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1、《敢于脆弱》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吉娜维芙·阿弗里伊尔认为,脆弱是一座鲜为人知的宝库,为了创建自己的心理领地,我们需要不断经历脆弱。你的脆弱等于你的优势。一个一味否认脆弱、压抑脆弱、逃避脆弱的人,终将失去生命的活力,成为一个生硬而没有创造力的人。
本书将带领我们了解脆弱的心理根源,剖析脆弱的阴暗面和光明面,提出“化脆弱为优势八步法”,教会我们如何超越脆弱,完成自我实现。使我们知道:脆弱,这个看似需要精心掩饰的缺陷,其实是我们*的财富。所谓成长,就是在脆弱中不断重生。人性的力量,只有在脆弱中才能被点燃。
2、《快行动,慢思考》
本书提供一种慢而深的思考方式,以应对越来越忙碌的生活和工作。
作者迪安·德尔以20多年的观察和积累,根据认知心理学、理性和因果分析,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例,重新诠释了思考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并给出改变思考方式的具体方法,帮助忙碌的我们更加深入理解自己,理解所面临的困扰,重新设计我们思维和行动之间的关系,以使我们达到既高效又健康的生活状态。
3、《情商大师》
不受控制的愤怒,犹如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准备着摧毁我们苦心经营的一切!心理学家伯纳德•金也曾是愤怒失控症的受害者。他潜心研究人类的愤怒情绪,根植于认知行为疗法,辅以共情、习惯转移、自我分析等方式,发展出一套高情商自助练习法,将破坏性的愤怒转化为健康的愤怒!
本书将彻底解决关于愤怒的两个问题:1、你愤怒和焦躁背后的原因; 2、如何驾驭你的愤怒,把破坏性愤怒转化成健康的情绪,成为一个淡定而稳健的人。
1、《敢于脆弱》
引 言:人性的力量,只有在脆弱中才能被点燃 01
第一部分:了解自己的脆弱 001
我是脆弱还是坚强 003
脆弱的标志 014
第二部分:为什么我们如此脆弱?049
我们的身体造就了我们的脆弱051
自我的压力 065
欲望的构成与解构 080
情绪的身体085
他人与“我”091
第三部分:脆弱的故事 103
看不见的伤痕 105
伤 害 111
孤 独 120
失去或缺席 124
起源的焦虑 127
自我缺席 133
关系断裂 138
自我认同的困境 142
……
2、《快行动,慢思考》
自序:我们该如何阅读和使用这本书/ 01
1.假如你是一个商品,你会买下自己吗?/ 001
2.“尽快”从来都不是一个承诺,而是误导/ 002
3.我们错过了很多学习机会,因为我们总是在喋喋不休/ 004
4.当你不再总是在意别人会怎么看待你的想法时,你才能开始真正地思考/ 005
5.能让你分心的事务,都是当下的累赘/ 007
6.不要让电视占据你生活中的所有视线/ 008
7.言语上的微妙改变,会让结果很不一样/ 009
8.将他人置于利益之上的人会得益于此/011
9.说脏话,是因为一刹那丧失了创造力/012
10.格言有力量吗?有的,在行动中/014
11.感恩的意义何在?在于对自己当下生活的尊重和认可/ 015
12.逆境是你证明自己的绝佳机会/016
13.当我们八卦别人时,也在危害我们自己/ 018
14.我们天生聪慧,却被平庸阻碍/019
15.绝不低估每一次“新体验”带来的转变/ 021
……
3、《情商大师》
自序:其实你可以成为一个很淡定的人01
前言 01
第一部分 何谓愤怒—— 一种负面却必不可少的情绪
第一章 理解 : 非健康愤怒与健康愤怒 003
第二章 培养健康愤怒面临的挑战 020
第三章 正念与正念冥想的作用 030
第四章 自我同情的重要性 044
第二部分 运用正念与自我同情克服消极愤怒
第五章 自我同情的培养059
第六章 对身体的留意与自我同情071
第七章 理解愤怒的框架 086
第八章 探索愤怒产生的工具117
第九章 对感受的专注与自我同情134
第十章 对想法的正念与自我同情156
第十一章 自我同情对健康愤怒的帮助172
……
1、《敢于脆弱》
【引言:人性的力量,只有在脆弱中才能被点燃】
很多人都会感到脆弱,却不敢表露出来,或者不敢承认,甚至为脆弱而感到羞耻。的确,敢于表现自己的脆弱、敢于承认自己的脆弱、敢于说出自己的脆弱,是艰难的一步。
但是,每个人其实都会经常迷失方向,丧失希望,孤独,自卑,空虚……甚至出现轻度精神失常,有时,个体甚至会没有安全感,感到孤立离群,最终对他人、对自我都失去信心。
因此,一个人的脆弱有时会伴随一些症状,表现为某些疾病和不适,并且通常是不被言说的。
其实,要求高效率,要求我们每时每刻掌控自己的生活,这并不利于个体看清自己真正的困境或者找到自己的定位。
然而,在这样一个现代社会中,这种不适的状态却不断加剧:充斥着对人性基本需求的无知和无视,充斥着机械、分裂的个人主义世界观。因此,个人常常迷失在这个令人不知所措的社会中,难以找到坐标,渐渐变得脆弱、不堪一击。有时,在深刻的变化中,他们的精神状态难以自我建构,甚至会损及自己的认同感。
那么,身处这个容易使人迷失自我的社会之中,怎样才能不迷茫呢?
……
2、《快行动,慢思考》
【自序:我们该如何阅读这本书】
我相信你已经注意到,现今的生活节奏已经不能只用快来形容了——它不仅快,而且速度多变,可能今天80迈,明天就忽然160迈了。所以,如果你既想保持自己原有的节奏和步伐,又想确保自己在生活各方面都处于健康状态,运转良好,就非常困难。
我们的目标并不太容易实现,因为它一直在被变化、竞争、忙碌和分心等各种因素阻挠着。要想移开这些障碍,我们就必须学会对自己的内在观念进行深入了解,因为我们的观念决定了我们如何感觉、思考、行动和表现。而我们的内在观念往往经常处于碎片化状态,这是导致我们无法驾驭快节奏多变生活的主要原因。
于是我创建了shiftpoints。
我所谓的shiftpoints,主要功能如下:
1.分享一些清晰和易于理解的简单观点,以更好地处理日常生活。
2.让你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能从PointA顺利移动到PointB。
你也许会惊讶,shiftpoints真有这么神奇吗?没错,尽管它也许只是在你的观念里做了一个小小的转变,但足以使你学会将困境转化为机遇。它可以非常有效地阻止你进入碎片化思考状态,化解你内在的恐惧,把生活的压力转换为内在的欢乐。Shiftpoints会打断那些对你没帮助的思想,引入帮助你提高生活质量的新思维方式。这,正是shiftpoints观点的精华所在。
……
3、《情商大师》
【自序:其实你可以成为一个很淡定的人】
也许,你并没有你表现的那样好脾气。
对某些人、某些事,也许你忍了很久,因为不方便发作,所以你才一忍再忍,直到有一天你忽然大发雷霆,之前苦心经营的美好形象和人际关系也瞬间崩塌。
也许你并非不想做一个温暖的、左右逢源的人。你也渴望人见人爱,渴望处处受欢迎,然而你实在耐不住那个性子,耗不起那个心力,关键时刻,你的坏脾气总会将你的气度和风度击得粉碎。
有时候,也许你总会被无名怒火充斥着,心情躁郁不堪,火气一点就着,好像整个
世界对你来说都是错的。你当然知道自己这种状态不大对头,但到底自己哪儿不对,你好像也说不清楚。
总被愤怒情绪左右的日子,当然是不大好过的,因为这个时候你生活的主人不再是你,而是能够惹你生气的一切,想想都挺可怕。所以,如何成为一个淡定的人,不再被自己的怒火牵着鼻子走,成了一个你很重要的目标。你忍不住要去观察那些真正好脾气的人,甚至不惜模仿他们的言行举止,然而最终都是白费,因为你根本从真正了解过自己的愤怒到底从何而来。
所以,好脾气是装不来的,除非你通过真正的自我洞察和修炼,成为一个能驾驭自己脾气的人。
……
1、《敢于脆弱》
一味压抑自己脆弱的人,会失去了很多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敢于脆弱,其实是在逐渐接受一个不完整的自己,也是走向坚强的必经之路。
——苏芩,著名畅销书作家
脆弱不等于软弱,真正的坚强,必是经历过脆弱洗礼的。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是温热的,充满创造力的。接纳自己脆弱的一面,是重塑坚强人格的先决条件。
——胡慎之,著名关系心理学家
2、《快行动,慢思考》
本书观点如同手术刀,将我们对生活的误解一个一个深度剖析。转变你的视角,进入深度思考,采取快速行动,将让你在人生的战场上无往而不利。
——桑福德考金斯,VisionWise资本管理公司CEO
在任何你在意并困扰着你的地方,转变你的思维方向,小改变,将带来大收益。作者拥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创造性地引导你的思想直达那些关键的、你却十分害怕去的地方。
——达雷尔,Biola大学商学院MBA教授
转变你的视角,引发深层思考,提升心灵境界。这种巧妙的思考方式的构思,将带到达一个不平凡的地方。
——贝丝,Ganem Ganem集团CEO
一个深思熟虑的、有趣的旅程。
——米兰,Yerkovich创始人、著名广播和电视主持人
3、《情商大师》
在克服破坏性愤怒方面,金博士成功地发明出一套自我管理策略,帮助读者认识并控制突发的、难以抑制的怒气,改变他们体验和发泄愤怒的方式。他的方法很实用,并且非常容易理解和实践。
——凯瑟琳•特,哈佛医学院教授
对于那些烦恼于因脾气失控而让工作和生活一团糟的人来说,这本奇妙的书来得太是时候了。它将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自我认知习惯,平衡自我和愤怒情绪之间的天平。在这里,你的愤怒将从一个让你烦恼的小恶魔,变成一个有助于前行的良师益友。
——Kristin Neff博士,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善待自己》作者
金博士提供了一个创新的、使人合理转换不健康愤怒的疗法。对于那些随时想把“怒气之剑”指向别人和自己的人来说,这本书太值得一读了。书中奇妙的方法,确实能将你的怒气化为乌有,你得到的不仅仅是心理上的健康,更是人际关系上和谐。
——克里斯托弗·k·Germer博士,哈佛医学院教授,《自我同情之路》作者
金博士解释了愤怒、自我憎恨、自我欺骗等许多负面情绪的核心问题。清晰的方法,结合宝贵的练习,让”愤怒失控症”消失无踪。
——罗纳德·t.博士,《愤怒》作者
《敢于脆弱》
第一部分:了解自己的脆弱
这不一定是苦难,
这不是瓦尔密 ,也不是凡尔登,
但这是悬而未落的眼泪,
为逝去的昨日,为走近的明天。
那是活着的痛苦,
那是活着的痛苦,
尽管如此,还是要好好生活,
生活值得我们好好去过。
——芭芭拉
有时,我们会感到悲伤、沮丧,或是一种不知所起的莫名的的忧郁。这种感受或多或少会弥漫开来,时而转瞬即逝,时而久久不散;甚至偶尔,这些情绪的阴霾会完全笼罩我们,使我们滋生了一股离“家”出走的冲动。
我们是否应该承认,在这些不安的情绪背后,隐藏着我们脆弱的一面?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承认自己的脆弱,会是一种坚强的表现吗?
