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523642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感动教育 点燃心灵》是作者在美国、日本、欧洲30多年教学研究基础上完成的,认为一切源于对教育的热爱,呼吁教师从自身出发反思教学中存在的类似问题,唤起教师对于“教书”和“育人”特别是“育人”的重视,给无数高校教师敲响警钟。书中没有干巴巴地说教,而是通过实例层层展开,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反思和感悟。
内容简介
《感动教育 点燃心灵》不同于以往的“学习靠学生主动,老师只是引导”的教学观点,是基于作者30多年在美国、日本、欧州教学的经验和研究,提出了”教育″这两个字是包含着”教”与″育″合起来的是教书育人,“教师不仅仅教书而已,还需要育人“,”教育需要教师主动唤醒学生对学习的热爱”等观点,呼吁用爱来感动学生,让他们重新热爱学习,这也是教师的责任。全书分为两大部分:感动教育和教学反馈。
目 录
第一章 所谓“角色训练” 1
1 制定严密的课堂规则,教学活动不限于教书 2
2 树立明确目标,掌握生存本领 5
3 “一劳永逸”空幻想,“一生安泰”南柯梦 7
4 只做出模范表率,不给出具体指令 12
第二章 动机研究上升为科学 15
1 让学生提交感想文,确认动机提升程度 16
2 抓住机会之神,印尼寻找担保人的真实故事 18
3 争取最大的可能性,两个自费留学名额 20
4 讲述逆境中奋斗历程,效果莫过于老师的真实故事 21
5 坚持到底决不放弃,反败为胜真实体验 26
6 入乡随俗友好相处,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28
第三章 原则至上 31
1 遇事决不歪曲原则,早稻田大学的课堂实践 32
2 遇到麻烦真诚面对,坚持原则决不退缩 37
3 对于过失不可视而不见,对于学生不能放任自流 40
第四章 讲述老师与学生的“真实故事” 43
1 插入自我介绍,改变课堂氛围 44
2 讲述真实故事,引发课堂“爆炸效果” 48
3 加强师生互动,捕捉爆发瞬间 54
4 感动引发心底共鸣,“真实故事”显现威力 57
5 建立良性循环,唤醒学生的学习干劲 61
第五章 挫折是飞跃的前兆 67
1 失败是成功之母,挫折后重新振作 68
2 成为让人产生共鸣的人,信赖的力量可以转变学生 72
第六章 至少要有决不放弃的精神 79
1 超越困难的最佳方法,明确自己的终极目标 80
2 首先要倾听自己的心声,并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 86
3 感动相互交织,唤醒沉睡的内在动力 90
第七章 等待,观察,做出选择 95
1 无须设定正确答案,一切跟从本心指引 96
2 教育方法,挑战新的目标 108
3 找到人生目标,点燃心灵火炬 112
4 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公,谱写精彩诗篇 118
第八章 让失败者也能成功的9种方法 121
1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欲望 123
2 变被动为主动,180度方向转换 124
3 一旦确定目标,虽不情愿,也能提升动力 126
4 今日胜过昨日,不许得过且过 127
5 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登台亮相 130
6 深入调查研究,开辟全新领域 133
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断激发和提升兴趣 135
8 变难事为趣事,提升学习欲望 139
9 培养自觉意识,客观审视自己 141
第九章 震撼心灵的感悟 145
1 激励早稻田大学学生的方法论 146
2 陈文权教育法:传递能量,光照世界 155
3 带来人生变化的一门课程 161
4 穿越阻碍:在Soetanto教授的指导下,我变了 169
5 Soetanto效果所造就的新的自我:激活人的强大潜力的教育 181
6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朽木不可雕也”的大内章子成长为大学教员 191
第十章 感动与爱心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209
1 “教学神人”陈文权 210
2 我的小故事 216
后记 从“利己”到“利他”,致力于他人实现 236
1 制定严密的课堂规则,教学活动不限于教书 2
2 树立明确目标,掌握生存本领 5
3 “一劳永逸”空幻想,“一生安泰”南柯梦 7
4 只做出模范表率,不给出具体指令 12
第二章 动机研究上升为科学 15
1 让学生提交感想文,确认动机提升程度 16
2 抓住机会之神,印尼寻找担保人的真实故事 18
3 争取最大的可能性,两个自费留学名额 20
4 讲述逆境中奋斗历程,效果莫过于老师的真实故事 21
5 坚持到底决不放弃,反败为胜真实体验 26
6 入乡随俗友好相处,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28
第三章 原则至上 31
1 遇事决不歪曲原则,早稻田大学的课堂实践 32
2 遇到麻烦真诚面对,坚持原则决不退缩 37
3 对于过失不可视而不见,对于学生不能放任自流 40
第四章 讲述老师与学生的“真实故事” 43
1 插入自我介绍,改变课堂氛围 44
2 讲述真实故事,引发课堂“爆炸效果” 48
3 加强师生互动,捕捉爆发瞬间 54
4 感动引发心底共鸣,“真实故事”显现威力 57
