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1077727
◆《老人与海》文学史上的经典,影响人类的百部小说之一。
◆获1953年普利策奖,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福克纳、王小波、张爱玲等称赞的作品。
◆译者李继宏倾心翻译。翻译前广泛阅读作者作品、作者传记、国外相关学术著作。在透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工作,并添加必要注释、撰写深度导读。
◆纠正因时代局限,以往版本中的1000多处硬伤、错误,保证纯正、优美、准确的译文。
◆深度导读,带你真正读懂经典,理解海明威”冰山理论””极简写作风格”背后的丰富内涵。
◆梁文道在读书节目”一千零一夜”中赏析《老人与海》,说:”我必须很诚实地告诉大家,我真的觉得李继宏的译本是目前为止,的确比较忠实的一个译本。”
《老人与海》讲述一个老人独自在海上捕鱼,接连几个月没有收获,后来他钓到一条很大的旗鱼,跟它缠斗了两天两夜,用鱼枪把它刺死;但在返回的途中遇到鲨鱼的袭击,缺乏帮手和工具的老人虽然杀了几条鲨鱼,但旗鱼被其他鲨鱼吃光了,等他进港时,旗鱼只剩下一副骨头。
这个看似悲剧的故事,实际上透漏着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人类的斗志。并且,故事中”老人”出海之后体现出来的温柔、宽广、博爱的胸怀,都是过去海明威的小说里面见不到的一种质感。
《老人与海》出版后引发巨大轰动,海明威凭此作品荣获第54届诺贝尔文学奖。
译 序
相信至少有一部分青少年读者知道海明威。
他是个大作家。有一种说法: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二十世纪美国三位伟大的作家之一。另外两位是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他是个传奇式的人物:他喜欢去非洲狩猎;在次世界大战中,他担任红十字会救护车司机;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并亲自参加解放巴黎的战斗。他的外观给人硬朗的印象,但他年轻时在精神上属于”迷惘的一代”,晚年在身体上遭受多种病痛,后不堪折磨而饮弹自尽。
他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其中著名的有《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后却因为一部中篇小说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它就是《老人与海》。
这部小说自身也是一个传奇:它的主人公桑地亚哥的原型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是海明威的救命恩人,后成为海明威的挚友,2002年以104岁的高龄去世;它是海明威生前发表的后一部小说,于1952年出版,海明威凭借这部小说在1953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它在1958年被拍成电影,1986年成为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之一;它曾创下”48小时内售出530万本,销量排名”的记录。
可以想象,这样一部小说的评价文章汗牛充栋,在互联网上你可以搜索到许多。因此,在于我,确实没有必要再重复别人的话;在于你,我的建议是,先把这部小说读完,在心里,或者在纸上归纳出自己的感受、印象、发现和想法,然后再适当看一下别人的评论。
很可能别人的评论中有不少你没想到的高明见解,也可能你有些见解是别人没想到的,更可能你和别人有许多共同的见解。不管怎样,有自己的想法很重要,无论高明与否,那都是你自己的。自己读、自己想,然后再去了解别人的想法,这样的读书方法既可以使你的视野和思路得到拓展,又不至于让自己的大脑变成一个存储故事、知识和他人见解的”电脑硬盘”。
这个故事不长但容量很大,不过并不复杂,所以我不应该在这儿介绍故事情节,正如我不应该在你看一部好电影之前透露剧情一样。我应该做的一件事情是,说一说读这部小说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一是要有耐心,慢慢地、细细地读,不要迫不及待地只想知道后面的情节。海明威的行文是很简洁的,基本上没有多余的叙述。如果你细细地读,那等于是在你自己的脑子里放一部精彩的电影,当然,你用你的想象参与了它的放映。否则,你得到的只会是一个干巴巴的故事梗概。我保证故事里面没有令人费解的地方。如果你以前读的翻译小说中有不少令你困惑的地方,很可能是因为译者没有弄懂作者的意思,或者没能表达清楚作者的意思,并不是作者故作深奥、故弄玄虚。当然,有些地方是需要稍稍停顿一下,稍微想一想才会明白的。
二是要适当地看注释,看注释不但解惑,而且能增长知识。我在翻译这部小说时作的注释比较多。海明威喜欢狩猎、看斗牛,也喜欢捕鱼,他曾经在1941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逻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盟军提供情报。由此可知,海明威本人懂得航海和捕鱼,而他在这部以大海为背景的小说里使用了不少术语。看一下注释不仅能增长知识,也是很有趣味的。
我建议你这样细读一遍后,过几天再酣畅地读一遍。我翻译这部小说是很有耐心、很细致的。我甚至为了译得更准,为了译出原文中的精妙之处,在一个地方停留一个小时,反复斟酌。譬如”skiff”这个词,译作”小船或渔船”我都不甘心,因为作者用的是这个词而不是”boat””fisher”或”trawler”,总是有原因的。终我选择译成”小帆船”并加注。这样你读了才会在脑子里有个生动具体的形象。再如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He(鱼)is much fish still.”我看到后立刻为之一振。早年我曾读过别人翻译的《老人与海》,而且是细读,但不记得有这一句话。于是花了些时间把藏书翻出来看,发现那个译本翻译错了。我译成:”这鱼儿依旧汉子得很。”这句话相当于说一个人:”He(人) is much man still.”
