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5361565
礼仪,是一种处世的资本,为什么穿同样的衣服,做同样的事,你总是比别人差那么一点儿?因为你的修养决定了你的高度,懂一点礼仪,是你前进路上的通行证。
家教礼仪是家庭中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礼仪要求。本书内容包括如何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如何有效地激励与批评孩子,如何约束孩子的不当行为等,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价值,是当代家庭教育中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礼仪知识手册。
绪章 家教礼仪是家长的必修课
一、教子成才十分需要讲究家教礼仪
1家教礼仪是教子成才的金钥匙
2家庭教育礼仪的基本功能
3家庭教育礼仪的基本原则
二、不讲礼仪,家教必然失败
1强迫服从:观念上的不讲“礼”
2过分限制:人格上的不尊重
3极度专制:亲子关系上的不平等
4棍棒教育:教育方式上的不文明
章 互尊互爱,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一、做孩子的朋友,不摆家长的架子
1尊重孩子,应放下家长的架子
2孩子也有自尊,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3“蹲下身子”,与孩子平等相处
4把孩子视作自己的朋友
5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用爱心去感化孩子的心灵
1爱是孩子成长的土壤
2把伟大的母爱给予孩子
3把深沉的父爱给予孩子
4对孩子的爱要讲究原则
5要让孩子明白你对他的爱
6要给予孩子理性的爱
7溺爱会使孩子被“淹”死
第二章 多多地赞赏与激励孩子
一、告诉孩子:你真的很好、很棒
1做明智的父母,多给孩子一些赞赏
2及时称赞孩子做对的事情
3用赏识激活孩子的天赋与潜能
4家长要掌握赞美孩子的艺术
5赞美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6只要今天比昨天强就应当赞扬
7用喝彩的方式激励孩子的兴趣
8掌握夸奖孩子的艺术
二、激励孩子不断地成长
1激励能够有效地促进孩子成长
2激励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3受到激励的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
4激励能使孩子不断地走向成功
5看扁孩子会毁掉孩子的前途
6激励孩子时说话要充满诚意
7父母应学会正确激励孩子
第三章 注意方式方法,巧与孩子沟通
一、讲究与孩子说话的语言技巧
1营造和谐的家庭语言风格
2用低缓的声调和孩子说话
3善用提问,让亲子沟通更有效
4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讲话
5不要总是一味地责备孩子
二、多多地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1倾听是和孩子有效沟通的桥梁
2主动地倾听,叩开孩子的心扉
3用简单的语言鼓励孩子继续倾诉
4对孩子的话题要真正地感兴趣
5用足够的耐性倾听孩子说话
6在倾听中分享孩子的喜怒哀乐
7在倾听中把握孩子的心理变化
8善于听出孩子的话外之音
三、避免对孩子说话的不当方式
1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诉说
2不要急于纠正孩子出格的想法
3不要板着面孔和孩子说话
4不可用粗暴的态度对孩子说话
5切忌对孩子进行羞辱和讽刺
四、父母在与孩子沟通中不应犯的错误
1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不喜欢做的事
2别让命令成为父母的习惯语言
3“成人主义”的父母无法与孩子交流
4“领导式”家长会使孩子丧失独立意识
5不要为亲子之间的沟通设下绊脚石
五、采用一些特别的沟通方式
1巧妙地利用字条与孩子交流
2用书信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3为孩子的倾诉安排“专门时间”
4多用电话与孩子传递情感
5给孩子安排一个“工作”岗位
六、巧用肢体语言与孩子沟通
1目光是与孩子交流的一种好方式
2用温柔的抚摸表达对孩子的爱意
3用拍拍孩子的肩膀来表示你的爱
4给予孩子更多的拥抱
5发生矛盾之后,不妨和孩子握手言和
第四章 说服与劝导孩子要讲究艺术
一、掌握说服与劝导孩子的说话艺术
1好站在孩子的立场说话
2不要以强权口吻让孩子服从
3说服孩子不妨用一点暗示
4艺术地运用说服教育的手段
5有效说服孩子的4个技巧
二、不要强迫孩子听从自己的意见
1父母有时要“少一只手”
2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服从自己
3要尊重孩子的意见
4父母有错时,也要勇于向孩子道歉
5“惨胜”还真不如“巧败”
第五章 批评与责备孩子要讲究方法
一、把握批评与责备孩子的分寸
1批评孩子需要讲究方式方法
2父母要掌握批评孩子的艺术
3要给孩子次犯错的机会
4不要在别人面前批评孩子的缺点
5不要因孩子失败而批评孩子
6批评时不能伤害孩子的人格
7责备孩子时不要翻过去的旧账
8责备孩子时不要进行人格攻击
二、批评孩子的说话艺术
1不正当的批评往往对孩子不管用
2不适当的责备会产生不良后果
3如何责备孩子才有效
4冷静地责备,巧妙地安抚