5 建立良性循环,唤醒学生的学习干劲 61
第五章 挫折是飞跃的前兆 67
1 失败是成功之母,挫折后重新振作 68
2 成为让人产生共鸣的人,信赖的力量可以转变学生 72
第六章 至少要有决不放弃的精神 79
1 超越困难的最佳方法,明确自己的终极目标 80
2 首先要倾听自己的心声,并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 86
3 感动相互交织,唤醒沉睡的内在动力 90
第七章 等待,观察,做出选择 95
1 无须设定正确答案,一切跟从本心指引 96
2 教育方法,挑战新的目标 108
3 找到人生目标,点燃心灵火炬 112
4 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公,谱写精彩诗篇 118
第八章 让失败者也能成功的9种方法 121
1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欲望 123
2 变被动为主动,180度方向转换 124
3 一旦确定目标,虽不情愿,也能提升动力 126
4 今日胜过昨日,不许得过且过 127
5 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登台亮相 130
6 深入调查研究,开辟全新领域 133
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断激发和提升兴趣 135
8 变难事为趣事,提升学习欲望 139
9 培养自觉意识,客观审视自己 141
第九章 震撼心灵的感悟 145
1 激励早稻田大学学生的方法论 146
2 陈文权教育法:传递能量,光照世界 155
3 带来人生变化的一门课程 161
4 穿越阻碍:在Soetanto教授的指导下,我变了 169
5 Soetanto效果所造就的新的自我:激活人的强大潜力的教育 181
6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朽木不可雕也”的大内章子成长为大学教员 191
第十章 感动与爱心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209
1 “教学神人”陈文权 210
2 我的小故事 216
后记 从“利己”到“利他”,致力于他人实现 236
前 言
我的中文名叫陈文权(外文名Ken Soetanto),目前是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的教授,兼任日本临床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1951 年,我出生于印尼第二大城市泗水市,是第二代华人。1974 年辗转来到日本求学,先在关西国际学友会(现大阪日语教育中心)学习日语及高考课程。1977 年考入日本东京农工大学,攻读电子技术,在此一直读完硕士。之后,我考入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攻读医疗工学博士,并取得博士学位。当时我很希望到日本的大学里就职,继续从事研究工作。但由于我是外国人,毕业时已30 多岁,光凭一个博士称号根本找不到工作。于是我又考入日本的东北大学(当年鲁迅先生在此就读医学),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但遗憾的是,即使取得两个博士学位,我在日本仍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日本就职无望后,我果断决定自费去美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会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于是美国超声波医疗诊断装置领域的泰斗教授立刻介绍我到美国的大学里任教。我在德雷塞尔大学和托马斯杰斐逊医科大学当上研究助理教授,还荣获美国国家卫生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th,NIH)100 万美元的研究经费,过着舒服的学者生活。
“要不要回日本的大学教书?”我接到这样的电话邀请时,心情十分复杂。尽管求职时日本曾将我拒之门外,但我内心还是渴望回到培养我的日本继续从事科学研究。我眼前浮现出曾给予我关照的恩师和友人的面孔。1993 年,我谢绝了美国大学再次聘请我当教授的邀请,重返日本,到新开设的私立桐荫横滨大学(当时叫桐荫学院横滨大学)任教。在这里我一手创办了日本尖端医用工学中心,开设了日本最早的医用工学专业,并荣获文部省15 亿日元高新技术研究中心专项经费。正是在此任教期间,我确立了独特的“陈文权教育法”。
总结在桐荫横滨大学的10 年教学经验,我有幸在中国出版了第一本书《宽厚与大爱——点石成金的陈文权教育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000 年,我获得日本东京理科大学的药学博士学位;2003 年,又获得日本早稻田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这样,我一共在日本取得了跨越文理的四个博士学位。
1999 年至2000 年,我有幸被日本政府任命为经济产业省产业构造审议会21 世纪经济产业政策讨论委员会委员,参与了其新世纪文教改革等活动。
从2003 年起,我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执教。目前的研究课题是运用“陈文权教育法”,把学习动机的培养与脑科学及理工学结合起来,科学解析动机形成过程。
大家对大学教授或者教师总体是什么样的印象呢?
