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431085
定格历史,收藏记忆,开创读图时代,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和发展。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刊录了上海“二·六大轰炸”事件的始末,收录了一位美国牧师——薛培德留下的影像,记录了大量台湾山海地貌、社会民生与风土人情的瞬间,以及冯牧进独龙江的点滴生活。
刘统 上海“二·六大轰炸”始末
王平 一张青岛老照片引起的回忆
梦月 陈宗娥与山东省立剧院
长谷川晓子 日本的“娇声卖国奴”长谷川照子
王端阳 1974年:我陪冯牧进独龙江
张琦 华年碎影——忆山村学校文艺队
小非 教书逸事
秦风 街头人生——岁月台湾1960之六
傅国涌 在山中神游华夏——故乡雁荡杂忆之十
周建 大山四季与知青挚友
果德永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女人
刘仁波 青春记忆
白其龙 母亲梁秀娟的舞台生涯
邵维 邵帆 父亲的求学路
邓一平 我家的全家福
王伟辰 爷爷时代的扫盲运动
吴德祥 清末书商的合影
陈衍德 菲律宾华侨的抗战照片
冯日乾 1958年:村民的集体照
冯克力
一位美国牧师留下的影像
“共和国60年60本书”入选评语这样评价《老照片》:
“十余年来,不断出版的《老照片》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定格历史,使我们得以在过去朦胧的霞光中,重新认识和反思切身的社会生活。”
著名艺术家、作家陈丹青则说:
《老照片》“已成为全体国民的私人照相簿,人人都会在其中找到既属于亲属、又属于国家的记忆。这是一份持续遗失而遭贬值的记忆,《老照片》使之不断扩展、传递,默默增值,有如找回了家族的遗物。它因此超越了摄影,如它征集的文字,超越文章,是人在目睹照片之际的喃喃自语,是当一切皆尽消陨,濒于失忆,于是有迟到的告白。”
著名历史学者傅国涌在“为《老照片》一百辑”所写的《收集照片便是收集世界》中说道:
“穿过岁月幸存下来的老照片,远不仅仅是满足人的怀旧的需要,更多的是人的尊严与权利被重新肯定,由此可以体悟《老照片》不是茶余饭后的闲话,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正视人的命运,是以记忆反抗遗忘之举。”
一位美国牧师留下的影像
冯克力
从第一一九辑起,《老照片》连续六辑登载了美籍牧师薛培德(Barray
Schuttler)半个多世纪前在台湾拍摄的照片。
薛培德牧师于1960年被所在教会派往台湾,除了传教,他还负有赈济之责,足迹遍及台湾全岛,甚至还到过外国人很少涉足的离岛。酷爱摄影的薛牧师,在台湾的两年间,相机从未离手,捕捉了大量台湾山海地貌、社会民生与风土人情的瞬间。作为一名神职人员,薛培德牧师在台湾的懿行善举恐怕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无影无踪。假如不是台湾的老照片收藏、研究家秦风与流出的他这近五千张底片意外相遇,薛牧师的名字连同他所留下的影像纪录,不知还要沉睡多少年,才能为世人所知晓。
从薛培德牧师的照片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台湾:山海静穆,民风淳朴,市井温馨……不知面对这些照片,生活在台湾的那些与吾辈大致同龄的人会有怎样的感受?
实际上,1960年的台湾并不平静。那一年“雷震案”发生,叫板蒋介石独裁统治的著名报人雷震先生锒铛入狱,国民党政权对异议人士的整肃又起波澜。也是在那前后,退守台湾的蒋政权趁大陆陷入“三年困难”,加速了所谓“国光计划”的实施,不断派出小股武装人员骚扰大陆沿海地区,“反攻大陆”的口号在全岛吆喝得震天响……可是在时隔半个多世纪以后,再来看薛牧师镜头里的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似乎并没有因当局的威权高压、剑拔弩张,而被折腾得鸡飞狗跳,肃然惴恐。
于是,疑问来了:薛培德牧师的影像,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彼时台湾的真相?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已然触及了关于摄影的某些哲学思考。
摄影虽是纪实,却离不开发现,还必然是一种表达。一旦把薛牧师的影像放到这样的语境里,问题或许就简单多了。薛牧师以其神职人员的眼光,去发现彼时的台湾社会,进而表达一种理想,以瞬间的定格构建出多元真相中的一元,又有何不可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