5面对孩子的错误,建议比批评更有效
6鼓励比批评效果好得多
7怎样批评爱发脾气的孩子
8怎样批评爱说谎的孩子
9怎样批评有其他缺点的孩子
三、管住自己的嘴:辱骂孩子要不得
1责骂是造就庸才的捷径
2坏孩子是父母骂出来的
3责骂孩子会使孩子变得没主见
4永远不要嘲笑自己的孩子
5不要对孩子说风凉话或泼冷水
6别让话语伤到孩子的心
四、父母不应该对孩子说的话
1不要说对孩子要求过高的话
2不要说讽刺孩子的话
3不要说抱怨孩子的话
4不要说打击孩子的话
5不要说威胁孩子的话
6不要说训斥孩子的话
7不要对孩子说粗暴的话
8不要说过度溺爱孩子的话
9不要说影响不良的话
第六章 怎样教育成绩差、贪玩和网恋的孩子
一、怎样教育成绩差的孩子
1用鼓励的语言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2安慰而不是责骂考试不及格的孩子
3父母绝不能说贬低孩子的话
4不要说学习效率低的孩子头脑不开窍
5帮助孩子找出成绩差的原因
6激励与赏识差生,树立自信心
7下力气矫正孩子学习效率不高的毛病
8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9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八种方法
10改变孩子做作业马虎的态度
11告别差生,提高成绩的四大途径
12驱散孩子心头“失败综合征”的阴影
二、怎样教育贪玩的孩子
1孩子贪玩,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用语言巧妙引导贪玩的孩子
3教育贪玩的孩子切忌唠叨数落
4贪玩的孩子就是坏孩子吗?
5从某种意义上说,玩也是一种学习
6了解并正确引导贪玩的孩子
7适度引导,让孩子在游戏中健康成长
8让孩子在游戏中培养个人能力
9家长如何纠正贪玩过度的孩子
三、怎样教育“网瘾”与“电视谜”的孩子
1网瘾的孩子在增加,家长的烦恼无穷尽
2循循善诱,让孩子远离网络
3提醒孩子别误入“网恋陷阱”
4耐心交流是化解网瘾的秘方
5正确解决孩子“电视迷”问题
第七章 怎样化解青春期孩子的逆反情绪
一、多多地理解青春期的孩子
1理解和关心是医治孩子逆反的一剂良药
2理解孩子青春期的变化
3理解孩子:善于与孩子心灵沟通
4信任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5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二、善用语言和行动融化孩子的逆反
1多用协商的口吻与逆反的孩子交流
2多用相互谈心的方式与孩子谈心
3用赏识的言语增强逆反孩子的自信
4不要用过激的语言与孩子进行舌战
5不要说不利于化解冲突的话
6允许孩子批评指正父母的错误
三、不要过分地干涉孩子交友
1人际交往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
2朋友是孩子成长中的宝贵财富
3尊重孩子,让孩子自己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4孩子不善交友,父母应当加以引导
5孩子回避交友,父母应给予引导帮助
6父母不要过分地限制孩子与异性交往
7尊重孩子,让孩子自己选择朋友
8父母要警惕孩子滥交“损友”
四、面对孩子的出格行为一定要冷静
1不要急于纠正孩子的“出格”想法
2面对孩子的过错,父母要保持冷静
3帮助孩子摆脱早恋的困扰
4有效纠正孩子爱打人的恶习
5适当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绪章 家教礼仪是家长的必修课
家长是孩子成长中的初任老师,也是影响孩子一生的示范样板。没有不成才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家长。家长要教育和培养孩子,以良好的品格与全面的素质走上成才之路,讲究家庭教育礼仪就是对家长施教行为必需的规范要求。以礼施教,可以让孩子从小养成高尚的品德和文明的素质,在未来成长道路展示一个有礼、自信、文明的自我形象,为人生奠定成功的基础。实践证明,家教礼仪,就是开启教子成才之门的金钥匙。学好用好家教礼仪,是每个家长的教子必修课。
一、教子成才十分需要讲究家教礼仪
家教礼仪,是家长教育子女的行为规范。现代家庭教育,十分强调礼仪的突出作用。总结家庭教育的成败得失,一个重要的结论是:教子成才,不能违背教子规律,更不能违背家教礼仪。以礼仪教化子女,是家长成熟与家教成功的标志。
1家教礼仪是教子成才的金钥匙
家庭教育中,礼仪渗透到家庭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孩子的成才与未来人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有利于塑造孩子的高尚人格
礼仪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是社会风尚和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文化修养、精神风貌的基本体现。我国著名思想家颜元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在家庭教育中,讲究礼仪对提高孩子们的道德素质,塑造高尚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和导向作用,是一条教子成才行之有效的途径。这是因为,礼仪对人的要求包括表里两个方面,它既要求一个人要有与人为善的道德观念,又要有优雅得体的言行举止。因此,从小接受过良好礼仪教育或注重礼仪修养的孩子,很容易形成高尚的人格。