【我是脆弱还是坚强】
芦苇或橡树
“人们常说杯子是脆弱的,因为它碰壁即碎。柔弱的芦苇随风倾倒,似乎直欲折断;一旁雄健的橡树则根基稳固,纹丝不动。然而,却是芦苇才能抵御风暴……
风将他的威力加剧,
越刮越猛,无法硬顶,
那头部高耸,与云天并肩为邻,
脚踩黄泉的橡树,被连根拔去。”
让·德·拉·封丹的寓言《橡树与芦苇》,刻画了轻视弱小、自恃强壮、心高气傲者的骄矜。而那些表面柔弱者,面对逆境却更从容,因为柔软的躯体使其更易扭曲变形、自我适应,遭遇障碍才得以保全。诚然,坚不可摧的参天大树高耸入云,它却不知已半步踏入黄泉,终会因不知变通的顽抗而死。
追本溯源,“脆弱(fragile)”一词,来自拉丁语词“fragilis”,原意是“易碎的”“易坏的”。名词“脆弱(fragilité)”的第二重含义来自拉丁语词“fragilitas”,意即“纤弱”。
易碎、易坏:如此一来,这个概念被赋予了时间层面的内涵,也就是说,脆弱意味着不能持久。另一方面,它还具有体量、形状的含义:脆弱意味着轻、纤、薄。
例证
◇ 对初生婴儿来说,在刚刚脱离安全的子宫、来到外部世界时,生活似乎令人胆战心惊。为了生存,一无所能的婴儿只能全然依赖周围人的照顾。但在这之后,这个个体会自我发展,逐渐自立,学会生活。
◇ 有时,躯体濒临死亡,却又悄然复苏。这时,旁人就会感叹:“求生欲强,真是万幸!
”尽管很困难,但是让我们重回这个话题:表面脆弱就是真的脆弱吗?看似强壮者就不会暗藏死穴吗?
所谓的心理脆弱是指什么?什么样的人是脆弱的?
自我怀疑、怏怏不乐、交往障碍、惯性迟疑、活力减退、情绪波动、消极迷茫……这种种心理活动,又是否属于脆弱的表征呢?
关于如何抑制这些心理活动、如何向外界隐藏它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应对策略,方式和态度均有不同。
某个人在旁人眼里一向强壮、适应力强,有一天坚硬的外壳却突然裂了缝。这时人们就会说:“他崩溃了。”另一个人没暴露任何弱点,看起来似乎坚不可摧,那么这个人真的很坚强、足以自我保护吗?
我们之中,有些人韧如芦苇,另一些更似橡树吗?
还是其实两者兼备?
话说回来,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强大和脆弱?
脆弱是否真的意味着柔弱、易倒,需要支撑?是否代表着处在被连根拔起的边缘,更难抵御生活的波澜?
我们会发现,现实绝非如此。
各个流派的心理治疗师都明白,个体在探求存在的意义时,心中会充满怎样的犹豫、矛盾、怀疑和波动。在这些人类内心世界的观察者眼中,每个人身上脆弱的一面,都在推动着个体进行内省,并且会随着内省进程的结束逐渐表露出来。这一面的每一道蜿蜒、每一点凹凸,都是个体脆弱性暴露的痕迹,也印证着脆弱的丰富内涵。
我们每个人都是脆弱的,但这种脆弱究竟指的是我们身体里的哪一个部分?
我们生存和行为的障碍、深层的疑惑,许多都和自己的脆弱息息相关。作为一个心理面向,脆弱究竟有什么表现?
是什么使我们时而敏感、深思、忧郁、喜忧参半,时而动摇、羞涩、不满、感到疲乏,时而耽溺哀伤、又骤然变得欣喜若狂,时而感到震惊、纠缠于陡生的细枝末节,又或时而一身反骨,时而低眉顺服?是什么使我们一个接一个地、又或同时经历这些心理状态?
安娜:“生活中,我的自我感觉还是挺好的:我很独立,适应力强,能满足外界对我的期望,也对自己的现状很满意。但是,有些时候,当周围安静下来,我会感到悲伤、空虚,体会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缺失感。我想,这是因为我脆弱的那一面藏得很深,一旦露出苗头,我就无法自如地表达它,也无法阐述它。我很害怕我这陌生的一面,因为那些突如其来的情绪让我浑身难受。”
脆弱令人害怕。
每个人都有许多面向。我们的心理是一片高低起伏的原野,充满着压力和冲突。在这里,各种矛盾的力量并存,彼此叠加,或者此消彼长,彼此寻找、堕入无意识中,彼此相连、然后彼此断裂,想要求得化解、却总也无法达到。
在这些矛盾之中,我们首先要探讨的,是社会面具和内心真实之间的对立。多数时候,个体不得不隐藏自己真实的生活,以求看起来与周边环境相适应。因此,即使是面对着自己,也很难承认自己的脆弱,更加恐为人知;受这种奇特的恐惧影响,个体深深地压抑着自己的脆弱。
为了避免暴露人前,人们选择戴上面具,不停演戏。
【我隐藏了自己的脆弱】
各种精神状况的表露往往被视为弱点,这种偏见使我们无法好好地认识它们的表征。
在日常语言里,“脆弱”这个词带有负面含义。人们普遍追求竞争力和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一系列相关的品质由此备受推崇;凡是与之不相符的态度和行为,都不被允许。如此一来,为了表现得合群,个体必须控制自己,压抑人性。
人的敏感并不总能获得体谅,甚至可能遭到排斥。
在某些社会阶层中,顽强、沉着、在困境中保持自制被视为必须,这实际上排除了那些做不到的人;而越是被排斥,这些人就越是痛苦。
【以军队为例】
要说最排斥脆弱者的社会环境,非军队莫属。然而,创伤引发的精神障碍和后遗症在士兵身上并不少见。目前,他们的症状都能得到良好地识别、记录和治疗。如何应对危险情境尚可训练,但如何面对剧烈的现实冲击是不可能单靠自学的,因为引发的共鸣和影响无法预测。创伤后的反应属于隐形的伤痛,留下的是难以磨灭的印迹。如果连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的伤口,甚至反而为之自惭,又怎么能继续带伤前行呢?确实,军队普遍配备了心理医生,但对那些因为难以克服的精神压力而变得脆弱的士兵来说,他们要面对的,一面是自我轻视,一面是心照不宣且如影随形的、来自他人的轻视。
社会高度推崇坚强、自制的模范,而对敏感的一味贬低或全然不解加剧了这种片面的推崇,这带来的后果是非常危险的。人类忘记了自我,不再为自我而活,吞噬他人的鲜活生命,鄙视一切灵动的感情,变得丧失人性却还不自知。随之而来的是价值观的颠覆。到处是信誉的破产和草率的评判,个人的勇气和冒险精神荡然无存。人们不但否认自己的恐惧,还要矫饰欺人,说是疯狂购物带来的压力。
马丁·斯科塞斯2013年的电影《华尔街之狼》充分展现了丧失人性、丧失一切感性所带来的后果。电影改编自一名证券经纪人的回忆录,讲述了追逐金钱的欲望如何使一个人走向崩溃。作为非人化的代表,电影里这个辛辣的人物形象令人不寒而栗,因为在他身上毫无反省意识,更遑论救赎。从始至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捕猎者,粗鄙、讨厌、肆无忌惮、不知廉耻、沉沦堕落、枯槁空虚,依赖各种药剂、毒品来渡过人生的各个难关。他已经完全摧毁了自己的本真、自己作为人的感性,将这些通通献祭给了金钱的图腾;而对这一切,他全然一无所知。
在工作场合,若是表现得激动、腼腆、不安,往往会招致不信任。为了隐藏这些情绪波动,以免惹人不悦,人们在面对外界时,习惯戴上一副面具:准备一个社交形象,力保不流露一分一毫的真实。即使面对亲朋,人们也害怕暴露真实的自我。由此,自我评价及他人的印象有多么重要,便可见一斑。这种害怕使人画地为牢,僵硬固化,只要体会到与上述印象“相悖”的情绪,就会产生负罪感。
埃里克:“我很讨厌上司站在背后盯我的电脑屏幕,看我某个文档的进度。他在监视我,我却看不见他的脸。我确信他对我的评价是负面的。这种时候,我会感到极其脆弱,就好像一个被当场抓包的小孩,感觉有罪。尤其是,一想到他能看出我的不安,我就极其焦虑,我会不顾一切地掩饰这种不安。这些情绪来得毫无道理,让我一头雾水,我却要不停地和它们做斗争,我讨厌这样的自己。”
这种情况,是埃里克的不安在发作,这种不安十分隐蔽,由来已久,且越来越难以掩饰。这种情绪的源头是他的童年经历,负疚感更加滋生了这种情绪;而负疚感本身就是人类脆弱性的一部分。应当注意到,在这个情境中是有两个角色的:那个站在后面“监视”的人,又是出于什么隐秘的动机呢?对这个人来说,这同样是一个久远、原始、不断重复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两个人无意识地互相吸引,重新扮演起了每个人的角色。
害怕被别人看到所谓的弱点,害怕因为不应在工作场合出现的不安而受到审视。这种害怕就此控制了人们。
人们认为不能接纳自己的这种情绪,把它当成异常现象,而非某种具有深意的信号,更不设法探求它的深意。
