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012567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巴九灵新媒体创始人、蓝狮子图书出版人)
邓 地(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助理)
刘靖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
闵齐双(深圳家族办公室促进会会长)
重点推荐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再生了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族企业则是民营经济体的主要表现形 式。前辈企业主在书写企业与个人成与败传奇的同时,他们正难以避免地老去。 任正非、柳传志、宗庆后、茅理翔、何享健等正步入古稀;王健林、刘永好也
已过花甲;以马云、马化腾等为代表的中青年企业领袖的平均年龄也在 50 岁左右。所以据此推测,未来 5-10 年将是国内民营经济企业交接班的密集期, 在未来的传承设计上,国内的家族企业面临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和诸多挑战,
如:现代企业的普遍发展规律性;我国的家族企业经营时间普遍较短,没有太 多的历史经验可供借鉴;国内针对性的传承研究起步时间晚;越来越多的富家 子弟尚在年幼时便接受西方教育;国内家族受到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影响,等
等。未来将企业交给谁?家族企业又该如何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些都将 考验着企业主们的智慧和格局。
历时两年零三个月,行遍珠江两岸,就家业传承话题我有幸采访到四十多 位家族企业中的二代青年。从 43 篇采访手记中,我精选出 15 篇具有代表性 的经典案例并整理成册,以访谈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他们的成长历程和对传承的 理解、发生在家庭和企业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个别二代已经顺利完成接班,
有的因不愿意接班而选择创业,还有的正处于接班前的准备;接班人中包括儿 子、女儿或女婿,甚至还有职业经理人。本人通过记录他们的成长心得,在总 结传承中的各种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未来可行之路。其中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和具体传承情形,本人做了适当地点评和分析。谨借此书希望能为我们当下的家族企业传承研究带来某些实操性的启发。出于对受访者的尊重和保护,本人对文中的主人公均做了化名处理。
目 录
父辈的旗帜………………………………………………………………………… 邓 地/ 001
传承是与生俱来的事……………………………………………………………… 梁 嘉/ 007
家族企业应该传给谁……………………………………………………………… 刘靖民/ 009
身边的传承故事…………………………………………………………………… 李进一/ 011
盛世传承 领航未来……………………………………………………………… 闵齐双/ 013
序 言……………………………………………………………………………………… / 015
内容简介…………………………………………………………………………………… / 021
飙车之后的觉醒…………………………………………………………………………… / 001
关 键 词:父亲的助理 打工 迷惘 飙车 创业 弟弟
不忘家族文化的创业者…………………………………………………………………… / 017
关 键 词:初中毕业 店小二 回归 创业 传承家文化
单亲家庭里的九零后…………………………………………………………………… / 031
关键词:单亲家庭 母亲经营 资产规划 未来传承
父子创业…………………………………………………………………………………… / 039
关键词:儿子的点子 父子创业 回归
渴望继承家业的女儿……………………………………………………………………… / 047
关键词:能干的女儿 渴望接班 父亲的规划
女儿眼里的传承…………………………………………………………………………… / 055
关键词:能干的女儿 父亲的转变 培养 责任
女婿接班?………………………………………………………………………………… / 069
关键词:独女 父业 准女婿 规划
收购家业…………………………………………………………………………………… / 077
关键词:炒股 收购父业 创业 做开心老板
无解的创业者……………………………………………………………………………… / 089
