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027525
本书创刊于1979 年,一年四辑,面向国内外鲁迅研究者,以“新发现、新观点、新方法”的编辑方针,侧重刊载以资料整理、梳理和考证为主的学术论文,兼顾理论研究型论文。
本书主要包括“鲁迅与翻译”“纪念”“史料·辩证”“鲁迅同时代人研究”“特稿”“书评”“海外鲁研”“我与鲁迅”等主题。在这些主题下,计有20多篇相关研究,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国内**前沿的鲁迅研究状况。
目录
鲁迅与翻译
重温鲁迅的“直译”说 顾音海
鲁迅早期科学类翻译探究 乐融
从布尔雪维克到布尔塞维克——鲁迅译作《一天的工作》的版本与修改 乔丽华
现存鲁迅译文残稿《难解的性格》究竟写于何时 施晓燕
鲁迅所译之《所谓怀疑主义者》 李浩
特稿
几部鲁迅手稿影印出版的缘起及其历程 叶淑穗
鲁迅作品及生平研究
复古的心情:《摩罗诗力说》词汇在笺注学及符号学意义上的考释——以“庄骚”为例(上) 刘锐
从七论“文人相轻”看鲁迅的文坛观 陆懿婷
去或不去——从空间视角谈鲁迅与现代公园 顾宇玥
略谈鲁迅在上海所看电影类型 丁佳园
鲁迅同时代人研究
执着追求——追忆父亲李霁野 李方仲
从“普罗列塔利亚”到“新写实主义”之路——旅沪“左联”潮汕作家的思想耜痕与耧迹 许再佳
论郁达夫小说风景书写的叙事结构艺术 郭晓平
平淡如水的君子之交——陈独秀和周氏兄弟(下)蒋兵魁
史料·辨证
“常见书”与现代作家、学者的“集外手稿”——以《志摩日记》为讨论对象 王贺
寻找佚失的译稿——李霁野翻译《战争与和平》过程及译稿去向的史实考证 朱博
口述与笔谈(九) 裘士雄
白族作家陆晶清、陆万美姐弟与鲁迅的交往考 卓光平
我与鲁迅
我的鲁迅研究 张恩和
纪念
追忆世家兄二三事 李春林
鲁海漫谈
鲁迅与山东金乡朱鲔石室 王海玉
峨眉路108号:从里见医院到须藤医院 陈祖恩
关于鲁迅作序跋的书之二 顾农
读书杂记
《北京鲁迅博物馆藏中国近现代名人手札大系》序二则 黄乔生
用史实彰显鲁迅思想和精神——评《旧迹拾遗:鲁迅相关的若干人和事》
袁盛勇 齐琳
中国鲁迅研究走向世界的新的开端——写在“中国鲁迅研究名家精选集”韩文版出版之际 葛涛
海外鲁研
从“文学革命”的时代转换为“革命文学”的时代(上)——以冯乃超接受日本的大正生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例 [日]工藤贵正著,吉田阳子译
上海鲁迅纪念馆纪事与研究
1956年新建鲁迅墓的概况和建筑平面图纸解读 童煜
浅谈志愿者讲解员在博物馆宣教中的作用——以上海鲁迅纪念馆为例 张晓君
编后
编后
本辑之“鲁迅与翻译”专栏中《重温鲁迅的“直译”说》从“直译”的名实问题、“直译”对翻译的正名与基本要求、译文风格问题和直译的欧化倾向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就直译问题来说,本文所切入的视角,讨论的方式都是较为新颖的。《鲁迅早期科学类翻译探究》从鲁迅自述的“大约仰仗的全是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入手,着重考察了鲁迅留日时期、鲁迅科学类文章的翻译实绩,并由此认为,“无论从所翻译的科技作品数量还是质量上及翻译作品时代影响上,鲁迅都可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杰出的中国科技翻译先驱者,是中国第一个以自觉的科学意识介绍和宣传科学的人”。《从布尔雪维克到布尔塞维克》作者细致考察了鲁迅译作《一天的工作》的各个版本,发现了鲁迅对“布尔什维克”的独特翻译,同时考察了同时代人对这个词的不同翻译,以期探求苏联革命文艺在当时中国的流转演变等。《现存鲁迅译文残稿〈难解的性格〉究竟写于何时》与《鲁迅所译之〈所谓怀疑主义者〉》都属于对鲁迅译文文本进行直接探讨的文章。
