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29890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记录了王小波、余秋雨、白先勇、于丹喜爱的民国女作家张爱玲的传奇一生。每个人,一生得到多少赞誉,就要经历多少孤独。
★本书独家收录《苏青张爱玲对谈记》、张爱玲年表。
★内外双封、全彩配图,精美四色印刷,随书附赠《张爱玲私语录》,更具收藏价值。
★张爱玲说:“孤独的人有他们自己的泥沼。”
★本书独家收录《苏青张爱玲对谈记》、张爱玲年表。
★内外双封、全彩配图,精美四色印刷,随书附赠《张爱玲私语录》,更具收藏价值。
★张爱玲说:“孤独的人有他们自己的泥沼。”
内容简介
从前,人与人相识,萍水相逢亦能肝胆相照。
从前,人与人相知,鱼书雁帛,往返之间山水跋涉,仍是心意不减。
从前,人与人相爱,是当真可以共黄昏、共偕老、共白头,也真的有“至死不渝”那么一回事。
从前,哪怕人与人分离,也有“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的情怀。
从前,世上还有你——张爱玲。
从前,人与人相知,鱼书雁帛,往返之间山水跋涉,仍是心意不减。
从前,人与人相爱,是当真可以共黄昏、共偕老、共白头,也真的有“至死不渝”那么一回事。
从前,哪怕人与人分离,也有“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的情怀。
从前,世上还有你——张爱玲。
时光无尽,聚散有时。
唯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唯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目 录
序言|她比烟花更寂寞
壹|岁月是时光无涯
01|从前
02|薄暮
03|大梦
04|兰因
05|惘然
02|薄暮
03|大梦
04|兰因
05|惘然
贰|岁月是临水照花
06|微茫
07|鹤鸣
08|纸花
09|清歌
10|笙箫
07|鹤鸣
08|纸花
09|清歌
10|笙箫
叁|岁月是绮丽转身
11|缃黄
12|橙红
13|浮绿
14|青灰
15|粉金
12|橙红
13|浮绿
14|青灰
15|粉金
肆|岁月是急景凋年
16|旗袍
17|双喜
18|流苏
19|莲灯
20|青玉
17|双喜
18|流苏
19|莲灯
20|青玉
伍|岁月是往事倾城
21|牡丹
22|婵娟
23|折枝
24|喜鹊
25|尽欢
22|婵娟
23|折枝
24|喜鹊
25|尽欢
陆|岁月是美人迟暮
26|色戒
27|花凋
28|私语
29|流言
30|沉香
27|花凋
28|私语
29|流言
30|沉香
柒|岁月是不悔人生
31|陌上
32|晚秋
33|苍凉
34|余韵
35|未央
32|晚秋
33|苍凉
34|余韵
35|未央
附录
一|苏青张爱玲对谈记
二|张爱玲年表
二|张爱玲年表
前 言
序言|她比烟花更寂寞
王臣
王臣
时光是一条长河。
人生是一场大戏。
民国,似梨园里久不散去的那一幕。你方唱罢我登场。人来人去,情始情终,绵长不绝。张爱玲,无疑是民国这场戏里最令人瞩目的大青衣。她举手投足之间,尽是红尘,满是寓意。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每一声唱腔,无不令人沉迷。
是为女子,她生性不羁,骨子里桀骜疏离,甚至有些冷漠孤行。整个人间,之于她而言,便是一个舞台、一座剧场。她顾自演绎着自己的悲欢传奇。原本也都是与人无关的事,可偏偏她又一身诗意,还有一支酣畅淋漓的笔和惊世不凡的才情。横撇竖捺之间,写尽世事繁华,道破岁月苍凉,令这世界无可回避地要注目她。
芸芸众生,皆有惆怅。不能选择生,甚至死亦不能。怎样过都是一生,但张爱玲倔强,哪怕生逢乱世,她也要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只是,她走得并不容易,当中的得与失,风华与孤寂,喧嚣与静默,执着与彷徨,非是三言两语可以言尽的。
