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355868
内容简介
《叙物:关中食话》是一本针对陕西关中地区特色小吃所写的一本散文集,分两册,一册为名食篇,另一册为时令篇。作者张西昌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三年来,在关中地区进行了有关民俗食物的调研,用文学化手法对关中地区的饮食文化进行推介和宣传。
目 录
时令篇
立春:荠荠菜
雨水:韭菜盒
惊蛰:春味三鲜
春分:榆钱
清明:香椿
谷雨:洋槐花
立夏:地软
小满:苦菜
芒种:蜂蜜凉粽
夏至:杏仁面
小暑:暑野双味
大暑:浆水鱼鱼
立秋:花椒
处暑:包谷糁
白露:核桃饼
秋分:炒栗子
寒露:南瓜盖被
霜降:火晶柿子
立冬:呛籽菜
小雪:醋粉
大雪:瓤和
冬至:酸汤水饺
小寒:皮冻
大寒:腊八粥
前 言
熙熙攘攘的庙会上,秦腔狂吼、艳阳高照,小吃更是琳琅满目。鸡蛋醪糟、豆腐脑、麻花、粽子、甜甑糕,当然,也少不了消暑的凉粉。小时候的庙会真是丰富,是个浓缩的江湖,也是一个即时的社会。从立夏开始,关中的庙会上已经有了凉粉。这种粉白粉白的吃食,小时候没少骗我的口水。我自小不喜欢吃甜食,至今如此。但是对于酸辣味的食物,实在有些把持不住。凉粉通常是以面盆为模子倒出来的,洁白无瑕,状如凝脂,但是更为清亮,在夏阳的照射下,凉粉的边缘还会泛出淡淡的天青色,手一拨弄,颤颤巍巍,让人心动。卖凉粉的人,手执“搂搂”(有眼孔的一种勺状器具),熟练地转一圈,粉条一般的凉粉就会被刮下来,然后凉 粉关中食话壹关再被拎起,将其末梢在盛放着油泼辣子的大盆里蘸一下,随即放入铜瓢,然后再用小勺飞快地蘸取盐、味精和醋水,哗哩哗啦,变戏法似地倒在小碗里,呈在你的面前。食客的反应通常是,先咽一口唾沫。北宋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中称,其时汴梁已有“细索凉粉”,所言此食可能就是这种细条凉粉。该凉粉吃起来口感好,比切块的更为柔韧。小时候吃凉粉,是一根一根吃的,而且会一点点分段去咬。耳朵里的秦腔和嘈杂,似乎在这个时候都被屏蔽了,只有味道会满满占据你的内心。我有个表叔,白白净净,干练利落,卖了多年凉粉。我觉得,从相貌和习惯上而言,他很适合该营生,试想一下,一个皮肤黝黑,糙里吧唧的老年人,他的凉粉再白也会让你怀疑。果不其然,这位叔叔的生意很好,早早盖房,娶了媳妇。我问他,凉粉是用什么做的?他答:“豌豆!”这两个字让我幼稚的思维瞬间“懵圈”。一个灰chu chu 的小不点,如何能变成晶莹透亮的“白雪公主”呢?那时候乱想:我要是谈了对象,一定先请她吃凉粉,我觉得,它与皮肤白皙的姑娘相通。用来做凉粉的食材通常有豌豆、绿豆、冰(扁)豆、荞麦和红薯,华南地区也有用凉粉草和大米做此食的传统。但食色好、味道的还是绿豆和豌豆凉粉。做凉粉的豆子,以绿豆和豌豆为好,要足时浸泡,通常要泡七八个小时以上才行,泡好的豆子再用清水洗净。过去的传统做法,是将泡胀的豆子放到石磨上,磨出豆子的浆水来,然后再用细的网箩滤去浆水粗渣,滤净的浆水就是豆子淀粉的雏形了,将之用盆盛好,慢慢沉淀,撇去上面的清水,底下的糊物就是可用的淀粉了。铁锅内加足量水,大火烧开,将淀粉倒入热水中不断搅拌,等锅内的淀粉糊糊呈现出胶黏状,即可停火出锅了。将浆状物用大盆盛出,端到阴凉的房间内,让果冻状的豆子淀粉慢慢凝固。如今有了豆浆机以及大量售卖的豆子淀粉,传统的做法也就淡去了。但是,传统做法中不厌其烦的人工之力,却是食物美好质地的关键保证。可以想见,人与物的互知与对话,可以让物性得到充分的展露与发挥。而食物之味,大抵有两个来源,一是食本味,二是依靠调料。凉粉自然属于第二种。因此,这也成为四川、甘肃和陕西凉粉好吃的主要原因,四川的香麻之辣和陕甘的酸辣,给了凉粉荡气回肠的味觉附加。三年前,我在南充吃到川北凉粉,实在是足辣够爽。此食还有一种与关中馍夹擀面皮相类似的吃法:烤出脆饼来,用刀启小口,将红油辣汁调好的细索凉粉夹入,外热内凉,皮焦里润,即时来吃,满手流油,口舌生香。关中人吃凉粉,大抵有三种方式:一拌、二煎、三炒。拌是广的吃法,现在有了冰箱,此法更好,暑天里来上一碗清爽的凉粉,比冰棒更能满足身体的降暑之需。后两种吃法,大多在秋冬季,将凉粉切成小片或块状,加入菜蔬甚至臊子肉,稍作烹煮,则香味浓溢。炒凉粉是用平底锅,加入蒜苗后不断翻炒,与韩国铁板烧近似,滋滋啦啦,诱人无限。关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