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锁线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306163丛书名: 无
《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是长销二十余年的心理学入门经典,该书由专业心理学家撰写,却并不艰涩,而是以生动的语言、有趣的故事讲述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帮助读者轻松地了解心理学的发展脉络。
2.专业性与趣味性并重的科普读物
作者莫顿·亨特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科普作家,著有多本科普著作,其中《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较为知名。他杰出的心理学学术背景和科普作家的写作经历使得这本书兼具专业性和趣味性,既适合非专业读者阅读,也适合心理学专业学生作入门指引之用。
3.上溯两千五百年的人类心灵史
虽然讲述心理学学科历史,但视野并不局限于近代科学,而是将目光上溯至人类文明的源头——古希腊,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读者耳熟能详的思想家那里开始,以抽丝剥茧的方式梳理出西方思想史中涉及人类心灵和内心思考的部分,向读者呈现出心理学的真正源头,以及它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4.驱散伪科学的魅影
在信息与商业时代的今天,心理学可谓伪科学的重灾区。阅读本书,不仅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心理学的发展脉络,更可以帮助读者从心理学史的角度辨析何为真正的心理学,何为打着心理学旗号的伪科学。
5.装帧精美的科学典藏之作
以195克高彩映画作为护封,上下册以红、蓝、金三种专色设计,设计典雅庄重,富有质感。内文用80g太阳胶版,手感轻柔细腻,印刷精美。既适合阅读,也适合收藏。
阅读心理学史对于今日的我们尤其必要。在传媒和商业繁荣兴盛的今天,心理学成了伪科学的重灾区。心理测试、星座人格、潜能激发等各色各样打着心理学旗号的信息无处不在,令非专业人群无从辨别其中真假。《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从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这个角度帮助读者揭示了商业市场上良莠不齐的心理学信息背后的真相,有助于读者以科学、客观的态度认识心理学。
《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既适合作为心理学普及读物,又可以作为专业学习者的工具书使用。通过阅读本书,你可以对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和各心理学派有更深入、更系统地理解和认识,是喜爱探索内心的你不容错过的一本心理学典藏佳作。
第一章 猜想者
第一节 荣耀归于希腊
第二节 先驱
第三节 “思想的接生婆”:苏格拉底
第四节 理想主义者:柏拉图
第五节 现实主义者:亚里士多德
第二章 学者们
第一节 漫长的休眠
第二节 评论者
第三节 罗马拿来者
第四节 教父改造者
第五节 教父折中者
第六节 黎明前的黑暗
第三章 原始心理学家
第一节 第三次造访
第二节 理性主义者
第三节 经验主义者
第四节 德国的先天论
第二部分 新科学的奠基人
第四章 物理主义者
第一节 魔术师——诊疗者:梅斯梅尔
第二节 相颅者:加尔
第三节 机械论者
第四节 特别的神经能量:弥勒
第五节 最微可感知差别:韦伯
第六节 神经生理学家赫尔曼·冯·亥姆霍兹
第七节 心理物理学家:费希纳
第五章 捷足先登者:冯特
第一节 恰逢盛世
第二节 首位心理学家是如何炼成的?
第三节 孔维特楼里的怪事
第四节 冯特心理学
第五节 难以言说的变迁
第六章 我行我素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
第一节 “这不是科学”
第二节 可爱的天才
第三节 美国心理学之父
第四节 卓越心理分析家的概念
第五节 詹姆斯的矛盾
第七章 精神的探索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第一节 关于弗洛伊德
第二节 准神经科学家
第三节 催眠医师
第四节 精神分析的发明
第五节 动力心理学:早期论述
第六节 成功
第七节 动力心理学:发展及修正
第八节 它科学吗?