【所以我的脆弱是隐蔽的】
脆弱成了隐秘的所在。搬家用的纸箱上可以贴“易碎物品!小心轻放!”人却绝对不能堂而皇之地给自己贴这样的标签。没有人会公开宣称自己脆弱。
为了看起来轻松自如、从容不迫,我们学着隐藏那些世人眼中的人格缺陷。即使有人感到自己身上不具备这些社会所“必需”的品质,也不会让人发现这一点。他们要么揣着这个秘密待在阴影里(这种情况最常见),要么就想出大量的、有时甚至是强制的方法,以使“秘密不被察觉”。
人的感性就这样被藏了起来,就好像是一种耻辱或残疾,是一种无人承认的差异。
荒谬的是,这种感性一旦暴露在阳光之下,竟会自觉好像一只夜灯下的蛾子!在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玻璃动物园》中,女主人公劳拉身上体现的是从孩童向成人和女性过渡的困境。她的少年时期过得很苦,“内向、自卑……不断渴求缺席的父爱”,可想而知极端脆弱。她整日蜷缩在家,对母亲的关心或说教置之不理,后者则希望给女儿物色一个“可以照顾她的人”。因为过去曾被残酷的现实伤害过,劳拉十分孤僻、有些“怪异”。她只是需要这份孤独,好自我保护、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她整天照顾一些玻璃动物,它们奇特而脆弱的美正反映了劳拉的敏感。只要别人在场,她就惴惴不安,亟欲逃离。她想逃离的并不是人,而是此前加在她身上、使她备受伤害的人际关系。就在这时,她的世界出现了一个年轻人——弟弟的同事。母亲笨拙地想办法引诱他做女婿。而劳拉感到这个年轻人被真实的她触动了,似乎能够理解和尊重她的怪异和脆弱。尽管再三抵抗,她还是打开了心扉。年轻人发觉了她身上被点燃的火苗,急忙澄清自己已经订婚了。劳拉燃起的希望之光立刻就此熄灭,只余满腔的绝望和孤寂。
“劳拉的眼中曾闪烁着神圣的火焰,却如被一阵风吹熄了,只留下无止境的痛苦。”
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我们把自己脆弱的一面以及隐秘的不安埋藏到深处。从小,我们就在学习跟自己谈判,遮住那些似乎见不得人的部分,使自己显得强壮、优秀、健康、适应力强……也使自己免于被这些情绪掣肘、侵蚀甚或吞没。
当脆弱的一面表现出来,就会释放种种情绪信号:多情善感,心态不稳,情绪波动,疑虑重重,犹豫不决,面对考验束手无策,面对选择瞻前顾后。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一切都代表着弱点,都会引发怀疑和不解。
格扎维埃:“在家人面前,我必须维持一个坚强的男人形象,能够带给家人物质和感情上的安全感。但另一面,我有时会觉得自己还是个小男孩,拿不定主意。我就会全权交给我太太,让她决定去哪儿度假、带孩子们玩什么、去哪儿旅游,诸如此类的事情。反正就是除工作以外的一切事情。就好像我是专为工作而生的,就好像我完全没有创造力似的。这总是让我沮丧和焦虑,因为每当我太太要我发表意见,或者指责我家庭生活不积极时,我就会感到一阵巨大的空虚。我就是做不到,就这么简单。可是一旦到了工作上,我可以完美地做到自主,没有任何问题。”
对格扎维埃来说,工作使他心安,使他快乐。相反,涉及个人决定方面,他就会感到缺憾、停滞、令人焦虑的空虚。如此一来,如果他自己不能在私人生活中察觉,亲近的人也意识不到,那么他的脆弱就会被彻底忽略。
面具充当了保证表面的安定和合群的工具。
当我们揭下面具,得知背后的隐秘,可能会陷入高度的恐惧:我会表现出什么样子?其他人会怎么想?他们会作何反应?他们还会爱我吗?
而我自己,我了解自己真正的样子吗?我会爱我将要看到的这些吗?
这些都令人恐惧。
对有些人来说,脆弱是可见的。对另一些人,脆弱是内心的隐秘。还有一些人,他们对自己的脆弱完完全全一无所知。
有时,人们知道它存在,人们会怀疑;因为被压抑着,不能表露出来,它就只能在阴影里漂浮不定。但在内心深处,人们其实知道,他人面前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有多少距离。……
《快行动,慢思考》
1.假如你是一个商品,你会买下自己吗?
假设你是一个商品,你会买下自己吗?还是会继续逛逛看看?
或许你从未多想,但在那些认识你的人眼里,你就是一个“品牌”。 “你”这个个人品牌总是在传达信息,而且像所有的品牌一样,会不断受到监控,也存在品牌价值下跌的可能性。
你的个人“品牌”包括你的诚信、行为方式,当然,也包括你的日常生活轨迹。这品牌如何与其他人产生共鸣,将对你的人际关系、工作机会和人生契机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立场,不明白如何成就自己并有利于身边的人,你的品牌就会成为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是否信守承诺、是否有时间观念、是否有出色的职业道德、是否能高效做事、你处理细节的方式,以及你为他人创造了多少价值,都是衡量“你”这个品牌的标准。在如今这个不断对人进行评价的世界,维护你的个人“品牌”对于保持你的影响力、地位十分关键,对于是否能以积极形象自信地进入新环境也至关重要。
接触过你的人,会被吸引还是会反感?会接受你还是会无视你?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网络上,这都全取决于他们对“作为品牌的你”有怎样的感受。
要维持个人“品牌”的水准和声誉,是需要付出努力的。时不时地认真自省,再听取他人真诚的反馈,将会助你发现完善个人品牌的有效方法。
2.“尽快”从来都不是一个承诺,而是误导
你可曾在要求别人做些什么时听到这样的回答——“我会尽快的”?
这种模糊的回答往往没有意义,问了等于白问,对事情的进展不会有丝毫帮助。
那些做事情很认真的人才不会说“尽快”。
“尽快”只是推迟工作、表现欠佳或者违背诺言时的一种策略,是导致一个互相依赖及时完成任务的团队失败的主要原因。
“尽快”是不完全承诺的通俗表达。它适用于那些更乐于给出不确定承诺的人,而非进行清晰有效沟通的人。
“尽快”不带有细节和时间表,也表现出对他人的诺言和责任的漠不关心。
“尽快”是一种歧义形式,到最后,往往需要完成比一开始就明确时间限度的工作量还多的工作。你将为“尽快”付出更多的工作,焦虑和相关的冲突也会随之而来。
如果每一个承诺和每一段对话都是明确的,我们的效率会提高很多,不是吗?
如果我们告诉他人承诺兑现的准确时间,他们会心生感激。他们能够担负责任,与其他人分享承诺的细节,并一直对进度进行跟踪。
举个例子,如果你急需一种治愈致命感染的药物,你愿意听到“我会尽快拿给你”, 还是“你会在今天下午两点得到它”呢? 生活的效率和减压的治疗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所指望的,而仅仅指望“尽快”是远远不够的。
试试这样问自己:
·在生活中我是常常把事情说得很模糊,以避免责任吗?
·因为不明确或不完整的承诺,我或者他人曾为此付出了什么代价?
3.我们错过了很多学习机会,因为我们总是在喋喋不休
老实说,生活中很少有什么事情能比讲一些绝妙睿智或一针见血的话更让人欣喜,其他人也能从这些话中获得价值,而在那个瞬间,我们看起来也很出色。
但是,如果我们把同样的精力用在满足好奇心和学习他人上面,那么“出色时刻”将更加耀眼,比只会“聪明”地喋喋不休有益多了。
不要把我的意思理解错了,我仍相信,聪明地讲话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说得多听得少,无论我们的话是否充满智慧,最终都会使我们身边的人厌烦。尤其当我们进入独白的重复播放模式时,我们会错过很多,失去专注倾听和询问的价值。
无可否认,当我在讲话的时候,曾多次发现自己在尝试说服他人(和我自己),如果成功,我会觉得自己很聪明。事实上,在一些对话中,我会不停地讲,直到我或多或少地确定自己讲的会被认为充满智慧为止。这要花上一些时间,而我的听众,我这段独白的受害者,则明显不应该成为我这不安全感的炮灰。
所以有段时间,我会有意识地专注在倾听上,尽管这并没有讲话那么有趣。倾听的另一个好处,是对方会在对话结束后感觉受到重视,并且觉得我懂得倾听的智慧。事实是,任何我想知道或需要知道的事情,只要通过倾听就可以学到。
试试这样问自己:
·在何时何地我有必要多听少说?
