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346885
张治中将军是一位既敢于向蒋介石又敢于向*直谏的人。《欣悦与彷徨:张治中父女的家国往事》呈现罕见珍贵历史照片与手迹,披露多封密信与大量历史秘闻。
《欣悦与彷徨:张治中父女的家国往事》的口述者张素我说:“我的父亲张治中,人称‘和平将军’,已经离开我们42年了,如果活在世上,到今年(2011年)也已经121岁。特殊的年代,让父亲在79岁那年就去世了,今年我也已经96岁了。作为一个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一个敢对*、蒋介石多次直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父亲经历了鲜为人知的国共往事。他在北平和谈后留在北平,此后在北京经历了人生的*后岁月,其间,挣扎、欣慰、喜悦、彷徨、苦闷……个中甘苦,父女自知。”《欣悦与彷徨:张治中父女的家国往事》是一直伴随张治中身边的女儿张素我对父亲生平的详尽回忆录,真实地还原张治中“人”的一生:有欢喜、有焦虑、也有愤怒……同时,附以民族、和平、国家、故人、传家、纪事等图片故事及张治中自述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以飨读者。
目录
001序 张素我
009初版序 回忆父亲张治中
013章 咬姜喝醋:“我之有今天,是由于这一句话的赐予”
014父亲曾说:“我之有今天,是由于这一句话的赐予。不但我永远不能忘,我的儿女也应该永远不忘。”
017父亲曾说:“我宁可流浪死、漂泊死、冻死、饿死,也不能被人欺负,受人家欺负。”
023有人说国共两党高官唯有两人一生只一位夫人,共产党有周恩来,国民党有张治中。
025父亲的腿不好,他时时感叹说,“这一条烂腿,险些误了我的前途”。
030成为军人,也意味着危险。父亲曾多次说,他一生中曾5 次大难不死。
035第二章从北伐到抗日:“这是我同黄埔次发生关系”
036母亲说,这么多的职务让父亲疲于奔命,他一天到晚坐汽车、坐小汽艇,往来于广州与黄埔之间。
040父亲曾质问蒋介石:“校长这种做法,是否顾虑到一般革命同志的信仰和一般革命青年的同情?”
051父亲写信都是比较简单,特别是在抗战将爆发的时候。父亲曾说:“要是分别计算一下,我从政的时间较短,带兵的
056时间更短,时间长的,还是要算办教育。而且从我的个性看起来,是适宜于办教育;我的兴趣,也是侧重在教育方面。”
063第三章主政湖南:改变“只有政府说话,而没有人民说话”
066父亲抵达长沙前三天,日本战机在长沙投弹,被人称为:“这是敌机追踪张主席来向他的。”
068父亲曾问道:“文化人怎样帮助我们实现这些方案呢?”
081第四章国共党争:“我特意为我们左派文化人建立了一个租界”
082父亲与周伯伯即便在国共两党尖锐对立、武装斗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也从未中断过友好往来。
087“长沙大火”笔战后,郭沫若看到父亲,握着他的手说:“真对不起,请恕罪!”
094蒋介石曾怒向父亲:“我正在和共产党代表谈判!”曾笑说父亲:“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
102父亲被称为“和平将军”,还有件事是在新疆,把关押的大批共产党人士释放并护送到延安。
107关心父亲,了解他,平时接触多的,就是周恩来伯伯。
131第五章蒋介石身边的谏臣:“台湾一定要解放”
132父亲曾说过,在蒋介石面前肯说话和敢说话的人很少,而在军人当中,父亲算是肯也是敢说话的一个了。
135父亲“既不愿站在国民党立场来反共,也不愿站在共产党立场来反蒋”,他至少四次上书蒋介石,为国共合作问题不惜大胆在蒋介石面前直言利弊。
141父亲觉得,这才算“尽到作为一个故旧在道义上的责任”。
149民国人物,我念宋美龄。
159第六章三访张学良:“我们对不起汉卿”
160父亲想去新竹市井上温泉探望张学良,台湾警备司令不敢答应,父亲表示:“一切由我负责。”
183张学良曾托父亲向蒋介石、蒋伯母提出两点要求。
187第七章北平往事:“文白先生也太天真了!”
