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6835320
《五色氤氲·中国文化的色彩构成》(一、二卷)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近年来在中国传统色彩审美文化与现代视觉化表达方面的探索成果,以色彩主题报告与分析延展的方式呈现。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作为这一研究领域的引领者,本书两位作者作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其*的研究成果,不仅从点到面、相对系统化的对中国隽永的传统色彩文化加以整理,而且对艺术设计领域的色彩研究将产生深刻的启发和巨大的引领作用。
全书由王子源教授亲自担当整体设计,他设计的图书曾多次获得“中国*美的书”,荣获全国优秀美术图书“金牛奖”金奖。本书16开本,两卷共30印张,内容精彩,图片精美,装帧精良且选纸考究(护封采用210g晶品极致特种纸,内封采用270克Colorplan彩纸,内文采用135g晶品极致特种纸),典雅大方、简约时尚。本书获得2017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为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重大出版项目。
《五色氤氲·中国文化的色彩构成》(一、二卷)不同于目前市场上与传统色彩研究相关的书籍,它不是简单地对色彩理论或是对色彩的历史、特色的解读,也不是配色技巧类的书。而是从中国传统色彩的研究目的出发,从细微处发现和定义那些富有文化象征的色彩,借助文化语境来传达色彩的民族特性,唤起人们对色彩文化特性的感知。这里借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何洁副院长的专家推荐:“之前出版的许多色彩书籍有的倾向于完善型、科学式的分析研究,类似于色彩词典。这其实损失了色彩较为完整的叙事性,色彩也就失去了敏感和趣味。本书首先是从发现的角度寻求色彩的文化性,从传统入手的研究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在色彩叙事中更是将色彩分析进行了直观的、新颖的表达,这种具有设计思维的色彩文化研究将对很多人产生启发。”
活着的色彩
王子源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懂得运用色彩的民族之一。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色彩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一个民族传统意识形态的体现,对此我们往往重视深厚的理论认识,但是对传统色彩的解析、具体的研究相对较少。《五色氤氲·中国文化的色彩构成》对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意义,在于从细微处去发现和定义那些富有文化象征意义的色彩,简要阐述诸如古人的色彩观、古代色彩命名的依据、民俗色彩观念等,借助文化语境来传达色彩的民族特性,唤起人们对色彩文化特性的感知。
色彩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语境,从视觉设计师的观点来看,将会更加关注色彩在当下的沟通设计(Communication Design)中所具有的跨越文化和地域而直接交流的功能。譬如红色,在很多国家的文化里,它的寓意为幸运、美丽;在俄语中,红色有“美丽”的意思,因此红旗也表示“美丽的旗”;红色也预示着激进和危险,与革命、生命警示性等信息密切相关。色彩经常被认定与历史、文化的制造和传播紧密相连,个人和环境也都是色彩的载体,色彩被视为一种传达的手段,色彩也成为文化自定义的一分子。
由此,我们思考在设计语境、专业分工发展变革的前提下是否可以多做些色彩设计的基础研究。我们认为,色彩设计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也包含着设计的方法研究,色彩研究甚至可以超越专业的分类和局限而达到一种更为根本和广义的研究领域。色彩研究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设计方法或具有普适性的设计工具。如在京剧表演艺术里,由于远距离表演和手、眼、身、法、步等技巧的运用,京剧色彩琳琅满目而象征性极强,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色彩结合图形、材料、声响等综合的整体传达设计。或许基础性研究工作也被看作是养鱼的工作,中国有句俗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如果鱼都没有了,渔又有何意义呢?色彩,是视觉传达的一种基本元素,认识色彩、熟悉色彩文化就好比是增加设计语言词汇量的工作,有了更加丰富的词汇,我们才能进行更深刻、更巧妙的语言表达;而从设计的本质上讲,富有生命力的色彩,其本身即是一种语言的表达。
