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245405丛书名: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20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教育基础知识易错易混题集纠错练习1000题(全新升级)》具有以下特点:紧扣考情 梳理易错考点本书在分析总结山东各地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特点及考生易错易混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了各章节的“易错易混点”,帮助考生理清核心要点,掌握考试内容。精选真题 夯实基础知识在每个专题的易错点下,我们都设有“真题精练”,呈现了山东历年的考试真题,通过精讲精练,总结命题规律,帮助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每一个考点,夯实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讲练结合 助您轻松备战通过易错易混拨启发,纠错练习进一步强化,考点与考题相互对应,详略得当,帮助考生深化对每章核心考点的认识,举一反三,有效提升答题能力,轻松备战。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20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教育基础知识易错易混题集纠错练习1000题(全新升级)》结合山东各地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对考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提炼出了教师招聘考试的易错易混点,帮助考生理清核心要点,掌握考试内容。本书包括易错易混点拨、真题精练和参考答案及解析板块。易错易混点拨:提炼易错点,结合易错题目,帮助考生理清重要考点,掌握考试内容。真题精练:精讲精练,总结命题规律,帮助考生夯实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参考答案及解析:专业研发团队详细解答,帮助考生“答疑解惑”。
目 录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2)专题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专题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3)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24)专题一教育与社会的发展(24)专题二教育与人的发展(30)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38)专题一教育目的概述(38)专题二我国的教育目的(43)专题三教育制度概述(48)专题四我国的学制(50)专题五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52)第四章学生与教师(57)专题一学生(57)专题二教师(59)专题三师生关系(64)第五章课程(68)专题一课程概述(68)专题二课程目标与课程设计(72)第六章教学(78)专题一教学概述(78)专题二教学过程(80)专题三教学原则(83)专题四教学方法(88)专题五教学组织形式(94)专题六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99)专题七教学评价(103)第七章德育(108)专题一德育概述(108)专题二德育过程(110)专题三德育原则(111)专题四德育的途径与方法(115)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119)专题一班主任工作(119)专题二班级与班级管理(123)专题三良好班集体的培养(124)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128)专题一课外、校外教育概述(128)专题二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130)第十章教育科学研究(133)专题一教育科学研究概述(133)专题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34)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38)专题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138)专题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39)第二章认知(141)专题一感觉(141)专题二知觉(144)专题三注意(147)专题四记忆(151)专题五想象(156)专题六思维(159)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163)专题一情绪与情感(163)专题二意志(166)第四章个性心理(169)专题一需要(169)专题二能力(171)专题三人格(173)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78)专题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况(178)专题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79)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181)专题一心理发展概述(181)专题二认知概述(187)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191)专题一学习概述(191)专题二学习理论(194)第四章学习心理(206)专题一学习动机(206)专题二学习策略(210)专题三学习迁移(214)专题四知识的学习(219)专题五技能学习(222)专题六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226)专题七态度与品德的形成(230)第五章心理健康与教师心理(236)专题一学生心理辅导(236)专题二教师心理(239)第四部分新课程改革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244)专题一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发展(244)专题二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245)第二章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变革(249)专题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变革(249)专题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与教师行为的转变(251)专题三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的变革(252)专题四新课程背景下课程结构的变革(254)第五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258)专题一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知识(258)专题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60)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263)专题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263)专题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途径和方法(264)第六部分教育法律法规第一章教育法律基础(268)专题一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律关系(268)专题二教育法律责任(270)专题三教育法律救济(273)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汇编(275)专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75)专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80)专题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84)专题四《教师资格条例》(290)专题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92)专题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94)专题七《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96)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02)
免费在线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专题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易错易混点1教育的词源与解释 “教育”一词最早的出处“教育”一词最早的解释 【单芽在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教育家是()。 A.孔子B.荀子 C.孟子D.许慎【单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句话出自()。 A.《说文解》B.《孟子·尽心上》 C.《论语》D.《学记》 【答案】C。【答案】A。 【错因分析】考生易混淆“教育”一词的最早出处与对“教育”一词最早做解释的出处。考生在做题时,需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或题干的意思是“最早连用”“最早见于”还是“最早解释”。 考点精析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东汉的许慎最早在《说文解》中对“教育”做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易错易混点2广义的教育与狭义的教育 【判断】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 【答案】×。 【错因分析】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考生在做题时,需要注意题干中描述的是“广义的教育”还是“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考点精析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即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它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三者合称为“三结合”教育或教育合力)。