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5094812
![](https://static.easterneast.com/file/easternspree/img/5e0312885f9849305ddc3de3_991408.jpg)
第一章 父母和我的童年 001
第二章 丹佛姆林和美国 018
第三章 匹兹堡和我的工作 031
第四章 安德森上校和书籍 042
第五章 电报公司 049
第六章 铁路部门 059
第七章 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主管 074
第八章 内战时期 086
第九章 建造桥梁 099
第十章 炼铁厂 112
第十一章 纽约总部 127
第十二章 商务谈判 140
第十三章 钢的时代 151
第十四章 合伙人、书籍和旅行 163
第十五章 马车旅行和结婚 174
第十六章 工厂和工人 187
第十七章 霍姆斯特德罢工 195
第十八章 劳工问题 205
第十九章 关于《财富的福音》 217
第二十章 教育和养老基金 231
第二十一章 和平教堂和皮特克利夫 245
第二十二章 马修·阿诺德和其他人 259
第二十三章 英国的政治领袖 269
第二十四章 格莱斯顿和莫利 277
第二十五章 赫伯特·斯宾塞和他的信徒 291
第二十六章 布莱恩和哈里森 297
第二十七章 华盛顿外交 305
第二十八章 海约翰和麦金莱 313
第二十九章 会见德国君主 321
附录
一、通往商业成功之路 338
二、取财之道 351
三、财富的善用 366
离开商界后,我的丈夫禁不住好朋友(既有英国的朋友,也有美国的朋友)的恳求,开始抽空把早年的往事一点一滴地记录下来。然而,他不久就发现,自己的生活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闲,他的生活比以前更加忙碌了,于是,只好利用在苏格兰的度假期间,来撰写这些回忆录。每年夏天都会有几个星期,我们会去位于奥特纳格的郊外小屋度假,享受一下简朴的生活。在那里,他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写作。对早年时光的回忆令他非常愉快,正如他自己所写的,他又重新回到了过去。1914年7月,他正在那里潜心写作,战争的阴云却已出现,8月4日,当我们得知这个灾难性的消息后,立即离开那里,回到了斯基伯,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局势。
这本自传就是在那时完成的。从此以后,他对自己的事情就再也没有兴趣了。有很多次他试图继续写作,但都发现毫无状态。在那以前,他过着中年人的生活——甚至像个年轻人一样——每天打高尔夫球、钓鱼、游泳,有时一天做三项运动。他一直是个乐观主义者,即使遭遇希望破灭,他也努力表现出乐观的一面来。但是,当世界性的灾难降临之时,他的心却碎了。先是患上了重感冒,接着又得了两次严重的肺炎,他一下子就苍老了。
据他同时代的一个人(那人比卡内基早过世几个月)说,“他无法承受年老带来的负担。”也许,对有幸了解卡内基生平的好友们来说,他一生中最令人鼓舞的地方,就是他承受“年老带来的负担”的方式。他总是耐心、体贴、乐观,对别人给予的任何一点方便和帮助都心存感激,而从来没有为自己考虑过。他一直期待着美好的明天,他的精神在任何时候都闪闪发光,直到“离开人间,被上帝带走”。
他在手稿的扉页上亲笔写了这样一段话:“在我的回忆录中,可能只有小部分内容会使公众有兴趣去阅读,而大部分内容只有我的亲朋好友们才会喜欢。我想,我断断续续写的许多内容,按道理来说都应该删去的。替我整理这些笔记的人要注意,不要给读者太多的负担。应当选一位既热情又聪明的人来做这项工作。”
因此,还有谁能比我们的朋友约翰·C. 范·戴克教授更符合这些要求呢?在看到这部手稿但还没有看到卡内基先生的批注时,他就说:“将这部书稿整理出版是一项充满爱心的工作。”这是我们共同的选择,从他做这项工作的态度就可证明,这个选择是明智的——本着一份珍贵而美好的友谊而做出的选择。
露易丝·惠特菲尔德·卡内基
1920年4月16日于纽约
无论我去哪里,都能感受到人生的爱抚。
——《草叶集》
在惠特曼的遗稿保管人出版的备忘录里,就有惠特曼所写的这样一段没有标明日期,看似随意的内容:“一首诗歌,要有一个主题。要让人读起来感到快乐。勇敢前进,领略所有美好的事物。”惠特曼的这些文字表明了他许多作品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也可以表明他早期一种充满浪漫情怀的思想。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他在这个时候已经掌握了印刷方面的技术。与很多中世纪时期喜欢漫游时光的学徒一样,惠特曼也是专门找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来做。虽然他的手脚不是特别灵活,但如果有必要,他还是能够圆满地做好农活,并能熟练使用木匠的工具。他对于以这样的方式来养活自己感到非常满意。他已经做到了经济层面上的独立。在他看来,要是放弃这些工作,选择去承担一些社会责任,这并不是他愿意去做的事情。事实上,在惠特曼30岁之前,要想找到他这个时期有什么明确的目标,是比较困难的。他在进行每一个选择的时候,始终都是紧跟着自己内心的本能指引。他的很多选择也能展现出他那段漫长的青年时光经历带给他人生的各种影响。至于惠特曼有什么明确的目标,我们根本无法找到。他只是想要找寻那种“纯粹的身心乐趣”的感受。年轻时期的华兹华斯a就曾非常喜欢这样的感受,甚至在他只有10岁的时候,就成了一个“少年老成”的人。与华兹华斯一样,惠特曼在这段时间里,也慢慢试图对自身的许多冲动情感进行引导,使之通过文学的形式进行表达。
正如大家预期的那样,《长岛日报》年轻的编辑惠特曼在过了一两年之后,很快就对这项工作感到厌倦了。之前一直在经济上支持他的人也失去了耐心。之后,他又回到了纽约。在1841年,他成为了《每日极光》的编辑,这是泰勒b政府的一个喉舌报。他当时的一位同事曾对他进行过一番描述,说他虽然只有22岁,但看上去却像25岁,“他是一个身材魁梧,举止优雅的人,穿着整洁的衣服,有着一双明亮的眼睛,脸上总是露出愉悦的微笑。他经常穿着一件礼服大衣,戴着一顶高顶硬礼帽,手上拿着一根手杖,外套上还有一个翻领,翻领上总是带有襟花作装饰……在他认真审阅了报纸与修改之后(他一般是在晚上11点到12点回到自己的小房间),会有一个习惯,就是沿着百老汇大街慢慢走到巴特利大街,然后在树丛间坐上一两个小时,欣赏大海的景色。有时,他会在下午2点或是3点回到办公室。”遗憾的是,《每日极光》资深的所有人认为惠特曼“是所有城市报纸编辑中最为懒惰的人”,并且他与惠特曼在报社社论政策方面产生了分歧。最后,惠特曼只能选择离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