188对于蒋介石的“戡乱”,父亲不愿意:“我绝不能担当这个任务!如果你愿意和平,我愿当一个参军供奔走。”
193蒋经国对屈武说:“文白先生也太天真了!现在还讲和平,将来是没有好结果的,我看他会死无葬身之地的!”
195父亲的内心陷于极度的苦恼与矛盾中:“不回去吧,自己是南京政府首席代表,和平破裂,理应回去复命;回去吧,中共的挽留是诚意的和善意的,而且一旦解放军渡过长江,协定还是有签订的可能。”
203一纯回忆说:“我们全家这次安全转移,是在周伯伯的亲自指挥下进行的。”
208父亲觉得到共产党领导的政权中来,不是“投机”,也是为了革命。
223第八章新中国成立初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224笑着对父亲说:“过去的阶段从你发表声明之日等于过了‘年三十’,今后还应从‘年初一’做起。”
227与父亲长谈时曾说:“东风压倒西风,我们两个人要争论一百年。”
235第九章“文革”岁月:“你要问我是谁,你可以去问”
236红卫兵指着父亲问:“你是谁?”父亲很生气:“你要问我是谁,你可以去问。”
240在生命的后三年,父亲每天晚上都问一纯“文革”的情况,问谁被打倒了,谁被抄家了。
263第十章我的晚年生活:“这是蒋纬国先生”
264父亲平时话很少。这次他参加完国庆游行活动后回家,问我们:“我们新中国的游行队伍,你们看怎么样?”
267嘉彬突然感觉不适,我急忙四处联系汽车,一连碰了几个钉子,原因是,这时北京正在“批邓”,大家忙着开大会、小会去了……
275蒋纬国还说,他们家祖先的牌位旁供奉着两个瓶子,一个瓶子装着长江的水,一个瓶子装着浙江奉化的故土。
282我2002 年以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身份向全国政协建议出版《蒋介石文集》。
303附一:关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问题 文/ 张治中
331附二:自我检查书 文/ 张治中
351附三:怎样改造 文/ 张治中
390附四:张治中年谱简编(1890—1969)
397代后记 私信张治中
张素我
有段时间,每次乘坐北京地铁2 号线,听见播报下一站是崇文门站时,我都会遗憾,这个熟悉的站点,再也无法让我回到过去。
从崇文门地铁C 站口出来,经过一个公交站点和一个加油站,就是崇文门东大街22 号楼。张治中的长女张素我先生就住在这个楼里。
去往素我先生家中的这条路,我不知道走过多少次。但是,2011年12 月2 日,这个时间告诉我,这是我与素我先生忘年交往的终点。这天,她远行了。
对于她的逝世,我完全没有料到会是如此匆忙。作为她晚年生活里,除家属和保姆胡喜菊之外密切的人,我了解她的身体状况。她思维清晰,说话虽然慢条斯理,但是毫无病态。只是,她的腿不太好。
每次去拜访她,先是保姆胡喜菊开门,我在客厅等候。一两分钟以后,保姆扶着她从房间走了进来,她冲我微微一笑,说:“海滨同志来了。”
有时候她会说,她的腿不好,她好想去看看谁,比如习近平的母亲齐心、原国务委员吴仪、聂荣臻的女儿聂力……没有想到,她在想着去看望老友的时候,别人却来看她了,只是他们再也无法坐下来握手聊天了。
作为素我先生晚年密切的接触人,通过对她数十次的口述访问,我深刻地理解一个96 岁老人的离去,她带走的是什么……
2011 年7 月9 日是我后一次去素我先生家。那天我去她家中,她给我准备了一些资料和老照片。她拿出一份1980 年的《北京晚报》,报纸的头版下半版有对她的专访。1980 年,她65 岁。我说:“这年我刚出生不久。如果算上我,那可是几代人采访过您。”
还有一次,我对她说:“您的年龄是我的三倍多,您的人生我阅之不尽。”她感叹说:“我父亲79 岁去世、母亲85 岁去世。我比他们多活了好长了。1976 年4 月8 日,丈夫周嘉彬去世,同年11 月母亲过世。1976 年,那一年,有我一生中的痛苦与悲愤。”
2011 年3 月23 日,我去拜访素我先生,那时,她在北京医院住院两周刚出院,这次住院是因为白细胞太多。这天,她授权我写她的口述历史。她说下个月就96 岁了,时间太快,她很多事情还没来得及做。她说有生之年看不见台湾回归了。她说,今年是她伤心之年,三妹在美国生活了20 多年,回大陆不久就去世了,大弟媳也去世了。她说,算了,往前看吧。