一个孩子从小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来知礼行礼守礼,通过学习礼仪,可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更好地显示自身的优雅风度和良好的形象。礼仪教育是培养和造就成功人士的重要因素,其作用是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
◇有利于提升孩子人际交往能力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在家长的教育与熏陶下,懂得并且运用不同场合的礼仪知识,就能够更容易地与人打成一片,使与他交往的对象倍感亲切自然,乐于接纳和接近,从而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门路可以更宽,朋友可以更多,造诣可以更高。
礼仪提醒:
一个彬彬有礼、言行得体的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将会如沐春风,不断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扬,而且他自己就是一片春光,会给别人、给社会带来温暖和欢乐。
◇有利于丰富科学文化知识
希望孩子未来成才的家长,必须懂得从两个方面重点对孩子从小加强教育和培养:一是给孩子更多的品德教育、礼仪熏陶和文明教化,二是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维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帮助处理未来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密切人际关系。要知道,孩子们礼仪熏陶与学习进步,是相辅相成、互动增长的。孩子从小具有一定的礼仪知识,养成文明有礼的习惯,有助于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有助于陶冶情操,使人情趣高雅,充满活力。
同时,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是促进礼仪修养的一个基础。孩子学习并丰富各种知识,才能使自己更加懂礼貌、讲礼节,思考问题才能周到详尽,处理问题才能得体妥当,才能在走入社会后,以良好的形象与人进行广泛的交流。
正是因为家庭教育礼仪在孩子成长与成才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决定着孩子未来人生的发展。所以,在每个家庭中,父母都绝不能轻视礼仪,都应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学习礼仪、讲究礼仪,以“礼”教子,育子成才。
2家庭教育礼仪的基本功能
家庭教育礼仪具有以下几项基本功能。
◇沟通与调节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谈举止、体态仪表和情绪感情,都作为一种潜在的信息传递给孩子。良好的礼仪修养可以塑造美丽的形象,表达友好的交往愿望,增进亲子之间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了解与亲情。如果每个家长都能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去进行家庭教育,亲子之间就很容易沟通。而沟通情感正是礼仪的首要功能,也是礼仪的首要目的。
家教礼仪的调节功能,对亲子之间相互关系模式起着规范和及时调整的功能,可以化解矛盾、建立新的亲子关系模式,在发展健康、良好的家庭关系中,家长与孩子有时会突然发生冲突,甚至会采取行为。讲究家教礼仪有利于促使冲突各方保持冷静,缓解已经激化的矛盾,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得以沟通,建立相互尊重、彼此信任、良性互动的关系,进而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尊重与礼貌
礼仪的核心要求是尊重。尊重即向对方表示尊敬和敬意,同时对方也还之以礼。礼尚往来,有礼仪的交往行为,蕴涵着彼此的尊敬。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再小,父母也要重视孩子的人格,以平等、友善、礼貌的文明举止施教。作为家长,自觉地执行家教礼仪规范,教育孩子能以礼相待,一方面可以使亲子双方的感情得到沟通,有助于加强亲子之间互相尊重并建立亲密感情,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在向孩子表示尊重、礼貌的过程中,也会获得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从另一方面讲,讲究家教礼仪也有助于缓和化解已经出现的家庭矛盾。
礼仪提醒: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免不了会发生摩擦、冲突。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言行举止可以化解矛盾、缓和气氛,避免冲突的升级。
◇教化与熏陶
