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36478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荐读物。
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道理讲书中国道路。
170多年追寻与探索的奋斗之旅,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历程,70年探索人类更好社会制度的苦难辉煌,跨越五千年长跑擎起的精神之火,始终是我们*深厚的自信。新的历史坐标,新的长征起点,我们又将怎样充分展示我们的自信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书既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来的发展历程,又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既对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进行了解读,又对未来30年中国的新长征进行了展望;既蕴含中国智慧,也昭示世界样本,理直气壮地展现了我们的自信。全书语言朴实无华,文风干净利落,既有深入细致的分析,又有通俗易懂的表述,是一部党员干部和群众愿意看、喜欢读、读得懂、学得进的通俗理论读物。
第一章 新时代的思想旗帜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致力于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立于时代潮头,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合乎时代要求的正确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捍卫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前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书写了新的篇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和制度定型做出了新的设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
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 00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 009
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023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032
贡献中国方案的思想理论体系 040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意义 050
第二章 改革开放的成功密码
中国改革的成功,不能忽略中国共产党的治理优势,不能忽略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和社会治理模式。相对于三权分立、多党竞选、轮流坐庄的西方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和治理模式具有鲜明的比较优势,也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密码。
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步入攻坚期、深水区,面对的都是“硬骨头”,只有把方法搞对头,改革才能搞对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改革全局,深入把握改革规律和特点,系统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路径和有效方法,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丰富、全面、系统的改革方法论,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060
中国共产党的治理优势 067
把改革方法搞对头 078
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误区辨正 088
改革开放的世界贡献 095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103
第三章 民主的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
放眼世界,阿拉伯之春的乱局尚未收拾,英国的脱欧乱象、法国的黄马甲运动又接踵而至,民粹主义在西方再度崛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躁动不安,似乎都昭示着这样一个道理:“成也民主,败也民主。”
在“言必称民主”的时代,民主的话语生态令人忧虑,西方的民主话语布设了大量的理论陷阱,我们的“全部问题就在于确定民主的真正意义”。从民主的发生来看,民主不是“飞来峰”,既无法输入,也无法输出。从民主的层次来看,“程序民主”固然重要,“实质民主”更为根本。从民主的构成来看,民主不等于普选,协商也是民主。从民主的价值来看,民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从民主的标准来看,民主没有通行的模式,各有各的做法。从民主的发展来看,民主无法速成,民主建设是一个过程。从民主的成效来看,民主是个好东西,但也不是万能钥匙。从民主的目标来看,西式民主不是终点,民主依然在路上。
民主的辩证法 11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民主 135
西式民主的“软肋”与“硬伤” 150
西方话语中的“民主陷阱” 161
第四章 信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
今天,“共产主义理想”在少数人那里已经沦为“笑柄”,在某些共产党员心中也似乎成为“忌讳”。其实,“共产主义渺茫论”不是今天才有,自共产主义学说诞生以来就一直挥之不去。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共产主义虚无缥缈,遥遥无期”的论调,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共产主义绝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但我们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就不去做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强大,也包括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自强与自信。文化价值观上的自信,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根本标志。一个连文化自信都没有的民族不可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赢得世人的尊重;一个缺乏文化自信的国家不可能突破西方的重重围堵,保持民族精神的独立性!
