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056727丛书名: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20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基础知识(全新升级版)》山东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助您考试成功。中公好书推荐理由一:紧扣真题,紧跟考情变化,及时更新考点。本书严格依据真题情况编制。山东真题具有鲜明的特点,考试范围广,习题难度大。本书有效结合真题特点,梳理知识体系,保证考点齐全。考生依据教材复习,考点不遗漏。中公好书推荐理由二:多种视频配合复习,中公讲师带您记忆高频考点。本书在重要知识点旁设有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可观阅中公名师讲解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知识点。本书还穿插了大量的真题和练习题,讲练结合,注重备考效率。中公好书推荐理由三:备考锦囊、知识拓展齐上阵,呈现记忆技巧、常考方式、命题规律。本书设有大量的备考锦囊、知识拓展,总结常考考点,呈现命题规律,提供应试策略,是考生理解、识记的好助手。中公好书推荐理由四:编排合理,结构匀称,美观大方,可阅读性强。本书在版式设计上,采取双色印刷,重点内容用波浪线标识,重难点突出。版式清新爽朗,赏心悦目,可阅读性强,便于考生识记。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20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基础知识(全新升级版)》适用于山东省教师(含特岗)及其他事业单位(教育类)招聘考试。编者在潜心研究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的基础上,立足建立应对山东省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考试完备的知识体系,精心编写了本书。在体系上,本书包含了山东省教育基础知识的常考模块——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写作七部分内容。针对山东省各地考情略有不同,在编写中坚持知识的综合性和考点的完整性,设置了考题再现、知识拓展等模块,通过呈现山东省历年真题,帮助考生直接了解真题考点;在知识拓展中也对一些容易忽视的细节知识点做了补充,力求完善知识架构,呈现全面、精细的备考知识。
目 录
中公名师微课视频索引(1)教育理论知识点索引(1)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2)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7)强化练习(32)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34)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34)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43)强化练习(50)第三章教育目的(52)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52)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57)强化练习(63)第四章教育制度(66)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66)第二节我国的学制(69)强化练习(74)第五章学生与教师(76)第一节学生(76)第二节教师(78)第三节师生关系(87)强化练习(91)第六章课程(93)第一节课程概述(93)第二节课程目标(101)第三节课程设计(102)第四节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106)第五节课程资源(110)强化练习(111)第七章教学(114)第一节教学概述(114)第二节教学过程(115)第三节教学原则(120)第四节教学方法(124)第五节教学组织形式(131)第六节教学评价(137)第七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42)第八节教学模式(149)第九节教学设计(153)强化练习(161)第八章德育(163)第一节德育概述(163)第二节德育过程(165)第三节德育的实施(168)强化练习(176)第九章班主任与班级(179)第一节班主任工作(179)第二节班级与班级管理(184)第三节良好班集体的培养(188)强化练习(190)第十章课外、校外教育(192)第一节课外、校外教育概述(192)第二节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193)第三节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与要求(194)强化练习(195)第十一章教育科学研究(196)第一节教育科学研究概述(196)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199)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204)第四节教育研究结果的分析(213)强化练习(214)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学(216)第一节心理的实质(216)第二节心理学基本知识(217)强化练习(220)第二章认知(221)第一节注意(221)第二节感觉(226)第三节知觉(229)第四节记忆(232)第五节想象(237)第六节言语(240)第七节思维(241)强化练习(246)第三章情绪、情感和意志(249)第一节情绪和情感(249)第二节意志(254)强化练习(257)第四章个性心理(260)第一节需要与兴趣(260)第二节能力(263)第三节人格(268)强化练习(277)第五章社会心理与行为(279)第一节社会态度(279)第二节印象形成(281)第三节人际关系(283)第四节群体心理(284)强化练习(287)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290)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况(290)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291)强化练习(293)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294)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294)第二节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300)第三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303)第四节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306)强化练习(308)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311)第一节学习概述(311)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314)第三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322)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27)第五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331)强化练习(333)第四章学习动机(336)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336)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341)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346)强化练习(348)第五章学习迁移(351)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351)第二节学习迁移理论(354)第三节学习迁移与教学(357)强化练习(358)第六章学习策略(360)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360)第二节学习策略的训练(366)强化练习(368)第七章知识的学习(370)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370)第二节知识的获得(375)第三节知识的遗忘与保持(377)强化练习(380)第八章技能(382)第一节技能概述(382)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384)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388)强化练习(390)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392)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392)第二节创造性的培养(397)强化练习(401)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培养(403)第一节态度与品德概述(403)第二节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405)第三节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与培养(408)强化练习(411)第十一章心理健康(413)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及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413)第二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418)第三节学生心理辅导(421)强化练习(427)第十二章教学心理(429)第一节课堂管理(429)第二节教师职业心理(434)强化练习(445)第四部分新课程改革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448)第一节我国课程改革及其理论(448)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449)强化练习(451)第二章新课程带来的变革(452)第一节教育观念的变革(452)第二节学习方式的变革(455)第三节课程组织的变革(457)强化练习(462)第五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466)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466)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范畴(468)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471)强化练习(475)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478)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478)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原则、途径和方法(479)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480)强化练习(482)第六部分教育法律法规第一章教育法律基础(484)第一节教育法律概述(484)第二节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律关系(487)第三节教育法律责任(490)第四节教育法律救济(492)强化练习(495)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汇编(497)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497)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503)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508)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512)五、《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516)六、《教师资格条例》(520)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522)八、《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528)九、《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536)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537)强化练习(540)第七部分教育写作第一章教育写作基础知识和技巧(544)第一节教育写作基础知识(544)第二节教育写作技巧(546)第二章教育写作真题范例(552)第一节真题范例一(552)第二节真题范例二(553)第三节真题范例三(555)中公教育·山东分部一览表(557)
