.本书将重点放在了对于逻辑说服技巧的讲述上,结合逻辑学的相关内容,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将复杂的逻辑学知识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6.本书的*后部分集中讲述了在人际沟通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毒逻辑”、逻辑谬误和逻辑陷阱。
本书从逻辑学的角度出发,对沟通过程中涉及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同时将各种逻辑学中较为抽象的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相结合,单纯去理解逻辑学的概念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但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故事就能够将概念内化到头脑之中。此后,遇到特定的情境时,我们就能够轻松从大脑中提炼出相应的思维逻辑加以应对。
目 录
第一章 逻辑是最有说服力的语言
逻辑的语言充满一击致命的力量 / 003
用逻辑说服没逻辑的人 / 008
脑子一团糨糊,说话自然没逻辑 / 012
第二章 把你的意见有逻辑地表达出来
说得清,他人才听得懂 / 019
结论先行,第一句话就说出重点 / 023
通过what、how、why 来制造问题 / 028
说出让人信服的“真相” / 033
你的话要有数字和案例做支撑 / 037
求易逻辑,并非一刀切的简单化 / 041
第三章 掌握提问与说服的逻辑
化整为零,用逻辑提前分解问题 / 047
诱导式询问,让对方主动送上答案 / 051
“和你站在一起”的同一战线法则 / 056
左右夹击,多角度论证增强说服力 / 060
循序渐进,阶段式说服让人更容易接受 / 064
第四章 说服就是彼此逻辑的博弈
用“所罗门王博弈”解决争执 / 071
用对方的语言反向“攻击”对方 / 075
边说服边让步的馅饼博弈 / 080
让彼此都满意的均衡博弈 / 085
第五章 读懂被说服者的固有逻辑
每个人的想法都是“有逻辑”的 / 091
利益决定立场,立场就是人的逻辑 / 096
寻找被说服者的逻辑错误 / 100
答非所问,对方在掩盖什么 / 105
最正确的答案也许不在选项中 / 109
第六章 用逻辑攻击对方的心理防线
将对方带入心理安全区 / 117
让对方适应你提供的信息 / 120
寻找被说服者抵触你的心理动机 / 125
惩罚和奖励 / 129
第七章 故事逻辑:像讲故事一样讲道理
用故事讲你的逻辑 / 137
有说服力的对话里都有故事 / 142
一个故事激活形象化思维 / 145
脑袋里斗智,嘴巴上斗技 / 149
学会用故事设置逻辑“陷阱” / 153
用故事说服别人的4 个关键点 / 157
第八章 制造权威,逻辑力就是影响力
对方崇拜权威,就给对方一个权威 / 163
人更愿意相信自己喜欢的人 / 167
给他人制造恐慌,然后再赶走恐慌 / 171
制造集体意识,然后成为集体的代言人 / 175
第九章 “毒逻辑”让说服功亏一篑
“毒逻辑”一: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 / 181
“毒逻辑”二: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 185
“毒逻辑”三:我都是为了你好 / 188
“毒逻辑”四:不是黑的,就是白的 / 192
第十章 逻辑谬误
逻辑谬误一:用出身论来评价他人 / 199
逻辑谬误二:用靠不住的传说做依据 / 203
逻辑谬误三:用错误的三段论导出结论 / 206
逻辑谬误四:用不成立的循环论证做支撑 / 210
第十一章 躲避被说服者的逻辑陷阱
逻辑陷阱一:别被对方诱导性的语言误导 / 217
逻辑陷阱二:个别并不能代表“所有” / 222
逻辑陷阱三:重复100 遍的谎言,依旧是谎言 / 226
逻辑陷阱四: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 / 229
你需要的是逻辑,而不是口才
“我的观点明明是正确的,为什么说服不了别人呢?是不是得多练练口才才行?