共产主义这面旗帜不能丢 178
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最硬”的软实力 186
中国共产党最有理由自信 2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沃土 214
第五章 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全新样本
西方一些学者对“中国模式”的误读,除了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和形形色色的政治企图之外,不理解“中国模式”的辩证本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基于当代中国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以及现实逻辑得出的必然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强起来”的中国智慧 220
霸权的终结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226
理解“中国模式”的方法论原则 241
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全新选择 247
“中国模式”的确定性与开放性 255
第六章 大国复兴与话语崛起
西方话语横行全世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西方话语的真理性是否有限度?盲目接受西方的话语逻辑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中国道路难道就不能撑起自身的话语自信吗?“中国样本”是21世纪最为重要的世界景观,解码中国样本是新时代中国话语建构的历史使命。
中国崛起,话语不能塌陷。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没有自己的学术话语,等于失去精神家园,等于撤出道德高地,等于放弃文化主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话语之建构,其实乃精神家园之建构,乃文化主权之收复。
“话语权”是一种什么样的“权力”
大国复兴与话语崛起 267
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 280
中国复兴与西方标识性话语的解释危机 286
中国故事与中国话语 301
贡献中国方案的思想理论体系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指出,“世界怎么了?应该怎么办?在这样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解决世界经济、国际安全、全球治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方案、新的选择”。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的关键时刻,中国没有缺席。所谓中国方案,是指中国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背景下,为破解人类共同难题,为优化全球治理、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而提出的中国主张或采取的中国行动。中国方案是关于“世界之问”的中国答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世界“读懂中国的重要标识”。
中国方案不是某种单一的主张或行动,而是包括一系列中国主张和中国行动在内的方案体系。这套方案体系包括一个总方案,五个中观层面,一系列具体的主张或行动,即“1 5 X”的方案体系。
一、总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总方案,是中国方案的理念形态、哲学基础、轴心原则,属于元哲学层面的方案。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指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39页。
]显然,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揭示的是中国方案的理念形态,而非具象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理念,唯有通过一个个的具体方案才能体现出来、彰显力量。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21世纪筹划人类命运的重大安排。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对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国为筹划世界发展蓝图而推动的顶层设计,也是中国对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而给出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对依附格局、主从结构、丛林秩序和零和规则的反动,它向全球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和文明理念,为建设美好世界提供了新的机遇。
中国方案的核心理念、哲学原则是一贯的、恒定的,但其实现形式是多维的、多样的,针对不同的世界性问题外化为不同的形态——发展的中国方案、治理的中国方案、文明的中国方案、和平的中国方案以及制度的中国方案。这些具象的中国方案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现形式、具象形态。
二、改写全球发展观念的中国方案
如何消解全球发展赤字,中国从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发展动力、发展平台等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做出了战略谋划。
在发展道路方面,中国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西方一贯主张线性进化、梯度发展的现代化逻辑,形成了依附发展的国际格局。中国的成功实践,改写了西方主导的现代化观念和术语,摆脱了要么选择依附性的发展、要么选择脱钩后的贫穷的两难处境,“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
],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方案。
在发展理念方面,中方提倡“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方案[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9页。
],为坚定全球化方向注入了信心,为超越资本主义全球化贡献了中国智慧;中方倡导“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 习近平:《弘扬“上海精神” 构建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8年6月11日。
],为解决全球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世界经济社会协同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中方主张“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拒绝自私自利、短视封闭的狭隘政策[ 习近平:《弘扬“上海精神” 构建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8年6月11日。
],为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做出了中国贡献。
在发展动力方面,中方主导或牵头成立的“亚投行”、丝路基金、上合组织开发银行、金砖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是中国为整个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为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了中国动力,为消解全球“发展赤字”贡献了中国力量。
在发展倡议方面,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一带一路”不同于美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不是为了营造地缘政治势力范围,不是为了打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广泛的“朋友圈”。《学习纲要》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三、优化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全球挑战日益增多,全球治理缺位、越位普遍存在,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是大势所趋。
在治理体系方面,中方主张改革完善。今天,全球治理体系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建构的。这套治理体系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但是也带来了诸多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和隐患。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的参与者、建设者、维护者,中国不会推倒重来、另起炉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中国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不会颠覆现行国际体系”,都将“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不适应的地方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49页。
]中国有责任、有义务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更好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在治理理念方面,中方主张共商共建共享。西方主导的国际治理体系遵循大国主导、几方共治的治理逻辑,不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要求,不符合全球正义的原则,也不能反映国际力量对比的新变化和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的历史事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不能搞‘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40页。
