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843133
内容简介
《陈衡哲传》拟从陈衡哲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晚年的人生线索中,围绕陈衡哲女儿、学生、教师、学者、作家、妻子、母亲等多重身份,联系历史流光,寻绎陈衡哲各个侧面、各种角色的魅力和价值,以使这段被尘封了许久的智慧光芒启迪今人,光照后世。
前 言
序
在中外杰出女子中,陈衡哲堪称中国女界传奇。她是中国第一批官派留美女生,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教授,亦是中国白话小说的第一位尝试者。她生于1890年,逝于1976年。在从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急剧变革中,她见证了古老中国的沧桑巨变。在江山易色、战火连天、政治运动此起彼伏的社会动荡中,陈衡哲淡然于乱世风云,平静地走向人生终点,而没有像大多数现代文人那样,在惊涛骇浪中生死迂回。从开风气之先,到乐天知命、安然还乡,陈衡哲真正达到了中国文人理想的生存境界。
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说过:“女人持身之难,苦难之多,世间无出其右。”翻检中国历代史书,阅读古代女子诗文,可以看到一条血流成河的闺怨之路。西汉戚夫人被吕后囚禁于永巷,作《舂歌》云:“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戚夫人后来被截去四肢,剜目熏耳,置于厕所,成为被极权所残害的“人彘”。一代才女蔡文姬,身陷乱世,出嫁三次,所留《悲愤诗》,酸哀之至,“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生死均由人的古代妇女,经常受冤而死。辽道宗皇后萧观音,被诬与伶官私通,被逼自尽,留《绝命词》呼天呛地:“呼天地兮惨悴,恨古今兮安极;知吾生兮必死,又焉爱兮日夕。”上层社会的妇女,与下层社会的婢女、妓女、洗妇、织妇,在人生自由与婚姻自由方面,均无起码的人权,“如何嫡嫡亲生母,只爱金钱不爱侬”,女子对亲生父母的怨恨由此可见。由于女子地位的极其低下,传统社会中的中国女性,一出生就接受男尊女卑的规训,奉《女诫》《女论语》《内训》《女范捷录》为圭臬,将此“女四书”所要求的行为准则融入到血脉当中。“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三从四德的女子规训,作为儒家女教传统的精髓,在强大的男权政治影响下,历千年而不衰。裹足恶习,贞节牌坊,更像一道道紧悬的绳索,时时窒息着古代妇女的生命。
即使到了陈衡哲所生存的年代,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依然主宰着妇女们的命运。在陈衡哲的早年传记中,就记载了一位贞女成为望门寡妇的故事。按照时代习俗和家庭教育的通常要求,陈衡哲也应当成长为一位古典淑女,并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二八年华之后走进世俗婚姻。如果这样,就不会有今日历史上的陈衡哲。陈衡哲所选择的,是和她同时代姐妹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陈衡哲排行老二,姐姐在7岁时缠足,婚姻也是父母做主。在陈衡哲的成长生涯中,拒绝缠足可被视为她叛逆精神的最初显现。她反抗缠足的理由很简单——疼痛,虽然母亲庄曜孚和婢女都试图以将来找婆家为由,要求陈衡哲缠足,但聪明任性的陈衡哲总在母亲离开后偷偷将裹脚布放开。多次反抗之后,母亲终于放弃。虽然庄曜孚也是按照传统淑女的标准接受教育,接受了父母之命的婚姻,但由于她具有相当的文艺素养,这使得她比同时代的家庭妇女多了一份宽容。另外,陈衡哲有一位开明的曾祖母,她开辟了一个优良的家族传统,要求“每个出生于或嫁入陈家的女子,或出于天性或由于环境,都要在文学艺术方面有或多或少的造诣”。嫁入陈家的庄曜孚后来成长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女画家之一,与陈家的家族传统不无关系。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女教相比,陈衡哲父母接受到了一些新式思想的影响。庄曜孚从陈衡哲屡次反叛性的行为中意识到二女儿与其他孩子的不同,最终在不同时期支持了陈衡哲,这使得陈衡哲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人生。
