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515846
黄仲则号为乾隆诗坛“六十年来*人”,有清代李白之誉。本著试图以人性为视角,对其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向度进行全面开掘和分析。清中期乾隆语境中,思想学术界出现了“尊情黜理”的倾向,文学自身内部也萌生了新的机运:审美趋向由雅入俗,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由知识精英向市井平民转化,更加注重于对人性的表达。黄诗对爱情的咏叹、对自身遭际的愤懑、对自然山水的歌赞,既是个体与环境的激烈冲突,也是人情、人性的自然流露。对于与黄仲则同为“毗陵七子”的另六位(洪亮吉、孙星衍、赵怀玉、杨伦、吕星垣、徐书受)和汪中等,以及邵齐焘、朱筠、袁枚、毕沅、翁方纲、王昶等师长辈,他们与黄氏的交游唱酬,反映了彼时的社会文化生态,让人得以一窥乾隆诗坛的概貌。随着清代中晚期刻书业的发展,黄诗先后有多种版本流布,对其演化过程和相关研究,本著也做了相应的阐述。
绪论 / 1
第一章黄仲则的家世及生平 / 26
第一节黄仲则家世述略 / 26
第二节黄仲则生平述略 / 41
第三节“两当轩”释名 / 50
第二章黄仲则的社会生存空间 / 57
第一节黄仲则交友述略 / 57
第二节黄仲则求学、游幕及其他 / 67
第三节黄仲则的科场鏖战 / 79
第四节黄仲则平生游踪所至 / 86
第五节黄仲则性格悲剧刍议 / 94
第三章黄仲则诗歌的主题选择 / 104
第一节自然欲望张力下的爱恨情愁 / 104
第二节个体与环境的冲突: 悲苦人生的咏叹 / 136
第三节知己难逢的交游诗 / 148
第四节优游山水的心灵放逐 / 156
第五节吊古伤今的咏史怀古之作 / 167
第六节体察苍生、感同身受的感遇诗 / 177
第七节卑躬违己的干谒诗 / 185
第八节逞才炫学的学人诗 / 194
第九节关于黄仲则的几首佚诗 / 202
第四章黄仲则诗歌的审美维度 / 212
第一节感伤衰飒与豪宕雄健并存的风格流向 / 213
第二节苍凉与纤弱共在的意象组合 / 222
第三节黄诗的用典艺术: 据事类义,援古证今 / 236
第四节情有独钟的体裁偏好 / 246
第五章黄仲则诗歌的诗学渊源——“诗人之诗” / 255
第一节黄仲则“诗人之诗”之于“才人之诗”“学人之诗” / 256
第二节对先秦诗歌经典的追慕 / 265
第三节对汉魏六朝诗歌的萃取 / 272
第四节《两当轩集》中的唐音遗韵 / 281
第五节宋调的回声余响 / 293
第六章黄仲则与乾隆诗坛 / 303
第一节乾隆时期的文化生态 / 303
第二节对清诗总体评价的不同趋向 / 313
第三节黄仲则在乾隆诗坛上的活动
——从“毗陵七子”到“都门诗社” / 319
第四节黄仲则诗歌与乾隆诗坛主流的互动 / 330
第七章黄仲则诗歌的刊刻流布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355
第一节黄仲则诗歌的刊刻与流布 / 355
第二节黄仲则诗作对后世的影响 / 366
结语 / 377
主要参考文献 / 399
后记 / 409
后 记
拙著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之上增删而成的,勉强算作近年来学术跋涉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吧。在即将付梓之际,遵责编唐少波兄之嘱,作点后记。
第一次写后记还是在硕士论文完成的时候,转瞬之间,十三年已成既往。人生苦短,浮生若梦,人的一生又能有几个十年?
十年荏苒,路途蹭蹬。艰难时世中,欲取微芥之功,若非以狮子搏兔之力必不能如愿以偿。其间的千回百折,种种况味,非身历者不能道其万一。好在命运之神在费尽周章考验了我的耐心之后,似乎对我薄有眷顾。比起我论文中的研究对象——诗才冠绝群伦、一生辛苦辗转最终客死他乡的黄仲则,我幸运得多了。至少,我走到了今天,看见了幽深隧道尽头的微光,面向大海,春暖花开。我比前贤路已宽!春光老去,寒微晚成,也算苍天有眼。除了感念上苍有好生之德外,夫复何求?“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嗟夫!
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焦虑彷徨,下笔时的犹疑踌躇,以及期间的各种甘苦波折,随着时日的渐行渐远,已经趋于模糊淡化,差不多快要化作红尘竞奔中的一地鸡毛了。至于论文本身的优劣高下,自有他人轩轾,毋须自己饶舌。
“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时贤群彦各以名山事业高自期许,其心其志,令人感佩。其实,先贤也早已有过谆谆告诫,“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平心而论,名山之思,虽心向往之,但自忖非己力所能及。古人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求诸乎己,自然以圣贤教诲为鹄的。然则,“学问有利钝,文章有巧拙。钝学累功,不妨精熟;拙文研思,终归蚩鄙。但成学士,自足为人。必乏天才,勿强操笔”,“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也。自古执笔为文者,何可胜言。然至于宏丽精华,不过数十篇耳。但使不失体裁,辞意可观,便称才士;要须动俗盖世,亦俟河之清乎!”古圣先贤们的这些高言谠论,最初读到时稍有所悟。如今读来,真如电光石火,悚然心惊,似乎专为我辈而设,不得不佩服千载之上先哲们的真知灼见。虽然,于我辈而言,无论为学,还是为文,本不必大言欺人,故作惊人之论,亦不必故作高深,以艰深文其浅陋。有一分根据便说一分话,实事求是,实话实说,如此而已。
明人杨慎在《临江仙》词中曾叹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那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巨大孤独感和失落感,至今读来仍让人唏嘘不已。确实,面对茫茫宇宙和浩瀚时空,作为个体的人的悲欢离合,穷通得丧,实在太过渺小,纤如微介,细如尘埃,渺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至于一家一姓的荣辱,乃至于王朝的更迭、国祚的轮替,也都不过是过眼烟云,最终沦为史书中的断简残章,供后人凭吊和打捞,尘封的往事重见天日、还原真相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对于这一场注定徒劳无功的尝试,大家其实都心知肚明。但我们仍然乐此不疲,而且常常以一种义无反顾的勇气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踽踽独行,一条道上走到黑,不撞南墙绝不回头。对此,西谚称之为“西绪弗斯”情结,我们且听之任之吧。
秋风四起,秋意渐浓,窗外马路上的梧桐树叶开始零星飘落,楼下的几丛海棠也正舒枝吐蕊,开得热烈而恣意。忽然就忆起了鉴湖女侠的海棠诗:“栽植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其我之谓乎!一路走来,看山看水看世界,看世事沧桑、人世浮沉,也看人情冷暖、世态温凉。但无论如何,皇天后土,骨肉亲情,师友故旧,于我皆恩重如山,情深似海。清夜扪心,总有依依的眷恋与深深的感念长存心底,绵远悠长,不绝如缕,任日月轮回,不改初衷。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清风明月之际,在高高的窗口上,正有无限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我的窗子,但我能不能装饰别人的梦,就听天由命吧。
赵鸿飞2018年9月18日于沪上寓所2019年6月上旬校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