·我可以多么有效率地描述出别人着迷的事情?
4.当你不再总是在意别人会怎么看待你的想法时,你才能开始真正地思考
别人怎么看待你,是不是已经阻碍你清晰、平静地思考了?
如果你曾仔细思考过这一点,你就会发现这种情况有多普遍。
我们总会花一些精力去赢得别人的认可。尽管看上去只是一个小小的念头,但这样做在内心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消耗,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想要被评价是人的天性,但是当想要被人认可变成了焦虑、不安全感、自我否定的来源时,就需要好好想一想是否值得了——每一次的焦虑、不安和自我否定,都会带走珍贵的精神能量,你能禁得住多少次折腾?
与其盯着我们是否被认可、被公平对待,不如把时间花在我们成为自己的过程上。把目光从别人身上收回来,好好看看自己的内在,了解它,驾驭它。
现在,你就冒个险,开始这样做。
也许你可能会碰到一些“你”的障碍,但你会愈加明白什么对自己而言是真理,而不是谎言、成绩或虚荣。
也许你会觉得你失去了太多的情感包袱,但你们的关系将更有价值。
也许你会发现,你认为可能已经永远消失的平和,又重新降临。
我曾经想象过躺在我的坟墓里,自问:“我经历的所有恐惧和分心,是否都是因为别人对我的看法?这样值得吗?它是否为我的生活增添了积极的价值?我所呈现的行为是否真正给任何人留下了印象,或者为任何东西增添了价值?”答案当然是没有。
试试这样问自己:
·我花了多长时间努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又花了多长时间真正为自己做出改变?
·我会花一周左右的时间体验“完全成为自己”是种怎样的感觉吗?
5.能让你分心的事务,都是当下的累赘
正如俗语所讲,邻家芳草绿,对岸风景好。一旦我们到达对岸,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特别是当我们舍弃先入之见和过往经验时,那些更绿的草场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绿。
坦白地说,我们眼里的“对岸”,往往是一种海市蜃楼,一种对“新的便意味着伟大”“改变就一定能扫除障碍”“改变就能开发我们的新潜能”的幻想。其实,这样的情况极少发生。
我们经常会花费太多的时间沉溺于这样的幻想——“我应该去处理下一件事情”。如果算算我们沉溺于“下一件事情”的时间,就能发现我们的“现状”为何会如此。
能让你分心的事务,都是当下的累赘。如果将做白日梦的时间利用起来,专注于当下事务,我们这里的草地就可以马上被浇灌,并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得更加鲜绿。
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期待未来不完全是坏的。但是当白日梦将你从对当下的责任中分离开来,你不仅会看不到可能,你当前的梦想也可能会变成噩梦。
试试这样问自己:
·我的现状是我曾经承诺过的样子吗?
·总在做有关改变的白日梦,让我在现实中痛苦不堪吗?
6.不要让电视占据你生活中的所有视线
少看电视,会是一种奢望吗?
75年前,一个黑色的小盒子进入了千家万户。在可以买得起第二台、第三台甚至第五台电视之前,每个家庭都围成一团守着那个黑盒子。有了更多电视后,大家都各回各房,独享自己那一台了。从此潜在的家庭分化开始了。家庭的目标和活动被电视剧和其他大脑娱乐活动搁置了。
真是个悲剧啊!电视机(又名“电死你”)成为掠夺家庭的生活、愿景和潜能的一种设备。我们迷失在新闻、情景喜剧和真人秀里,它们成为我们的爱好、目标和成长。我们想要做的事情,仅仅因为《美国之声》将在十分钟内开播而不得不等待。两小时后,消耗了一千卡路里后,我们的生活愿景变得有点模糊了,而电视将我们带入更深的迷雾中。
因为以两双运动鞋的低廉价格就能买到,又有广泛的频道选择,电视于是无孔不入,想方设法将你锁定在它面前。它的商机就依赖于此。所谓“大电视”,实质上更多增加的是低俗内容,对于你的家庭和目标没有一点意义。它在乎的是收视率,单纯而简单。
它们是罪恶的吗?当然不。它们无法决定我们的选择。但是,仔细想想,一个人在65岁时,他已经将八年的时间放在看电视上,或者说生命1/8的时间放在了看电视上。
我们来算一下:新的事业,用一年学会;几亿的生意,用三年创建;一本书,用六个月写成;一段关系,用一个月重生光彩……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电视瘾会偷取你的潜力。它将你从丰富的生活、爱恋、关系和激情中分离,而遥控器无可置疑地变成了第六附属品。
试试这样问自己:
·电视成为生活的中心,导致我的哪些激情和目标被边缘化?
·电视节目真能丰富我的生活和目标吗?
7.言语上的微妙改变,会让结果很不一样
有时,我们会很快地说话,说得越快,就越缺少意义,越具有破坏力。
我们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习惯——说话的节奏是跟着情绪而非想法。
然而,要做到在说话时能稍微锤炼一下思想,大概每个人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坦白地说,如果能用这样的方式去表达,我们几乎可以对任何人畅所欲言。
举个例子,当我和妻子试着在几个季度内减少开支时,在核对信用卡账单的过程中,我发现一大笔来自美容院、按摩院的花销。账单的总额是一大笔钱。
当然,我爱我的妻子,我也不想让她认为我在责备她,因为我自己也有花销问题。我想以一种关心的方式找她谈,同时也想达到目的。因此,当我们坐下来时,我说了下面的话:“亲爱的,你知道我们开始缩减开销,当我在看你一个月的消费时,我终于确定,我娶到了世界上最火辣的妻子。”她害羞地微笑,我们都笑了起来,随后我们做了一些调整,继续生活。
这原本可能是一场灾难,但是通过加入一些事先的考虑和想法,使这件事变得很有趣。
请注意这些沟通中的微妙性:
“给我个报价”与“给我个公平的报价”;
“你是个失败者”与“你正在失去一些东西”;
“回家路上买些牛奶”与“亲爱的,你能帮我个忙,回来时买一些牛奶吗?”;
“你是个怪胎”与“你这么做让我很难跟你做生意”。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总有一种说话的方式要比情绪激昂更有效果。
试试这样问自己:
·是我的情绪还是性格在控制我的嘴?
·我可以挑战自己,让自己说的话更有智慧吗?
8.将他人置于利益之上的人会得益于此
说到底,你把他人当成你满足需求的工具,还是想为他人带来价值?
在商业圈里,“从他人那里索取还是给予,我们才会获得更长远的发展”?这个问题一直徘徊在自私与无私之间。坦率地说,在公司里,这两种方法都能有所发展,但是生活中的平静和欣欣向荣总是建立在给予的立场上,极少出现在索取的立场里。
从长远来看,有益而长久的关系更多地存在于给予而非索取中。而且人际关系是商业的“命脉”,它们使得公司成长,产生利润,确保商业和个人的品牌权益。仅仅一份关系的破裂,就可以成就一番事业,或者令一笔生意一败涂地。
我不得不承认,在从商这些年里,他人对我单方面来说,仅仅是一种工具。他人的存在意义就是能为我带来什么,我没有人际交往,生活状态失去平衡,我在商业上是成功的,但每时每刻也在忍受着痛苦。
是的,我拥有财富,但也有无尽的孤独,这使得我拥有的一切,不过是为了逃避社交的无能和与之相随的痛苦罢了。
因此,我的财富不是一种幸福,仅仅是我痛处的麻醉剂。
我已经受够了这种痛苦。但当我觉悟到,他人要比我的前景和目标更重要时,并且我也能为他们的前景和目标做些什么时,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带来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平和、愉悦、一段新关系的建立,还有蕴藏于未来的一切潜能。
试试这样问自己:
·我如何对待生活中的他人?这对我的人际关系有何影响?
·我对于把他人放在超越利益的位置上有什么看法?
9.说脏话,是因为一刹那丧失了创造力
我常常想,是谁第一个说了骂人的话?其中有多少亵渎成分?想一想,这一定是在某种情况下,从某一个词语的出现开始的。这个词因为某些原因流行起来,所以现在我们才能有足够的脏话词汇,几乎可以编纂成一部脏话辞典了。
我们或许不知道这些成千上万脏话的出处,但它们就在那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还有很多用处。有时,我们会用它来缓解压力,放松自己。更多的情况下,我们用脏话来强调重点,在我们的沟通中增加强度和影响。即使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有时也会把脏话当成对话的一个工具——当然是很无趣的工具。
脏话的诡谲之处就在于,它通常出现在一段对话中最情绪化的时候,往往很具有穿透力和说服力。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是因此就心安理得地使用脏话,还是选择更有创意、更有价值和影响力的词语?
我们认为是脏话开启了交流,事实上,脏话关闭了思想,压制了可能性,容忍了贫乏的存在,并且以一种破坏的方式,让我们在使用它时感到更加弱小和更缺乏智慧。
脏话将我们的精力浪费在无益的事情上,而不是用在立竿见影的思维上。
如果努力训练我们的思维,而不是纵容自己言语的匮乏,会怎样呢?
试着把言语的自我控制作为培养性格、创造力和加强沟通的准则。
试着选择人们都会赞赏的一种做法,那就是,说更有意义的话,而不是一时感觉良好却非常无礼的脏话。
试试这样问自己:
·我可以坚持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不讲脏话吗?
·如果我更注意自己说的话,能够提高我的自制力、词汇量,以及社会地位吗?