]垄断国际事务的想法是落后于时代的,垄断国际事务的行动也注定不能成功。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超越了大国主导、几方共治的西方治理逻辑,为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
在治理主体方面,中方倡导平等参与。传统治理体系主体单一化、同质化,背离全球正义的价值原则。西方主导的治理体系要么政治挂帅,要么意识形态划界;要么搞排他性安排,要么设立准入门槛,搞双重标准。比如,TPP设立排他性条款,人为地将中国排除在外;北约则以价值观划界,奉行冷战思维;G7是富人俱乐部,缺乏代表性;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立援助的政治门槛,单一国家掌控绝对话语权。中方一贯认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国际社会大家的事,“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全球治理的行为主体。中国主张第一次为处于“地球边缘”的国家提供了公平参与全球治理的机会。这是对传统国际治理机制的反思、调整和矫正。
在治理目标方面,中方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不同于依附型的世界体系,不同于中心—边缘的固化结构,不同于以实力抗衡为基础的丛林秩序,也不同于单极主导的霸权秩序。各个国家,无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不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
四、重构世界文明格局的中国方案
西方文化殖民、文化霸权与世界文明的发展潮流相违背,在多样文明的世界中,注定是行不通的。
中方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习近平:《弘扬“上海精神” 构建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8年6月11日。
],这一新文明观是对西方中心、文明优越、文明冲突等陈旧论调的超越,为人类文明发展指明了一条和谐共生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24页。
]不同文明包容互鉴,生活才会多姿多彩,世界才会姹紫嫣红。
中方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观,这与西方推销的普世价值观是不一样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22页。
]就价值观念本身来说,两者并没有根本性差异,“普世价值”的问题在于某些国家把地域性的价值模式上升为普适性的方案,把欧美的逻辑上升为人类的准绳,用一把尺子度量整个世界。西方国家掌握价值的定义权、裁判权、问责权,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我们倡导全人类普遍认可的共同价值,但绝不垄断价值的定义权,绝不将自己的价值模式强加到别国头上,绝不挥舞大棒随意问责主权国家,绝不谋求单一价值模式统治整个世界。
中方主张“公道正义、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正确义利观,这与弱肉强食、你输我赢的丛林法则是不一样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必须摒弃过时的零和思维,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损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输我赢、一家通吃。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 习近平:《共创中韩合作未来 同襄亚洲振兴繁荣》,《人民日报》2014年7月5日。
]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这既不正常,也难以持久。
五、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国方案
今天,尽管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安全稳定是人心所向,但世界仍很不太平,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涌现,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
中方主张“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交往观,这与西方的强权政治、结盟机制是不一样的。协商、对话是现代国际治理的重要方法,中方倡导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主张“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61页。
],彼此多拆墙、少筑墙,“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9页。
]。中方一再重申,无论自身发展到哪一步,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谋求势力范围。
中方主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摒弃冷战思维、集团对抗,反对以牺牲别国安全换取自身绝对安全的做法,实现普遍安全。[ 习近平:《弘扬“上海精神” 构建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8年6月11日。
]这与西方奉行的霸权稳定论、民主和平论及排他性安全观是不一样的。当今世界,各国安全相互关联,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动荡的世界中独善其身,西方世界所谓结盟保安全的排他性安全观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安全隐患。安全问题上不应采取双重标准,“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以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33页。
]中国反对穷兵黩武的霸道做法,主张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中国越是强大,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就越大,遏阻战争威胁的筹码就越足。
中方倡导“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23页。
],这不同于国强必霸的西方逻辑。如何处理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关系,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这是中美两个国家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历史上,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秩序交替通常采用战争的方式,一战定胜负。然而,今天,中美两个大国都掌握了毁灭世界的力量,战争已经不再是选项。何去何从,考验中美双方的智慧。绕开中国提供的新型大国关系的方案,恐怕没有别的更好选择。
六、探索更好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西方热衷于制度输出、颜色革命,带给世界的是动荡不安、烽火连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 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514页。
]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这个中国方案,就其实质来说,指的是每个国家都应该走自己的路,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制度模式和发展道路。
中方倡导“自主选择”的制度观。中国向来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539页。
],不可能也不必要定于一尊。这是顺应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尊重历史基本事实的新型制度观,是对世界趋同、历史终结、别无选择等论调的超越。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任何国家,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尊重历史和现实,不能幻想突然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 [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
]无论哪个国家,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葬送国家的前途命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故事告诉世界,“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7页。
]中国故事还告诉世界,西式自由民主制度不是唯一的方案,“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中国的成功“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7页。
]
最后必须说明的是,中国方案是理想化、超越性的设计。但理想不是现实。尽管有的中国方案已经落地,但也有的方案还处在倡议阶段,尚未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中国方案走向世界、付诸实践是一个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过程,不必要也不可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中国方案走向世界,不是追求中华文化殖民世界,也不是走向东方中心主义。展望未来,中国方案与中国复兴共命运。中国方案的实现程度,根本上取决于民族复兴的完成程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