素我先生还提醒我说:“我们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现在是立业阶段,只要把事业做好了,同时家庭幸福就很好了。我还知道你有个儿子……”我很意外,我从来没有和她提及我有孩子。她说:“前几天我给你打电话,我听见有小孩在说话。所以我知道了。”离开时,她还让我带上三盒味多美的小饼干,说带给孩子吃。
她还让我写下我的地址以及我和我爱人的电话,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后来,她病危期间,保姆从这个小本子里面查到了我的电话,告诉我她临终前的嘱托。
4 月11 日,我去素我先生家。她和我说了一件事。她说:“现在很多文章写父亲张治中与对话,全是:‘主席,您……’”她说,“父亲不对任何人说‘您’,包括蒋介石。”她说,“我们安徽人都有这个习惯,我父亲说安徽话,不说‘您’,到北方后才会有‘您’。”
4 月20 日上午,素我先生来电话说,她在家中找到一张借条,是2005 年中央党校教授从她家借走5 本书时写下的,现在6 年过去了,他还没还她,当时也没留电话,她说,海滨同志帮我找下他,那都是我父亲的重要研究资料。她告诉我,教授是为了写张治中传记去拜访她的,但是至今传记尚未出炉。
4 月26 日下午,我去素我先生家。她把借条找了出来,我翻拍了下来。“有一年我在人民大会堂还见到他,当时也没好意思要。”她喃喃道。
事实上,素我先生非常在意她关于父亲的藏书。我曾借阅其主编的《思忆父亲张治中》,用来翻拍其中的老照片。没过几天,她就来电话催还。她说:“原来我有两本,后来我小弟一纯来了,非说自己没有,拿走了一本,我记得以前给过他的,他忘了。”
我曾两次帮素我先生在卓越网买书。2011 年3 月24 日为其购买《我们的父亲:国民党将领后人在大陆》,这本书由其作序,虽是我本人的著作,但她要20 本送给其老友,托我代买。2011 年4 月26 日,她拿出一份《团结报》,上面书评栏目推荐有《宋庆龄画传》和的《音乐艺术人生》,她让我代买。5 月2 日,她特意致电我:“买的书收到了,真的很快很方便。”
5 月19 日8 时,我前往素我先生家看书稿。这个100 多页的A4纸打印出来的稿子,她一周就看完了,极其仔细,连一两个错别字都看出来了。有几处,她用“R”表示。我问:“这是什么意思,是Repeat 吗?”她回答说:“Repetition,好像这段与前面有重复。”素我先生早年留学英国西南大学,后在北京外国语学校、对外经贸大学任教授,英式英语娴熟。
2011 年12 月22 日,我上网买书时发现为素我先生购书的送货地址仍在,于是删去。此后,我的生活中,关于素我先生的痕迹将会一点点消弭。
素我先生的求学生涯,是民国时期贵族式教育的缩影,也是社会名流子女接受教育的典范。而这一切,培养出了素我先生的“民国范”。
“我的青少年时代可谓到处奔波、各地求学。小学是在上海神州女学上的,当时父亲在上海大学学习。上海神州女学是章太炎的第二任夫人汤国梨创办的。在上海神州女学念了三四年后,因为父亲去了广州,我就转到广东执信女学继续求学。”素我先生在这里求学两年,读完小学。
“之后,我又到上海务本女学上中学。”
“两三年后,也就是1929 年,我初中三年级时转到南京中华女中。这是一所著名的女子中学,是一个住读的学校,终日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作息,生活很愉快。后来,学校还盖了家政楼,高中生就得学习家政,包括整理家务、缝纫以及做菜等。教师们教课很认真。”据说,这所学习家政、烹饪的女子中学的毕业生,后来不少成为社会名流的夫人。
“1933 年中学毕业后,这年秋天,我进入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在这里读了两年。学校有许多为女子学生教育特别设置的系,如家政、音乐、体育、国文、英文、社会等。”虽然素我先生是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学生,但是还没有毕业就离开了这所声名赫赫的学校。