10.格言有力量吗?有的,在行动中
格言太多,行动太少;格言太多,举措太少。
大多数人对格言很感兴趣。我们乐在其中,是因为我们贪图便捷,想用几秒钟就学会一种道理。
简洁和影响力的结合,使得格言持续发生作用。
但是,任何格言、谚语,即便是转变要点,也会毫无意义,除非它们能够吸引读者并促使他们行动起来。
读任何格言,意义不在于你的感受,也不在于词语的微妙或者是谁讲的,尽管这些都为情绪增添了亮点。于你来说,格言的真正意义在于,如何将它应用到你的生活中,并且看到这些道理如何在真实生活中彰显出来。
学习格言,就是将其实现,并传递给世界,从而让它影响到我们身边人的生活。如果你可以身体力行那些感动过你的准则,进而感动其他人,那么总有一些人和事会从中获益。
事实上,从古到今,所有使用过格言的人,都想要达到一个目的:让那些精辟的文字融入读者的思想,感化他们,去自我调整、影响、变革、成长、领导、改变,或提高。
所以,请记住,用心选择的格言才是有意义的格言——是的,你可以引用我这句话。
试试这样问自己:
·我将最喜爱的格言应用在生活中了吗?还是将它们闲置在脑海里?
·接下来的30天,我可以将哪一条格言应用到生活中呢?
11.感恩的意义何在?在于对自己当下生活的尊重和认可
感恩我们所拥有的,就是将我们的目光从还未得到的事物上拉回来,活在当下。
我们生活在一个缺乏感恩和知足常乐的社会。对于更好和更多的无尽追逐,怂恿着我们日复一日地对眼前事物的狂热追求,这导致我们滥用注意力,把精力浪费在很多不值得追求的事情上。
有一回,我坐在沙发上,妻子问我:“你想过最近我们到底有多少值得感恩的事吗?”
事实上,这段时间我一直忙着工作,服务于多方的董事会,忙于政府工作,我还真没有过这样的想法。妻子提醒了我,我用片刻时间(大约七分钟),集中回想了我们所享有的福气:我与妻子的感情,我们的家庭、朋友、信仰、事业,等等。
只是这短短的几分钟里,回想着我生活中那些再真实不过的记忆,我体会到了很久没有体会到的强烈的愉悦感——事实上,这几分钟里我并没有发生大的喜事,没有买彩票中奖,没有谈成一笔大生意,也没有即将到来的愉快假期。其实,那时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不过是对已然如此和已经拥有的更加明确而已。
仅仅沉思几分钟之后,我就觉悟到,压力、压迫、自疑、哀怨、真实或者创造,从来都不会与感恩共存。要在警惕的状态下,将那些贬低我们目前处境的所有东西,推向本该属于它的地方——垃圾堆。
试试这样问自己:
·我最近一次回想生活中幸福的事情是在什么时候?
·因为太专注未得到的事情,我可能正在失去什么?
12.逆境是你证明自己的绝佳机会
我曾一直想申请将“逆境”的英文拼写“adversity”改为“adversity”add在英语里是添加的意思。坦白地说,逆境的意义在于,它有一种其他事情都无法比拟的、可以给我们的性格和态度添加一些东西的神奇方法,只要我们愿意去思考其中的价值。
每一次冲突都蕴藏着学问、智慧、治愈,还有其他更多的东西,但是我们的直觉必须从“这很糟糕”转变到“这是有潜力的”。我们应该专注在解决的办法和机会上,而不是问题本身。
信不信由你,我一直认为,发生在我身上的美好事情中,有一件是我在一周内失去了公司收益的七成。周五下午4点钟,嗖的一下,年营业额中的900万,不见了!然而仍有一笔巨大的开销在喊:“给我钱!”
我当然为此焦头烂额,情绪低落到极点。但也正是在这期间,我学会了领导力、宽容、体贴、信任和忍耐,这些皆因我的一位挚友及时赠予我的一句话:“将这次危机,变成一种证明。”所以,我在随后的工作中,看到的是积极的一面,而不是几乎亏空的银行账号!这也让我有能力将一个潜在的悲剧,转变成许多方面都令人满意的新成就!
试试这样问自己:
·当问题出现时,我的正常反应是什么?是欣然接受还是心生厌恶?
·我生活中的哪个问题区可以加入一些新的思考方式?
13.当我们八卦别人时,也在危害我们自己
有时,对他人猛烈的撕咬,仅仅是出于一种单纯的娱乐心理。直到有一天,你也被同样的话语给八卦了,你才能体会到当初放纵自己的羞耻和罪恶感。
八卦的诱惑,仅次于从已知的记忆中提取信息。通过我们的社交圈和大量的媒体发行渠道,八卦的机会真是无穷无尽,然而八卦所孕育的,除了内部矛盾和对他人的冷漠外,别无其他。这对我们的“个人品牌”来说,是多么糟糕的摧毁!
八卦,在字典上的定义是:通常是在没有了解或掌握全部事实的情况下,传播对某人隐私的谣言和看法。
在现实生活中,八卦的实际作用通常是这样的:
1.我们主动摧毁了人与人之间的有限信任,从绝望、悲观、冷漠的角度去谈论他人;
2.对他人生活的状况尚没有任何真正的洞察,就对别人的事情品头论足;
3.为了显示我们自己的成功和优越感,就去到处嚷嚷他人的失败;
4.无论你承认与否,八卦别人都会让你搞砸自己的个人品牌;
5.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八卦得多么有技巧、多么隐蔽,都会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
当我们八卦别人时,也在危害我们自己。我们扬扬自得地谈论别人的缺点,便间接暴露出我们的社会地位,以及我们内心令人不齿的一面。
对社会环境来说,八卦,是有毒的垃圾。
试试这样问自己:
·我是那个会对他人的麻烦轻描淡写的人吗?
·当八卦开始出现苗头时,我是火上浇油,还是及时熄灭它?
14.我们天生聪慧,却被平庸阻碍
今天,生活中的平庸远远地藏在生活的幕布里,几乎不被人注意到,而且即使被发现,也从来不会被人当回事。
如今仍有很多人在试着容忍平庸,以致他们在生活中被远远地甩在后头。
假如我去一家商店,我绝不会想从售货员那儿得到平庸的商品和服务。
当我思考婚姻时,我从未想过:天哪,如果我能找到一位平庸的妻子多么好!
当我前往一家不错的餐厅时,我想要的绝不是一顿平庸的餐食。
事实上,几乎在生活的所有领域,平庸都失去了它的存在意义。
曾有一段时间,我们能够忍受平庸,但是当今世界,没有比努力去达到一般水平更不鼓舞人心的事情了。
无论你处在什么境况下,追求平庸,绝对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生活态度,那是一种后退!
平庸,它安静地、被动地存在,在希望与无望之间摇摆。它是一种不确定的姿态,没什么值得评价的,只是一种麻木地对待生活的方式,却不幸地被很多人实践着。
相反,对精彩的生活、非比寻常的爱恋、卓越事业的追求,会带来专一的目标和清晰宽广的视野。
我们都有伟大的一面,而让它一直沉睡的,是我们对于平庸的追求。
试试这样问自己:
·我更关心让生活绽放光彩,还是仅仅苟延残喘地活着?
·如果我参与的活动都是积极向上的,而非毫无目的的,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15.绝不低估每一次“新体验”带来的转变
我之所以写一本转变人们对事物的看法的书,原因之一是,因为思想是改变生活的工具,它能够赋予我们能力,以达到难以企及的成就。
然而,如果我们的思想因为懒惰而妥协,我们将同样地被赋予一事无成的能力,而且我们真的会一事无成。
尽管转变看法是改善我们生活的最有利、最积极的方式之一,但还是有一些别的方法也可以实现成长和发展,那就是让自己不时置身于“新体验”。
比如帮助无家可归的人、高空跳伞、异地旅游、上一堂射箭课,或者培养一个新爱好……当我们开始一种新的体验时(无论是什么样的),我们就会使用适合新体验的方式生活,那是只会发生在你身上的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种新体验,都会调整、打造和促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加自信、更有冒险精神的人!它会给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那将给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带来变化。
试试这样问自己:
·是什么阻止我向新的生活体验前进?
·我曾经考虑过一项我可以实现的新体验吗?
16.请用安静的思考开始你的一天
几乎每个人都会承认,自己想要拥有对生活更加清晰的认识,获得更好的想法,只要他们有机会得到与之相关的启示。
对,我们确实如此。这样的领悟,源于我们真正懂得了平静的价值。
如果我们愿意每天花一点时间慢下来、静下来,让自己的潜能在平静中悄悄绽放,那么,我们的每天都将更有效率、更有乐趣。
不幸的是,我们已经习惯于不经意地对待每一天的开始,太多的人睁开眼时就以最快的速度起床,一只脚还踏在地上,另一只已经踩在门外,无精打采地迎接生活,日复一日。
我们常常忽略了早些起床,给自己一个梳理思想的空间,冷静地将一天的细节考虑清楚。相反,我们恰恰在匆忙中被动思考,要紧的事情让我们忙得团团转,并将我们抛入“幸存模式”。如果我们能在早上做一些梳理思路的工作,就能将一天转变成“绽放模式”。
你只有处在放松的状态下,才能有真正的进步。放松地将要做的和不要做的事情一件一件搞清楚,为即将参加的每个会议、活动和谈话做好准备,那么你想不把这一天过好都难。同时,也提前想清楚接下来一天的事情,并做出决定,这意味着更少意外的发生。如此思考,我们将活得更有效率、更有成果、更有回报。
所以在你醒来时花一些时间,安静地想想你的工作、你的社交关系、你的责任,以及你接下来的一天。
沉下心来想想你将要面对的,然后你会知道该将什么放在你一天的首要位置上,而不是盲目地度过一天。
试试这样问自己:
·我会在早晨特意留一些时间,用来思考这一天该怎么过吗?
·一天当中,我要在什么时间段集中思考难题?