由于陈衡哲天生的早慧以及独特的叛逆个性,这个家庭最终理解了陈衡哲男孩一样的个性,并对她寄予殷切希望。陈衡哲父亲陈韬亲自选择了《尔雅》《黄帝内经》等艰深古奥之书教授陈衡哲,这种在父母看来是“因材施教”的启蒙教育,被长大后的陈衡哲当成失败的早教典范加以批评。陈衡哲在上海女子中西医学堂求学期间,执教多门功课的女教师张竹君是一位被誉为“广东梁启超”的女界伟人,但在陈衡哲的眼中,她却是一位糟糕的教师,“心血来潮”“缺乏人性”“好恶极端”“华而不实”,是陈衡哲对她的最终评价。不管是父母有意为之的特殊教育,还是创办女子中西医学堂的女界伟人,陈衡哲都敢于大胆臧否,毫不留情地予以批评。
陈衡哲理性的叛逆与求索精神来自舅舅庄蕴宽。深受新式思想影响的庄蕴宽对女子的人生有三种概括,“安命”“怨命”和“造命”。一个积极把握自己人生的人,当然应该“造命”。“造命”之说影响了陈衡哲一生。
执着坚定的个性,敢于挑战、勇攀高峰的意志,使得陈衡哲在其他女孩相夫教子的时候,通过了全国性的选拔考试,成为中国第一批海外女留学生。在海外6年的留学生涯中,陈衡哲先后收获了瓦沙大学的学士学位和芝加哥大学的硕士学位。
因为特有的文学才情,陈衡哲还收获了胡适和任鸿隽的特别友情,谱写了“我们三个朋友”的历史佳话。因《留美学生季报》,三人鱼雁传书,写诗作文。任鸿隽更因《来因女士传》,对陈衡哲激赏不已,爱慕之情溢于言表。归国之后的任鸿隽赴海外考察时,首先奔赴芝加哥,看望在那里求学的陈衡哲。三万里求婚的诚意最终改变了坚持独身主义的陈衡哲。任鸿隽对陈衡哲说:“你是不容易与一般的社会妥协的。我希望能做一个屏风,站在你和社会的中间,为中国来供奉和培养一位天才女子。”陈衡哲以自己的特有魅力,收获了一段同进共退、生死相依的爱情。多年以后,当陈衡哲因为《川行琐记》批评四川的落后而引起轩然大波,任鸿隽遵陈衡哲的要求,毅然辞去了四川大学校长的职务,遵守了他为陈衡哲提供终身“屏风”的诺言。
既不愿意“安命”也不想“怨命”而要一生“造命”的陈衡哲,自成长之日起,就在一切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自主安排人生。因此陈衡哲自少女时代就走南闯北,进入青年时期后,她坚决抗拒传统婚姻,并很快远赴重洋。学贯中西、视野开阔的陈衡哲,在历史和文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可以想见,极富个性、敢于挑战、具有清醒的批判意识的陈衡哲所写出来的学术专著必有自己的特色。一部《西洋史》,正是陈衡哲富有开创精神和学术个性的最好证明。
中国历史的书写传统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孔子之《春秋》乃“微言大义”之典范。司马迁则提出了“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的修史传统。陈衡哲受过传统教育,也喝过洋墨水,且又身处中国社会波澜起伏的变革时期,因此陈衡哲的《西洋史》一开风气之先,以白话文学之言,书写中国人眼中的西洋史。她说:“历史不是叫我们哭的,也不是叫我们笑的,乃是要求我们明白它的。”“史中有文,文中有史”的写法,让陈衡哲的《西洋史》充满了文采和生机。短短几年,这本《西洋史》即再版了6次,一本教科书能被读者如此喜爱,可以想见这本历史教材的魅力。
让陈衡哲大放光芒的,除了历史学家的头衔,还有文学先锋的角色。在胡适开展白话文运动时,身边好友纷纷反对,唯有陈衡哲成了胡适最早的支持者,她更实际的支持是在《留美学生季报》发表白话小说《一日》,这篇书写美国大学女生日常生活的文章发表于1917年——比鲁迅的《狂人日记》还早一年。陈衡哲的文才引起了胡适和任鸿隽的注意。文字结缘,成就了任鸿隽和陈衡哲这一对伉俪,也成就了胡适、任鸿隽、陈衡哲一生的友谊。