关键词:留学 创业 父母呵护 无解
把家业交给职业经理……………………………………………………………………… / 099
关键词:学霸儿子 家业 开明的父母 职业经理人
带着弟弟一起飞…………………………………………………………………………… / 109
关键词:接班人 培养弟弟 创业 无形资产的传承
等待中的阿军……………………………………………………………………………… / 117
关键词:公务员 回归 父子矛盾 逼宫 等待
肩负家业振兴的大男孩…………………………………………………………………… / 127
关键词:次子接班 家业振兴 渴望创业
两代人的转型……………………………………………………………………………… 137 /
关键词:儿子创业 父亲转型 儿子回归
另辟蹊径…………………………………………………………………………………… / 147
关键词:病痛 改变 新事业 股东儿子
探索家业传承的未来趋势…………………………………………………………………………………… / 157
感谢语……………………………………………………………………………………… / 171
序 言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延续了几千年的私有制经济一夜之间突然被连根拔
起,彻底消失了将近 30 年!直到改革开放开始,它们才得以恢复到本来的面貌, 先是个体经济悄然复苏,然后再以企业形式出现。今天仍在一片质疑和漠视声 中,头顶非公有制经济帽子之下疯长到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三十年河东。转眼间,在经历高速发展后,中国经济冲到了今天的拐点,
国民经济从短缺走向过剩,企业从创业变成了守业或转型;创始人在衰老的同 时,他们的二代子女们正在茁壮成长。细算一下,任正非、柳传志、宗庆后、 茅理翔、何享健等正步入古稀;刘永好兄弟们也已过花甲之年;以马云、马化 腾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中青年企业领袖的平均年龄也在 50 岁上下。以此推算,未来 5-10 年将是国内民营经济企业交接班的密集期,此话着实不是空 穴来风。
尽管一代人擅长创业,但许多人在传承问题上却遇到了麻烦,其复杂性甚 至超越了当年创业初期的艰难。尽管其中的有些智者已经在先知先觉中未雨绸 缪,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感到困惑,因为时代变了,世界变了,格局变了,
孩子们更变了……
在未来的传承设计上,国内的家族企业面临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和诸多挑
战,如:现代企业的发展规律,企业和家族治理经验,子女的意愿和能力,等等。 诚然,我国的家族企业经营时间普遍较短,而且没有太多的历史经验可供借鉴;同时,国内在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受西方教育影响,父子两代人之间在经营理念和事业选择上存有较大的代沟裂痕。企业主如何解决下半场的
传承问题,企业又该如何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些都将考验着企业主们的 智慧和格局。在华人的世界里,把家业交给后代子女无疑是企业主们的, 但这却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虽然有人已经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方太的
茅忠群、新希望的刘畅,还有本文中的江先生,成为了二代中的优秀代表;但 也有人失败了,如海鑫钢铁的李兆会、海翔药业的罗煜竑、本文中的小浩。成 与败本身就是镜子的两面,需要我们花些时间认真思考。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内掀起了家族传承的研究热浪,许多关于知名家族 的传承故事相继被披露出来。我发现其实很多人并不关心两代人之间的传承故
事,而那些发生在豪门内部的兄弟阋墙和内部争斗却广被热议,如新鸿基郭氏 三兄弟、何鸿燊家族子女争利、李兆会与车晓的闪婚闪离……家族的八卦新闻
显然不是我的研究内容,唏嘘的同时旨在发现背后的成因,并以防微杜渐的方 式帮助企业主们不要重蹈覆辙。
历时将近三年的时间,行遍珠江两岸,就家业传承话题我有幸采访到五十 多家家族企业中的青年二代,其中有些还包括他们的父辈。
如过筛子一般,我反复翻看着采访记录,试图唤起当时的情景。后从中 挑选出 15 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整理成册,详细记录了二代青年各自成长历 程、对传承的理解和参与情况。他们当中除个别已经顺利完成接班外,有些因
不愿意接班而选择创业,更多的则正处于接班前的准备当中。 候选人的名单 里有儿子、女儿或女婿,还有职业经理人。他们当中年龄的 45 岁,小的才 20 岁出头,还没有走出校门;平均年龄 30.2 岁,85% 以上是男性,女 性占 15%,尽管有些人还很年轻,但却比同龄人表现的明显老成一些。访谈当中,