17.不懂得平衡工作和生活,就没有真正的幸福感
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需要我们留心:工作、配偶、孩子、精神生活、健康、友谊、信仰、爱好、社交活动,还有乐趣。
每一个活生生、呼吸着的实体,都需要每天付出关心,否则他们会枯萎死去。保持这些生活中种种的平衡不是一件小事,因为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和需要考虑的因素,这些因素一直存在变化,还会受到我们自身情绪的影响。当我们关注一些而忽视另一些时,平衡就被破坏了,它的发生就像呼吸一样简单。
工作,往往是从其他领域窃取时间的罪魁祸首,但是专注于这些领域的任何一个,而将其他置于次要地位,生活就开始失去和谐。
我们都趋向于做我们想要做的事,而不是应该做的事,这样做的结果是,回报并非与分配的时间成正比。
诚然,确保所有领域都同步发展的决定,意味着每个领域的成长都会慢一些,这是事实,也是对我们耐心的一项测验。只有当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取得胜利时,平静才会出现,快乐才会充足,真正的成功才会围绕着你。生活不再是随着肾上腺素起起伏伏的一场赛跑,而是我们懂得平衡工作和生活后所获得的幸福和满足。这种幸福和满足,是孤注一掷地片面发展生活的某一领域所不能比拟的,永远不能!
试试这样问自己:
·我生活中的哪些领域是因为其他领域遭受损害而正在失败的?
·我将认真审查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还是选择忽略,直到它们一个个失败?
18.永远不要为赢得争论而失掉情谊
除非你异常喜欢争论(确实有人如此),否则我相信你会同意,如果激烈的争吵和发怒能被转化成镇定和平静的讨论,没有喊叫、扔东西、夺门而出等行为,那么生活会更加美好。
关键是明白我们在争论中的意愿和角色。我们的个人意愿并不是一件坏事,事实上,我们的意愿是生活中很多美好事情的驱动力,甚至也能被引导去达成和解,修复关系。但是,当它变成不屈不挠的自以为是的正直感时,它也就变成了人际关系的破坏者。
无论如何,探寻我们在一段破裂的关系中曾做过什么或曾扮演了什么角色,敢于承认自己做过的事情,从而使谈话转向信任和谦恭而非责怪,这可以解决争论中的根本问题,并将我们的意愿指引向牢固的关系,而不是在每一次讨论中都陷入冲突的边缘。
但是冲突总会发生,所以在它们最激烈的时候,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做些改变,而不是让其他人付出代价;担起责任,而不要利用别人;做正确的事情,而不一定总是需要证明自己是对的!
试试这样问自己:
·我的意愿是倾向于在争端中和解,还是为了证明自己没错?
·如果我首先承认自己的问题,那么争论会是什么样子?
19.如果你想要即兴的激情,就务必做好准备
随着生活的节奏快到以秒来计算,你会认为即兴生活是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其实不是这样。如今日常生活内容的丰富性,使得很多人在下班前就已经疲惫不堪。紧随我们繁忙生活之后的心血来潮的想法,再次让我们备感疲劳。所以我想,即兴生活的最佳方式是做好准备:接触新鲜的事物,把它们标注在你的日历上,这样它们就能时刻展现自己新奇的一面。即兴的激情,需要一些小小的计划。
我知道有些人会称这为一种逃避,或许它是。但是对我而言,即兴发挥从不是我擅长的事情,我自然而然地倾向于计划所有事情,这被称作“肛门滞留人格”——是的,我正计划着如何应对它,我已经为即兴设计了预测模型。
接下来,说一说是我们都是如何做的。这一周里,我和妻子会抽出一些时间来,为接下来的一周安排一件我们通常不会做的事情。这样做的效果就是,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做到即兴,我们却体验到了即兴想法的新鲜、冒险和惊喜。我们的大脑察觉不出其中的区别,但是我们因为体验到生活激情而带来的改变,是我们根本无法忽略的。那会使得生活和生活里的事情看起来更激动人心,更富冒险精神,是的,也更有即兴的激情!
试试这样问自己:
·假如在1-10的范围内打分,我能为自己的即兴水平打几分?
·我能列出10件我通常不会做的事情,并计划用10个星期去实现它们吗?
20.学会改造你的每一个负面想法
我们会被我们的思想所左右,除非,我们开始思考我们的思想。
看起来,我们的大脑每天都在浮想联翩,负面的想法对我们的健康快乐和进步没有什么帮助,但我们就是无法遏制这些想法。
为什么是这样?因为,我们总是习惯保持着一种随意的姿态来面对这些任意的、没有约束的,却很强大的负面想法,这对这些想法是一种放任!放任导致负面想法肆无忌惮。
很多人顺从地认为这就是生活的样子,比起看到掌握自己思想生活所有权的可能性,他们宁愿允许这些负面想法肆意奔跑,一遍遍地做着下流的勾当。马克·吐温就很聪明地对待这个问题,他说:“我是一位老者,我知晓许多麻烦,但是其中有很多并未发生。”
似乎我们的负面想法每时每刻都在创造着负面事件的压力、怀疑和恐惧,只是因为我们太惯着它们,才对罪魁祸首的它们视而不见。
事实上,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让它统治我们。我们忘记了,我们的思想有能力重组并调整我们的每个想法,并将其变成凡事皆有可能而非焦虑不安的积极模式。但这要求你学会在几分钟内集中注意力,坚定地自我叫停,然后对这些具有破坏性的想法说:“不,这次不行!为了寻求改变,是时候重新思考这个想法了!”
试试这样问自己:
·我有哪些反复的想法对我并不是很有用?
·花一点时间思考,能最小化或消除这些想法吗?
《情商大师》
【写在前面】
愤怒是一种高度紧张的情绪,常常让人无法捉摸。消极愤怒,特别是导致暴力冲突的愤怒,对人际关系有极大的杀伤力。选择这本书,代表你意识到了愤怒对人的影响。或许你会将自己的坏脾气归咎于与家人、伴侣或朋友的紧张关系。也许你一点就燃的性格让你丢了工作,或者让你的职业生涯岌岌可危。如果你有孩子,他们可能会因为你的暴躁而畏惧你。无论处于哪种情况,处理愤怒时最大的挑战就是防止它压垮你。
很少有人会教你如何积极地管理愤怒。因此,愤怒让人觉得难以控制。不管你现在用什么方法处理愤怒,《情商大师:如何快速成为一个淡定的人》会教授你克服困难的技巧并替你解答那些烦人的问题。这本书提供的方法能帮助你战胜有以下特点的愤怒:
•程度过于激烈
•频繁发生
•持续时间久
•难以平息
本书将教会你如何发现并控制愤怒的诱因。它不仅能帮助你战胜破坏性愤怒,同时也为训练健康愤怒做了前期准备。你能学会如何减少愤怒的频率,如何辨别那些会诱发愤怒的未了需求和渴望,以及如何通过与他人相处来实现这些需求和渴望。
八岁时,有一次我跟哥哥起了争执。当时我们住在一栋四层楼房的二楼。只有我们两个人在家,哥哥因某事嘲笑我,最终我们扭打了起来。他坐在我身上,压住我的双手,让我在地上无法动弹。我没有办法摆脱他,于是我开始竭尽全力大叫。事实上,我的目的是通过吵到邻居而让他难堪。最终我放弃持续的扭打和尖叫,大叫了一声:“叔叔!”他才肯放开我。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但我内心正在咆哮。我慢慢地走开,抓起最重的鞋子朝他头上砸。但他巧妙地躲开了。那只鞋子最终砸中客厅的窗户,跟着玻璃碎片一同掉在了楼下的街道上。
我记得当时自己马上觉得羞愧。我砸碎了玻璃还弄坏了百叶窗,同时我还在担心掉落的玻璃碎片会伤到路人。这扇窗正好在楼下大门的正上方。当我从另一面窗户向外望时,我已经做好了准备看到有人因我们的冲突而受伤。万幸的是,当时没有人出入大门。
这只是一系列事件中的一个例子,这些事件让我意识到了我难以控制自己的愤怒,并且很寻常的恼火会演变为怒不可遏。
庆幸的是,我是一个懂得克制和擅长自我反省的人。它们可能是我成为治疗师的前提条件。
最后我发誓要控制自己的愤怒,但都有始无终。有时候我会认为自己不应该表现出或感到愤怒,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我的愤怒常常在心中不断增强,在遇到下一个触发额外伤痛的人或事时迅速爆发。
几年后,我在南布朗克斯的一所小学里教书。在我教书生涯的第六年,我开始对孩子及我自己的愤怒感兴趣。我取得了心理学硕士学位,并回到学校攻读博士学位。几年后,我在一家精神病院住院部工作。这些早年经历帮助我发展了这本书中的理论及方法。
20世纪80年代,在门诊及住院部工作时,我开始为一些学校、家长和公司提供愤怒管理讲习班。1994年,我开设了每月一次的愤怒管理课程。同时,我也提供练习健康愤怒的咨询服务和心理疗法。
这本书适合任何年龄层次的人,是基于我2003年那本《健康的愤怒:如何帮助儿童和青少年管理自己的愤怒》而创作,但又提出了很多关于愤怒管理的新方法。本书中的小短文能帮助人们发现愤怒的原因并学会运用这本书中的观点。这些小短文源于我的一些客户,出于隐私保护,我修改了某些细节。每一章节末尾的练习能够强化学习,帮助你提升自我意识,向健康愤怒迈进。
你会学习到特殊的态度和技巧从轻度到重度来对自己的愤怒进行划分。你也许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显著的成效,但拥有长远的改变需要努力和耐心。你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挫折承受能力:能够忍耐学习新技能时产生的不适和紧张感。
感谢你阅读这本书,衷心希望你能成功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此外,我要感谢所有在这本书的准备阶段做出贡献的人,这是一个团队合作的成果。
再一次,我想要对我的朋友、经纪人、合著者[杨•福西特(Jan Fawcett)]、南希•罗森菲尔德(Nancy Rosenfield)表达我最深的谢意。他们通过不断地问问题和给予反馈为我指明方向,帮助我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我还要感谢这本书的编辑,琳达•斯特兰奇(Linda Strange)、温蒂•劳伦斯(Wendy Lawrence)和汤娅•伍德沃思(Tonya Woodworth)。他们每个人都为这本书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反馈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作家。我终于意识到“越少越好”的真正含义。我还想要感谢制作编辑考特尼•庞德(Courtney Bond),将我的原稿转化为一本书。还有帕特丽夏•罗宾博士(Dr. Patricia Robin),耐心地阅读了所有的手稿并做出了真诚清晰的反馈,帮助我进一步拓展和厘清自己的想法。我还要感谢办公室里一直支持我的同事们。
我一直坚信,要成为优秀的治疗师,我需要活到老学到老。因此,我还要特别感谢那些启发我不断努力并写出这本书的研究者和先驱者。
最后,还要感谢那些与我共事和那些与我分享自己个人生活的客人。
【第一章 理解:非健康愤怒与健康愤怒】
像所有情绪一样,愤怒也是有目的的,正如宝宝哭是想要吃奶或被抱起一样。孩子和大人的愤怒通常源于某种不适感。婴儿用啼哭作为寻求帮助的方式,他们用这种强烈的通用语言来表达:“我需要帮助!”