她孤孑地来,又孤孑地去。她是真真正正的乱世奇女子。她一生一世,途径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人,最终皆变成她生命史册当中的一道景致。与一朵花、一棵树、一条清溪无异。她的人生哲学,从来就是“一个人”,一个人摸索,一个人漂泊,一个人热闹,一个人静寂。唯有写作与她朝暮不离。
她最好的时光,便是暗夜里提笔,煮字疗饥。写作的人,写的既是经验,也是人生。张爱玲一辈子的明媚与潮湿,自然在不经意间渗透入她的文学作品中。只是创作总是主观的,有时候甚至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因此,张爱玲在她的文学作品当中关于自己的人生琐细透露得毕竟有限。
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女子”,看似只是一个庸常的形容,但也实在没有比这四个字更能概括张爱玲的人生的了。民国之后,到建国以前,世道从不太平。在这样的一个乱世当中,张爱玲用一支笔给自己的人生找到了出口。
透过写作这扇窗口,她得以能够与岁月两两相望,促膝长谈。说上海滩的风情,说香港城的旖旎;说妯娌间的琐细,说男女间的梦呓。她与岁月是知己,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写作,令她看到了生命原本的更为丰盛的面貌。只是,人生浮凉,她写尽了人间事、世间情,而她自己的故事又有谁来替她细细去讲呢。
或许,张子静可以。
用张子静的话说,毕竟“不管世事如何变幻,我和她是同血缘,亲手足,这种根底是永世不能改变的”。张子静是张爱玲的胞弟。张爱玲去世不久,张子静写了《我的姐姐张爱玲》一书,我所要讲说的关于张爱玲的一切,也正是从这本书开始。是它触动了我,于是有了动笔的念头,来写一写我这个外人心中的张爱玲。
我不奢望自己的一支拙笔能还原张爱玲的前世今生,只愿你读到的时候,能从这一册书里读到我热爱她的一点心意。若是,我有幸在某个阳光温柔的下午遇见你,我定会找一间僻静的咖啡馆,邀你一起,聊聊张爱玲。
从前,人与人相识,萍水相逢亦能肝胆相照。从前,人与人相知,鱼书雁帛,往返之间山水跋涉,仍是心意不减。从前,人与人相爱,是当真可以共黄昏、共偕老、共白头,也真的还有“至死不渝”那么一回事。从前,哪怕人与人分离,也有“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的情怀。
从前,世上还有你——张爱玲。
时光无尽,聚散有时。
惟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惟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媒体评论
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白先勇
张爱玲的小说有种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她对女人的生活理解得很深刻。——王小波
免费在线读
壹|岁月是时光无涯
01|从前
01|从前
时光如梭,她不为岁月垂袖。
人生如寄,她誓做扬眉女子。
人生如寄,她誓做扬眉女子。
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看她的文章,只觉她什么都晓得,其实她却世事经历得很少,但是这个时代的一切自会来与她有交涉,好像‘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其实,张爱玲的故事远比她的小说琐细、繁丽、复杂得多。
讲说张爱玲,不得不追溯至李鸿章的时年。从那时起,张爱玲的故事便已开始在历史尘埃中悄然酝酿。往事年深,仿佛是遥不可及的事。张爱玲的身世,向来为世人着迷。她出身簪缨世家,即便她本身并不在意,可世人皆知,她祖上是荣耀大清的肱骨重臣。
晚清一代名臣李鸿章正是张爱玲的曾外祖父。只是,李鸿章不知道,百年之后,除了自己的一生会被后世拿来臧否,还总会因为他从未谋面的张爱玲,被人提起。而李鸿章与张爱玲的缘分,始于张爱玲的曾祖父张印塘。
张印塘,字雨樵,河北丰润县(今唐山市丰润区)齐家佗人,生于公元1797。公元1854年辞世。大清嘉庆已卯年(即公元1819年)举人,道光乙未年(即公元1835年)进士。张印塘自幼好学,博闻强记。他明经术,精史学,尤熟谙猜朝掌故,历任浙江景德、建德、海宁、桐庐知县,杭州府知府,安徽按察使等职。