陈衡哲和大多数民国才女不一样的是,她家庭美满而事业有成,她的一生,虽有波折但总体平安。她的身上,既有现代女子的叛逆、理性与抗争精神,也有深受传统文化滋养的古典情怀,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她的家庭观念和子女教育上。因此,“贤母良妻”是她人生中的自觉追求。曾经奉行独身主义的陈衡哲走进婚姻之后,说:“女子不做母妻则已,既做了母妻,便应尽力做一个贤母,一个良妻。”陈衡哲力求家庭和事业兼顾,由于她的辛劳与坚守,智慧与力行,她的3个孩子个个成才。大女儿任以都,获得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后被宾夕法尼亚大学聘为终身教授,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华人女性。小儿子任以安,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59年任美国华盛顿地质调查局研究员,1992年任全美地质学会会长。二女儿任以书,由于身体原因及照顾父母的方便,在留美学业结束后回到中国,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担任教授。
1949年建国之后,国内政治风波不断,身陷海外关系中的陈衡哲虽被多次抄家,但由于她历史学家的清醒和巧妙的生存智慧,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在举国皆狂的“文革”时期,她虽有宿疾,但还能颐养天年,已经算是“岁月静好、乱世安稳”了。
陈衡哲的一生,从清末到民国,从民国到新中国,经历了世纪风波、江山更迭。她在剧烈的社会动荡和危流之争中,逆流而上,成为开一代之风的第一批留洋女学生和第一位中国女教授。她不仅在文学界、史学界享有盛名,也成为乱世中难得的爱情幸运者,获得了女性极为看重的知己爱人和幸福家庭。即使算不上“后无来者”,也算“前无古人”,陈衡哲的人格魅力、思想价值、个人才情、大师风范,无疑值得在历史上大书特书,更值得后世女性瞻仰学习。
本书从陈衡哲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晚年的人生线索中,围绕陈衡哲女儿、学生、教师、学者、作家、妻子、母亲等多重身份,联系历史流光,寻绎陈衡哲各个侧面、各种角色的魅力和价值,以使这位被尘封了许久的大师光照后世,启迪今人。
在中外杰出女子中,陈衡哲堪称中国女界传奇。她是中国第一批官派留美女生,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教授,亦是中国白话小说的第一位尝试者。她生于1890年,逝于1976年。在从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急剧变革中,她见证了古老中国的沧桑巨变。在江山易色、战火连天、政治运动此起彼伏的社会动荡中,陈衡哲淡然于乱世风云,平静地走向人生终点,而没有像大多数现代文人那样,在惊涛骇浪中生死迂回。从开风气之先,到乐天知命、安然还乡,陈衡哲真正达到了中国文人理想的生存境界。
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说过:“女人持身之难,苦难之多,世间无出其右。”翻检中国历代史书,阅读古代女子诗文,可以看到一条血流成河的闺怨之路。西汉戚夫人被吕后囚禁于永巷,作《舂歌》云:“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戚夫人后来被截去四肢,剜目熏耳,置于厕所,成为被极权所残害的“人彘”。一代才女蔡文姬,身陷乱世,出嫁三次,所留《悲愤诗》,酸哀之至,“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生死均由人的古代妇女,经常受冤而死。辽道宗皇后萧观音,被诬与伶官私通,被逼自尽,留《绝命词》呼天呛地:“呼天地兮惨悴,恨古今兮安极;知吾生兮必死,又焉爱兮日夕。”上层社会的妇女,与下层社会的婢女、妓女、洗妇、织妇,在人生自由与婚姻自由方面,均无起码的人权,“如何嫡嫡亲生母,只爱金钱不爱侬”,女子对亲生父母的怨恨由此可见。由于女子地位的极其低下,传统社会中的中国女性,一出生就接受男尊女卑的规训,奉《女诫》《女论语》《内训》《女范捷录》为圭臬,将此“女四书”所要求的行为准则融入到血脉当中。“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三从四德的女子规训,作为儒家女教传统的精髓,在强大的男权政治影响下,历千年而不衰。裹足恶习,贞节牌坊,更像一道道紧悬的绳索,时时窒息着古代妇女的生命。