家教礼仪以一种道德熏陶与文明教化的方式,对家庭中的家长和孩子发挥着明显的教化功能。家教礼仪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对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影响,都会以“传统”的力量不断地由老一辈传继给新一代。家长通过对礼仪的学习和应用,有益于在家庭教育中建立新型的亲子关系,使得家长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孩子讲文明,懂礼貌,与家长和睦相处,形成温馨的家庭环境。可见,家庭教育礼仪的教化熏陶功能具有极为重要的实际作用。
◇约束与规范
家教礼仪作为行为规范,对家长的施教行为具有很强的约束和规范功能。在家庭教育中,礼仪约束着家长的态度和动机,规范着家长的教育方式,协调着亲子之间的关系,维护着家庭中的和谐气氛,在教子成才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礼仪通过制约、教化、示范等教育形式,要求父母和孩子共同遵守文明有礼的行为规范,纠正家庭教育中不正确的教育行为。比如,命令强迫、棍棒教育、溺爱放纵、过度限制的不良方式,是违背礼仪规范,也是违背教子规律的。实践证明:自觉接受礼仪约束的父母是成熟与教育成功的标志。
3家庭教育礼仪的基本原则
礼仪作为行为规范,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很强的约束作用。家庭教育中,讲究礼仪有助于净化家长的教育理念,规范家长的教育行为,维护家庭中和谐的氛围。一个孩子的文明礼仪水准如何,往往反映着其家长和整个家庭的文明水平和素质教养。可以说,有文明的家长,必有懂礼的孩子。提倡家教礼仪的学习、运用,与教育培养孩子成长与成才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而要做好家庭教育中的“礼治”,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
◇尊重原则
尊重是家教礼仪的灵魂。家教礼仪中的尊重原则,主要包括家长自尊和尊重两方面。尊重是家教礼仪的情感基础,只有父母与孩子之间彼此相互尊重,才能保持和谐愉快的亲子关系。讲究家教礼仪,就是要求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意愿,这也是对家长自己的尊重。
尊重首先要求每个家长要自尊。家长有自尊心、上进心,自信和自强,才有能力培养孩子学本领和有成就。家长若没有了自尊就会怨天尤人,情绪灰暗,进而影响到孩子,使孩子产生自卑、消极,甚至绝望的情绪或自毁前程。
尊重同时还要求家长要尊重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人格是一个孩子具有的比较重要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通常也指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称。每个孩子与家长的人格都是平等的,家长蔑视和侮辱孩子的人格是不道德的、不礼貌的。可以说一个正常的人,为看重,为在意的莫过于自己的人格。其次,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爱好和习惯。在家庭社会教育中,不要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孩子的兴趣爱好,更不要强求孩子按自己的爱好和习惯来生活、行事。
礼仪提醒:
每个孩子性格特点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爱和习惯就是千差万别的,如果对孩子妄加评论说三道四,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渴望教子成才的家长要切记尊重孩子。
◇平等原则
平等是密切亲子关系的必要条件。平等是家教礼仪中一个核心原则,也是因材施教、育子成才的必要条件。在家庭生活中应当人人平等,不论长幼,人格总是平等的,多子女家庭中,家长更应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讲究家教礼仪,绝不能根据家长自己的意志,强迫孩子服从。这样做,无法使孩子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对于每个孩子,家长都应当尊重他们,热情帮助他们,关心他们,切勿让自己的不当言行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在家教礼仪上,只有辈分、长幼的不同,而无人格的差别。这是密切亲子关系、培育孩子健康人格的必要条件。
◇道德原则
道德培育是家教礼仪的基础。道德是人的内在修养,礼仪是道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礼仪是被道德制约、支配的,道德是礼仪的前提。家庭教育不能抛开道德去谈礼仪,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会使孩子自然地形成高尚、优雅、文明的良好品质。
家庭教育如果不注意孩子道德品质的提高,不加强对孩子文明素质的培养,只在表面形式上下工夫,这样势必事与愿违。所以,讲究家教礼仪,家长就应当把外在的礼仪形式同内在的道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在孩子身上得到和谐统一,有机结合,为未来成才打好素质的基础。
◇诚信原则
