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8096834
首度全面详述美国*富争议的总统施政生涯
探寻当前美国外交困局的历史渊源
全方位披露反恐时代白宫决策的台前幕后
立体再现美国与世界、白宫与国会、布什与切尼的激烈交火
★布什真被强势的切尼牵着鼻子走?他是如何挑选副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部长、**法院法官以及其他官员的?
★
切尼是不是好战成性的战争狂?他为何坚信伊拉克拥有违禁武器以及美国终会沦陷?这种悲观心态对美国决策有多大影响?
★“9·11”事件对白宫要员造成了何种精神创伤?在这之后,美国还遭受了生物病毒的袭击?这种创伤与恐惧如何驱使美国走上反恐道路?
★
美国为何不顾国际反对坚持出兵伊拉克?是布什想为父报仇,还是推翻阿富汗政权不足以抚平美国伤痛?萨达姆与美国的海外盟友又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
★
在应对伊拉克、阿富汗、朝鲜、俄罗斯等外交困局时,国务卿、副总统与军方经历了怎样的权力斗争?
真实记录布什—切尼政府的执政内幕
立体呈现美国烈焰四射的交火时代
布什与切尼,一个是初入政坛的总统,一个是深谙政治的冷酷副总统,他们在8年任期里经历了恐怖袭击、两场战争、金融海啸等一系列重大危机,成为继尼克松政府后*争议与戏剧性的总统任期。
在这部近800 页的厚重作品中,《纽约时报》驻白宫首席记者彼得·贝克向读者展示了当代历史上意义*深远的总统任期,细述布什与切尼如何侥幸夺占白宫,一度被视为民族英雄而轻松连任,*终又在各种指责与背叛中告别政坛的曲折历程和内幕经历。对于两场失败的反恐战争,空前艰难的经济危机、各种不堪的外交困境,以及如何勾心斗角,赢得竞选与党派之争,本书都进行了精彩的再现。
本书还立体呈现了布什与切尼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早期布什依赖切尼,使后者成为史上*影响力的副总统;到双方不断成长,直至*后时刻的分庭抗礼。他们到底谁才是白宫的真正掌权者?而经历恐怖袭击后的美国是如何做出一系列影响世界的决定?本书给出了真实的答案。
谁赏识了谁?谁容忍了谁?谁背叛了谁?
*终,谁又成就了谁?
序 言 艰难的抉择 1
第1 章 布衣时代 15
从瘾君子到“救世主” 16
世家崛起的武器:石油与参政 20
“电线工”与“小混混” 24
史上最年轻的白宫幕僚长 29
第2 章 宦海小试 35
有利的政治筹码 36
强势的领导人有多重要? 39
文官统军,走向权力巅峰 45
坐上总统宝座的三重考验 50
第3 章 离奇组队 55
继承了父亲一半的朋友,却继承了他全部的敌人 56
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 60
能把最强硬的对手变成伙伴吗? 63
声东击西,敲定竞选搭档 66
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 72
第4 章 偷来的宝座? 77
崎岖的竞选之路 78
千言万语敌不过一张照片 80
一波三折的大选夜 85
扑朔迷离的重新计票案 88
第5 章 菜鸟总统的强势副手 95
留下强势的第一印象 96
米德兰小青年的总统梦 101
欢迎来到布什的白宫 102
礼贤下士,树立敌人 107
强硬的切尼与脆弱的心脏 113
第6 章 最后的宁静 121
道歉也要刚柔并济 122
倒向一边还是骑墙走? 123
拉拢普京 130
切尼越强势,布什越省心 131
熄灭反恐警报灯 138
第7 章 恐怖之日 141
四百米高空上的悲伤 143
是谁下令击落民航客机? 148
谁胆敢对美国动手? 152
第8 章 复仇信条 159
危机处理,需要一点冲动 163
战争由他们开始,但由我们结束 167
他们需要的,只是你毫无修饰的勇气 168
密会的巨头们 171
支持与唾骂只隔一场演讲 178
第9 章 黑暗面的开端 185
金融制裁是首场战役 186
入侵伊拉克早有预谋? 191
看不见的武器 193
披上爱国的外衣做非法之事? 195
第10 章 邪恶轴心 199
脆弱的国内外战线 200
等待命运的宣判 202
切尼办公室:一个真正的权力中心 207
超级大国都在同一个地方栽跟斗 211
伊拉克才是重要的活儿 213
白宫的政治圈套 218
第11 章 布什的私心 225
谁才是邪恶轴心? 226
83 次水刑换来的情报 230
一只雌火鸡挽救了外交困局 233
部门间的地盘争夺战 241
改变中东政治游戏的格局 243
新“布什主义” 246
第12 章 兜售战争 255
打赢也是一种负担 256
冒烟的枪会变成蘑菇云 258
除了复仇,还有什么动机? 261
战争是兜售出来的? 264
最大的陷阱 269
第13 章 角力安理会 275
用人不疑,疑人也用 276
利用局外人化解个人矛盾 280
萨达姆必死无疑 287
离开战只差一个借口的距离 298
第14 章 乱局之始 305
面对疑似情报要做两手准备 306
战争刚开始就结束了 312
一条标语毁了完美的政治秀 317
第15 章 特工门危机 321
从速战速决到长期占领 322
违禁武器在哪里? 328
主动泄密,转移公众视线 330
第16 章 欢迎来到“自由的”伊拉克 337
主动出局?切尼的留任妙招 338
漫漫主权路 341
一笔交易换来的赞成票 350
秘密潜入:布什的伊拉克之旅 353
独裁者的末日 356
第17 章 致命情报 363
知己不知彼 364
萨达姆的致命谎言 368
不择手段的切尼 370
猛攻敌人的痛脚 380
这一次,布什主事 385
第18 章 恶战连任大选 389
从容应对辞职大潮 390
曾经的敌人可以是现在的朋友 399
打打感情牌 403
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辩论家? 407
第19 章 漫长的大选日 419
风度比胜负更重要 420
连任,布什进入精英总统行列 422
第20 章 内阁大换血 429
安插亲信,掌握实权 430
清除遗留问题 436
布什的演讲:做好你最擅长的事 440
第21 章 失落的切尼 447
让民主在伊拉克生根发芽 448
切尼的新使命 454
不要高估你的资本 458
第22 章 逃离华盛顿 465
布什的“业绩”:提名大法官 466
愤怒的母亲与固执的总统 472
第23 章 死亡飓风 477
飓风,卡特里娜! 478
任命合适的人,而不是你的人 489
第24 章 妥协与坚持 499
“断臂”的切尼 500
陷入窘境的国家安全局势 503
当美国摆脱石油的桎梏 513
第25 章 无人可解的纷争 517
副总统枪击事件 518