现在,我要作一些特别说明。
,我将原文中的”the old man”译作”老头儿”而不是”老人”。一方面,译作”老人”比较呆板。这篇小说总体上是略显沉闷的,甚至显得有些冷。但其实,正如一个外表刚毅的男人心底里藏着温情甚至忧伤一样,这篇小说自有其温情的一面。作者安排男孩儿马诺林这样一个角色出现,正是企图赋予小说以温情的一个证据。此外,小说中有多处感伤心理的描述。我一直对简单地将《老人与海》归纳为”硬汉小说”不以为然。对这样一篇小说的主人公,通篇以”老人”来称呼,好像是呆了一些。另一方面,如果真正读进去原文,便会感觉到作者在叙述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时带有一种掩饰着的亲切,所以我把他们相应地译作”老头儿””男孩儿”和”鱼儿”。此外,小说中有多处老头儿的自言自语,有时他称呼自己”old man”,总不能让他称呼自己”老人”吧?我只将开篇句的”an old man”译作”一位老人”(这里是交代说明,不是称呼),其余统一译作”老头儿”。
第二,我没有将原文中称呼动物的”he”译作”他”。我曾试过,但译了不到三分之一后,发觉实在难以为继。中英文表达有差别,读起来总是觉得不畅,此其一;容易引起指称的混淆,整体上、语气上都很难处理好,此其二,于是只得作罢。老人视天地万物为兄弟姊妹,用”he”来称呼,是因为老人的年老和孤独,也是因为他的生活一直与大海和天空为一体,更因为他是个特别倔强的老头儿。与其说他是个硬汉,不如说他是个很特别的、倔强的老头儿。我个人觉得,小说中天性、灵性、个性与情味儿远重于”硬”味儿。
一部真正的好小说,不但故事好,而且叙述得好,文字要好,眼光要独到。《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好的一部小说。我尽力译得准确,译得恰到好处,希望做到换一字、加一字、减一字都会有所逊色。开个玩笑,如果有人想从这个译本”翻译”出一个新的译本来,就必须进行改头换面,那就肯定会大有损失。
另外,我想说的是,我非常喜欢小说中的那个男孩儿,非常喜欢小说中大海上的日出与日落、白昼与黑夜、云彩和风。
本集子起初只收录了包括《老人与海》在内的三篇小说,后相继应几家出版社的要求增加了篇目,逐渐形成了目前这个共含九篇小说的集子。虽然它依旧偏薄,不过我并不打算再增译,因为我本人喜欢的篇目均已收罗在内了。
它们都是海明威中短篇小说里的名篇,题材各异,但每一个短篇都用简洁的文字营造了一个富有意味的情境,使故事特别令人回味。
其中长的短篇《乞力马扎罗的雪》值得一提。主人公濒死状态下的现实和梦幻融汇在一起,现时与回忆交织在一起,叙述手法类似于意识流和蒙太奇,同时加入了一些富有意味的象征符号。可以说,这是海明威短篇小说中容量和手法为丰富的一篇名作,而其脉络却又极其简单清晰:从生到死,从混沌迷糊到纯净和升华,终,那架虚幻的飞机载着他的灵魂飞向乞力马扎罗山覆盖着积雪的峰巅。
希望你读了这个译本以后不会觉得失望。
◆我会这样喜欢《老人与海》,这是我所看到的国外书籍里挚爱的一本,希望大家都看看这本书,看了可以对我们这个时代增加一点信心。–张爱玲 ◆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美国第三十五任总统 约翰·肯尼迪
◆正像老人每天走向大海一样,很多人每天也走向与他们的限度斗争的战场,仿佛他们要与命运一比高低似的。他们是人中的强者。–中国著名作家、《沉默的大多数》作者 王小波
◆我景仰的大师是两位极为不同的北美洲小说家。当年他们的作品只要出版过的我一律没放过。一位是福克纳,我一直无缘见到他……另一位就是海明威。–哥伦比亚著名作家 《百年孤独》作者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