家庭教育必须讲诚信。诚信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基本条件。讲诚信,既是家长外在行为与内在道德的有机统一,也是家长为孩子树立示范榜样的根本体现。身为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必须要心口一致、表里一致、言行一致、前后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如果家长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说了不算、答应不办,那就难以取得孩子的信任,家庭教育就很难收到理想成效。所以,教育孩子一定要感情真挚,心口如一、发自内心,这样才能成为孩子信赖的知心朋友。只有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家庭教育,才可能培养孩子真的美德。守信守诚,就是要言必信,行必果。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就是人要守信用、重诺言。
礼仪提醒:
一个守信的家长,在教育孩子中要做到言行一致、信守约定,承诺的事一定完成,这样有利于促进孩子形成诚信的品质,从而为孩子未来成才奠定良好的道德品质基础。
二、不讲礼仪,家教必然失败
家庭教育礼仪,是礼仪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礼仪代表着一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和质量,体现着施教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也是衡量对女子教育能否达到要求、保证成效、实现预期理想目标的标志。一个家长能将高雅的仪表风度、完善的语言艺术、良好的个人形象,文明的气质修养与科学的施教方法结合起来,就构成了育子成才、实现成功教育的基础保证。因此,家教必讲礼仪,无礼仪则无家教。
1强迫服从:观念上的不讲“礼”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富有崇德尚礼的优良传统,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数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培养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礼仪。
家庭教育礼仪,主要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具备的文明意识和行为规范。家长要以科学的方法正确而有效地教育培养孩子,首先要有礼仪观念,依“礼”施教,孩子才会乐意接受。
然而在不少家庭中,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以强迫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必须服从。这样教育的结果不仅有悖科学教育的原则,而且还会严重伤害孩子的人格自尊,轻则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重则造成孩子的心灵扭曲,甚至会以暴抗暴,以同样的方式和所有的人对抗。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发展,而且对未来的一生都可能造成严重的恶果。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他们为了望子成才,望女成凤,竟不惜牺牲孩子童年的乐趣,把孩子当成可以摆弄的、没有独立人格的“宠物”,强迫孩子无条件地服从家长的命令和指挥,让孩子学家长认为应该学的东西,做家长认为应该做的事,让孩子去实现家长的愿望,成为实现家长兴趣的工具,却从不考虑这是否符合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不但达不到培养目的,反而使孩子产生厌学的逆反心理。
压制孩子的兴趣,就等于压抑孩子的创造力,这是很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创造力是孩子成长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对于孩子的学习与成长都很重要。创造力的培养,后天的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指挥和强迫服从不仅导致了孩子自主能力的缺失,更可怕的是,这种不讲“礼”、不文明的教育方式,会扼杀孩子原本具有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今天,我国青少年所具有的创造力现状实在令人堪忧。据*、团中央和国家科协近日对国内31个省市的青少年发出12万份的联合问卷调查表明,他们普遍缺乏创造能力,只有近15%的人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这是不容乐观的事实。作为家长,一定要懂得孩子如果缺乏创造力,未来就只能是个平庸的人,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一定是个失败者,而且人生与事业更不会有新的进步和更大的发展。
父母强迫孩子的结果,只会让孩子形成依赖、自卑和服从的心理,这些心理状态,恰恰是孩子创造力发展的障碍物,而这些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与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直接相关,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当尽量避免。所以,讲究家教礼仪,要求家长教育培养孩子时,要根据孩子的自身条件,结合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要强人所难。替孩子选择读兴趣班、特长班,也要掌握好分寸,劳逸结合,注意情况的变化,切不要让孩子感到压抑、单调、枯燥、乏味,产生逆反心理而厌学、逃学。