“请上帝保佑今天平安度过” 523
比海沟更深不见底的是布什的支持率 527
第26 章 深陷泥潭 533
另一个越战泥潭 534
斯诺的嘴被招了安 537
FBI 反贪搜上国会山 540
“头号敌人”伏法 541
布空城计,闪电访伊 543
第27 章 强硬到底 547
“居然有人劝总统和法院对着干” 548
“布什在拥抱普京上做得太过火了” 550
该不该干预黎以冲突? 552
撤了拉姆斯菲尔德 559
第28 章 布什的政治遗产 565
国家的狱卒 566
让总统押上一切,向伊拉克增兵 569
罗伯特·盖茨怎么样? 572
丑闻让我们丢了国会 576
让拉姆斯菲尔德尽可能优雅地退场 585
第29 章 华府大斗法 589
不肯认错的总统 590
大象们终于把话摊开来说了 594
伊拉克人想要一场内战,美国为何要阻止? 596
军方的反弹 599
第30 章 最后一张牌 603
让我来告诉你,什么才叫毁了军队! 604
最孤独的决定 608
他越来越像一名普通的副总统 614
第31 章 四面楚歌 619
切尼竞选总统? 620
可耻的对朝政策 622
老将接连出走 625
叙利亚响起核警报 629
驴象联合“炮轰”布什 629
第32 章 赖斯的进击 639
边缘化副总统 640
特赦利比 643
考虑撤军只是缓兵之计 645
切尼掌事的125 分钟 648
老实人背上了莫须有罪名 649
第33 章 众叛亲离 657
忍气吞声的切尼 658
高处不胜寒 660
休想戏弄美国总统 662
外交手腕的蜕变 669
第34 章 谁是政治赢家? 671
失宠了更要抗争 672
尴尬的人事问题 674
化解房地产危机 676
民众的支持和反感只在一线间 677
危机四伏的国际传话游戏 680
关注环境问题也是一种权术? 682
你不犯人,人亦犯你 685
第35 章 共和党内的明争暗斗 691
陷入党内包围圈 692
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作不同的争论 694
棘手的美俄关系 699
竞选总统和任职总统是两码事 703
政绩再多,金融危机一来就没了 705
花7 000 亿美元购买有毒资产,值得吗? 709
切尼的小小胜利 716
第36 章 最后一场危机 719
伊拉克的“战争遗产” 720
别对上级说“这是个蠢主意” 722
被扔鞋的侮辱 723
汽车行业援助计划 726
切尼绝非幕后操纵者 729
第37 章 首长间的背叛 733
腐败的赦免程序 734
“滑板车”并非泄密者 736
最后的人际阴影 737
奥巴马就职日的阴谋 739
新人换旧人 740
后 记 荣火时代 746
推荐序:
内争外斗的“纸牌屋”
博联社总裁、国际问题专家
马晓霖
2014 年12 月9 日,美国参议院抛出一枚重磅炸弹:历时5 年,研究和分析了630 多万份中情局文件后,正式出炉“9·11”后中情局滥用酷刑的调查报告。480 页的报告摘要已蔚为大观,而这不过是全部6 000 页报告的十二分之一。
美国舆论再次哗然,各国媒体轮番炮轰,因为这些出自美国立法机构情报委员会的自我揭黑,足以证明世界头号强国的海外情报机构如何“罪恶昭彰”和“罄竹难书”。这份报告无疑把最主要的责任人——布什和切尼搭档再次架在司法与道义的烈火上炙烤,因为中情局的诸多恶行皆发生在他们任内,至少是在那段时间里变本加厉并且为公众所知。
此时,我也正捧读关于这对战时搭档的白宫岁月内幕的新书译稿,并应约写下一篇简单的推荐序。这本最新权威传记,无疑将佐证时下最热闹的美国情报黑幕;或曰,时下最热闹的美国情报黑幕正十分巧合地印证着此书中所叙述的诸多不堪。
对此,布什一如既往保持沉默,切尼则跳出来继续辩护。曾经风头一度压过布什的副总统切尼,又成为风暴中心的头号人物。他不仅被媒体曝光逼迫中情局伪造情报,且欺瞒国会逃避监管,甚至报复试图揭露黑幕的良心特工。本书也非常明确地指出,切尼不仅是中情局滥用酷刑的靠山,更是其最大主谋和关键推手。令人震惊的是,切尼毫不掩饰自己的主张,认为只要能取得反恐胜利,动用一切手段都情有可原,牺牲部分嫌疑人的合法权利理所当然。
当然,这不是切尼的全部,本书并非专为揭批中情局、切尼乃至布什而来,中情局黑幕只是布什—切尼搭档白宫8 年岁月中的部分片段。这部近800 页的厚重著作,向读者展示的是他们如何侥幸夺占白宫,一度被视为民族英雄而轻松连任,最终又在各种指责和背叛中告别政坛的曲折历程和内幕故事。
对两场失败的反恐战争,空前艰难的经济危机,各种不堪的外交困境,以及如何勾心斗角,赢得竞选和党派之争,甚至正副总统间的博弈,《交火的日子》都进行了精彩的纪实再现,其内容没有电视剧《纸牌屋》那般低俗狗血,但同样触目惊心,并且更加真实可信。
回顾美国的艰难岁月,特别是反恐时代的内政外交,仅看当事人布什或切尼的自传是不够的,这本新作显然会超脱于他们自身的立场,远离媒体的夸张,呈现更加客观的白宫决策全景图。
这幅图景,不同于克林顿和奥巴马时期,无疑充满了最具争议的历史色彩和细节。
序言:
艰难的抉择
替罪羊
乔治·W. 布什坐在椭圆形办公室的办公桌后面,嘴里嚼着口香糖,双眼凝视前方,比往常更耐心地倾听着汇报。他不喜欢冗长而毫无重点的汇报,但这份报告对他而言至关重要。
“你觉得他真的那样做了吗?”布什发问。
“是的,”律师伯克答道,“我认为他确实那样做了。”
这位曾自诩为“最后拍板人”的美国第43 任总统,在卸任前几天为一个最终决策纠结不已。他的副总统,那个在过去8 年的纷乱岁月中曾和他并肩度过每一次危机的人,如今却对他步步紧逼,给他施加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过去的两个月里,迪克·切尼一直在游说布什特赦他的前任办公室主任小欧文·路易斯·利比。利比绰号“滑板车”,他在一桩涉及伊拉克战争起因的案件中, 因作伪证和妨碍司法公正而被判刑。切尼无法坐视不理,他一次次地向布什提出申请,甚至到了总统不想再与他谈起此事的地步。
按照布什的脾气,是不会给予利比特赦的。一直以来,他对人们想靠关系获取行政赦免的行为大为光火。在他看来,赦免机制似乎已深陷腐败的泥潭,如今连切尼这样的政治圈核心人物也要求他给予特殊关照。但是,他该如何开口跟切尼说“不”呢?切尼是他两届任期的老搭档,而且只为他最关心的这一件事开口求他,他又如何能拒绝呢?切尼一向视忠诚高于一切,布什的做法无疑将让切尼难以接受。
为了证实特赦的合理性,布什私下请白宫的律师重新调查这起案件。曾在罗纳德·里根政府和现任政府中担任白宫顾问的弗雷德·费尔丁以及他的助理,即曾在纽约担任联邦检察官的威廉·伯克,仔细研读了庭审记录,并分析了利比的律师提供的证据。现在,他们回到椭圆形办公室向布什汇报,一致认为陪审团有足够的理由认定利比有罪。
“我不知道,毕竟我当时不在场,”为了缓和“他确实那样做了”斩钉截铁的语气,伯克补充道,“但如果我是陪审团的一员,或许我会赞同他们的看法。我们都得遵守法律,而法律规定:如果在接受大陪审团调查时,向一名联邦官员蓄意撒谎,且这种行为对他们的调查结果造成重大影响,那么就构成了犯罪。”