你的愤怒也是一种呼救,是你渴望从那些你不能完全认可甚至无法理解的痛苦和不幸中解脱出来的表达。好像婴儿啼哭一样,你的愤怒是在产生不悦感时爆发出来的一种暂时性反应。你想要被同情、理解、善待和关爱。然而与婴儿不同的是,你能够认识并处理自己的愤怒;更厉害的是,你拥有将消极愤怒转化为健康愤怒的能力。
一种让人难受的身心体验
当你认为某些人或某些情况危及你最重要的需求和渴望时,愤怒就产生了。当你察觉到有东西对你的身心健康、利益或你爱的人产生威胁时,你就会防御性地集中注意力在导致你愤怒的因素上,试图消除这些真正的或想象出来的威胁。
生气时的感受、想法和生理反应相互作用,让愤怒这种身心体验充满紧张感。你或许为了缓解这种紧张感,产生冲动的想法,或做出冲动的事。事后你会说“我当时气炸了”“我真的火冒三丈”或者“我不得不发脾气”。作为一种明显又与生俱来的情绪,愤怒常常是对下列感受的直接反应和摆脱方式。比起愤怒,这些感觉更让人难受。它们是:
羞耻 拒绝 抛弃
负罪 害怕 背叛
焦虑 受伤
挫败 缺陷
什么时候你该当心自己的愤怒?
事业止步不前,人际关系紧张,与社会隔离,滥用药物,郁郁寡欢,过度内疚及羞耻,甚至失去自由。也许因为爆发太快、太过猛烈、太过频繁和持久,你觉得难以控制自己的愤怒。以下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你判断自己的愤怒是否存在问题:
1.怒气上升得非常快,在几秒内从0直升到60
2.被别人称为“暴脾气”
3.一天里总会产生几次或轻或重的愤怒感
4.容易变得有攻击性
5.对人或事常怀有敌意
6.在工作或日常活动时,人际交往中总会动怒
7.很难平息自己的怒气
愤怒的种类
在你准备对抗愤怒之前,我们先来区别几种与愤怒相关的情绪。
愤怒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绪,它会让人产生不舒服的身心体验,并刺激我们去处理自己的需求、欲望及感知到的威胁。
攻击性是一种用行为表达愤怒的方式。它试图通过动作或言语来伤害别人。我们称之为愤怒的行动化。
敌意反映了一种长期的、肆意宣泄的愤怒。常伴有恶意、怀疑、厌世、讽刺,以及对所有看见并感受到的不公过度警觉。
盛怒是最高级别的愤怒。盛怒者很可能失去理智,不受控制地进行破坏性行为。
怨恨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并会连带刺激出其他消极情绪与思想的愤怒。如果忽视它,将导致眼界变窄,更易动怒。
愤怒的表达方式
人们试图用一些固定的模式来表达愤怒。愤怒分为攻击式、消极对待式、沉默式、否认式及自我抨击式。
攻击式愤怒
•所有愤怒中最严重,问题最大的
•非常显而易见
•可能包含威胁、攻击及伤人的言语;有肢体冲突或破坏性行为
•声音很大、吓人、容易引起恐慌
•常包含一定形式的人身侵犯
•可能需要司法介入
消极对待式愤怒
•常常不作为而让他人或自己遭受痛苦(如故意无视伴侣的请求,不做任何准备参加工作会议而影响同事状态)
•意在伤害、激怒及打击他人
•被揭穿时通常予以否认
沉默式愤怒
•拒绝谈论某一话题
•呈现“冷暴力”,时间不定,也许是几小时、几天、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
•当有人试图谈论这件事时反而会适得其反
否认式愤怒
•否认或抑制自己的愤怒
•产生原因往往是因为害怕失去掌控、被拒绝、被惩罚,或在他人愤怒时无法制止对方
自我抨击式愤怒
•常常和否认式愤怒一同出现
•通常迅速地将愤怒的对象从他人转化为自己
•对需求和欲望的实现变得悲观及束手无策
•有时会迅速地演变为过度的自我批判甚至是自我惩罚
•常常伴有沮丧的情绪
愤怒处理习惯形成的原因
你如何处理愤怒取决于长期以来你的想法、感受及身体反应相互作用而养成的习惯。因为不同的原因,愤怒的速度、引发愤怒的情形,及你对愤怒的反应都产生了固定的模式。正如其他性格特征一样,这些习惯也是先天拥有和后天培育所养成的,生理构造和生活经历一同影响了你大脑中的神经通路。
生物倾向
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基因构造可能影响其产生愤怒的速度。这一点可以非常直观地从婴儿身上察觉到。当你在婴儿面前挥手时,有的婴儿会马上有反应,皱眉、大哭或者扭动手脚;而有的婴儿则显得略微被动,只有很小的反应。
个性,基因构造的一部分,造就了随和、变通、执拗、好胜、迟钝、谨慎等不同的性格。这些性格在幼儿时期就已经有了表象,并且会影响你的易激动程度。分析荷尔蒙、生物酶及神经递质在激发愤怒中起的主要作用,已成为科学研究的新宠。
依恋类型
孩童时看护人对你的照顾方法,对你成年后处理愤怒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发展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 D.Salter Ainsworth)进行了许多关于亲子依恋的研究。她让孩子和看护人进入堆满玩具的房间,进而研究看护人在与不在时孩子的反应。
爱因斯沃斯发现,有些孩子是安全型依恋。当跟妈妈分开时,他们显得有些焦虑不安;但当妈妈回来时,他们又变得自在起来,有了安全感。另一些孩子的依恋方式为回避型。他们一直在玩玩具,并不在意妈妈是否在房间里。第三类,爱因斯沃斯称为矛盾型。这些孩子在妈妈离开期间很沮丧,并且在妈妈回来后也无法平复。他们的表现更为愤怒或消极。之后其他研究者将不适用于这三种类型的孩子称为混乱型。这些孩子有时靠近有时又躲避自己的妈妈,认为妈妈既亲近又危险。
爱因斯沃斯总结,在儿童发展早期,如果看护人一贯在第一时间恰当地处理孩子的需求,那么孩子就会和看护人产生安全型关系。这些孩子往往相当自信并且不容易缺爱,因而更可爱讨喜。而那些在看护人态度忽冷忽热、反复无常的童年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产生非安全型关系。这类看护人的孩子在他们的依恋关系中表现得更为焦虑不安。
其他研究者发现,这些早期依恋模式对情侣间的安全感与信任度有着一定的影响。这些研究将情侣依恋关系分为:
1.安全型。对自己及伴侣都保持乐观友好的态度。
2.痴迷型。这类人对自己不认可,但对伴侣十分信任依赖。
3.恐惧回避型。这类人对自己及伴侣的态度都是消极的。
4.轻视回避型。这类人肯定自己的价值,却对伴侣表现得消极。当遭遇不幸时,这种不安及回避的模式更容易导致愤怒,并且愤怒的程度更高。通常,这些模式对愤怒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之中。
学习
在性格形成期,你会通过以下途径学习如何处理自己的愤怒及情绪:
•媒体:电视、广播、书籍、杂志、电影、音乐、电子游戏以及网络
•父母
•兄弟姐妹
•同龄人
•牧师
•老师、亲戚及其他长辈
你会直接或间接地接收到这些信息。直接信息对处理愤怒有着明确的预期及规则。比如:如果你父母告诉你生气时不要大声说话,这就是直接信息。再如,父母可能会因为你跟兄弟姐妹打架而训斥你;或者他们告诉你“被打了就要还击”;又或者让你生气时也要讲道理,而不是用暴力或者说脏话。
相反地,你也会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这种间接信息,来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比如:爸爸对妈妈大吼大叫,他相当于给你做了如何处理愤怒的示范,并且间接定性了男女相处模式。无论妈妈是让步、哭泣还是反击,都进一步给你做了示范;你的兄弟姐妹怎样处理他们的愤怒,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你的愤怒处理方式。
你也可能从他人对你表达愤怒的方式中了解愤怒。打骂,或许你也曾遭遇过,看起来是一种直接的愤怒表达方式,但其实这种行为传递的是间接信息,因为感受是难以言表的,无法直接表达出来。而且这种愤怒很有力,并且会持续很久。请注意,我不是在暗示做错事责骂或轻轻打屁股会造成终生的心灵创伤。这种惩罚手法的确会传达“身体攻击比其他方式更有效”这样的信息,但它也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感受。
我很多的客户并不重视他人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他们常常轻描淡写地表述自己的遭遇,以此来掩盖当时的愤怒和无助。
你的监护人是否会在你遭遇情绪上的挫折时去倾听,去确认你的感受,教你如何处理愤怒,都会影响你之后的感情宣泄。比如,你表现出痛苦时你爸爸不准你这么做;或者更糟的,他以此为耻。
如果你是男性,你的看护人很可能鼓励你遵守“男性法则”。比如真正的男子汉从不慌张,从不急躁,更不自卑。讽刺的是,这个法则常常带有副作用,那就是为了摆脱羞耻感而产生的勃然大怒(请参考第九章)。