延伸阅读:
珍惜家教礼仪的灌输时期
国内外的心理学家已经多次证明,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年龄段是在4岁半至9岁期间。孩子从9岁开始则进入了创造力培养的关键期。作为家长,应该抓住这一家教的时期,对孩子的创造力给予积极的开掘。可是还有不少家长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有的甚至在家庭教育中产生不讲“礼”的错误观念,采用了非科学方法,强迫孩子做这做那,这种揠苗助长不仅压制了孩子创造意识的萌动与生发,而且严重影响了子女今后的人生之路。
2过分限制:人格上的不尊重
家庭教育礼仪,一个核心原则是人格的尊重。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能限制过多,过度限制会禁锢孩子的自由成长,而且也是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但是我们的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为了让孩子听自己的话,常常给孩子制定出各种各样的规则和纪律,去约束限制孩子。其目的虽然是避免孩子少犯错误,但这种限制产生了极其有害的负面影响。
有些家长错误地以为,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给孩子立出规矩,让孩子按大人定的规矩成长,并且形成守规矩的习惯,甚至连一些教育学者也这样认为。其实,这是错误的说法,也是对孩子人格的极大不尊重。科学而文明的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限制孩子,而是充分释放孩子的潜能,这才是家庭教育重要的课题。
还有许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严加控制孩子的行为,甚至剥夺了孩子的人身自由。这样做不仅抑制了孩子一些自主性的举动和想法,更为严重的是抑制了孩子的创新意识,阻碍了孩子创造能力的发展。正是这种貌似关爱的控制,酿成了孩子懦弱的性格。
从表面上看,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控制似乎使孩子抓紧了时间,其实反而浪费了孩子大量的时间。因为孩子们被剥夺了休息、娱乐与调节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他们就会有意无意地用慢节奏来对付。作业慢、思维慢,在低效率中变相舒缓自己紧张的神经;在课堂上也漫不经心,缺乏敏感度,该会的不会,该说的不说,厌学情绪由此产生。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中,一定要把自主的权利,即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权利还给孩子。家长们要牢记家教礼仪中这个原则:尊重孩子的人格独立,可以呼唤出孩子内心深处的创造潜能,是他日后有所成就的前提。家长的责任,就是限度地开发、保护孩子的创造精神,绝不能再过分控制成长发育中的孩子。
延伸阅读: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德国教育家斯昔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或接纳知识与技能,还要从人生命深处唤起沉睡的自我意识,这也是个体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的觉醒。教育不仅要从外部施教,而且要开发受教者的内部潜能,这才是成功的教育。现代教育家始终把“注重学识”排在后,他们认为,知识内容不断猛增,是传授不完的,所以应该注重的是孩子的主体个性自由成长,唤醒他们自然状态的灵魂,陶冶他们的精神,终使其个性潜力全面发挥出来,这才是重要的品质。这样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可以充分吸收学识,而且可以创新学识。培养自主性的前提,是建立孩子的自我感,让他们在情感上先自由自主起来。心理学家认为,缺乏自由和自主性的人,通常是那些在情感上、情绪上高度依赖别人的人。因为没有自我感,就不能为自己创造心理上的满足,所以他们只能按照父母,或其他权威者的价值观来思考和行动。
3极度专制:亲子关系上的不平等