利比曾被怀疑向记者泄露了一名中情局特工的姓名,而这位特工的丈夫恰恰是副总统切尼的批评者。在接受调查的过程中,利比向联邦探员撒了谎,因此他被判有罪。利比坚称,他记得的事情与其他证人不同,仅此而已。但是,他所作的证词不是与某一位证人的证词有所出入,而是与包括总统办公室官员在内的其他所有8 位证人的证词不符。这两位律师说,如果利比没有撒谎,那就意味着其他所有证人的记忆都出错了;或者说,利比的记忆力出了严重问题,导致他不记得这一话题曾明显充斥着副总统办公室,以及他们对这个话题的反复探讨。
“好了,好了。”总统终于发话了。在助手们看来,总统的态度表明他不会给予特赦。“那么,你觉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你认为他是在包庇副总统吗?”
“我认为他不是在包庇副总统。” 伯克回答道。
“那你认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布什又问了一遍。
在伯克看来,利比原以为自己的证词不会与他人的相矛盾,因为记者会遵守保密原则,而检察官无权追问消息来源。伯克说:“他可能觉得这个原则不会被打破。此外,我认为利比对你的命令有所顾虑,当时你说任何卷入此案的人都将被解雇,我觉得他只是不想撞在枪口上。”
布什若有所思,但似乎并没有被说服。他说:“我认为,他仍然觉得自己是在保护切尼。”虽然没有明说,但布什似乎认定切尼与此事存在利害关系。在布什看来,副总统现在不过是企图利用个人关系获得特权,在这件案子上为自己的替罪羊寻求赦免。
布什叹了一口气,黯然地说:“现在,我得找副总统谈谈了。”在过去的8 年里,但凡遇到这种令人不快的事情,都是由切尼出面处理的。当保罗·奥尼尔和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被解雇时,是由副总统找他们谈的话。
博尔滕自告奋勇地说:“让我来跟他谈吧。”“不,不,我亲自去跟他谈。”布什说。但他实际上忧心忡忡。
谁是白宫一号首长?
8 年来,乔治·W. 布什与理查德·布鲁斯·切尼这对搭档,在重塑美国和改造世界这项充满抱负且冒险的事业上并肩前行。自尼克松与基辛格之后,在担任公职的美国人当中,从没有一对搭档的合作能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他们一起完成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他们让美国从2001 年9 月11日遭受偷袭的创伤中振作起来;在那个危机四伏的年代,他们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国家安全防御体系,保护美国免受进一步的攻击,而这种体系在他们离任后也继续发挥作用。在美国国内,他们在教育、医疗和税收方面实施全面改革,避免了另一场经济大萧条,同时将具有传奇色彩的美国汽车产业从崩溃边缘挽救回来;在海外,他们帮助非洲人民治愈了一种致命疾病。他们携手渡过了一个又一个危机,这些危机始于9 月那个明媚的早上,双子塔的熊熊烈火,开启了持续8 年的“荣火时代”。
尽管如此,由于他们对形势的错误判断和失措之举,使他们成为历年来最不受民众欢迎的总统和副总统。他们非常不明智地向海外派遣军队,造成了大约10 万名伊拉克人丧命,并且使美国的道德威信扫地;他们没能把一座著名的美国城市从空前的灾难中挽救回来;在他们身后,留下了一个财政烂摊子,这将阻碍美国今后多年的经济发展,使美国陷入过去80 年里最严重的财政危机中。功过暂且不论,他们联手组成的这届政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不但是对整个国家的考验,而且在他们离开公众视野后仍然发挥作用。
两人在布什总统生涯的最后几个小时为了特赦问题纠缠不休,说明他们的关系正渐行渐远。从表面上看,布什与切尼的故事早已为公众所熟知,但实际上,他们之间的真实故事以及8 年来一起走过的岁月,比坊间的只言片语要复杂得多。笔者对包括切尼在内的许多关键人物进行了数百次访谈,并对数千页从未公布过的笔记、备忘录和内部文件进行了研究,描述了这段紧密的伙伴关系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戏剧性变化的。在两人合作的初期,布什只是一位未经考验的年轻总统,在许多事务上要依赖切尼这位经验老到的二号人物提供建议,但即便如此,布什也不是批评者们所说的“马前卒”,而切尼更不是所谓的“幕后操手”。
可是,如果副总统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内赢得几乎所有战斗的胜利,他就会逐渐不安分于扮演二把手的角色。布什对此感到非常不安和不满,他开始寻求能巩固自己总统地位的新途径,于是,从朝鲜问题到国内的持枪权问题,他在所有事情上都不再听取副总统的意见。切尼从此被疏远了,他独坐在白宫西侧自己的办公室中,眼看着他与布什的合作偏离了轨道,从而使他的许多工作成果付之东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为利比争取特赦的行为,就是向那位背弃他的总统要求补偿。通过向布什要求特赦权,切尼就是想最后确认一下布什是否仍感念他们之间曾经亲密无间的合作,然而,布什直到最后也不愿意给他这个机会。
“友谊”一词,不足以完全体现布什与切尼之间的关系。在工作场合以外的地方,他们很少碰面;切尼不会参加戴维营的周末社交活动;他们也不会带上各自的妻子一起用餐;两人之间通常不互送生日礼物;布什不会与切尼一起去打猎,而切尼只有在参加正式会议时才会拜访总统在得克萨斯州的私人农场,不过两人偶尔会在开会期间溜出去,在农场的一个大池塘中钓鲈鱼。在2000 年和2004 年的大选之夜,他们各自观看选举结果,一直到深夜才聚在一起,因为他们要前往一个公众聚会,一起宣布选举胜利的消息。“他们的个人关系并不密切,”布什总统的第一任白宫新闻发言人阿里·弗莱舍回忆道,“他们既不一起打保龄球,也不会一起前往戴维营,更不会一起慢跑锻炼。布什选择切尼,只是让他做自己的顾问,而切尼也完全规行矩步。”
切尼认为他与布什之间仅限于工作关系。他在卸任后说:“我们之间是职业关系,而不是私人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并不算是好朋友。”布什则难以定义他和切尼之间的关系,他最后总结道:“你要知道,我会……我会说我跟他是朋友,但另一方面,我们都有各自的圈子。下班了,他回他的家,我回我的家。我觉得他是一个不太喜欢社交的人,当然,我也不太喜欢社交,所以我们不会花太多时间一起出席社交活动。但是,呃……算是朋友吧!”
