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57831丛书名: 国际华商.清华书系
开创一番新天地。而底蕴深厚、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昆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
越多的海外侨商燕返故乡、筑梦昆山。本书围绕昆山9位侨商的人生经历,描绘了他们海外求
学、归国创业、扎根昆山、梦圆祖国的壮丽画卷,更展示了昆山人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精
神气魄。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为读者勾勒出一条引进人才、驱动发展的昆山道路。
- 目
录 - 前言………………..Ⅴ
- 谭
磊 | 把太阳能“卷”起来 - ——记迅力光能(昆山)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勋明………………………….1
- 孟德望 | 家国情怀
谋福天下 - ——记苏州能讯高能半导体有限公司总裁张乃千………………………21
- 乔士容 | 坚定的同行者与推动者
- ——记华拓金服集团董事长徐岩……………………………………………43
- 孟德望 | 一个核物理学家的教育梦想
- ——记昆山杜克大学学术事务副校长高海燕…………………………….61
- 曹胜煕 | 研制中国患者用得起的优效新药
- ——记苏州泽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盛泽林………………………81
- 曹
焱 | 从“中国心”到“中国芯” - ——记昆山海普过滤分离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小平………………..99
- 赵尉梅 | 人生的三次插队 117
- ——记昆山百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兆然………………………….117
- 彭乃大 | 让中国技术撑起世界“高度” 133
- ——记江苏东迈重工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振东…………………….133
- 丁春燕 | 小核酸产业的崛起之路 155
- ——记北京大学教授、苏州瑞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子才……157
- 后记…………..179
江南片玉,灵秀昆山,引凤筑巢,留凤长栖。昆山经济在缺乏自然资源支撑和外部力量推动的现实情况下,从第一个国家级自费开发区,到中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再到第一个国家级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实现了一次次的转型、嬗变与成长。如今,昆山集聚了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7 300多个外资项目,美国通用、日本丰田、德国西门子、韩国浦项等4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昆山投资了108个项目。“十二五”期间,昆山实际利用外资超过773.9亿美元,实现进出口总额42 932.5亿美元……
从20世纪70年代“经济总量在苏州各县中排名末位的农业县”到80年代“偷偷摸摸自费搞工业开发区”,从90年代“紧紧抓住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优势”到2000年以后“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再到现如今“从‘昆山制造’走向‘昆山创造’”。昆山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已经构建了电子信息、光电、移动终端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装备制造、精密机械、民生用品、汽车及零部件4个500亿级产业集群,成为了全国第一个GDP突破3 000亿元大关的县级城市。昆山以占中国万分之一的土地,集聚了中国17‰的到账外资,实现了中国3%的进出口总额。2006年至今,昆山连续11年蝉联“全国百强县”榜首。2010年至今,昆山连续7年蝉联“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市”榜首。
昆山一次又一次刷新了中国纪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发挥出了卓尔不凡的潜能。当别人不敢越雷池一步之时,昆山人已经将机遇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将创新创业的精神和气魄融入自己的骨髓,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令人瞩目的“昆山之路”。
人才济济 日新月异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正是这样前瞻性的人才引进远见,才使昆山神话般地崛起。
昆山政府深知,一座城市的繁荣能否持续,发展能否稳定,关键在于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唯有稳定的人才力量,才能保证昆山市永葆活力。面对人才向大城市汇聚,大城市周边较小的城市容易形成“人才洼地”的现实情况,昆山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外向型经济模式伊始,就开始布局人才战略。从最初的引进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大企业的“星期日工程师”来兼职到发展产业来“聚集”人才,再到“人才引领产业”“人才驱动创新发展”,昆山通过“引进一个领军人才、集聚一个创新团队、创办一个高科技企业、形成一个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壮大一个新兴产业”的人才带动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了“招才引智”的响亮品牌,摸索出了一条“人才强市”之路。在福布斯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中,昆山人才指数继续位居全国县级市第一。