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易错易混点3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单芽小明的爷爷当年就读于半工半读学校,半天读书,半天劳动,既学到了系统的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劳动技能。他接受的教育属于()。 A.正规教育B.半正规教育 C.非正规教育D.业余教育 【答案】A。 【错因分析】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含义容易混淆。半工半读学校是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由专职人员承担教育工作,属于正规教育。考生需准确理解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含义,并能在做题时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区分。 考点精析 正规教育是指由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提供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 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培训活动。它是指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兴趣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活动,如农民教育、成人识计划、社区教学计划等。 易错易混点4教育的基本要素 【单芽下列不属于狭义的教育者的是()。 A.学校的教育管理人员B.专职教师 C.学校聘请的兼职教师D.家长 【答案】D。 【错因分析】广义的教育者和狭义的教育者容易混淆。狭义的教育者指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的教育管理人员、专职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在做题时,考生需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是“属于”还是“不属于”广义或狭义的教育者。 考点精析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教育者分为广义的教育者与狭义的教育者。广义的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专职和兼职教师、各级教育管理人员、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学生家长以及学生自己等。狭义的教育者指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专职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青年,也包括接受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的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实践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形式上说,主要包括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从内容上说,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易错易混点5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单芽教育的本质是()。 A.影响人的身心发展B.促进社会发展 C.有目的地培养人D.完善人的自身生产 【答案】C。 【错因分析】从此题来看,考生容易将“教育的本质”——“有目的地培养人”和教育的概念——“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混淆。考生在理解教育的本质属性时,需注意: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专门针对人类社会而言的,强调的是育人性和目的性。 考点精析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它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易错易混点6教育的社会属性 【单芽旧的社会制度下,可能出现新教育的萌芽;新的社会制度下,也可能存在旧教育的延续。这种现象表明教育发展具有()。 A.相对独立性B.历史局限性C.社会制约性D.社会能动性 【答案】A。 【错因分析】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一致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一种表现。在此题中,考生可能会错选B或C。考生需准确理解、识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同时要准确理解、识记教育的其他社会属性,如永恒性、历史性等的含义及表现。 考点精析 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阶级性、生产性和民族性等。 教育的永恒性是指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教育的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点。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生产力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总要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意志、愿望和要求,因此,教育在阶级社会表现出阶级性。教育的阶级性可以体现在教育的目的、制度、方针、内容甚至方法上。 教育的生产性是指教育可以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还可以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生产力。 教育的民族性是指教育都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在思想、制度方面,还是在内容、方法、手段方面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教育的民族性特别表现在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 易错易混点7教育的起源 【单芽我国用“乌反哺,羊跪乳”的故事劝诫人们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是()的具体表现。 A.生物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 C.劳动起源说D.教育起源说 【答案】A。 【错因分析】教育的起源学说有多种类型,考生容易混淆其中的观点。在做题时,考生需要通过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对应的学说,如“本能”“动物界的教育”对应的是生物起源说;“无意识的模仿”对应的是心理起源说;“劳动”“马克思提倡的学说”对应的是劳动起源说。 考点精析 教育的起源学说有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神话起源说是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非科学的。 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该学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存在教育活动。生物起源说较早地把教育的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该学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虽然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但它们的共同缺陷是两者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因而都是不正确的。 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有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等。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交往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我国的叶澜等。该学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易错易混点8学校的产生条件 学校产生的必备条件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 【多芽下列选项中属于学校产生的必备条件的是()。 A.发明印刷术 B.物质基础 C.阶级分化 D.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单选】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是()的出现。 A.生产力发展 B.奴隶制国家 C.文 D.体脑分工和专职的教师 【答案】BCD。【答案】D。 【错因分析】学校产生的必备条件、客观条件、历史基储重要标志极易混淆。这几个知识点在考试中常以选择题、判断题的形式考查。考生要准确记忆。 考点精析 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出现了学校的形态。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国家机器的产生(阶级的分化)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子。 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专职教师)。 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的产生与应用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进行教育的工具和内容,以及进行文教学和传授知识的社会需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