两人的关系用“合作伙伴”来形容或许更为贴切,虽然这么说有点沉重。布什的一些顾问反对这种叫法,因为在他们看来,合作伙伴意味着两人处于平等的地位,而副总统再怎么说也只是“副”总统而已。切尼从没有忘记这一点,所以他对布什表现得十分尊重。布什可以直呼切尼为“迪克”,而切尼则一直称呼布什为“总统先生”。即使当布什不在场的时候,切尼提到布什时也以“老大”(the Man)称之,如“让我们去跟老大谈谈这事儿吧”。相比之下,布什对切尼的称呼则不大客气,有时候直呼他为“副手”。卡尔·罗夫称切尼为“管理层”,比如“最好跟管理层确认这件事儿”。
切尼只比布什大5 岁,但他身上带有一种超乎实际年龄的长者风范,布什对他的尊重甚于圈内其他任何人。但是,在所有会议场合,人们一眼就能看出谁是话事人:布什主导着讨论过程,负责提出问题,并要求人们发言;切尼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沉默。布什的竞选智囊顾问马修·多德说道:“如果你与总统一起待上一段时间,你很快就会发现他不是那种被人牵着鼻子走的人,压根不是;切尼更不是那种牵着别人鼻子走的人,完全不是。”然而,切尼的沉默,却似乎有一种不言自威的力量。会议室里的人都明白,当他们在会议结束离场后,切尼将留下来,面对面地向布什提建议,这时候没人能够反驳他。有时候,切尼的实际想法让人难以捉摸。白宫战略政策主任彼得·魏纳说:“对我们很多人而言,他就像一个飞机黑匣子般神秘。”
当然,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人:布什出身于条件优越的家庭,性格外向,在大学里曾担任拉拉队队长,以给别人起绰号为乐;他曾经年少轻狂,但在中年时以坚决的毅力征服了内心的恶魔;他喜欢掌控大场面。切尼曾经当过电线养护工,从基层一步一步往上爬,在华盛顿的一些重要岗位学会了治国之道,并最终成为战时白宫的显赫政要。
但他们背景中的共同点,也比许多人所了解的多得多。两人都是在西部文化背景下成长,秉承了著名的开拓精神;两人都在耶鲁大学深造过,但他们对所谓的精英文化都不再抱有幻想;年少轻狂时,他们都曾经夜夜笙歌,并触犯过法律,直到他们生命中最爱的女人出现,才最终浪子回头,脚踏实地地奋斗;他们都非常崇拜温斯顿·丘吉尔,都喜欢收集和陈列这位传奇首相的半身像,希望仿效丘吉尔在巨大困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的勇气。
他们都有幽默感,但是幽默的方式不同。布什比较诙谐风趣,甚至有时候显得憨头憨脑的,在参加竞选时,他在自己的专机上扮鬼脸,或者当助手在他椅子上垫一个放屁坐垫(人坐上去会发出类似放屁的声音。——译者注)恶作剧时,他也会非常开心;切尼的幽默方式则有些低调乏味,他在谈话中常常会不失时机地插入一句嘲讽的话,然后嘴角上扬,咧嘴一笑,每当看到这副表情,人们就知道这是切尼式的幽默方式。
布什常取笑副总统喜欢故弄玄虚却又不着调的性格,在女儿詹娜的订婚仪式上,布什说:“迪克送过来一份礼物,我看得出来这是他亲自挑选的,因为这份礼物是一台碎纸机!”当然,在幽默方面,切尼也有着好名声。有一次,他的朋友戴维·胡米·肯奈利以一种调侃的语气向他打招呼:“嘿!迪克,今天早上有没有把某个小国家给炸掉?”切尼毫不犹豫地接话:“你懂的,那正是我喜欢这份工作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次,切尼淘气地戴上黑武士(电影《星球大战》中的角色。——译者注)面具,还摆出造型拍了一张照片,要不是妻子琳恩·切尼的阻止,他本想把这张照片放在回忆录中。
按照大众的看法,切尼一直以不正当的手段操控着优柔寡断的总统。这种印象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在美国甚至还出版了以“联合执政”和“绑架美国总统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这真是新闻纪实作品的奇迹:彼得·贝克对布什和切尼的白宫岁月进行了深入细致、客观公正的精彩论述。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交火的日子》一书充满了生动的细节和巧妙的逻辑分析过程,是众多关于布什总统白宫岁月的历史书籍中*可靠、*全面的一本。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这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杰出作品,其所写范畴之广和抱负之远大值得人们关注。彼得·贝克全面深入地描述了布什的总统岁月,正如罗伯特·卡罗描写前总统约翰·F. 肯尼迪和副总统林登·约翰逊之间的关系那样,他也一步一步地向我们展开布什与切尼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8 年中经历的故事似乎过于庞杂,难以全部集中在一本书里说完。可是,本书却记载了布什和切尼的8 年白宫岁月。作者彼得·贝克既不指责他们,也不为他们辩解开脱。他运用写作技巧平衡了时间差,似乎可以将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用一种更为心平气和的态度转换成尚未发生的事。
《国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
这是一本非凡的权威之作。彼得· 贝克做了大量的工作才将各种层次复杂和风格迥异的故事组织在一起。尽管《交火的日子》是一本大部头,但人们的阅读速度一点儿也不比看休闲杂志慢,因为那真是一大享受。
《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
毫无疑问,那是美国历史上*争议的总统执政时期,本书首次对之进行全面的叙述。自此之后,在涉及这一主题时,所有作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找出这本书作为*权威的参考。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本书将布什总统的艰苦岁月巧妙地编织成一部有关傲慢和错失良机的不朽著作。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这是对布什和切尼白宫岁月所做的一次全面客观的审查。本书轻快明了,细节详实,其主要贡献之一是恢复了第43 届总统的声誉。
第10章 邪恶轴心
白宫侦测到致命的肉毒杆菌毒素,包括总统与副总统在内的所有白宫人员都可能感染上病毒;政府机构陆续有员工死于炭疽病毒袭击。巴基斯坦核科学家疑似帮助本·拉登研制出足以毁掉半个华盛顿的核弹……这一切令白宫心惊胆战。萨达姆这个“恶棍”随时会扩散核武器,在喀布尔政权被推翻的同时,心惊肉跳的白宫摧毁伊拉克政权的决心愈加极端。
脆弱的国内外战线
在接下来的那个周末,布什来到戴维营度假。他坐在月桂屋办公室的沙发上,把办公桌留给迈克尔·格尔森写一份声明。军方已经准备好在阿富汗展开军事行动。布什不想要华丽的辞藻,他只需要直白的语言和坚定的语气。
格尔森在写声明时,布什一直在给参议员特伦特·洛特和其他国会领导人打电话,准备通知他们这件事情。加密电话线路总是断线,这让布什非常气恼。
在某个时刻,他用手盖住话筒,问格尔森:“你会修电话吗?”