截至目前,昆山的人才保有量达35万人,先后引进高层次人才超过3 000人,人才贡献率超过47%。其中,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105人、江苏省高层次“双创”人才83名、姑苏人才98名,几千名高端人才在昆山创新创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6%。在这些精英人才中,华侨华人是主体,国家“千人计划”95%以上为华侨华人。
赤子之心 燕返故乡
华侨华人早年移民海外,率先体验并接受现代产业技术、管理理念和不同文化的洗礼,加之“本是同根生”的血脉关系,使得这一群体不可避免并且责无旁贷地成为中国现代经济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多年的海外生活使得他们拥有国际视野,掌握先进技术,擅长团队合作,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和创新能力,并且拥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引进华侨华人回国创业,容易形成人才聚集效应,进而推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据调研,在昆侨商往往有以下几种特点:
一是携带先进技术,独立创办企业。这些企业以其正确的市场定位、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抓住了国内的发展契机,成功地走向了市场。如昆山海普过滤分离科技有限公司的高温过滤材料与气体净化技术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苏州能讯高能半导体有限公司研制的氮化镓生产技术实现了中国半导体企业跨越式发展。
二是以技术或资金入股,与其他机构、个人合作创办企业的模式。这些企业通常都能够形成一支良好的创新创业团队,多方优势互补,从而得以较好地发展。如苏州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拥有多方位领先的真核细胞表达系统和产业化技术平台及多个生物新药的核心生产工艺,以多项新药技术和专利获得投资创办企业。
三是在国外做研发、国内搞转化的发展模式。这些企业主要在摸清国内产品需求的基础上,借助海外科研设备和人力资源优势进行研发,在昆山进行生产和销售,以尖端的技术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如迅力光能(昆山)有限公司在非晶硅太阳能电池领域创造并保持了多项世界纪录,其核心技术是邓勋明博士在美国任教和创业时带领核心团队研发的科技成果。
四是产品品牌化。品牌意味着市场定位,体现了产品质量、性能、技术、装备和服务等方面的价值,最终体现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价值。如江苏东迈重工机械有限公司E12系列产品,是国际首台且仍是唯一的纯电动无液压智能高空作业平台;昆山百润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国内第一个“移动互联网电子盖章平台”,成为了互联网电子盖章行业的品牌。
五是企业社会责任感强。华侨华人创办的企业往往会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多数企业会和国内高校合作,共同攻克难关,研发产品,而且与高校共同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如苏州瑞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北京大学合作,在促进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同时提升瑞博生物的研发实力和竞争力。
昆山沃土 厚德载物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昆山不仅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突出的优势产业、合理的产业布局、优质的产业集群等“硬环境”,而且凭借创新的文化氛围、完善的政策法规、先进的服务理念、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高效的行政能力等“软环境”,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海外侨商和优质企业落户。
第一,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昆山东靠国际大都市上海,西依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借助先天地势,昆山大力发展交通建设,形成外部交通和城市交通等多种形式组成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通过积极向上级交通主管部门争取,沪宁高速、苏沪高速等5条高速公路和京沪铁路、京沪高铁穿境而过,高速公路上下匝道总数达12个,遍布全市各区镇,实现了“1530”的规划目标(即15分钟全市各地可上高速、30分钟可达上海、苏州)。通过与上海市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积极争取,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顺延至昆山花桥。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使得昆山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交汇之地。沪苏区域交通经济一体化程度大大减少了企业的时间成本和商务成本,企业仿佛被置于长三角门户的展览窗中,方便了国际和国内客户前来考察,为企业实现从辐射全国到辐射全球的目标提供了良好的区位条件。
第二,产业链完整,供应链系统完备发达,配套能力强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昆山已经形成电子信息产业的软件、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计算机及网络设备、通信,现代装备制造产业的模具、工程机械(特种车辆)、数控设备、新能源装备,以及现代服务业等十余条产业链,企业外协部件的需求基本在当地就可以得到满足,外购配件也因此减少了压力,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采购成本、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