三个很有意思的发现让我印象深刻。
其一,相比较于男性家庭成员,女性对家族事业的使命感表现的更为强烈
一些,参与兴趣也高,本书中至少有三个以上这种案例。尽管她们深知自己的 继承“排序”一定会在男人的后面,但是她们似乎更愿意的为父母分担些事情, 内心中对创业的冲动明显低于男性。这反映出男性在经济社会中占主导的地位
有所“松动”,随着年轻人独立人格逐步养成的同时,女权意识正逐渐加强,
我相信未来这种趋势会表现的愈发明显。
其二,对于自幼听话乖巧的孩子,他们多会长大成人后顺从父母的意志而 加入家族企业,而那些独立性较强、高学历背景下的孩子则更多服从内心自我, 更渴望通过创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其三,父母们的“口是心非”,尽管绝大多数父母均表示会尊重孩子们的 任何选择,但骨子里却无一例外的希望孩子们早点回来接过他们手中的枪。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粤商的习惯性认知来自于对他们冒险和实干精神的
报道。但今天,他们的下一代却多表现的“默默无闻”,这的确是个有趣的现
象。他们难道成长的不够优秀吗?其实,只要你多了解一些南粤文化,其实并 不难理解这个问题。这些年轻人继承了他们父辈的秉性,多表现得低调务实, 脚踏实地,务虚的东西比较少。这与北方人文化里的性格张扬、做事高调、动
静也大的特点大相径庭。正是基于这种特质,在为广东“富二代”蒙上更多一 层神秘面纱的同时,这却使我的传承的调研工作进行得举步维艰。他们不愿意
被外人过多的“打搅”,更不会轻易对“外人”敞开心扉,尤其是触及到传承 安排和资产这些敏感问题时,这也正是造就了“散落”在民间无数隐形富豪的 另一原因。
对于这次调研,我并没有采用惯常的问卷式,因为担心采用这种方法可能 导致所采集到的数据可能因受访者的随意性选择而使得内容失真,并不能代表
他们的真实意图;而且个体之间差异性很大,很难设计出面面俱到的标准化的问卷。终,我选择了面对面访谈的方式。然而,这却让我陷入了烦躁不安和无奈之中,因为其现实困难程度远远超过我当初的想象!有的访谈对象直接拒
绝,有的则在犹豫中拖沓至杳无音讯,少有人爽快答应,导致我在此期间曾经 数度萌发过想要放弃的念头……
随着话题的深入,我逐渐发觉这些年轻人的真实、友善和热情的一面,尽
管个别人脸上仍写着年少轻狂;与此同时,他们的另一面则是彷徨、惆怅和无 助,就像本书中的曾经飙过车的小郭、等待接班的阿军一样,后者让我心绪复 杂。甚至是莫名的执着,还有他们心中的苦闷,他们中的有些人,后来和我成
了朋友,经常主动找我讨论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许多敏感问题 上,我发现年轻人更希望倾听来自家庭外部的声音,而并非是他们的父母。尽 管几乎所有的人强调并不刻意关心有由谁来接班,但我能感觉到他们的血液
里始终流淌着商业的基因,内心深处表达着强烈的家族使命感,只是有些人讲 述的不够直白罢了。
当采访过半时,发现二代们的许多困惑问题开始聚聚焦。调研数据分析完 成后,我将这些反映集中的问题归纳如下三点:
其一,父辈们的放权问题。超过七成以上的受访者对此抱怨多;
其二,传承规划的缺失。几乎所有的受访者均表示并不了解父辈关于交班的具体规划;
其三,创业的诱惑。这直接影响到年轻人的选择意愿和将来的事业发展方 向。
关于传承的话题,我相信现实中的挑战远不止这些。传承问题表面上看似 是两代人权力交接,其实质是两代人思想与情感的交融过程。不但包括企业的
交接和新人的成长,而是还是企业的未来发展问题。事实上,传承至少是两代 人共同的事情,不能单靠某一个点子、朋友帮忙“带一带”就能够实现的,而是一项艰巨持续的工程。
在深度访谈中,我始终保持中立;整理手稿时,我不时的提醒自己,尽可 能的保持平常心,希望通过记录他们的成长心得,在总结传承中的各种经验的 基础上探索未来可行之路。其中对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和具体传承情形,本人
做了适当的点评和分析。谨借此书希望能为我们当下的家族企业传承研究带来 某些实操性的启发。出于对受访者的尊重和保护,对文中的主人公均做了化名 处理。
末了,借用一位企业家的惊人之语作为本序的结束语。“世界是我们的, 也是儿子们的,可终是那帮孙子们的……”
是为序。
父辈的旗帜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助理 邓地博士
老韩让我给这本新书写个序。我眼前很自然地浮现出一幕不常想起的往事。
十多年前,我和记者朋友去拜访珠三角的一家民营企业。企业上上下下都很热情。临别,总经理亲自把我们送到门口。突然,厂区里传来剧烈的发动机 的轰鸣和轮胎磨擦地面的刺耳噪声。原来是董事长两个十几岁的孩子开着一台 奔驰轿跑在厂区开阔的路面上玩漂移。这时,出身外省贫寒家庭、与董事长一 手一脚打下江山的总经理皱了皱眉,用他半咸不淡的粤语嘟囔了一句:“二世 祖啊,都是惯的!”