“我不会。”格尔森说。
“那你现在有机会来练一下了。”布什说。
形势发展得太快,很多事情都在一转眼的工夫就发生了。上个周末,有一群朋友本来约好要拜访布什,但由于收到恐怖威胁的报告,布什临时取消了这次拜访。10月6日,布什在戴维营迎来了得克萨斯州的老朋友迈克尔和南希·韦斯,陪同他的人包括格尔森、凯伦·休斯、安迪·卡德以及康多莉扎·赖斯。在朋友面前,他只是走走过场,没有向他们透露即将要发生的事情。劳拉·布什为当天的晚餐准备了可口的饭菜:配以土豆泥的软炸牛排,以及作为甜点的香蕉布丁。在用餐时,迈克尔和南希注意到,一名助理拿了一些笔记给布什和赖斯看,他们在上面写写画画之后,就让助手拿走。第二天早上,布什带上朋友,坐直升机前往马里兰州的埃米茨堡,那里正在举行第20届殉职消防员纪念活动,布什向殉职消防员表达了敬意。当他们重新登上直升机时,布什开始练习他的声明。他对韦斯说:“你可能已经猜到我们要开始空袭阿富汗了。”
回到白宫后,当天下午1点,条约厅里摄像机的镜头亮起。“下午好,”布什开始讲话,“按照我的命令,美国军队已经开始向位于阿富汗境内的本·拉登恐怖组织训练营以及塔利班政权的军事设施实施军事打击。这次经过精心准备的军事行动的目的,是为了让阿富汗不再成为恐怖组织的训练基地,并削弱塔利班政权的军事实力。”他指出,他已经给过塔利班机会,但被拒绝了,“现在,该是塔利班为此付出代价的时候了”。
他承认其他人也会付出代价。“最近,我收到一封感人的信件,它体现了美国人民在这个困难时期的精神。这封信来自一位小学四年级女孩,她的父亲在军中服役。她在信中写道,‘虽然我不太希望爸爸去打仗,但是,我愿意把他托付给您’。”他在7分钟内圆满完成了演讲,并以他对国会发表过的演讲词作为结尾:“现在,战争就在眼前。我们不会退缩,我们不会停歇,我们更不会踌躇不前,我们必将取得胜利!”
炸弹如雨点般落在喀布尔,生动地释放着一个超级大国的愤怒和仇恨。但很多天过去了,21世纪的高科技在面对15世纪的战场时,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没有派遣大规模美军地面部队的情况下,布什和切尼只能依靠那些穿着塑料凉鞋、披着松散长袍的北方联盟战士。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受限于一支不在他们控制之中的原始军队。正如拉姆斯菲尔德和保罗·沃尔福威茨所预料的那样,空中打击迅速地消灭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合法目标。
与此同时,国内“战线”却变得越发脆弱。10月15日,布什被告知汤姆·达施勒的参议员办公室收到了一封含有炭疽粉末的信件。自从佛罗里达州首次发生炭疽病袭击以来,NBC新闻频道主持人汤姆·布罗考也收到了一封含有炭疽病毒的信件。与佛罗里达的那封信件一样,达施勒和布罗考的信封上都有手写的“09-11-01”字样,邮件寄出地是新泽西州首府特伦顿。白宫赶紧关闭了邮件收发室,把收到的邮寄包裹都寄存在国会山的副总统办公室,因为那里不像其他地方那么常用。整个华盛顿市出现了抢购抗生素的风潮。布什和切尼想知道谁是这件事的幕后主脑,猜测的对象再度指向了“基地”组织和伊拉克。
在阿富汗,这种新的战争形态注定要造成领土争端和指挥权的混乱。在地面进攻方面,中情局已经取得了北方联盟的领导权,而美国军方则遵循“轻足迹”原则,专注于空中打击由中情局和盟军确定的目标。毫无疑问,这种前所未有的安排,在10月16日召开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引起了巨大争议。
拉姆斯菲尔德抱怨说,这都是中情局的策略,而“我们只是执行这一策略而已”。
临时代表乔治·特内特出席会议的中情局副局长约翰·麦克劳克林说,中情局只不过是支援中东地区军事指挥官汤米·弗兰克斯的行动,并明确了一旦阿富汗成为交战区,他将有最终决定权。
“不,”拉姆斯菲尔德反驳说,“你们才是负责人。”
布什注意到,临时代表科林·鲍威尔出席的副国务卿理查德·阿米蒂奇不断地摇头,于是他问阿米蒂奇是怎么想的。
“呃,长官,我觉得这简直是一团乱麻!”他说道。
失望之余,布什转向康多莉扎·赖斯,用命令的口吻说:“康迪,你来搞定这个事情。”
等待命运的宣判
副总统切尼快要死了——或者说,有人告诉他大限将至。
“9·11”恐怖袭击发生5个多星期后,切尼终于要第一次前往纽约视察受灾情况。他还接受了一项邀请,准备在艾尔弗雷德·史密斯纪念资金会慈善晚宴上发表讲话。这场高规格的慈善晚宴每年举行一次,为天主教慈善机构募集资金。
但是,当“空军二号”在10月18日向北飞往纽约时,切尼又得到消息称可能发现另外一个恐怖威胁。“滑板车”利比告诉他,白宫的生物传感器侦测到疑似肉毒杆菌毒素,这是一种具有极强致命性的化学制剂,只需要1克,在理论上就可以毒死100万人口;无论任何人,只要在白宫待过,都可能被这种病毒感染,包括总统和副总统。布什刚抵达上海准备参加一个峰会,那里正是午夜时分,所以切尼决定有进一步的消息再叫醒他。