第三,产业集群规模大,集聚效应显著。昆山是“世界制造中心”,大量联系密切的制造企业聚集在此,并已形成区域内企业间专业化分工,结成紧密的合作网络。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纵向上构成了若干条完整的产业链,在横向上构成了竞争合作链,企业深深地根植于昆山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这种根植性促进了产业间的快速黏合,加深了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使昆山的区域经济具有更强的竞争力。除此之外,集群内企业产品的销售具有极强的市场渗透力,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系统和地区专业市场已形成互动发展的局面。相对于技术上的高科技,这种高效率的分工合作模式也是一种高科技,是其他区域很难复制的高科技。
第四,产业布局合理,主导产业优势突出。昆山经济起初主要是依靠外资流入而发展起来的,但是随着近年来制造业的转移,外资不断流出,昆山政府未雨绸缪,从2003年起,在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同时,引导内资企业发展和创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进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攀升。按照“主导产业特色化”理念,高标准推进了光电、先进装备制造、可再生能源、小核酸、新材料、软件园、模具、传感器、电路板、机器人等十几个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昆山在产业布局上的远见,对诸多高新技术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第五,创新资源聚集度高,创业环境优越。昆山载体众多,按照“新城市、新产业、新人才”的要求,园区经济向“大平台”经济转变。在创新资源集聚上,以工业技术研究院为核心,整合清华科技园、软件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载体功能,深入推进协同创新,成功与美国杜克大学合作创办昆山杜克大学,与清华、北大等高校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建立各类产学研联合体940家,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院士工作站9家,博士后工作站62家,研究生工作站119家,省重点实验室2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6家。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为昆山推进新一轮跨越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第六,昆山的招商政策独树一帜。如今,各地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呈现。优惠政策的同质化趋势导致这些政策对人才和企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小。昆山政府率先提出“产业链招商”,即在满足构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需要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招商。另外,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资本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寻求最佳资源配置,越来越看重一个区域的产业集群优势。在这一趋势下,不处在产业链或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融资会越来越困难。如果企业落地昆山,就自然而然地处于产业链的某一部分,利用昆山产业的聚集优势更容易获得资本的关注。昆山的这种招商方式,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融资成本,另一方面降低了资本投资的抉择成本和时间成本。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这一方式能够适应产业关联发展的内在需要,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形成倍增效应,达到企业、资本、政府三方共赢的局面。
第七,金融生态环境优良,投融资机制完善。昆山主动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规划建设基金园、金融街、财富广场等现代金融业发展载体,全力打造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卫星商务城。在投融资方面,昆山政府为了帮助园区内企业发展,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早在2013年就设立昆山创新股权投资母基金,首期规模达到10亿元,吸引股权基金投资公司120家,资金规模超过300亿元。汇丰银行、彰化银行分别成为中国县级市首家外资和台资银行,美洲银行、德意志银行、香港招商局集团等纷纷在昆山发起设立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基金,抢滩昆山金融服务业发展,江苏首个外资基金公司也落户昆山。昆山的“金融环境自由度”被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评为中国大陆城市第一。
第八,昆山政府服务意识强烈。先秦时期姜太公在《太公兵法》中曾说过:德者得也。昆山政府深谙此道,他们将古老的道德传统和市场经济巧妙地结合,生成了“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的政府哲学,想企业之所想,提供“管家式”全方位服务,关注和满足人才、企业的利益和需求,让企业安心发展。昆山政府还会主动了解企业家在国外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愿意踏踏实实地坐下来,听企业家的想法和需求,使得企业家来到昆山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在情感上与政府高度融合。
