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149360
这是高阳笔下脍炙人口的名著。高阳对历代王朝兴废得失的关键,一直有独到的研究,对清代历史及清朝皇帝的行谊,尤其有深入而精辟的见解。而文笔之优美,论述之周密,更是精彩绝伦。
大清自入关至王朝结束,历经二百多年,从开国的努尔哈赤,到康雍乾的盛世,同治光绪的维新振作,再步入晚期的衰弱不振,都揭示了一国之兴衰与帝位人选密不可分的关系。《清朝的皇帝》系列是高阳多年研究的心血结晶,历述大清历代皇帝之行谊,深入剖析大清由盛转衰的原因。内容鞭辟入里,见解独到,亦至情至性,堪称高阳的代表巨著。是文人士子读史之,也是爱好历史小说者不可不读之作。
清朝的皇帝五:日落西山,讲述以下几个皇帝。
清穆宗——同治(1856~1875)
咸丰的独子,生母即慈禧太后。六岁即位,因年幼,由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至同治十二年方才亲政。曾办洋务新政,任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重臣,号称“同治中兴”。但实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中,只能抑郁而终。
清德宗——光绪(1871~1908)
醇亲王的儿子,慈禧的外甥,登基时只有四岁。至光绪十六岁时,慈禧名义上“归政”,实际仍掌握大权。期间发生甲午战争,战败后签订《马关条约》。光绪二十四年下诏变法,但终招致慈禧太后为主的守旧派的反对,德宗从此被幽禁,史称“百日维新”。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起事,引发八国联军,北京沦陷,之后签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光绪终饮恨病逝,在位三十四年。
穆宗——同治皇帝 德宗——光绪皇帝 后记
同光号称“中兴”;而“明治维新”亦在此时,何以“中兴”只得一时,他人的“维新”却建立了坚实的富强之基?鉴古知新,且暂抛下“天子出天花”,谈一谈由倭寇而为藩阀;藩阀而为“皇军”,近代祸我中华之由。
按:德川幕府“奉还大政”,始于庆应年间,但
“倒幕派”主力萨摩(福冈)、长州(山口,在广岛附近)两强藩,却有变成德川第二之势。
所谓“王政复古”,将成空话;于是“文治派”
思以议会牵制强藩;陈水逢著《日本政党史》云:
当时推动王政复古的力量,一为朝廷中以岩仓具视为中心的急进派公卿;一为共同联合倒幕的萨、长、土,三藩以及尊王派的肥、尾、艺、越各藩志士。在国是会议中,这些势力分成保守与急进两大派系,一主文治,一主武治,且以各藩为背景的藩阀,互相对立,争权夺利,情势颇为复杂。
是时全国早已平定,中央政府的组织,亦粗具规模,但各藩仍拥有版籍与武力,各自为政,对中央政府的政令法制,多阳奉阴违;封建制度的色彩,仍极浓厚,朝廷未举统一之实,王政维新的大业未能贯彻。
文治派领袖木户孝允,目睹这种情形,认为要巩固中央政府基础,非削弱诸藩的势力不可,乃连络大久保利通,劝说萨、长、土、肥四强藩,向朝廷建议,奉还版籍。明治四年(一八七一年)七月十四日天皇命各藩知事入京,发表废藩置县的敕诏。于是使三千三百六十三万日本国民置于均等的支配统制下,地方制度统一,朝廷全收土地兵马之权于中央,巩固政府基础,确立了阀族的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至是数百年的封建制度遂告废绝。
明治天皇即位于公元一八六八年,即同治七年;明治四年为同治十年。在废藩置县的一年以前,文治派亟图谋求外援,于同治九年七月,遣外务大臣柳原前光、少臣花房义质等来华,与总署商立约通商;当时天津教案正处于紧张阶段,曾国藩则已在马新贻被刺后,奉旨回任两江;李鸿章甫行到任,无暇接见,所以柳原只在天津见到三口通商大臣成林。
其时洋务体制上,有一个对实际工作相当重要的改革:裁撤三口通商大臣,归直隶总督经管,颁给钦差大臣关防,兼辖山东之东海关,奉天之牛庄关。直隶总督于春融开冻后,移驻天津。封河再还保定省城。岁以为常。并增设津海关道。
此为李鸿章自谓“早年科名、中年戎马”以后,
“晚年洋务”的正式开始。同治十年五月受命为全权大臣,与日本在天津议约,以江苏臬司应宝时;署津海关道,总署章京领班出身的陈钦为帮办;对手则为日本的大藏卿伊达宗城;原来的柳原前光,变为伊达的副手。
九月间定议,计修好规条十八条;通商章程三十三款,并附两国海关税则。条件较逊于中国与欧美所订的商约,因而日本政府颇为失望;伊达宗城亦因此丢官。但在中国政府,认为已作了相当让步。
印鸾章所编《清鉴纲目》记成约经过云:
先是日使柳原前光来中国,疆臣有以前明倭寇为辞,奏请拒绝日本通商者,李鸿章奏驳之,谓“顺治迄嘉道年间,尝与日本通市,江浙设官,商额船每岁购铜百万斤。咸丰以后,苏浙闽商,往长崎贸易寄居者,络绎不绝。论者拒绝之请,于今昔时势,彼国事实,盖未深究。
今彼见泰西各国,与中土立约,彼亦援例而来,设拒之太甚,必因泰西介绍固请,自不如就此时推诚相与。彼使臣等来谒,每称欲与中国结好,协力对外,立言亦颇得体。既允立约在前,断难拒绝于后。”
时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亦上疏力争,其大致与鸿章折中言相同;且言“日本素称邻邦,非朝鲜、琉球、越南臣属之比。若不以泰西诸国之例待之,彼将谓厚滕薄薛,积疑生嫌。但约中不可载明,比照泰西各通例办理;尤不可载利益均沾等语。”
疏入。朝旨韪之。
按:其时日本政府的文治、武治两派,正起争议;“征韩论”业已发端。
但不论文治、武治,发奋图强的目标是一致的;全力追求与欧美各国的地位相等的目标,亦是一致的,因此,伊达宗城携回一份与欧美不平等的条约,被认为是一种屈辱。P2-4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