当飞机降落时,切尼指示利比留在飞机上等候进一步的消息,他本人则乘坐直升机前往世贸中心遗址。遗址仍然像恐怖发生袭击当天一样令人毛骨悚然。切尼觉得,如果恐怖分子用几把美工刀就能造成这样大的破坏,那当恐怖分子使用像肉毒杆菌毒素这样的生物武器时,会造成多大规模的死亡,他简直不敢想象。在他抵达华尔道夫·阿斯多里亚酒店准备参加晚宴时,发现利比正等着向他汇报最新进展。白宫的探测器确实侦测到了两例生物武器袭击,现在正在做进一步测试,第二天中午可以得到更多确定的结果。
切尼已经安排好了与布什的加密视频会议,等身处上海的布什醒来就可以开始了。
在丽思卡尔顿酒店,布什走进一个蓝色帐篷里。
“早上好,迪克。”布什说道。
从显示屏上,他看到切尼戴着白色领带,穿着燕尾服,准备发表演讲,但看起来一副刚遭受过打击的样子。布什问他是否一切顺利。
“总统先生,”切尼表情严肃地说道,“白宫的生物检测仪已经显示出肉毒杆菌毒素的存在,目前还没有可靠的抗生素。我们当中任何人被感染了都会死亡。”
布什大吃一惊,他试图消化一下刚才听到的话:“迪克,你刚才说的是什么东西?”
科林·鲍威尔此时插了进来,他也问道:“病毒暴露的时间多长?”
布什和康多莉扎·赖斯觉得他是在计算他最后一次待在白宫的时间,以便弄清楚他有没有感染病毒。结果发现,在可能的病毒接触期内,他正好在白宫。
由于他们能做的就是等待进一步的测试结果,所以话题很快就转移到阿富汗上面,但是每个人心中都在想着可能爆发的生物病毒疫情。会议结束后,布什让赖斯去查看什么时候可以得知结果。原来,实验室给老鼠注射了采集来的样品,如果样品中存在这种毒素,老鼠就会死掉。因此,赖斯向布什转达了斯蒂芬·哈德利的详细说明,即如果老鼠四脚朝天了,就证明它们已经受到病毒感染;如果它们还能站着,那就是没事。
切尼还从约翰·阿什克罗夫特和汤姆·里奇那里获悉,传感器最后一次发出警报,是在58个小时前,这意味着如果他们已经感染病毒的话,那现在可能要显示出中毒的症状了。他继续在慈善晚宴上发表演讲,并开玩笑说:“我终于不用躲躲藏藏了,这样的变化真好。”;他发誓,将毫不留情地把针对恐怖分子的战争“进行到底,直到他们被完全和永久地消灭掉”。但在中国,布什、赖斯和鲍威尔简直如坐针毡,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很慢,似乎在等待命运的宣判。终于,赖斯从华盛顿那里知道了结果,她对布什说:“小老鼠们都站着的,没有四脚朝天。”原来是虚惊一场,根本没有出现肉毒杆菌毒素。
10月23日,白宫西翼的恐惧感又升级了:布什和切尼被告知,巴基斯坦逮捕了两名研究核能的科学家,因为他们曾与本·拉登接触过,有可能帮助“基地”组织制造核弹。这是个让人令人心悸的消息,这是自被劫持航班撞上双子塔那刻起,切尼最担心的事情。巴基斯坦方面在美国情报机构的提示下,及时抓捕了这两名科学家。23日早上,当布什和切尼与国家安全委员会剩下的成员坐在战情室时,情况比他们之前获知的更为严重。
布什对国家安全委员会说,本·拉登“可能已经拥有了核武器”,完全可以摧毁半个华盛顿;他们还拥有大量来源不明的俄制武器级核燃料,其数量足以制造一颗核弹。
接替休·谢尔顿成为参联会主席的理查德·迈尔斯将军觉得切尼看起来脸色苍白。
“我们得加强对本·拉登的搜捕。”切尼坚称。
当天晚些时候,布什获悉美国邮政华盛顿分局的两名员工死于炭疽中毒。显然,他们经手过那些有毒的信件。由于一周前那封被污染的信件曾到过达施勒的办公室,因此据称还有好几个人可能被病毒感染。但布什和切尼仍然不知道谁是这次袭击的幕后黑手。
布什的助手斯科特·麦克莱伦注意到,布什“深受炭疽袭击的影响”。肉毒杆菌造成的恐慌、如无赖般的巴基斯坦核科学家以及炭疽病毒袭击,这一切都使布什感到不安。有一天,布什的表兄约翰·埃利斯来访,晚餐后,两人到白宫南草坪上遛狗。布什注意到,有一架飞机正在接近里根华盛顿国家机场。他认为,如果这架飞机左转弯朝白宫飞来的话,那么不到一分钟时间,他们俩都会死于非命。
对于切尼而言,后来发生的事情证实了他之前的预感。他后来说道:“未来的威胁不是另一场‘9·11’式的恐怖袭击,而是比我们曾看到过的袭击更致命、更具毁灭性,这种可能性会一直存在。”
10月25日晚,在布什的白宫寓所,当布什刚完成体育锻炼,赖斯就来拜访他了。布什这时还穿着运动短裤和袜子。赖斯对他说,她非常担心战时内阁顾问们的心情,他们很担心美国难以从阿富汗的复杂局势中摆脱出来,而媒体报道也在不断地渲染这一可能性。
“你知道吗,总统先生,”她说,“政府官员和民众的情绪都不太稳定,他们很担心目前事态的发展。目前事情的进展很不顺利,我想知道你是否担心这一点。”
“我当然很担心这一点。”
“嗯,那你要考虑采取其他策略吗?”
“我们还有哪些策略可供考虑?”布什问道。
“你知道,人们一直认为你可以让更多的美国民众参与在内。你可以用美国化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你要知道,”布什说,“这离上次颁布授权令没多久时间。”
“是的。”
“你觉得这办法可行吗?”