犹记得2004年初夏,我曾和王敏老师到故宫博物院对传统色彩做实地考察,那时北京奥运视觉景观形象工作刚刚开始,色彩系统设计几乎是最早启动的工作。在实地考察和比较了不同的中国古典仪式感浓厚的色彩之后,在奥运视觉景观系统中,我们提出了运用中国文化语境“中国红”“琉璃黄”“景泰蓝”等色彩概念。对故宫的探访就是实地感知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启示我们:目前在色彩研究上的基本方法可以是面对面的色彩现实与对色彩想象的并行研究。
新鲜的色彩要亲自去感受,色彩携带着信息和历史的基因,以至用触摸的手段就可以得到色彩比较确定的信息,去想象色彩被制作时的实践氛围非常重要。强调材料的实证研究也许还有另外一个想法,就是对于色彩的研究最好要回到自然色本身。人们被人工色彩所包围,对于物的研究是通过对自然色彩的研究进而认识自然的过程。基于人造色彩所代表的人工环境的脆弱性,大自然里自然物质对人类生命和生存的牢靠感更加凸显。
我们强调与色彩的面对面—通过实物,色彩最深邃的魅力会通过实地性的色彩探察而传递给观者。在研究时将实物的本色与潘通色彩进行比照、记录、分析,我们希望可以得到色彩最恒定、最真切的印象。犹如中医的望、闻、问、切,对色彩进行把脉,针对沟通设计框架里具有的文化对象和符号进行讨论和研究,这也是本书中很多研究课题与研究对象确立的缘由。色彩携带着自然或人文的信息,并且二者相互转化,譬如,因为某种色彩来源材料的珍贵而赋予色彩独特的身份、文化象征,如从黄金到黄色。我们甄别这些美丽的色彩文化的同时,相信也是在梳理文化,了解我们从哪里走来并如何理解前人的创造。
关于色彩认识的国际性研究也是话题之一,2012年在香港举办了关于亚洲色彩研究的展览,来自马来西亚的设计师和策展人威廉· 哈尔罗德· 王(William Harald-Wong)在展览出版的场刊《亚洲色彩》前言中提到以下观点:色彩之于东西方而言是有基本分别的,有人解读英文“色彩(colour)”一词源自旧拉丁文colos,解作“表面上的覆盖物”,而专门研究色彩文化和图案文化的日本城一夫教授认为,日文里的“色(iro)”一词有传达细腻情感和引申为精神世界门槛的意思。如此寻根溯源的研究使我个人非常感兴趣。同时我在汉字的甲骨文释义里也查过,汉字的“色”本义可能是指两性欢爱,也指人的颜气,是人的气象自内而外的传达。由此看来,东方人对色彩具有人性和灵性的认识与西方认为色彩只是物质存在有着巨大的区别。
作为基础的材料可以生发出跨越专业的设计方法,我们之前为北京奥运进行的视觉景观设计研究中也有类似的经验。色彩往往与色彩所附着的材料密切相关,自然包括了形状等因素。与我们一起进行研究的法国吕迪· 鲍尔(Rudie Baure)教授在广泛研究了中国式色彩之后,对丝绸所代表的色彩及其肌理非常感兴趣。在一起共同的工作中,我们细致观察了丝绸千变万化而又微妙至极的色彩流动并以摄影的手法对此进行了记录,奥运色彩与色彩图形几乎呼之欲出了,尽管最终这个方案由于多种原因没有被采用,但对北京奥运视觉景观中色彩的3D使用产生了概念上的影响。所以在此类型课程中我们有意识地强调了色彩图形的研究提炼,色彩可以被认为是沟通设计框架的主角而进行叙事。我们在“无印良品”从环境、产品、包装到标签的深红色系列应用中也可以看到色彩对品牌理念的叙事。
广义的传统文化研究表现为:我们领略并发现了色彩的历史之美、故事之美和体验之美,以发现自然或考察物件来甄别色彩,鲜活而富有情趣,这也体现出中国人对色彩的敏锐和通灵,也浸润着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本书对传统色彩审美的探索和研发创新并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在和未来。将色彩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探索民族文化精髓,凸显民族文化精神,给予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的灵感和丰富给养,成为深化设计语言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而从设计的角度看,我们其实是把这些色彩资源推向一个新的领域,使之在新设计、新生活中焕发更加耀眼的光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