如果家人对你的遭遇漠不关心,这就可能间接导致之后你都会避开从他人那里寻找慰藉。不幸的是,这么做会让你变得沮丧和孤立,从而激发愤怒。
这些直接及间接的信息很多都是相互矛盾的。有的人认为所有愤怒都是无用的,应该避免;而有些人则认为只要不表露出来,生气也无妨;还有些人觉得我们就应该尽情宣泄怒气,怎么高兴怎么来,不需要考虑对别人的影响。显然,我们很多人都曾接受这些矛盾的愤怒处理方式的熏陶。
大脑科学
近几年,神经学家运用磁共振成像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的一种,通过测量血流量及血氧水平形成大脑成像),从而研究大脑是如何激发愤怒的。以艾伦•斯霍勒(Allan Schore)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主要研究母婴关系及其对大脑的影响。斯霍勒将依恋理论重新定义为调节论。他认为,大脑系统在调节情绪上的发展方向,与幼年早期跟妈妈的互动情况密不可分。能够察觉孩子易激动,并能帮助他们控制激动程度的妈妈,往往有助于孩子大脑的发展。早期的互动实质上影响了我们面对威胁及负面情绪时的反应。
研究进一步强调了杏仁核(位于大脑深处的杏仁状组织)的作用。杏仁核与下丘脑、水管周围灰质共同组成了一个叫作“威胁系统”的神经系统。作为“旧脑”的一部分,这个系统控制恐惧、生气及高兴等情绪的产生。
你的杏仁核传递神经冲动至下丘脑,刺激交感神经系统,从而产生应激反应。这部分大脑保存了你的情绪记忆。相反地,你的前额皮层(常被称为“新脑”),则负责高级推理。它通过对信息的处理来决定是否要采取行动,并控制面对威胁时产生反应的冲动程度。正如这本书所表现的,这些系统对愤怒的感受及激发有着显著的影响。这本书中的每一个练习,都能帮助你积极地运用新脑,通过推理去面对真实的或想象出来的威胁。
记住,你对愤怒的态度及所有关于愤怒的信息都会在大脑通路中保留。当你不断地用同种态度产生愤怒时,这些神经通路上的神经元发生强烈的连接,最终形成一种习惯。但是神经学家表示,人们可以重新调整自己的大脑,培养新的思维及反应方式,可以让神经细胞跟其他神经元形成新的连接,进而在大脑中产生并强化新的模式,形成新的习惯。这本书就是建立在这种神经可塑性的概念之上,以它为基石的。你可以摈弃过去,用新的方式来处理愤怒。
愤怒是什么样的
我们通过几个案例来看看愤怒是如何让人从威胁感上转移注意力的。我们还可以观察愤怒所伴随的消极情绪及怎么才能让人对愤怒进行回应。
二十九岁的杰瑞,是一个电脑程序顾问,他是这样叙述参加愤怒管理课程的原因的:唉,我的确发了太多次火,所以上司让我来参加这个课。我知道自己在工作时经常变得愤怒。我朝同事大吼大叫,还会针对客户,有的时候根本就是在嘲笑他们。当然,事后我向他们道了歉,但于事无补。这次我真的害怕会丢了工作。
玛丽艾尔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表示喜欢对自己三岁的女儿嚷嚷并贬低她,而这种行为让她感到十分愧疚。她是这么说的:我很害怕我会打她,我怕自己会变得跟我妈妈一样!我发誓我永远不会变成她,但却控制不住自己。雪莉太固执了,她不肯听我的话。她真的太固执了!每次她这样我就会控制不住自己,但至少我还知道我需要帮助。
布伦特,三十岁,长期的敌对态度影响了他的生活,已寻求帮助若干年。他说:愤怒阻碍了我每一段恋情。只有一次是我提出分手,其他三次都是因为女朋友无法忍受我而离开的。我从未打过她们,但几乎快要动手了。我会砸东西,好几次把台灯或杯子摔在地上或墙上。这次我真的好爱我的女朋友,我不想失去她。希望还来得及。
杰瑞担心会因为愤怒而丢掉工作。当客户咨询问题时,他常常很快感觉受到威胁并产生强烈的不安感,觉得自己无法胜任。他通过直接宣泄自己的愤怒,来摆脱这些不适感。第一步,他应该增强自我意识,这样才能找到引发愤怒的痛苦源头。
玛丽艾尔对自己的愤怒十分内疚。她觉得无法自控已经对自己和女儿产生了威胁。接受这本书上所介绍的训练后,她终于发现内心深处的自卑是自己的问题根源。因此每当女儿不愿意顺从她时,就会怒气冲天。她意识到女儿的行为让她觉得很无助,这种感觉她童年时也曾经历过。通过这本书你会发现,无论是近期的诱发事件还是过去那些你觉得没有对你造成很大伤害的事情,都会导致你“此刻”的爆发。
有些人一生都处在一种敌对状态。这种状态会显现在一段关系的方方面面。在布伦特的案例中,因为害怕失去迫使他寻求帮助。他知道是幼年的经历导致自己难以信任任何人。布伦特六岁时爸爸就去世了,十二岁时,妈妈已经再婚并离了两次婚。因此,在一段关系中,他会迅速地产生危机感并容易变得愤怒,原因是怕受伤和再次被抛弃。控制欲和愤怒成为他控制自己生活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对他最珍惜的人。
通过对自己愤怒的探索和深入了解,杰瑞、玛丽艾尔和布伦特变得更有自我意识,更加了解自己。虽然原有的习惯并没有因此而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但他们朝前迈进了一大步,他们开始对愤怒有了积极的回应。最终,他们学会了更自信地与他人接触交流,明白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渴望。他们需要一些新的方法来降低愤怒的表达程度,这些新的习惯就是健康愤怒。
健康愤怒
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愤怒还有健康的?所以,在深入话题之前,我先给健康愤怒下个定义:
1.健康愤怒表示去观察和体会你的愤怒,能够对愤怒做出反应,而不是被它弄得不知所措。
2.健康愤怒表示能够明白愤怒是想要表达情绪、想法及生理感觉之前的一个信号。
3.健康愤怒表示把愤怒看作一种辨明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需求和价值取向的信号。
4.健康愤怒需要培养一定的自我同情,包括提升安全感和人际交流的技巧。
5.健康愤怒包括能合理地宣泄愤怒,而合理地宣泄愤怒也包括原谅他人和自己。
6.健康愤怒包括一些不给自己和他人造成痛苦的宣泄方式。
7.健康愤怒表示学会如何自信地与人交流。
8.健康愤怒能增强你的恢复能力并大体保持身心愉悦。
9.健康愤怒需要你学会同情他人。
获得健康愤怒的途径
这本书通过解说与训练,以三个分支的形式来呈现获得健康愤怒的途径:正念与正念冥想、自我同情及自我意识。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关于这三方面的相关研究。
正念与正念冥想
正念与正念冥想(在第三章及全书都会有进一步解释)能够帮助你来检测自己的相关经历,并且无须对其做出反应,也不会被这些经历再次伤害。尤为重要的是,这项练习能够让你知道,想法、感受及身体反应都是暂时性的而不是自我的一个固定组成部分,你有很大的自由去选择如何对它们做出反应。
自我同情
这本书所提供的获得健康愤怒的方法主要是基于同情聚焦理论和同情聚焦治疗的研究和测试。自我同情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依次结合了进化论、社会理论、发展理论、佛教心理学及神经系统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进化出了三种激励力量。第一种力量帮助你寻找和保持安全,提醒你潜在的威胁。第二种力量,理想化来说,出现在你早期的儿童时期及大部分恋爱时期,以对温情的需求及与他人的关系为中心。第三种力量推动你去获得人生成就感,让你专注在达成人生目标上。
同情也能让人保持冷静并产生安全感,它与正念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一同帮助你减少对愤怒的过激反应,帮助你选择健康的愤怒方式。
自我意识
正念及正念冥想、自我同情都有助于增强自我意识。它们一同强化你选择运用健康愤怒的意识。然而,健康愤怒不仅仅是让你留意愤怒情况,更多的是让你感知并了解自己的想法、感受及生理感觉,以及这三者之间的联系。自我意识还能帮助你制定并完成未来的目标。这一点在你选择生存动机及追求生命成就时,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它能满足你最基础的需求。
如果你按照这个流程来培养健康愤怒,可能会常常觉得心里不舒服,最终影响训练进度。下一章,我们会讨论这些潜在的阻碍。
进一步思考:
1.你最近是怎么处理愤怒的?
2.在什么情况下你会生气?
3.你的愤怒对自己和别人产生了什么不良后果?
4.小时候,你的父母或者其他什么人在愤怒处理上,对你产生了哪些直接的影响?
5.小时候,你的父母或者其他什么人在愤怒处理上,对你产生了哪些间接的影响?
6.你觉得哪些来自媒体(电视、音乐、电子游戏和网络)的信息影响了你对愤怒的看法及表现方式?
7.在青春期或者成年后,有哪件事严重地影响了你对愤怒的处理方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