“2005 年在庆祝母校90 周年盛典时,我们众多的老少校友还特别向南京师大表示敬意。他们的远见和明智让金陵女大仍在原处保存,吴校长也应该感到安慰了。我因为体弱没有去参加盛典,我遥祝姐妹们欢聚一堂,谈天说地,同唱:We are from Ginling(我们来自金陵)。”素我先生的二妹张素央曾在金陵女大就读于体育系,长女周元敏曾在此学习音乐。
“没毕业是因为我到英国西南大学继续攻读教育学。两年后的1937 年奉父命回国参加抗战,还是没毕业。虽然抗战胜利后我在西北农学院任教、新中国建立后我在高校任教,其实我是两度肄业的大学生。”素我先生生前口述说。
在素我先生的客厅,我一直熟视无睹的一幅字原来是戴季陶的手迹。一年前就拍过照,这天突然问起,我才发现了真相。字是这样写的:
闹时练心、静时养心、坐时守心、行时验心、言时省心、动时制心。
民国十四五年大病垂危,书此嘉言悬于内室,时用以自警,介石
先生来见之,谓为无上妙药。勉力自制,病终获安。二十六年仲春,
养疴汤山,文白老弟来视,见之而喜,属为书之。
戴传贤书于望云书屋时绿柳绕黄半未匀也
我的孤陋寡闻在于,我一直不知道戴传贤就是戴季陶。
素我先生生前敬佩的一个人是宋美龄。几乎每一次,一提及“宋美龄”,都会勾起她诉说的欲望,让她沉浸在对宋美龄的回忆里,“我是在1937 年认识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的。那年上半年,我还在英国读书,夏天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因父亲的召唤,我中止了学业,回国投身抗战。我还没有毕业,父亲就发了多封电报要我回国”。
素我先生一回国就听母亲说,宋美龄8 月1 日召集国民党要员的女眷在南京成立了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通过了《全国妇女参加抗战工作计划纲领》。“还是在这个8 月的一天,宋美龄邀我去总统府面谈,我一见到她就喊‘蒋伯母’,她待人和蔼,我们家孩子都喊她蒋伯母。虽然当时她已经40 岁了,但是很年轻很漂亮。她见到我就说:‘素我,你回来就好!’然后又谈了些抗战的事情,具体谈的什么我不记得了。”
第二年,宋美龄、沈钧儒、郭沫若、李德全、邓颖超、郭秀仪等20 余人联名倡议成立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我是替母亲洪希厚参加的,因此也成了发起人之一。会长由宋美龄担任,邓颖超、史良、沈兹九、安娥等担任理事会常委。后来邓颖超、李德全又担任了副会长。”
早在1928 年,宋庆龄、宋美龄就在南京创办了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专门招收为国捐躯的先烈后代。“我有两个表妹就是遗族学校的学生。在遗族学校,学生称呼宋美龄为‘妈妈’。”
1940 年,素我先生同周嘉彬在重庆结婚。蒋伯母宋美龄还送了一张红色条幅,上面是她亲自用毛笔所写的四个楷体字:宜尔室家。同时送的还有红皮包、衣料和手表。“1947 年在南京,我去她府上,她还特地叫厨师给我做了一个大蛋糕。那时我已30 多岁,可在她眼中我还是个孩子。”
素我先生对“文革”有着深刻的抵触,她在给拙作《我们的父亲:国民党将领后人在大陆》一书作序时写道:“‘文革’过后总结了三分缺点七分优点。稍后,倒了过来。后邓小平同志上台,完全否定了那次浩劫。我国的建设落后了20 年!如今一切都过去了,国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我也已经96 岁高龄了。我对来拜访的周海滨同志说:‘那个年代,我觉得一点好处都没有。’”
“如果有个按钮,您愿意回到童年吗?”我曾这样提问。她摇摇头说:“现在是好的时代。我不愿意重新回到童年,因为哪个人生都有坎,翻过去就行了。但是要知足常乐……”“人生很多时候需要自己安静下,只有安静下来,才能想起很多的事情,才能重新出发。我有时候安静下来想一想,有很多事情没做。”
如今,“很多事情没有做”的素我先生离去了,一起带走的还有她的民国往事和父亲张治中的晚年悲欣。
周海滨 2011 年12 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