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206888丛书名: 考研政治用书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20考研政治:狂背清单(新大纲版)》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1.捕捉大纲的“瞬息万变”,传递十年考情 本书每章都设置有“考前谍报”,包括大纲变化、十年考情和考点提示。在细致分析新大纲变动的基础上,涉及知识点的增删、整合,传递知识点的十年考情,从而总结每章命题重点,提示测查方向,帮助考生整体了解2020年考研政治大纲动态和考研政治考查趋势。 2.链接历年真题,浓缩的考点逐条过关 本书“狂背清单”部分是对2020年考研政治大纲的提炼,浓缩的考点精华逐条列出,让考生迅速捕捉重要知识点。针对真题考查过的知识点,注明了考查年份和题号,使考生明确重要知识点在哪年以何种题型考查。 3.热点预测红色标注,“切入式”点拨重难点 本书对与2019年重大时政热点相关的考点、历年真题中反复出现的考点和2020年考研政治大纲的新增考点,都加红色进行标注。针对重难点进行“切入式”解读,即结合背景知识、关联学科等相关知识点,形成讲解的微体系,有助于考生有针对性地复习。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20考研政治:狂背清单(新大纲版)》本书严格按照2020年考研政治大纲编写。内文编排上分为五个部分:*部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部分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三部分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部分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部分为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五个部分每章都由“考前谍报”和“狂背清单”构成。“考前谍报”包括“大纲变化、十年考情、考点提示”,“狂背清单”在对2020年考研政治大纲内容浓缩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帮助考生在了解2020年考研政治大纲动态的基础上理解、掌握重要考点,实现科学备考。
目 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5)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21)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2)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43)第六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60)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70)第八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75)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78)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81)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86)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90)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93)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95)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97)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99)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105)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108)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16)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121)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124)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128)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32)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37)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43)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51)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59)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64)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174)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80)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85)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189)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93)绪论(196)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198)第二章 坚定理想信念(202)第三章 弘扬中国精神(206)第四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10)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14)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224)第一章形势与政策(240)第二章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41)
免费在线读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 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大纲变化:本章在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部分增加了“开放性”这一特征,其余内容无变化。 十年考情:2013、2018年在本章考查。 考点提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不同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2013-17) (1)创立主体: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阶级属性: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3)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及其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尝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我们要从基本立尝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中来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2018-1) 1.社会根源(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矗 2.阶级基础 (1)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科学的理论指导。 (2)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思想渊源(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德国古典哲学。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点拨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代表人物有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代表人物有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罗伯特·欧文。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略)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科学性 其科学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 2.革命性 其革命性是指马克思主义集中表现了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常 3.实践性 其实践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 4.人民性 其人民性是指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常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发展性 其发展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6.开放性 其开放性是指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而不断丰富自己。 习近平在《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表现在: (1)它是我们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2)它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3)它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新时代仍然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略)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大纲变化:本章将“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的说法修改为“物质的根本属性和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其余内容无变化。 十年考情: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年在本章考查。 考点提示: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联系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度,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一、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唯物论)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1)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2)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1)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2)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点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不是针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而是针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这个问题的回答。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说明世界,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它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点拨自然科学物质结构与哲学物质范畴的关系: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这一界定实现了物质定义的科学化。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矗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运动的定义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 (3)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3.静止的定义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2013-1) (1)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静止。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2)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点拨考生在复习本知识点时要注意积累相关名言,如“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000河”“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其都体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