张印塘是寒门士子,出身低微,雪窗萤火,数载寒窗,方才跻身朝堂丹墀,性情难免要桀骜几分。他虽为官清廉,不畏横暴,也多有惠政,颇得民心,但为人狷介,刚直不谐,宦海之中定难周全,仕途自然不易顺遂。
公元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反抗满清朝廷的武装起义,后建立“太平天囯”,并于公元1853年攻下金陵(今南京),定都于此,号称天京。而后,太平军势如破竹,北伐、西征,先后攻破清廷“江北大营”、“江南大营”。
期间,张印塘于咸丰二年(即公元1852年)被清廷调派至安徽协助安徽巡抚蒋文庆专任巡查防堵事宜,抵御太平军。咸丰三年(即公元1852年)正月,太平军攻进安庆城,杀蒋文庆。而后,太平军即拔营东去,进军江宁。待张印塘等率军赶至安庆,大势已去。太平军西征连连告捷,直逼安庆。
彼时,驻守安庆的张印塘虽竭力死守安庆城,却仍是难改局势,两失安庆。是以,张印塘遭到清廷革职查办。蒋文庆死后,新任安徽巡抚李嘉瑞依然是孤军无望,因此,定郡王爱新觉罗·载铨上奏,赞张印塘“明干有为”,要求清廷准许张印塘戴罪立功,再助安徽巡抚一臂之力。
咸丰三年(即公元1853年),为防止西征军北上庐州,李嘉瑞令张印塘驻守安庆集贤关,清廷又调派李鸿章率领淮军(晚清时期,在曾国藩指示下由李鸿章招募编练的一支军队,因兵员及将领主要来自安徽江淮一带,故称“淮军”)千人驻防裕溪河一带(主要集兵于运漕、东关两地)。如是,张印塘、李鸿章相识,协同作战,抵御太平军。
此为张、李两家结交之始。
虽然张印塘一生并无煊赫功绩,但是为官数载,与湘、淮系官僚建立了深厚的根基,与淮军统领李鸿章的相识,是张印塘无意之间为张爱玲的一生一世埋下的重要伏笔。世间因缘和合,所有的偶然,皆是注定。
李鸿章与张印塘战中相识,自有深厚交情。用李鸿章的话说——“与印塘曾共患难”,是有刀光剑影里同生共死的情分在的。只是次年(即公元1854年),张印塘忧愤成疾,仓促离世。得知张印塘病逝消息后,李鸿章还特地为张印塘撰写了墓表,他说:
“方江淮鼎沸,独君与鸿章率千百羸卒,崎岖于扰攘之际。君每自东关往来庐州,辄过予里舍,或分道转战,卒相遇矢石间,往往并马论兵,意气投合,相互激励劳苦。余谓古所传坚忍负重者,君殆其人。”
张印塘身后,遗有六子七女共十三人。如今可考尚有四人:第三子张佩纶,第五女张佩萦,第六子张佩绪,第七女张佩纫。其中,张佩纶的六弟张佩绪育有一子,名曰张志谭。依照辈分来说,张志谭是张佩纶之子张志沂(张爱玲的父亲)的堂兄。直系亲属当中,可考的也唯有张志谭曾在张爱玲的生命中与之有过短暂的会面。
另外,张印塘旁系之中,弟弟张印坦不得不提。清光绪年间所编修的《丰润县志》载有张印坦传:“张印坦字信斋,邑庠生,援列以知县发江苏,历署江苏无锡丹阳丹徒县……无锡滨太湖,京口滨大江,曾均创立救生船以拯救危弱,复以俸千金于无锡望湖门外修复圮桥,邑人名之曰清名,志惠也。”
张印坦之孙张人骏,虽与张爱玲在血缘亲疏方面不及张志谭亲近,但张人骏也与张爱玲的父家有所来往。晚清张家也算声名显赫,张佩纶、张人骏叔侄同朝为官。张印塘之子张佩纶是清流名宦,张印坦之孙张人骏官至两江总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两江总督。
张人骏的孙女更是出现在了张爱玲的《对照记》中。她便是张爱玲在《对照记》里提到的“妞儿”、“妞大侄侄”。她还与张爱玲留有合照,被收录进《对照记》,成为全书五十五照片当中的第四幅。
书中,“妞大侄侄”形容清秀,戴圆框眼镜,齐刘海,一身素缎旗袄,身量纤纤。实在也是一个民国美人。只是,细细瞧她,便见她眼神当中尽是往事,嘴角一抹令人难以察觉的笑更是意味深长。仿佛,昔年自己跋山涉水的一颗心,还有那些沉默又沉默的哀与乐、悲与喜,皆被她托付在了照片里的此时此刻。
日影慢慢,永不苍老。
今生你们是亲人,却无人知道,来世你们是否还会相遇在某个落雨的街头、某个暗哑的巷口、某个斑驳的角楼?
是否还记得此生,你们这并肩齐座、相视一笑的片刻——好像世上永无忧愁,唯有春山如黛,垂柳画桥,枕上笙箫。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