第九节 衰微与复兴
第八章 测量者
第一节 “何时想数,就数吧”:弗兰西斯·高尔顿
第二节 高尔顿的矛盾
第三节 走近心理年龄:阿尔弗雷德·比奈
第四节 测试旋风
第五节 智商论战
第九章 行为主义者
第一节 老问题,新答案
第二节 行为主义原理的两大发现者:桑代克和巴甫洛夫
第三节 行为主义先生:约翰·B.华生
第四节 行为主义的凯旋
第五节 两大新行为主义者:赫尔和斯金纳
第六节 失势与衰落
第十章 格式塔学派
第一节 可视错觉与新的心理学
第二节 思维的再发现
第三节 格式塔定律
第四节 够不到的香蕉及其他问题
第五节 学习
第六节 失败与成功
第三部分 专业化与集大成
简介 心理学的裂变与心理学诸学科的融合
第十一章 人格心理学家
第一节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第二节 人格的基础单元
第三节 人格测量
第四节 乱中求序
第五节 习得性人格
第六节 身体、基因和人格
第七节 人格研究前沿的最新报道
第十二章 发展心理学家
第一节 “橡树再大,也得从橡子中长出”
第二节 宏论与妄谈
第三节 巨人与巨论
第四节 认知发展
第五节 成熟
第六节 人格发展
第七节 社会性发展
第八节 生命全程的发展
第十三章 社会心理学家
第一节 无人区
第二节 多重父系的社会心理
第三节 定案
第四节 前进中的探索
第五节 社会心理学的价值
第十四章 知觉心理学家
第一节 有趣的问题
第二节 看待“看”的风格
第三节 看见形状
第四节 看见运动
第五节 看见深度
第六节 看待视觉的两种方法
第十五章 情绪与动机心理学家
第一节 基本问题
第二节 躯体理论
第三节 ANS及CNS理论
第四节 认知理论
第五节 缝缝补补的被子
第十六章 认知心理学家
第一节 革命
第二节 二次革命
第三节 记忆
第四节 语言
第五节 推理
第六节 人的心理是一种计算机吗?计算机是一种心理吗?
第七节 新的模式
第八节 谁是获胜者?
第十七章 心理治疗师
第一节 快速发展的行业
第二节 弗洛伊德的后继者:动力心理治疗者
第三节 作为实验动物的病人:行为疗法
第四节 全在脑海里:认知疗法
第五节 疗法种种
第六节 真的有效吗?
第十八章 心理学的利用与误用
第一节 知识就是力量
第二节 改善“人性设备”的人性用途
第三节 改善人类与其工作的适应度
第四节 测试的利用与误用
第五节 隐蔽式说服:广告与宣传
第六节 法庭心理学
第七节 界限之外
第十九章 今日心理学
第一节 心理学家素描
第二节 学科素描
第三节 分裂
第四节 心理学与政治
第五节 状态报告
心理学的诞生是一件默不作声的琐事,未曾有过一丝张扬。这一天,在莱比锡大学一栋叫做孔维特(招待所或寄宿之处)的破旧建筑物里,一名中年教授和两名年轻人在三楼的一个小房间里设置实验装备。他们在桌子上安装了一台千分秒表(铜制的像座钟一样的机械装置,上面悬挂着一个重物和两个圆盘)、发声器(一个金属架,上面升起一只长臂,一只球将从臂上掉在一个平台上)、报务员的发报键盘、电池及一个变阻器。然后,他们把五件东西用电线连接起来。这套电路还没有今天电气培训的初学者所使用的东西复杂。
中年男人是47岁的威廉·冯特(1832—1920)教授。他长着长脸,胡须浓密,衣着简朴。两个年轻人则是他的学生:马克斯·弗里德里希,德国人;G.斯坦利·霍尔,美国人。这套摆设是为弗里德里希设置的,他要用这套东西收集博士论文所需要的数据。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知觉的长度》——即受试者从感知球落在平台上到其按动发报键之间的时间。没有记载写明那天是谁负责让球落下,谁坐在发报键面前。然而,随着那只球“砰”的一声落在平台上,随着发报键“嗒”的一响,随着千分秒表记录下所耗费的时间,现代心理学的时代正式到来了。
当然,人们可以反对这个说法,认为现代心理学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即韦伯进行最微可察觉差别的研究之时;或开始于19世纪50年代,即亥姆霍兹对神经传递的速度进行测量与费希纳进行第一次心理物理学实验之时;或开始于1868年,即唐德斯进行反应时间的研究时。甚至如罗伯特·沃森所说,它应开始于1875年,因为在这一年,莱比锡大学批准冯特使用位于孔维特的房间存放和演示他的设备,而同年哈佛大学在劳伦斯楼里辟出一个房间供威廉·詹姆斯做实验。
但多数权威认可的则是1879年,且理由十分充分。因为在这一年,孔维特楼的房间里进行了心理学的第一次实验,冯特自此管这间屋子叫“私人研究所”(在德国大学里,正规组建的实验室才叫研究所)。几年之后,这个地方则成为未来心理学家的朝圣之地,不但得到大规模扩建,且被指定为这所大学的正式的心理学研究院。
在很大程度上,也正因为这个研究所,冯特才被认定为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而且是其主要创始人。正是在这里,他进行了自己的心理学研究,并以他的实验方法和理论培训了许多研究生。他从这里输送许多新的心理学骨干——他亲自指导近两百名博士的论文答辩——到欧美的各所大学。另外,他还写出一系列学术论文和卷帙浩繁的专著,从而使心理学在科学领域中占据一个特定席位。他可称得上是第一位名副其实的心理学家,而不只是对心理学感兴趣的生理学家、物理学家或哲学家。