如果你遇到了上面这样的问题,先不要着急去练口才,因为你需要的可能是逻辑,而不是口才。
在与他人沟通中,每个人都遇到过与别人意见相左的情况。大家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结果谁也不能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就导致了沟通的无效。想要解决这种状况,就必须掌握用逻辑说服别人的技巧。
在说服过程中,哪一种因素最重要?是口才吗?口才的确重要,伶牙俐齿的人至少能够多说几句话。但是,相对于口才而言,在说服过程中,逻辑的重要性要更高一些。也可以说,逻辑决定着说服的成败以及效果的好坏。
从狭义来看,逻辑指的是一种思维的规律,这主要是指作为学科的逻辑学。从广义来看,逻辑则泛指规律,这里的规律既包括思维的规律,也包括客观规律。我们可以将逻辑理解成为思维的规律和规则,是一种抽象的思维过程。
在说服过程中,逻辑主要指我们更加有条理地组织自己的语言,然后去论证自己的观点。论证的过程中既要保证逻辑的准确性,还要考虑对方可能会针对我们的论证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论证之前要把这种可能性考虑进去,从而保证整个论证的完整、完美。如果我们能够天衣无缝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对方也就没有办法不接受我们的观点了。
说服的过程看上去是双方言语较量的过程,实际上,双方较量的还是逻辑思维。谁的逻辑更加严密,谁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是驳倒对方的观点,谁就能够获得最后的胜利。言语上的较量最后可能会演变成“骂街”,而逻辑上的较量则是智力上的交锋。虽然是智力上的交锋,但智力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最为关键的。逻辑是一门学问,同样也是一种技巧。相对于智力来说,掌握更多的逻辑技巧和方法更加有助于我们完成说服工作。
本书从逻辑学的角度出发,对沟通过程中涉及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同时,将各种逻辑学中较为抽象的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相结合。单纯理解逻辑学的概念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但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故事就能够将概念内化到头脑之中。以后,遇到特定的情境时,我们就能够轻松地从大脑中提炼出相应的思维逻辑加以应对。
想要说服他人,首先要保证自己不被他人说服,也就是自己的逻辑不能被对方打乱。在说服过程中,如果一方完全陷入对方的思维逻辑之中,结果就很明显了。所以,本书还为读者介绍了许多逻辑思维博弈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读者可以了解一些较为常见的逻辑博弈,以后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可以从容应对。
本书将重点放在了对逻辑说服技巧的讲述上,结合逻辑学的相关内容,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将复杂的逻辑学知识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这些逻辑说服的技巧覆盖了多个角度,读者可以在掌握逻辑说服技巧的同时见识更多不同的沟通情境。
本书的最后部分集中讲述人际沟通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毒逻辑”、逻辑谬误和逻辑陷阱。这些内容能够让读者更好地认识到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上去正确却存在着严重逻辑错误的事件和现象;同时,读者也能对沟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逻辑陷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避免掉入对方设置的逻辑陷阱之中。
这是一本讲述沟通之道的书籍,但它更是一本讲述逻辑思维和说服技巧的书籍。希望读者朋友能够通过这本书构建起自己的逻辑思维框架,在人际沟通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王文君
2018年12月
通过what、how、why 来制造问题
本节要点
事物的存在并不是偶然的,他们都有其自身的根源,虽然我们无法获知全部事物存在的原因,但我们需要去探寻这些原因,只有这样才能知道为什么这个事物会存在,为什么会是这样,又是如何成为这样的。在整个探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what、how、why去制造问题。
在心理学中,“what-why-how”是人类对整个世界探索的一般思维过程和方式,也就是心理学中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在管理学中,“why-howwhat”则是企业管理方面的“黄金圈”理论。在逻辑学中,“what-howwhy”同样是重要的工具,我们需要通过它们来制造问题,寻找事物存在的本源。
人类做事情的动机主要有3 个:一是我做的是什么,也就是what; 二是我是怎么做的,是how;三是我为什么要做,即是why。在实践中,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一些人知道怎么去做,只有极少的人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里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