即使到了陈衡哲所生存的年代,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依然主宰着妇女们的命运。在陈衡哲的早年传记中,就记载了一位贞女成为望门寡妇的故事。按照时代习俗和家庭教育的通常要求,陈衡哲也应当成长为一位古典淑女,并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二八年华之后走进世俗婚姻。如果这样,就不会有今日历史上的陈衡哲。陈衡哲所选择的,是和她同时代姐妹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陈衡哲排行老二,姐姐在7岁时缠足,婚姻也是父母做主。在陈衡哲的成长生涯中,拒绝缠足可被视为她叛逆精神的最初显现。她反抗缠足的理由很简单——疼痛,虽然母亲庄曜孚和婢女都试图以将来找婆家为由,要求陈衡哲缠足,但聪明任性的陈衡哲总在母亲离开后偷偷将裹脚布放开。多次反抗之后,母亲终于放弃。虽然庄曜孚也是按照传统淑女的标准接受教育,接受了父母之命的婚姻,但由于她具有相当的文艺素养,这使得她比同时代的家庭妇女多了一份宽容。另外,陈衡哲有一位开明的曾祖母,她开辟了一个优良的家族传统,要求“每个出生于或嫁入陈家的女子,或出于天性或由于环境,都要在文学艺术方面有或多或少的造诣”。嫁入陈家的庄曜孚后来成长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女画家之一,与陈家的家族传统不无关系。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女教相比,陈衡哲父母接受到了一些新式思想的影响。庄曜孚从陈衡哲屡次反叛性的行为中意识到二女儿与其他孩子的不同,最终在不同时期支持了陈衡哲,这使得陈衡哲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人生。
由于陈衡哲天生的早慧以及独特的叛逆个性,这个家庭最终理解了陈衡哲男孩一样的个性,并对她寄予殷切希望。陈衡哲父亲陈韬亲自选择了《尔雅》《黄帝内经》等艰深古奥之书教授陈衡哲,这种在父母看来是“因材施教”的启蒙教育,被长大后的陈衡哲当成失败的早教典范加以批评。陈衡哲在上海女子中西医学堂求学期间,执教多门功课的女教师张竹君是一位被誉为“广东梁启超”的女界伟人,但在陈衡哲的眼中,她却是一位糟糕的教师,“心血来潮”“缺乏人性”“好恶极端”“华而不实”,是陈衡哲对她的最终评价。不管是父母有意为之的特殊教育,还是创办女子中西医学堂的女界伟人,陈衡哲都敢于大胆臧否,毫不留情地予以批评。
陈衡哲理性的叛逆与求索精神来自舅舅庄蕴宽。深受新式思想影响的庄蕴宽对女子的人生有三种概括,“安命”“怨命”和“造命”。一个积极把握自己人生的人,当然应该“造命”。“造命”之说影响了陈衡哲一生。
执着坚定的个性,敢于挑战、勇攀高峰的意志,使得陈衡哲在其他女孩相夫教子的时候,通过了全国性的选拔考试,成为中国第一批海外女留学生。在海外6年的留学生涯中,陈衡哲先后收获了瓦沙大学的学士学位和芝加哥大学的硕士学位。
因为特有的文学才情,陈衡哲还收获了胡适和任鸿隽的特别友情,谱写了“我们三个朋友”的历史佳话。因《留美学生季报》,三人鱼雁传书,写诗作文。任鸿隽更因《来因女士传》,对陈衡哲激赏不已,爱慕之情溢于言表。归国之后的任鸿隽赴海外考察时,首先奔赴芝加哥,看望在那里求学的陈衡哲。三万里求婚的诚意最终改变了坚持独身主义的陈衡哲。任鸿隽对陈衡哲说:“你是不容易与一般的社会妥协的。我希望能做一个屏风,站在你和社会的中间,为中国来供奉和培养一位天才女子。”陈衡哲以自己的特有魅力,收获了一段同进共退、生死相依的爱情。多年以后,当陈衡哲因为《川行琐记》批评四川的落后而引起轩然大波,任鸿隽遵陈衡哲的要求,毅然辞去了四川大学校长的职务,遵守了他为陈衡哲提供终身“屏风”的诺言。
既不愿意“安命”也不想“怨命”而要一生“造命”的陈衡哲,自成长之日起,就在一切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自主安排人生。因此陈衡哲自少女时代就走南闯北,进入青年时期后,她坚决抗拒传统婚姻,并很快远赴重洋。学贯中西、视野开阔的陈衡哲,在历史和文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可以想见,极富个性、敢于挑战、具有清醒的批判意识的陈衡哲所写出来的学术专著必有自己的特色。一部《西洋史》,正是陈衡哲富有开创精神和学术个性的最好证明。
中国历史的书写传统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孔子之《春秋》乃“微言大义”之典范。司马迁则提出了“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的修史传统。陈衡哲受过传统教育,也喝过洋墨水,且又身处中国社会波澜起伏的变革时期,因此陈衡哲的《西洋史》一开风气之先,以白话文学之言,书写中国人眼中的西洋史。她说:“历史不是叫我们哭的,也不是叫我们笑的,乃是要求我们明白它的。”“史中有文,文中有史”的写法,让陈衡哲的《西洋史》充满了文采和生机。短短几年,这本《西洋史》即再版了6次,一本教科书能被读者如此喜爱,可以想见这本历史教材的魅力。