做父母,真的不轻松。因为,教子成才,是家长的天然使命。因为,养而不教,全是父母的过错。青春少年,正是独立人格发育的特殊时期,也是极易和父母对着干的逆反时期。在这一时期,父母是否能以家教礼仪去正确化解孩子心中的逆反心理,以家教礼仪成为青春期孩子的知心朋友,考验着父母的耐心和智慧。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精心制订了育子成才的庞大计划,呕心沥血,苦心管束,极度专制地要求孩子按自己设计的方向发展,把过多的期望加在孩子的身上,把孩子的自主权利强行剥夺,本以为这会让孩子健康成长,却不想这反而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无论望子成龙的父母如何心切,也不能违背孩子的意愿,让孩子按自己设计的模式去发展,因为孩子也是人,也有自尊,有自己与父母人格平等的权利。对孩子过于专制、强迫服从的父母,也许从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更不会想到,这样做可能会酿成悲剧。当前,极度专制、专横武断的家教,是现代家庭中的普遍现象。不少家长在教育上严重不平等,不公平,丝毫不考虑孩子的想法,不按照孩子的实际情况武断地自我决定孩子的未来,并且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指挥命令孩子,并要求孩子服从,否则就施以暴力手段。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孩子,会两极发展。一种可能是性格叛逆,粗野顽劣,另一种可能是性格懦弱,自卑自轻。这两种孩子都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严重的性格缺陷。
把父母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并按父母的意愿为孩子规定和限制该做该说的事和不该做不该说的事,完全忽视孩子个性发展的要求,完全忽视孩子的独立人格,完全剥夺孩子的自由发展空间,照此下去,孩子与父母的矛盾肯定会激化,并给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障碍。对孩子采取简单粗暴的专制管教形式,事事都要过问和干涉,从吃喝拉撒睡到学习、交往等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不平等的、过分的管教恰恰害了孩子。
或许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太小,经验不足,很多事情不能独立处理,为他们计划安排好是父母应尽的本分。这些家长恰恰违背了家教礼仪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平等。讲究平等的父母,会用爱心和温情去正确引导教育孩子,会用协商、讨论的方式听取孩子的意见,会用恰当的方式耐心地去启发孩子认识事物,提高和培养孩子的自强自立能力。而这都需要家长通过教育礼仪的方式去解决。试想一个未成年的小孩,长年累月地生活在专制无“礼”不平等的家庭环境中,怎么能不产生逆反心理呢?
礼仪提醒:
极度专制,总是强迫孩子服从的家长,往往会把一个本来活泼健康的孩子变成一个懦弱的人,一个虚伪的人,一个心灵严重扭曲的不正常人。家长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愿固然可佳,但是一定要用正确的家教礼仪教育孩子。
4棍棒教育:教育方式上的不文明
家庭教育礼仪告诉家长:严格家教是没有错的,但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要讲文明,要讲礼仪。简单粗暴,以打骂代替管教往往适得其反。缺少耐心,棍棒教育,高压制服,其结果只能是导致家庭矛盾和冲突的爆发,甚至是家庭悲剧的发生。
在一些家长眼中,不听话、不服从父母管教就不是个有出息的好孩子。家长对孩子拥有无上的权威,孩子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家长这种权威。对付孩子的反抗,父母惯用的方式就是强权压制,斥责甚至打骂。特别是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有些家长往往采用简单的方式,粗暴的方法,以打骂来管教孩子,他们以为这种方式天经地义,对孩子的成长很有效,但效果真如家长所想的那样吗?
当孩子的精神长期受到高压束缚时,心理能量缺乏宣泄的场合和机会,很容易情绪不佳,多愁善感,经常处于郁郁寡欢的状态。这类孩子往往也缺少人际交往,从而滋生一种以自我为中心、孤芳自赏的心态。这种情况下,一旦他们偶尔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就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宣泄,从而有意识地寻求这种刺激,不负责任的行为很容易成为习惯,形成反社会的人格。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教训,根源就出在父母身上。
父母是爱孩子的,可有很多父母以为打是亲、骂是爱,岂不知,当父母在打骂孩子的时候,通常是把爱变成了恨。孩子成绩差、孩子不好好学习、孩子不听话、孩子做错了事,诸如此类,父母无法忍受,失望、伤心、愤怒一齐涌上来,父母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气头上”骂了孩子,动手打了孩子。在生气的时候,“恨不得把孩子一棍子打死”,真后悔把孩子生下来。打完以后,自己气消了,又为挨了打的孩子心疼不已。这样的父母,生活中真的不少。家教礼仪认为,教育孩子方法上的简单粗暴,是家长人格修养不成熟、不完善的表现,也是不文明的表现。谁都不会喜欢专制的粗暴的父母,子女对这样的父母是极为反感的,尽管高压之下孩子表面上可能表现得“唯命是从”,但大量事实表明:简单粗暴行为在教育孩子中,历来吃的都是恶果。家长用这种性格、方式去解决问题,往往把好事弄成坏事。例如脾气倔强的孩子,宁肯叫粗暴的父母打死,也一声不吭,不愿屈服于家长的威严。而这种性格很可能进一步激化素质低劣、性格暴躁的父母的火气,随之而来的是更狠的毒打。不少父母事后也后悔莫及,但由于未下大决心克服这种毛病,后悔归后悔,再遇事依然故我,旧病复发。弄得孩子见父母如同老鼠见猫,把很有成功潜质的性格都吓没了,何谈成就未来人生?