赖斯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建议他征求内阁的意见。
布什同意了。但在此之前,他先征求了切尼的意见:“对于我们制订的这个策略,你有什么担忧吗?”
切尼斩钉截铁地回答:“没有,总统先生。”
第二天早上,10月26日,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布什按照惯例让与会者先发言,然后他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我想确认一下,我们所有人都赞成这项计划,对吧?”
他绕着会议桌走了一圈,一个个地询问内阁部长们的意见,然后又问了靠墙坐着的副部长们的意见。所有人都表示同意,他们赞成这项计划。
“还有人有想法需要提出来讨论的吗?”他问道。
没人出声。
布什说:“好的,那么在座的各位要坚定地执行这项计划,不能让媒体动摇信心。”他曾经说过:“我们要有信心和耐心,冷静并且坚定。”现在距离他说这句话只过去了19天。
布什和赖斯觉得,在场的人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或许这项计划真的缓解了紧张的态势。
当天,布什签署了这项由约翰·阿什克罗夫特在戴维营首次提出的权限扩张法案,该法案允许政府对采取“漫游窃听”的方式,对民众的任何电话都可以进行监听。它还授权联邦特工可以获得搜查令,以扣押与安全调查相关的“任何有形物品”,包括商业客户资料等;同时,该法案扩大了警察机关没收财产的权力和驱逐恐怖活动嫌疑人的权力,并延伸了与恐怖主义相关罪行的定义和判决范围。此外,反恐调查人员还将获得毒品调查和诈骗罪调查的权限。但是,法案给予政府的权力过于膨胀,以至于政府可以借怀疑与恐怖分子有联系之名窥视国民的日常生活。国会增加了一些条款,规定几年后如果这一法案没有更新,则自动作废;不过,对于该措施侵犯了公民自由权的反对声音,国会却不予理会。参议院的投票结果为一票反对、其他全票赞成;众议院则以66票赞成通过了该法案。
立法者们急于加强国防,而且急于显示他们的强硬态度。白宫的一份备忘录指出,国家安全委员们在清除一个障碍后,“他们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确性,把这项法案贴上了《爱国者法案》(全称为‘Uniting and Strengthening America by Providing Appropriate Tools
Required to Intercept and Obstruct Terrorism Act of 2001’,意为‘使用适当手段阻止或避免以团结并强化美国的法律’,简称‘USA PATRIOT Act’,‘patriot’意为‘爱国者’。——译者注)的标签”。虽然布什从未后悔制订这项法案,但他后悔使用“爱国者”这个称谓,因为这暗示着,如果有人反对这项法案,那他就是“没有爱国之心”。在离任之后,布什总结这件事时说:“在签署这项法案前,我本应敦促国会更改法案名称的,但是我没有那样做。”
几天后,安全威胁警报达到了高潮。情报部门截获的“基地”组织成员对话显示,他们正策划某个重大行动,可能会采取一次比“9·11”袭击更具破坏性的放射性武器袭击。在10月29日举行的国家安全委员会议上,布什处于一种反抗情绪中。
“我就在这里等着那些混蛋,”他说,“我哪儿也不去。如果他们想干掉我,那就让他们来吧!”
切尼温和地进行了反驳,他对布什说:“他们不是想打败你个人,他们想打败的是我们的宪法。”
不过,美国宪法似乎有时候要依赖于旁观者的看法。大约在这个时候,国安局未获授权的监听项目需要进行第一次重新授权。国安局局长迈克尔·海登认为该项目富有成效,但当他与戴维·阿丁顿讨论重新授权问题时,他获悉了一些新消息。
“现在,你知道总统令可以允许你对国民进行监听吗?”阿丁顿问道。总统令授权范围之广,以至于国安局不但可以在无授权令的情况下监听美国国民与至少海外人士的电话或电子邮件往来,而且可以监听所有美国国民的通信。
海登大吃一惊,他说:“不,我根本不知道这事儿,戴维。”然后,他说这些内容应该在总统令中删掉:“我个人的观点是:第一,我们是海外情报机构,监听本国国民不是我们的职责所在;第二,我的个人尺度告诉我,如果我们监听本国国民,我是要被告上法庭的,你明白吗?”
“我明白了。”阿丁顿说道。然后他转过身去,坐到椅子上,在电脑上重新修改了总统令。布什于11月2日签署了这份命令。
切尼办公室:一个真正的权力中心
在阿富汗战争开始后的最初几个星期里,最让布什倍感压力的事情,就是要在纽约举行的世界职业棒球大赛第三场比赛中开球。这原本是展示美国在危机时期坚定决心的最好机会,因为没有其他地方比纽约这个遭受恐怖袭击最严重的城市更适合于展示决心了。但是,布什心情紧张。这将是他第一次以总统身份为棒球比赛开球。他还记得4月为密尔沃基米勒公园球场落成开球时,他开出的球击到地上了。当时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这个细节,但现在全世界的目光都会注视着他。
10月30日,在比赛开始前,布什在扬基队的球员通道里向球员们问好。他穿着纽约消防队的风衣,拉链拉到了脖子的高度,以遮住特勤处让他穿在里面的用凯夫拉纤维制成的防弹背心。正当他感到焦虑之际,意外碰见了明星游击手德雷克·杰特。
“总统先生,你是想从投球区的土墩位发球呢,还是在本垒板(投球手投球时必须站的长方形硬橡胶板。——译者注)上发球?”
“我想从土墩位发球。”布什回答道。
“如果我是你,我可不会这么做。”杰特提醒他说。
“为什么?”
“这里是纽约。如果你从土墩位发球,他们会向你发出嘘声的。”
“你觉得他们真的会那样做吗?”
“这里是纽约,他们真的会嘘你的。”
布什无奈地说:“我想我还是从土墩位发球吧。”
然后,当杰特动身前往球场时,布什听到他大声叫道:“总统先生,如果你从本垒板发球的话,千万别拍球,他们会嘘你的!”
在人群的欢呼声和相机的闪光灯中,布什站在投手区的平台上;在大约55 820双眼睛的注视下,他的肾上腺素迅速飙升。他一露面,就让看台上的观众掀起了人浪,并向他竖起了大拇指。看台上有一副手写的横幅,上面写着:“美国不惧怕任何人,让我们打球吧!”布什看到这一幕时,双眸似乎有点湿润了。然后,他把球投了出去,那颗棒球越过投手板,飞行了60.5英尺,干净利落地落入接球手托德·格林的手套里。观众顿时欢呼起来。布什显然松了一口气,虽然脸上没有露出笑容,但却透出一种满足感,似乎在说:“接招吧,杰特!”当他转身离开球场时,观众反复呼喊着:“美国!美国!”