第九,昆山政府执政理念先进。区域的创新环境是一个系统,既包括创业者本身、企业形成的集群,也包括政府官员和一直以来的体系惯性。昆山政府多次表示:“看待科技性企业不能用一年两年的眼光,要用十年的眼光看。”在未来,昆山政府将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境为目标,利用“科学家团队 专业企业 社会资金 政府资本”精准高效协调创新的方式,大力发展引领性产业、创选原型成果、培育标志性企业,力争在重大产业项目、高端人才、金融生态等领域率先突破。政府前瞻性的理念、开明的态度已经化作行政运作的基因,融化在了政府的一言一行中。
第十,昆山政府行为理性。昆山政府在参与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引进新兴行业进行产业布局时,时刻保持着理性、谨慎的工作作风。10多年前,昆山政府已经决定引进小核酸产业,可是由于小核酸生物制药在2004年时才开始全球第一个临床研究,当时在国内甚至连萌芽都没有。于是,昆山政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计划地对小核酸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科学客观地考察和规划。2003年,昆山政府邀请小核酸领域第一位国家“千人计划”梁子才教授前来考察。在这之后,昆山政府仍然用了5年时间继续考察、观察小核酸方向,给自己留有足够的底牌。直到2008年,才开始加大对小核酸生物制药产业的支持力度,成立了昆山市小核酸制药重点实验室,逐步建立小核酸生物技术研究所和昆山市小核酸基地。
第十一,昆山政府公信力高,信誉好。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主要内容,在这个体系中,昆山政府具有强烈的公共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示范意识,尊重契约精神,按照国际化的合约方式来运作。“昆山政府答应的事一定会办到!”这是企业落地昆山后,对昆山政府的一致评价。言而有信的政府自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落地生根。
第十二,昆山政府行政运行机制完善、高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曾指出,制度是影响经济绩效的重要因素。同样,制度也是保证政府职能正常行使的关键。完善的行政运行机制,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昆山政府的运行机制也是落地企业家们心中的一颗定心丸。昆山对高端人才的补贴是分年、逐次到账,当大家都认为2015年度的补贴会因为2014年的“8·2爆炸事故”受到影响时,补贴仍旧按时到账。这说明昆山政府行政体制是建立在科学决策的程序之上,已经形成了分工合理、监督有力、公开透明、执行效率高的行政管理机制。这也是昆山政府承诺的“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确定下来的政策绝对不变”的生动实践。
第十三,昆山城市多元融合,国际化程度高。昆山政府深信只有兼容并包的城市,才能吸引国际化的产业、国际化的人才。因此,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和谐共生上,昆山强调统筹兼顾、积极吸引海派文化、欧陆文明和台湾风情,并将昆曲文化、先贤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在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体系上,大力推进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的规划建设,并且充分融入开放、包容、多元的国际元素,让不同群体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使昆山城市创新发展拥有强大的多元文化基础。
薪火相传 继往开来
在中国众多璀璨的远古文化中,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是一颗耀眼绚丽的明珠,熠熠生辉。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出现于距今5 300~4 500年左右。在同时期的其他文化中,居民多以农业生产为主,而良渚文化则以独特的玉文化为灵魂,反映出在当时除了农业生产之外,手工业也很兴旺发达,可能已形成专业性的生产部门,大量的非生产性支出构成了其文化的特殊性,社会复杂程度高于其他古文明。
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昆山发现了许多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区。赵陵山、少卿山、绰墩山、皇宜山……横亘于昆山沃野上的一座座土丘,无论是堆筑年代、形态还是用途,都与尼罗河畔的金字塔有着惊人的相似,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昆山文化源远流长,由此可见一斑。
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当地人民的勤劳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古代的南方,是偏僻、荒芜的“南蛮”之地,贫穷和自然资源的匮乏使得由于战乱而迁徙到南方的人们所面临的第一大问题是生存。穷则思变,贫穷培养了他们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吃苦耐劳的坚强毅力、敢冒风险的大胆性格、勇于尝试的思维方式和锐意进取的开拓基因。这些基因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从东晋开始,昆山就成为江南的富庶之地。
五千年后的今天,当昆山的“历史基因”遇到改革开放的东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定环境下,便有了发育成长的“温床”。在这张“温床”上,昆山人自古积累的干事业所具有的只身闯天下、敢为天下先的天资,使得他们善于发现机遇、创造机遇、捕捉机遇、大胆探索、勇于开拓。科技创新创业型企业能够在昆山这样的大好环境中成长,无疑是幸运的。
昆山好比一艘乘风破浪的远洋巨舰,在昆山落地生根的企业正是那巨舰上高高扬起的风帆,诚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信在未来,这些企业必将与昆山一道,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