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873482
快节奏的社会,古老而富有营养的历史文化往往需要择精与浓缩,好读易懂、简明扼要是浓缩的要旨,中国书籍史传馆·中国史略丛刊系列即为此而生。简言之,该系列是当代读者和传统文化之间一座安静而宽阔的沟通之桥。
《中国戏剧略史》一书原名为《中国戏剧史讲座》,是作者周贻白在1957年为全国戏剧工作者作的系列讲座,后经作者整理出版。书中从汉唐时期的歌舞优戏讲起,一直讲到京剧及各地方剧种。将中国传统戏剧发展的脉络一一梳理。本次出版,由作者儿子,戏曲研究专家周华斌教授重新审定并改名为《中国戏剧略史》。
名家撰小史 神笔写春秋
——写在前面的话
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谱写出壮丽篇章,对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自上古的唐虞时代,直至清中期的“康乾”盛世,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断延绵、传承、创新。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历史上的奇迹,绝非偶然。这不仅深刻反映社会政治和历史文化根源,更重要的是,由于勤劳的华夏子孙不断积极进取以及思想的开放与包容。秉承着特有的“观天下”思想,使其文化内涵极具先进性、开放性、吸收性和宽容性。
在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上,卷帙浩繁的史书典籍就是*有力的证据。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我们就已经能看到文明的弥端,简单且不完整的政治制度,粗糙但不乏艺术的工艺制品;商周在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上*次大分裂、大动荡时期,虽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但却催生了思想与文化的黄金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激烈交锋,碰撞出先进思想文化的火花,将历史向前推进到封建社会时期。秦的统一在历史主线上是极重要的一环,结束纷争,建立起*个大一统的封建君主制国家以及一系列比较完备的政治制度。两汉在秦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完备,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之后便是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三国及魏晋南北朝。随之对应出现的是思想与文化的小高峰,也对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隋唐,这是每一个华夏子孙都乐于谈及的一段盛世。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艺术与对外交流,可谓是历史的*。现在提到唐朝,我们立刻想到的就是“雍容华贵,太平盛世”。之后的元明却是开始了“下坡路上的向前进”,虽然在发展前进,社会经济也很繁荣但却逐渐走向没落。清朝,则更是一段没落、悲痛的历史,是国人不愿提及的伤痛……
粗略梳理一下中国的历史主线,有兴起、有发展、有高潮、有没落……这是无法扭转的历史规律。“读史使人明智”,读史要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于现代文明而言,读史明智就是可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得到人生的智慧,实现对现实思考的升华。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的今天就是从历史中发展而来的,所以要弄清楚事物的来龙和去脉,就必须好好学习历史、研究历史。我们要意识到自己正是生活在历史之中,忘记历史的国家和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所以,要充分认识学习历史的现实意义。
汉班固评价司马迁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纵观目前热播的古装剧和一些书籍,不仅缺乏洞察历史和发现真相的勇气和思想深度,更不具备*基本的敢对权力说真话的批判精神。不仅缺乏司马迁这样的古人思想,更不具备梁启超、严复等“晚清”一代和胡适、陈寅恪等“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启蒙自觉,为真理呐喊的精神。
我们编辑出版这套《中国史略丛刊》丛书的目的很明确,精选中国近代史上一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大师的经典著作。这些殿堂级大师所处的时代正是国家惨遭西方列强蹂躏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叶,是西学东进,西方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的时代,亦是一个历史激变的时代。他们怀有一个赤子之心,秉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后世学人表率”之旨,撰写了对当时及后世中国学术发展与演进均产生巨大影响的经典学术著作。我们在这套丛书中,主要以学术领域史学著作为主,包含了政治、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等多方面的学科。这些著作有的篇幅不长,言简意赅,但极具可读性。
这套丛书的整理出版,均以民国时期的初版为底本,采用横排简体字排版,以现代汉语标点符号标点。
中国戏剧,是一项很复杂的艺术,从内容到形式,不仅在历史上变化多端,其剧种的分布,更是多门多样。要从这中间理出一个头绪来,并把它的历史过程搞清楚,是一件颇不简单的事。本人虽然在这方面瞎摸过一阵,但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水平既不高,而学识方面又极为不够,所以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可能是不大正确的。好在今天在座的同志们,有不少是我的老前辈和老朋友,如果有讲得不对的地方,或者举例不甚恰当,或者在某一问题的看法上有毛病,都请随时指出!希望通过这次讲座,能够使我在中国戏剧史这门学科的研究上,有更多的收获。
中国戏剧的历史,从西汉时代的百戏中已有故事表演算起,(公元前140 ~前24 年)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年左右了。其所经过的程途,在世界的戏剧史上,仅次于古希腊的戏剧。但因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的不同,中国戏剧是自具来源,而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
按照一般的戏剧理论来说,戏剧的表演,是一种时间艺术;而剧本的撰作,则为空间艺术。一个剧本,由导演的排练,通过演员的扮饰人物而上演于舞台,这中间虽然经过一些阶段,而寓有多人的心血在内。但是,一出戏的成功与否,最后还得取决于观众。中国戏剧之成为现在的形式,主要的原因虽然是内容上多作历史故事的表演的缘故,但也有一些表演方式是根据观众的要求而逐渐加以参合的。换一句话说,中国戏剧的形成,虽然具有各方面的因素,但并非纯凭某些人的主观企图而凑成的一项形式。事实上是根据当时客观方面的要求,联系了群众的现实生活,从而发展起来的。这道理很明白:在群众方面具有基础的东西,反映到戏剧里,比较容易为群众所接受;如果离开现实生活过远,便不容易符合群众的要求,甚而至于为群众所厌弃。因此,中国
戏剧从发源到现在,无论为剧本的撰作或表演的形式,非但不是一时一刻的事情,同时也不是一人一地所能创造出来。基本上,从故事取材到人物处理以及舞台表演,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
关系,比方一个在舞台上长久被保留的剧目,其能为观众所喜爱,绝不是偶然的。一定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考验,根据观众的意见,边演边改,边改边演,逐渐地有所修正,然后才使大家认为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剧目。举例来说,中国的“杂剧”和“传奇”,就有好几千种,有的流传到现在还可以上演,有的则不但不传,甚至连剧本都早散失;总计所剩下的整本,不过全数的十之二三。而其本事和排场尚为各地方剧种所采用者,则又不过今存十之二三中的十之一二。这中间,虽然与时代的推移和人事的变化具有一些关系,但有些剧目,经过许多年,仍能为观众所爱好,这里面便必然有其被爱好的原因,或为内容意识符合要求,或为舞台表演有其特色。至于有些戏本来很盛行,忽然少演或竟不演,但是,不久又重新出现于舞台,仍成为观众所爱好的剧目,这又是什么原因呢?那么,其少演或不演,也许是原有缺点而使观众不满,也许是有些演员达不到表演方面的水平,而不为观众所喜。其重又出现于舞台,则或因缺点已有所改正,或因某几个演员在表演上有所加工,因而这出戏又站住了。总之,流传不流传,站得住或站不住,无论为剧本内容或表演技术,都得联系群众。因为中国戏剧,根本上是来自民间,与群众的社会生活具有密切关系,纵然在剧本取材上多作历史故事的表演,但所表现的情节,却随时反映出一般现实生活。即令有些剧目不免“装神弄鬼”,也因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不得不借神鬼来诉出心中的愿望。归根结蒂,仍离不开生活。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