十多年过去了,“二世祖”们如今应该都长大了。他们还会在厂区里玩漂 移吗?总经理还在那个公司吗?企业的发展势头还像当年那么蓬勃吗?老韩打 算用他亲手采集的 15 个故事来回答这些问题。
关于家族企业
我们中国人好像是一个天生喜欢宏大叙事的民族。升斗小民天天关心王石 的董事长位子保不保得住、马爸爸在达沃斯如何舌灿莲花、“贾布斯”的几百 亿究竟去了哪……可是我们常常漠视身边一个沉默而庞大的群体:中国 85% 的民营企业属于泛家族企业。其实美国的数字也差不多。欧洲德、法两国,甚至上市公司当中家族企业也占了将近 2 / 3。无数名不见经传、由某个家庭的父母兄弟胼手胝足打造出来的家族企业,常常是一个经济体喧嚣表象背后的静 水深流。
然而,无论对于商业媒体的记者们还是商学院的学者们,有关家族企业的 观察和探讨都不算热门的主题。原因可能起码有这几点:,家族企业多数 不是上市公司,关于它们的数据和事实难以获得。第二,家族企业中小公司居 多。而且在中国,它们通常不属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或者风口浪尖的高科技 行业。所以常常被认为“缺乏影响力”。换句话说:它们不算成功。第三,家 族企业的管理常常与封闭保守划上等号,甚至被认为代表了落后的生产组织形 式。我们这个“家文化”绵延千载的国度,一旦服膺了现代科技与制度,反思 的意味尤其浓烈。
个挑战无疑一直是客观存在的。也正因为它们在信息披露方面的相对 “沉默”,所以这本书里 15 个有血有肉的案例才显得弥足珍贵。但是,后面 的两条理由真的站得住脚吗?
企业成功的标准是什么?任正非的答案是“经历九死一生仍然活着就是成 功”。他老说“华为的使命就是活下去。”谁活得更长呢?麦肯锡的统计: 美国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 24 年。而一般跨国公司的寿命只有 10 ~ 12 年。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有的说 2.9 年,有的说 3.7 年,总之它们当中的大部 分没有机会经历两届以上的奥运会举办。而这本书里的这些公司既然都已经在 谈论第二代接班的问题,它们的平均年龄至少已经超过 15 岁了吧。相比之下, 这些家族企业是何等的成功!