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员叶淑穗十分热忱于鲁迅文化的传播工作,去年上海鲁迅纪念馆筹办“鲁迅与汉画”学术研讨会时,她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专门写论文支持会议,令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筹备人员感动万分。她的新作《几部鲁迅手稿影印出版的缘起及其历程》所追述的,不仅有关于北京鲁迅博物馆和上海鲁迅纪念馆的鲁迅传播史,更是1949年后中国传播鲁迅精神文化遗产的见证。由此,本辑将此文作为特稿编定。
《复古的心情:〈摩罗诗力说〉词汇在笺注学及符号学意义上的考释》体现了作者对《庄子》和《离骚》的娴熟,作者将之与鲁迅的早年文本作对比研究,实属难得。这文章所考察的议题从侧面反映了正在谋求思想文化变革的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根深蒂固的关系。鲁迅的“文人相轻”系列文章,在20多年前曾是一个热点学术问题,在沉寂多年之后,本辑所编入的《从七论“文人相轻”看鲁迅的文坛观》是在之前研究基础上更为深入的探讨,极具时代和现实意义。论及鲁迅与公园,一般都为叙述性的、泛谈式文章,而《去或不去——从空间视角谈鲁迅与现代公园》则从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这个角度,审视并探讨了鲁迅与公园这个议题,具有学术上的开创性。相信这篇文章能够激发相关议题的探讨。《略谈鲁迅在上海所看电影类型》作者利用了所收集的数据,对上海时期的鲁迅所看的电影进行了归类分析,较之过去泛谈式文章,更为丰满和鲜活。
《执着追求——追忆父亲李霁野》客观、理性地探讨李霁野先生的生平业绩,是为掌握大量资料并同时具有丰厚体验后的所得,实属难能可贵。《从“普罗列塔利亚”到“新写实主义”之路——旅沪“左联”潮汕作家的思想耜痕与耧迹》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章,左联的革命文学活动的伟大成果,正是不同地方色彩的结合体,这正反映了中国革命文学运动的跨地域的广泛性、吸引各地精英的鲜活性。
承蒙鲁迅研究前辈张恩和的热忱支持,本辑编入他的专稿《我的鲁迅研究》,在这篇文章中不仅回顾了他自己的鲁迅研究历程,同时对当今的鲁迅研究提出了他的看法。文章最后,张先生指出的“研究鲁迅不应简单地将他当作历史、当作一般作家研究,而应该把他当作一种精神上的对话者或引领者,以他为精神偶像。研究鲁迅不仅不同于研究自然科学,甚至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科学研究。……在研究鲁迅时,则应该有主观精神的融入,用胡风的话说,简直是应该表现出不能抑止的热情,用全身心投入并拥抱他,并且应该表现出研究和学习相结合,即人们常说的‘知行合一’。对鲁迅要有一种以之为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心情和态度。我最不以为然的是,有人说鲁迅的是非是一套,自己的作为又是一套。他们不是‘以鲁迅之“是”为是,以鲁迅之“非”为“非”’,也正因此被人看不起,甚至引起一些人对鲁迅的精神和价值产生怀疑,误解,不满”,对我们现在的研究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去年年底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员王世家的去世,是为鲁迅研究界的一大损失。王世家曾长期编辑《鲁迅研究月刊》,其间对《上海鲁迅研究》的编辑工作多有指导和帮助,也曾助力上海鲁迅纪念馆的文物征集工作。王世家退休后,致力于鲁迅相关史料的重新整理与考证、鲁迅文本的汇校工作等,这些是今后的鲁迅研究与鲁迅精神文化遗产的传播的基础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鲁迅研究》同仁谨对王世家先生致以深切的悼念。
编者
2019年4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