第二天早上,当布什拿起当天的《纽约时报》时,立刻从天堂回到了人间。他在这份报纸看到了由著名记者小雷蒙·沃尔特·爱普撰写的一篇带有悲观情绪的头版报道。爱普在来到华盛顿开始漫长的记者生涯之前,以报道越南战争著称。他在这篇报道中写道:“‘深陷泥潭’这个不详之词已经成为探讨阿富汗问题时最常用的词汇。”
布什被激怒了。他在早会上向顾问们发泄道:“他们根本不了解这场战争!”后来,他对一位支持他的传记作家说:“这是一场不同于以往的战争,你得跟他们说多少次才行?我的意思是,我们才打了3个星期的仗,他们就没完没了地谴责我们的策略。”如果仅仅是媒体的怀疑,那也就算了,但是连他自己的团队也被疑惑所困扰,完全忘记了他在动员大会上说过的话。
随着阿富汗国内民众对美国敌对情绪的不断增加,布什政府需要想办法妥善处理在战场上俘虏的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武装分子。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跨部门小组来研究这个问题,但数周过去了,还是没有大的进展,这让切尼和阿丁顿十分失望,他们已经没有耐心再拖下去了。白宫律师布拉德·贝伦森是这个任务小组的一员,他向上司阿尔贝托·冈萨雷斯及其助手蒂姆·弗拉尼根汇报说一切进展顺利,但在感恩节到来之前,无法发出任何命令。冈萨雷斯和弗拉尼根听到这话时,他们惊讶得“下巴都要掉下来了”。
冈萨雷斯是布什的得力爱将,他是一名墨西哥裔美国人,出生在得克萨斯州一个名为“翰博”的小镇上,父亲是一名建筑工人,家里一共有8个兄弟姐妹,小时候全家人就挤在一个两居室的房子里。长大后,他加入了空军,然后考进哈佛大学法学院进行深造,后来在休斯敦成为一名成功的律师。布什在得克萨斯州将他纳入麾下,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弗雷多”,并且用自己半生不熟的西班牙语称呼他为“我的法律顾问”。不过,冈萨雷斯是一位安静、低调,甚至于逆来顺受的人。因此,当切尼对任务小组的缓慢进展感到不安时,他把责任归咎于弗拉尼根和阿丁顿。他们介入了这项任务,并且“控制着这件事”。他们将罗斯福在“二战”中签署的控告纳粹战犯的军事法庭令进行了改编,该命令在那时候得到了联邦最高法院的支持。如果当初这项命令没有问题,那它也应该适用于现在。但是,在数十年过后,关于这类事情的国际法和美国国内法也逐渐成形,最显著的就是《日内瓦公约》的制订。
11月10日,切尼召集了阿丁顿和其他几个人,在罗斯福办公室举行了一次小型会议。不过,有些人并未被邀请之列,或者不知道这次会议的召开,他们包括科林·鲍威尔、康多莉扎·赖斯以及军方的一些领导人。当会议上提出由弗拉尼根和阿丁顿起草的法令时,约翰·阿什克罗夫特表示反对,他认为,自己作为司法部长,负责监督所有的检举和起诉事项,而不应由国防部部长来把嫌疑犯送进监狱。切尼对阿什克罗夫特说,他已经从他的司法部那里得到了合法的许可,而约翰·尤正是给予许可的人。阿什克罗夫特勃然大怒。每当切尼尝试插话时,阿什克罗夫特都会摆出充分的论据。切尼认为,阿什克罗夫特担忧的是自己的地盘被人抢去。他觉得这种观念已经过时了,但为了减轻阿什克罗夫特的不快,切尼让人稍微调整了一下该项法令,明确了总统“保留决定何时将嫌疑人送往特别军事法庭的权力”。11月11日,“基地”组织的一名指挥官伊本·阿勒–沙伊哈·阿勒–利比在巴基斯坦被捕,此时对于切尼而言,更需要快速地采取行动。
两天后,阿丁顿和弗拉尼根起草了4页法令,授权军事委员会审判恐怖嫌疑人。切尼拿着这份法令来到椭圆形办公室。布什欣然同意了该法令。于是,切尼又把法令拿回去交给阿丁顿,阿丁顿把它转交给弗拉尼根,弗拉尼根则把它交给贝伦森,并让贝伦森把这项法令形成书面文件,以便让总统签字。贝伦森并不知道切尼在这件事上绕过了赖斯和鲍威尔,他把法令拿到专门负责总统文书工作的办公厅秘书那里。值班的办公厅副秘书斯图尔特·鲍恩坚持要按通常的程序把这份文件发给白宫各部门审核。贝伦森于是回去把弗拉尼根带了过来。弗拉尼根队鲍恩说:“别担心,副总统已经向总统汇报过这件事了。”然后他又补充道:“总统现在正等着这份文件呢。”
鲍恩心想,如果总统在等着,那他就不该在这里碍手碍脚了,于是他把法令写成了文书。律师们拿着文书一起前往椭圆形办公室。此时,布什正准备动身前往得州,他要在自己的农场里接待普京。在白宫外面的南草坪上,“海军一号”直升机的螺旋桨已经开始转动了。
“就是这份法令吧?”布什问道。
“是的。”安迪·卡德回复。
布什迅速看了一遍法令。贝伦森回忆说,由于布什早前已经看过一遍该法令了,所以这时候“他更像是快速浏览,而不是逐字阅读”。他站在原地,从上衣口袋里拿出一支“三福”牌记号笔,签上自己的名字,把文件递了回去。然后,他和卡德径直走向直升机。
贝伦森追上他们,询问是否要发表公开声明。他问道:“在推行这项法令前,我们要做些什么?”
“什么也不做,”卡德回答说,“就这样执行下去好了。”
最终,在没有发表任何公开声明的情况下,就直接发布了该法令。继气候变化问题之后,在与对手的较量中,切尼再次占了上风,并促成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决定。正如贝伦森所言,凭借与布什的良好关系以及对政府运行体系的熟悉,切尼把他的办公室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权力中心和令人生畏的地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切尼像外界所猜测的那样操控了总统。有时候,当布什听到一些温和的观点时,他会受其影响;但总的来说,当他支持切尼时,是因为他赞同切尼的看法。贝伦森说:“在这些问题上,我从未觉得切尼把布什拉往右倾的方向,在我看来,他们表现得非常团结,就像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的一艘双人赛艇。”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