也许最为重要的是,冯特把对有意识的心理过程的研究还给了心理学。从古希腊哲学家到英国联想主义者,这些有意识的心理过程一直是心理学的核心问题,因为联想主义者和他们的前辈一样,习惯通过传统的内省方法探索问题。在设法使心理学变成一门科学时,德国机械论者已极力排斥了内省法,理由是:心理学是主观的,只能处理难以察觉的现象。他们认为,解决心理学问题的科学方法,只能是处理神经反应的生理方面,而且,按照其中一位心理学家的说法,它只能是“没有灵魂的心理学”。
确实,早在冯特的实验室进行第一次实验之前,费希纳和唐德斯就都曾利用实验方法测量过某些精神反应。然而,完整地开发出这些方法,并使其为后世两代心理学家所利用的却是冯特,倡导心理过程可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的也是他。事实上,早在1862年,他就开始思考这个观点,并在《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的序言中陈述道:
实验方法最终将在心理学中起重要作用,尽管这一点目前还未被人们全盘认识。常见的观点是,感觉和感知是实验法唯一可利用的领域……[但是]显而易见,这是一种偏见。一旦灵魂被视作一种自然现象,心理学也被看作一门自然科学,实验的方法就一定能在这门科学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他将心理学与化学进行比较。正如化学家不但可通过实验得知一种物质受其他物质的影响,且可通过实验得知其本身的化学性质一样。
心理学家走的也是同一条道路……如果说实验只能确定[刺激]对心灵产生的作用,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心灵对外部影响的反应行为可以确定,而且,我们可通过变更外部影响得出一些定律,诸如此类的心灵生活将受制于这些定律。简单地说,对我们而言,感觉刺激只是实验工具。在继续研究心灵现象的过程中,通过在感觉刺激里制造多重变化,我们就可应用这个原则,因为它是实验法的精髓;一切如弗朗西斯·培根所言,“我们改变了现象产生的环境”。
早在冯特钻进实验室里做第一次实验之前,他就已致力于将生理学和心理过程联结起来,并因此闻名遐迩。他的观点甚至传至美国,威廉·詹姆斯于1867年在给友人的信中曾经写道:
在我看来,心理学变成一门科学的时代已经到来,某些测量已在神经的生理变化与意识的面貌[以感觉感知的形式]之间展开……亥姆霍兹和海德堡大学一个名叫冯特的人都在进行这项工作,而我希望……今年夏天去拜会他们。
(这年夏天他未能拜会冯特,不过,多年后他去了,而那时,他自己已成为心理学界的领袖人物。)
一些不喜欢“伟人”史观的现代史学家可能会说,心理学这门新科学不是由冯特创立的。它的创立,不仅得益于19世纪中期总体的社会和知识状况,而且得益于行为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状态。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及后来的《人和动物的感情表达》)中的动物心理学,奥古斯特·孔德的社会学研究,人类学家就生命、语言和无文字民族的观念等所作的越来越多的研究报告,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因素,无不努力地创造出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下,人类的本质是有可能得到科学研究的。
的确,如果在德尔图良或阿奎纳,甚或笛卡尔的时代,是不可能产生这么一个冯特及实验心理学的。没有电池,没有发报键,也没有千分秒表,极少有人将人类行为视作可以通过实验加以研究的一组现象。可是,在任何知识领域,就算是时间和地点恰到好处,脱颖而出的也绝不会是几百、几千人,而只能是少数几个佼佼者,甚至只能是一个:一个伽利略,一个牛顿,一个达尔文,是他们启发了数以千计的才识上不及他们的男女们,而这些后来者向杰出前辈学习并将其事业推向前进。也只有一个冯特,他的天才和驱动力,变成了欧美新心理学的导航灯。
可在今天,他似乎是一个奇怪而矛盾的人物。尽管他长期拥有崇高的声望和影响力,但除了心理学家和学者外,他的名字几乎鲜为人知。大部分外行可以轻易说出弗洛伊德、巴甫洛夫和皮亚杰,却不晓得冯特是何许人也。甚至那些的确了解其历史地位的人,也无法同意他的主要观点。从他的理论体系中,不同的学者可以总结出不同的冯特。心理学家们一度认为冯特心理学的范围过窄,但这种看法显然是短见。一些史学家近日重估了他的工作,宣称他是眼光远大、胸怀宽广的心理学家。在某种程度上说,他难以被理解的原因极有可能在于他身上拥有太多19世纪德国学者的品性:无所不晓、顽固、专横,且自认为一贯正确——他的理念及人格,在今天来说都让人难以理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