让陈衡哲大放光芒的,除了历史学家的头衔,还有文学先锋的角色。在胡适开展白话文运动时,身边好友纷纷反对,唯有陈衡哲成了胡适最早的支持者,她更实际的支持是在《留美学生季报》发表白话小说《一日》,这篇书写美国大学女生日常生活的文章发表于1917年——比鲁迅的《狂人日记》还早一年。陈衡哲的文才引起了胡适和任鸿隽的注意。文字结缘,成就了任鸿隽和陈衡哲这一对伉俪,也成就了胡适、任鸿隽、陈衡哲一生的友谊。
陈衡哲和大多数民国才女不一样的是,她家庭美满而事业有成,她的一生,虽有波折但总体平安。她的身上,既有现代女子的叛逆、理性与抗争精神,也有深受传统文化滋养的古典情怀,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她的家庭观念和子女教育上。因此,“贤母良妻”是她人生中的自觉追求。曾经奉行独身主义的陈衡哲走进婚姻之后,说:“女子不做母妻则已,既做了母妻,便应尽力做一个贤母,一个良妻。”陈衡哲力求家庭和事业兼顾,由于她的辛劳与坚守,智慧与力行,她的3个孩子个个成才。大女儿任以都,获得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后被宾夕法尼亚大学聘为终身教授,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华人女性。小儿子任以安,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59年任美国华盛顿地质调查局研究员,1992年任全美地质学会会长。二女儿任以书,由于身体原因及照顾父母的方便,在留美学业结束后回到中国,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担任教授。
1949年建国之后,国内政治风波不断,身陷海外关系中的陈衡哲虽被多次抄家,但由于她历史学家的清醒和巧妙的生存智慧,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在举国皆狂的“文革”时期,她虽有宿疾,但还能颐养天年,已经算是“岁月静好、乱世安稳”了。
陈衡哲的一生,从清末到民国,从民国到新中国,经历了世纪风波、江山更迭。她在剧烈的社会动荡和危流之争中,逆流而上,成为开一代之风的第一批留洋女学生和第一位中国女教授。她不仅在文学界、史学界享有盛名,也成为乱世中难得的爱情幸运者,获得了女性极为看重的知己爱人和幸福家庭。即使算不上“后无来者”,也算“前无古人”,陈衡哲的人格魅力、思想价值、个人才情、大师风范,无疑值得在历史上大书特书,更值得后世女性瞻仰学习。
本书从陈衡哲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晚年的人生线索中,围绕陈衡哲女儿、学生、教师、学者、作家、妻子、母亲等多重身份,联系历史流光,寻绎陈衡哲各个侧面、各种角色的魅力和价值,以使这位被尘封了许久的大师光照后世,启迪今人。
免费在线读
一、末世书香
翻开陈衡哲出生之前的中国历史,可以看到一个经历了千年沧桑的庞大帝国正渐渐走入暮年,支撑了这个庞大帝国数千年的儒家道统和民间社会,正不断地被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强力所裹挟,经历着一次次风雨交加的侵蚀和考验。帝国之东,有海上邻国日本的虎视眈眈。帝国之北,有沙皇俄国的长期觊觎。东南沿海一带,来自英法等国的鸦片,凭借着坚船利炮,源源不断地侵袭着这个古老帝国的血脉筋骨。在中国东南省份,一场风起云涌的太平天国运动,以摧枯拉朽之势,威胁着泱泱大清的百年宏基。虽然这场历时14年、波及18省的全国性反清运动最后在内讧外攻下以失败告终,但清政府面临的外忧内患并没有减轻一丝一毫,反而更加严重,这个回光返照的庞大帝国在各种力量打击下岌岌可危。亡国灭种的潜在威胁让有识之士殚精竭虑,于是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应运而生,这场持续了35年求富自强的内部自救,最后终结于1895年的甲午风云。在甲午海战中,洋务派创建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八方风雨瑟瑟,边陲四面楚歌,帝国统治上层更是矛盾重重,“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死死抓住统治权不放,早该亲政的光绪皇帝傀儡一样忍气吞声。顽固派和革新派之间,你争我夺,互欲置对方于死地。“弱国无外交”,一次次强敌压境之后,晚清政府交出的一次次答卷,是一次比一次更严重的割地赔款,是颜面无存的丧权辱国。江湖日下,苟延残喘,这就是当时的晚清帝国,陈衡哲,就出生在这样的乱世之交。