英国某处建筑工地,一群人正在建造一个教堂。神父从这个建筑工地上经过,他看见有3个石匠在做着同样的工作。他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石匠看了他一眼,说:“我在这里敲这个石块,做这个建筑的工作,我的目的是为了养家糊口。”第二个石匠告诉他:“我在做的就是这样一个建筑的活儿,但我干的是全国最好的石匠活儿。”最后一位石匠看着这位神父说:“我正在建造一座宏伟的大教堂。”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他们在进行着相同的工作,但他们的脑海中想到的东西却是不一样的。第一个石匠谈论的更多是自己在做什么,第二个石匠更多是在谈论我是怎么在做这份工作,而第三个石匠回答的则是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份工作。
从思维逻辑的角度来说,what、how、why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我们做事的时候,还是与别人沟通的时候,都要首先搞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除了要知道怎么做外,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这里同样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20世纪之初,美国有两个不同的团队在同时制造飞机。其中一个团队主要由众多科学家组成,这些科学家来自于飞机制造的各个不同领域,同时也有一些具有飞行经验的试飞人员。除了技术力量方面,这个团队还得到了美国陆军方面的5万美元研究经费以及众多社会上的商业人士的捐助。他们的目标就是设计出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另一个研发团队虽然在空间位置上和他们相差不远,但硬性条件却与之相距甚远。这个团队主要由两个依靠开自行车铺为生的年轻人组成,他们既没有庞大的资金,在社会上也没有广泛的人脉,更没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有的只是他们一飞冲天的梦想。
看到上面这个故事之后,大家应该都知道最后制造出飞机的是哪个团队了,虽然只有两个人,莱特兄弟却成了飞机的制造者。看起来不太可能,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原因。
莱特兄弟不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还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他们要帮助人类实现飞向天空的梦想,这也感动了小镇上的其他民众,每一个人都愿意为他们提供帮助。正是所有人的力量集合在一起,才帮助莱特兄弟设计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弄清what、how、why 之间的关系,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更要善于利用what、how、why 来制造问题,从而顺利完成沟通过程。
现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没有时间沉下心来思考问题。但是,很多时候,即使最为简短的文字之中也蕴含着深刻的内容。简短的文字容易造成信息缺失,使得沟通和交流产生障碍。尝试对简短文字进行深入挖掘有利于沟通活动更好地展开。对简短文字进行深入挖掘,从而进行深度思考的关键就是学会用what、how、why 来制造问题,从而一步步由事物的表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之中。
“what”是制造问题的第一步。当我们在面对一个事物的时候,从“what”类型的问题开始入手是比较好的选择。
首先,我们需要提出“what”这样的问题。通过提问,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事物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经过,但这个阶段的提问只能够让我们对事物有一个初步的、肤浅的和表面的认识。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要具有一定认知能力都可以利用“what”进行提问。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将问题停留在“what”这一层次上,就很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误导,从而没有办法深入事物的本质中去发现问题。
互联网中传播的信息大多都是表面信息。有时候,我们仅仅看到文章的标题就对整个事件作出判断,这会导致我们认识上的不足。这种表面现象越来越多,就会导致整个社会被一种不正常的信息所误导。想要解决这一问题,继续深入地提出问题是最好的方法。
“how”是制造问题的第二步,也是由问题表面深入到本质的关键步骤。“how”更多表示这件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的,是怎么变成这样的。这是在“what”层面之上的更深一层的追问。
作为更深层次的提问,“how”所制造出来的问题并不能仅仅依靠观察而得出,其需要通过表面分析推理才能得出答案,在复杂程度上要远高于“what”层次。
“why”所制造出的问题是最深层次的问题,涉及事物的本质。只有解决了“how”层面的各类问题,才可以继续深入到“why”层面之中。
相比于前两个层面制造的问题,“why”层面的问题更加分散,且数量更多,即使对于一个事物,我们也可以提出几十种甚至更多“为什么”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并不是全部都与事物的本质紧密相关,只有少数问题能够直击问题的要点,从而带领我们寻找到问题的本质。
提出了“why”类型的问题,也就意味着我们距离事物的本质已经不远了,而解决“why”类型的问题也相当有难度。不仅需要综合运用分析、推理方面的能力,善于归纳、总结各种零散的信息和结论,还要整合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知识,最终才能触及事物的本质和根源。
从“what”到“how”再到“why”,不断制造问题,这是一个正确的逻辑思维过程。在制造问题的同时,不断解决各个层次的问题,这样才能在一个正确逻辑的引导下找到事物的本源,从而更好地认识事物,更好地与他人沟通,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