至于封闭保守的判断,我们只需要看一大一小两个例子。大的是美的。 2012 年,何享健将自己一手打造的千亿帝国托付给一个“外人”方洪波。小 的例子是海底捞。为了企业的发展,当初四个股东开的小店,张勇先让自己的太太回了家,然后是朋友施永宏的太太回家,再然后是跟自己平起平坐的股东、20 多年忠心耿耿的死党施永宏本人也下岗。在这本书里,作者也观察到越来 越多的中国家族公司有了这样的胸怀。家族企业不再等于夫妻老婆店,也可以 是海纳百川的世界 500 强。
关于传承
传承是家族企业独特的关键词。因为只有把企业当“儿子”养而不是当“猪” 养的创业者才有机会谈传承。你很少会看到哪个家族企业的老板从一创业开始 就忙活着一轮又一轮的融资,然后盘算着啥时候把企业卖个好价钱。家族企业 即使引入职业经理、上市(如前面海底捞、美的的例子)的过程中,也许表面 上“家人”的角色淡了,但是家族企业重情、守信,谋求永续发展的精神内核 反而更加光彩照人。
两位加拿大学者 Miller 和 Breton 在 2000 年代中期发表过一组重要 的 学 术文 章, 研 究家 族 企 业 的所 谓“stewardship”。 个人 觉 得, 如 果 “entrepreneurship”翻译成“创业精神”的话,“stewardship”这个词大 概可以翻译成“持家精神”。他们发现,家族企业的当家人,无论对于产品和 品牌、对于员工和社区,还是对于客户,都有着比非家族企业更坚韧的承诺。 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比如第三次回归的章家大小姐有一 句话:“如果我不是老板的女儿,我可能会选择放弃。但我不能那样做,那样 会被人看不起。”
虽然传承是全世界家族企业的共同话题,但是在今天的中国,讨论家族企 业的传承无疑有特殊的文化与时代背景。
一方面,家庭在中国的传统中几乎是一种信仰。其意义比个人主义底色的盎格鲁 – 撒克逊文化中有突出得多。1998 年,费孝通和台湾学者李亦园教授有过一次影响深远的对话。费孝通说:“中国文化的活力我想就在世代之间。 一个人不觉得自己多么重要,要紧的是光宗耀祖……养育出色的孩子。把这样 的社会事实充分地调查清楚,研究透彻,并且用现在的话讲出来,这是我们的 责任。”
另一方面,我们这些年高歌猛进、大起大伏的经济发展历程全世界几乎没 有先例。大家常常说,中国人用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两三百年才走完的发 展道路。这句话也就意味着许多工业产业在中国的生命周期是一个别的国家不 曾有的“快进模式”。站在企业的微观视角来看,很可能它所从事的那个产业 从大幕开启到意兴阑珊甚至曲终人散的全过程,就在创业者一代人的脚下走完 了。也就是说,代企业家可能就面临转型、升级的考验,企业甚至熬不到 次接班。比如说当年的 VCD、DVD、MP3、U 盘(尽是些暴露年龄的缩 写名词啊),又比如本书中提到的制衣、制鞋等低端的代工产业……即使企业 能熬到接班,后继者要想简单重复创业者的成功也已经没有条件,所以他们根 本已经谈不上接过父辈的产业,那他们还接什么班呢?
他们能接过来的,只有父辈的旗帜。 这本书里有许多“创二代”的故事:做电商“异军突起”的郭家小弟;成
功试水新媒体的暨大 MBA 师弟江同学;一起开拓节能 LED 市场、青出于蓝的 小丁和老丁……就像作者自己总结的那样,无形资产的继承、在父辈事业基石 上的创新,真正让人看到中国“创二代”们的充满想象空间的未来。
关于老韩
后说说这本书的作者吧。
有一个关于 MBA 的段子说:在商学院的走廊里,你碰到那些长得像学生
的人,很可能是老师;长得像老师的,多半都是学生。老韩就是这样一个长得 像老师的 MBA 学生。
老韩待人接物沉着、周到,几近细腻;侃大山的时候却又有些愤世嫉俗, 偶尔会在 Q 群、微信里开开玩笑。他是北方人,在大国企待过,后来又在东 莞做了多年外贸,典型的珠三角经理人加创业者的背景。印象中他好像从未有 过摇笔杆子的经历。所以当他说 MBA 毕业后准备做点研究、写本书,我完全 当是他心血来潮。直到老韩成为校友之后的某一天,他回来学校找我,问我能 不能开一张介绍信,让他去采访的时候不至于被拒之门外,而且还能侃侃而谈 国内几位著名学者关于家族企业研究的路径、观点,我才突然意识到——这哥 们还来真的!
老韩研究家族企业这个事让我想起一本书。德鲁克一辈子写了许多名动天 下的煌煌大作,但是他自己钟爱的是他青少年时代的自传,叫做《旁观者》(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大家都知道德老平生从事过许多不同的职业: 记者、证券分析师、教授、咨询师……但他觉得归根到底自己在这世界上的角 色是个“旁观者”。在那样一个风云激荡的大时代,不愿意放弃独立思考,也 不愿意走入舞台的中央,于是他选择做一个旁观者——一个终影响了世界的 旁观者。
我希望老韩的旁观也越来越精彩。
邓地
2017 年盛夏 暨南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