公元1890年7月12日,清光绪十六年五月二十六,一阵清脆的婴啼打破了陈家大院的宁静,她响亮的童音似乎宣示着自己的与众不同,这个刚刚出生的女婴就是陈衡哲,乳名阿华,原名陈燕,字乙睇。这一年相距后来的中日甲午战争5年,距维新变法8年,距离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先后辞世18年,距离晚清帝国覆灭21年。陈衡哲出生后,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此起彼伏,风起云涌,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国统治摇摇欲坠。正是这个摇摇欲坠的晚清政权在应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一场失败,使得陈衡哲后来成为中国第一批留洋女学生具有了可能性。这倒像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说的,“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逃跑。1901年的庚子条约规定,清政府向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当美国总统获悉最终得到的赔款总数将近于美国提出的索赔金额的两倍时,作出决定,将多出的部分设立中国学生留美奖学金,培养一批在美国接受教育的中国未来领袖。美国人的“好心”当然并不仅仅在此,他们更深一层的意图,是希望通过这个奖学金,将西方文化理念内植于中国杰出青年的头脑,从而在智识和精神上对未来中国领导人施加控制。这样,这个诞生于东西方敌对背景下的奖学金项目,将一大批最优秀的中国学生送到国外。本书的主人公陈衡哲和后文将要提到的胡适、任鸿隽,都是这个庚子赔款奖学金的直接受益者。
世事就是如此地吊诡,一场据说本来可以避免的战争灾难,一份丧权辱国的晦气条约,居然又为一批未来的中国青年打开了通往西方世界的大门……
再次为人父母的陈韬和庄曜孚当然不会知道将来这些让人焦头烂额的国家大事还会影响和成全自己的女儿走出国门。他们像当时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只是希望刚刚生下来的这个女儿,能像当时大多数女孩那样温婉贤淑,知书达理,成人之后,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安排下寻得一个好归宿……
翻开陈衡哲出生之前的中国历史,可以看到一个经历了千年沧桑的庞大帝国正渐渐走入暮年,支撑了这个庞大帝国数千年的儒家道统和民间社会,正不断地被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强力所裹挟,经历着一次次风雨交加的侵蚀和考验。帝国之东,有海上邻国日本的虎视眈眈。帝国之北,有沙皇俄国的长期觊觎。东南沿海一带,来自英法等国的鸦片,凭借着坚船利炮,源源不断地侵袭着这个古老帝国的血脉筋骨。在中国东南省份,一场风起云涌的太平天国运动,以摧枯拉朽之势,威胁着泱泱大清的百年宏基。虽然这场历时14年、波及18省的全国性反清运动最后在内讧外攻下以失败告终,但清政府面临的外忧内患并没有减轻一丝一毫,反而更加严重,这个回光返照的庞大帝国在各种力量打击下岌岌可危。亡国灭种的潜在威胁让有识之士殚精竭虑,于是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应运而生,这场持续了35年求富自强的内部自救,最后终结于1895年的甲午风云。在甲午海战中,洋务派创建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八方风雨瑟瑟,边陲四面楚歌,帝国统治上层更是矛盾重重,“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死死抓住统治权不放,早该亲政的光绪皇帝傀儡一样忍气吞声。顽固派和革新派之间,你争我夺,互欲置对方于死地。“弱国无外交”,一次次强敌压境之后,晚清政府交出的一次次答卷,是一次比一次更严重的割地赔款,是颜面无存的丧权辱国。江湖日下,苟延残喘,这就是当时的晚清帝国,陈衡哲,就出生在这样的乱世之交。