礼仪提醒
有见识有修养的家长应该明白,粗暴的态度,压制的办法,这种行为比孩子的错误性质要严重得多,也令人痛心得多。家庭教育主要是通过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启迪和教育孩子的上进心,让孩子自然健康地发展。粗暴地强迫孩子如何如何,效果从来不好。
孔子曾说:“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意思是被鞭子打过的孩子,不会听从父母的教导。“棍棒之下未必出孝子”,专横教子只能招致孩子反感,让家长的初衷、美好的愿望灰飞烟灭。
所以,奉劝那些对待子女态度粗暴的父母,为了你的孩子的健康成长,请你痛下决心,改掉自己动辄发火、事事干预的脾气,真诚地尊重孩子;切莫总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在他自己的事情上他有说话和做决定的权利。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可以凡事不听家长的意见,而是说做家长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孩子的想法,合理的就赞同,不合理的应耐心指导改进,并以理说服孩子,做孩子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
延伸阅读:
心灵教育胜过棍棒教育
虽然人类今天已进入到高科技时代的21世纪,但一些家长的观念仍受到封建传统的羁绊。“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已深深地根植在许多家长的潜意识中。
因此,家长认为打孩子既简单易行,又立竿见影地看到孩子的变化,同时宣泄了自己的情绪,显示出长辈的威严。殊不知,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既显示自己的无能,也是典型的拔苗助长,它的直接后果是摧毁孩子的自信。剖析家长打孩子的普遍心理,用三个字形容:恨、疼、悔。
个字“恨”。爱得越深,恨得越烈。看到孩子不争气,心急如焚。一位父亲曾经告诉我,有时看到儿子吊儿郎当的样子,真恨不得一拳把他打死算了,一了百了。可见恨之毒。
第二个字“疼”。打在孩子身上,疼在家长心上。正如一位家长所说,孩子脸上流泪,我的心里流血。有的家长想出两全其美的方法,孩子考砸了,不打孩子打自己,当着孩子的面把自己脸抽肿了,心想既没有伤害孩子的有形生命,又让孩子接受教训。岂知,这更易刺伤孩子的心灵,孩子产生了负疚感,背上自责的沉重包袱!
第三个字“悔”。孩子含着眼泪睡着了,父母愁眉相对,彻夜难眠。这样的三部曲每天都在中国无数的家庭中上演。“打骂”是横在两代人之间的一堵墙,它拉开了骨肉距离,使彼此之间形成了心灵上的堡垒。家长的心灵在流血,那么挨打的孩子在想什么呢?
上学前,每个孩子都想做让父母感到自豪的孩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可是,当考试考砸了,成绩名落孙山时,面对老师的责备、同学的嘲笑,的希望是得到父母的宽容,从而找到自尊和自信。可万万没想到,等待他们的是父母的训斥和暴打,孩子在哭声中误以为美好世界破灭了。
这时孩子肉体痛,心更痛。随着不断地挨打,孩子眼里露出愤怒的目光,开始产生了逆反的抗拒心理。
时代需要心灵和谐、舒展的接班人,而不是毫无主见、唯唯诺诺的人。
在棍棒教育和无休止的打骂中,作为家长,究竟想把孩子推到人生的哪条路上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