免费在线读
第一部分 教育学 教育学部分共十一章,主要介绍了教育、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是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科目的重点考查内容,在历年真题中所占分值比例较大。 从考查题型来看,本部分的内容均涉及客观题的考查。前六章内容考查频率较高,近年来,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只考查了客观题;主观题的考查集中在第七章到第九章。 从考查内容来看,考题对本部分知识的考查具有如下特点:①追求细节。这体现在对重点知识的考查会从不同侧面切入,以细节考查考生知识掌握的深度。如2019年省属真题对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考查,就要求考生能够结合《论语》中的原文判断其所体现的思想内涵。②重在理解。这体现在考题要求考生能够理解教育原理并能够运用,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如2018年省属真题对教学原则的考查,就结合了实际的课堂教育情境。③跟进发展。这体现在考题紧跟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对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的政策、举措等尤为关注。如2019年淄博市真题考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应反复研读真题,熟悉各类题型。本部分内容不仅是应试必需,也是进行教学实践的必备理论。因此,考生不仅要在备考时对本部分内容高度重视,也要在教育实践中结合实际对本章知识进行运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概述 教育的定义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的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不同于广义教育的特点:①专门化。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教职人员承担的,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专门培养人。②制度化。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教育活动,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和约束。 1.【2016·烟台·单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句话出自()。 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老子 【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话出自《孟子·尽心上》。 2.【2018·省属·多选】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学校教育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A.以人为直接对象 B.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 C.由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教职人员承担教育义务 D.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系统的教育活动 【答案】CD。 教育的形态(教育的组织形式) 1.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根据正规化程度的不同,教育可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正规教育是指由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所提供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其特点是统一性、连续性、标准化和制度化。 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培训活动。 2.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根据教育场所的不同,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生活性、感染性、针对性、终身性等特点。 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环境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社会组织等给予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社会教育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群众性、补偿性、融合性等特点。 学校教育是指学校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等特点。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一般称为“三结合”教育,也称教育合力。其中,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实践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媒介)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形式上说,主要包括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从内容上说,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其中,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客体。 1.【2019·烟台·单选】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 A.主体B.客体C.教的主体D.学的主体 【答案】B。 2.【2018·聊城·单选】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教育媒介?() A.教育方法B.教育理念C.教科书D.教育组织形式 【答案】B。 二教育的属性与功能 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社会性和意识性是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第二,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第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全面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本质,一方面要系统分析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另一方面要客观看待教育与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关系。 1.【2017·省属·多选】全面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本质,一方面要系统分析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另一方面要客观看待()。 A.教育认知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C.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 D.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案】CD。 2.【2016·烟台·判断】动物界与人类社会一样,也存在教育活动。() 【答案】×。解析: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掌握教育的本质属性,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词进行理解和记忆。 “有目的”,区别于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因此,不是所有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培养人”,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对人的培养。 “社会活动”,这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2)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详细阐述见第二章第一节内容。 【2019·省属·单选】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 A.选择性B.阶级性 C.永恒性D.继承性 【答案】C。 教育功能 1.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2.教育功能的特征 (1)客观性 教育功能不是主观臆想的,它是由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系统的结构所决定的。教育本质和教育结构在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有着相对的稳定性,这就决定了教育功能具有客观性。教育功能是教育本身所固有的客观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社会性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系统的变化,尤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会影响教育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进而影响教育的社会功能,使教育功能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多样性 教育对社会方方面面的作用,决定了教育功能的多样性。但教育功能的多样性并非意味着教育功能无边界,无限夸大教育功能是不合适的。 (4)整体性 尽管教育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但多样的功能之间不是杂乱无序的,而是一个有序的组合体,表现出整体性。教育功能的整体性不仅表现在教育系统内部的协调一致,还表现在教育与社会系统的整体联动。 (5)条件性 教育功能的实现是需要条件的:一是要符合教育自身的规定和规律,二是需要现实提供适合功能发挥的条件。 3.教育功能的类型(见表1-1-1-1) 表1-1-1-1教育功能的类型 (续表) 分类依据分类概述关系 分类依据分类概述关系 作用的对象个体功能 (本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 教育的个体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发掘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通过教育,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谋生创造条件);教育的享用功能(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辩证统一关系: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教育衍生社会功能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