公元1890年7月12日,清光绪十六年五月二十六,一阵清脆的婴啼打破了陈家大院的宁静,她响亮的童音似乎宣示着自己的与众不同,这个刚刚出生的女婴就是陈衡哲,乳名阿华,原名陈燕,字乙睇。这一年相距后来的中日甲午战争5年,距维新变法8年,距离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先后辞世18年,距离晚清帝国覆灭21年。陈衡哲出生后,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此起彼伏,风起云涌,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国统治摇摇欲坠。正是这个摇摇欲坠的晚清政权在应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一场失败,使得陈衡哲后来成为中国第一批留洋女学生具有了可能性。这倒像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说的,“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逃跑。1901年的庚子条约规定,清政府向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当美国总统获悉最终得到的赔款总数将近于美国提出的索赔金额的两倍时,作出决定,将多出的部分设立中国学生留美奖学金,培养一批在美国接受教育的中国未来领袖。美国人的“好心”当然并不仅仅在此,他们更深一层的意图,是希望通过这个奖学金,将西方文化理念内植于中国杰出青年的头脑,从而在智识和精神上对未来中国领导人施加控制。这样,这个诞生于东西方敌对背景下的奖学金项目,将一大批最优秀的中国学生送到国外。本书的主人公陈衡哲和后文将要提到的胡适、任鸿隽,都是这个庚子赔款奖学金的直接受益者。
世事就是如此地吊诡,一场据说本来可以避免的战争灾难,一份丧权辱国的晦气条约,居然又为一批未来的中国青年打开了通往西方世界的大门……
再次为人父母的陈韬和庄曜孚当然不会知道将来这些让人焦头烂额的国家大事还会影响和成全自己的女儿走出国门。他们像当时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只是希望刚刚生下来的这个女儿,能像当时大多数女孩那样温婉贤淑,知书达理,成人之后,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安排下寻得一个好归宿……
陈衡哲名字中的“衡”字,是为了纪念父亲的祖籍湖南衡山。奇怪的是,陈衡哲一生走南闯北,却从没有回过自己祖上的家乡。乱世之中,颠沛流离,能够平安度日就是极大的奢望了,哪还有余力余暇去寻根祭祖。但不管漂流于何方,陈氏家族还是以力所能及的方式缅怀先人。陈衡哲的四妹叫陈衡粹,中间一字也是“衡”。根据《陈衡哲早年自传》记载,陈家祖上为湖南衡山有名的“耕读世家”。衡山一带,山峰林立,风景优美,人们常说的“寿比南山”,就是指衡山。不过衡山一带,山多地少,交通不便,虽可以颐养天年,却难以让家族兴旺发达。陈衡哲的高祖是一个颇具开拓精神的人,他只身闯荡江湖,步出大山,走进四川,后来在四川为官。陈衡哲的曾祖母是一个四川女子,她为陈家开辟了一个良好的家族传统,要求每个出生于或嫁入陈家的女子,或者由于天性或者由于环境,都要在文艺方面有或多或少的造诣。勇于开拓的冒险精神,重视女子教育的家族传统,使得陈家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耕读世家,慢慢变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书香门第。他们家由于四处为官,所以对于各省风俗,奇人异事,抱有非常宽容的心态。陈衡哲的祖父和外祖父同在浙江为官,他们既是官场的同僚,也是学问上的知己。她的祖母和外祖父都是常州人,祖母赵氏非常能干,是当地有名的画家。她在陈衡哲祖父退休时,亲自监工,在家乡武进建造了一座非常宽大的陈家大宅,可惜,一年之后她就因劳累过度而去世。陈衡哲就出生在这座由祖母亲自参建的大宅里。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