您是不是认为教师对学生采取高压手段,喋喋不休爱讲漂亮话,对自己要求却相对宽松,如每年都使用同一本教案,内容雷同?
在我看来,这样因循守旧的教师毫无责任心,对工作缺乏热情。
不错,大学是研究机构,教授是研究人员。他们理所当然需要搞课题研究,撰写并发表论文。可是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教师还远远没有履行其职责。
大学还是教育机构。教师的另一个使命是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向学生们讲授。学生和其父母兄长给大学缴纳高额学费,我想没有哪位学生和其父母兄长缴纳学费是为了支援教授的研究活动。
教授作为研究人员,追求最新研究成果,向社会提供学术成果无可非议;而教授指导学生学习、做学问,使他们走上做学问的道路也是责无旁贷。
可是这是相当困难的事情,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
可大学生们现状如何呢?
我所执教的早稻田大学是日本最好的私立大学之一。不管哪个系录取分数线都极高,考进来的学生无疑是出类拔萃的……各位是不是也这样认为?那么,什么样的课程最受大学生的欢迎呢?是不是钻研最新学术研究课题的严厉教授的课?不是。新学期伊始,校园的课外活动小组就向新生兜售“特快列车里程碑”,他们把只要出勤就可拿学分的课程编成专辑,堂而皇之劝新生选修这些所谓“轻松拿学分”的课程。
那些争先恐后选修“轻松拿学分”课程的大学生,在我看来已经失去了前进目标,实在可怜。
每家公司都差不多,对工作充满干劲的人大约占20%,对工作毫无热情的人大约也占20%,其余60% 的人处于居中位置。早稻田大学也大致有20% 的学生干劲十足,精力旺盛。
因为入学考试太难,不少学生确信考上早稻田大学就已经实现了人生目标。校园充斥着毫无奋斗目标,得过且过的学生。这就是我的真实感受。
大学里到底还有没有努力奋进的教师和学生呢?
我绝不认为做学问是轻松愉快的事。尽管我教学严格出了名,我的课仍然很受学生欢迎。
如果学生上课,只是为了点个名拿学分,就算凑够了学分,也只不过是学费的合计,并不等于掌握了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毕业后,恐怕头脑里什么也没留下。如果容忍这样的情形,我认为当教师的未免太虚伪。
我以前执教的大学,学生的高考录取分数根本不能与早稻田大学相提并论。当时有同事和长辈好意提醒我:“反正这些学生听不懂大学课程,让他们混四年好了。”但是,我不能违背良心照同事所说的那么做。相反,我对学生格外严格。结果怎样?
这些被其他老师称为一事无成的学生,找工作时却备受青睐。甚至在世俗眼里低分低能的学生,在我的研究室里,也成长为医疗工学领域专家,取得数项超声波造影剂的专利。
我在书中阐述我当时创立的独特的教育方法,在日本、欧洲和我的出生地印度尼西亚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甚至在中国都成为热门话题。
这种方法是发挥本人潜力和特长的方法。为了社会的发展,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和特长非常重要。这种方法不仅限于学生,只要是稍有进取心的人,都能取得良好效果。
1951 年,我出生于印尼第二大城市泗水市,是第二代华人。1974 年辗转来到日本求学,先在关西国际学友会(现大阪日语教育中心)学习日语及高考课程。1977 年考入日本东京农工大学,攻读电子技术,在此一直读完硕士。之后,我考入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攻读医疗工学博士,并取得博士学位。当时我很希望到日本的大学里就职,继续从事研究工作。但由于我是外国人,毕业时已30 多岁,光凭一个博士称号根本找不到工作。于是我又考入日本的东北大学(当年鲁迅先生在此就读医学),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但遗憾的是,即使取得两个博士学位,我在日本仍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日本就职无望后,我果断决定自费去美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会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于是美国超声波医疗诊断装置领域的泰斗教授立刻介绍我到美国的大学里任教。我在德雷塞尔大学和托马斯杰斐逊医科大学当上研究助理教授,还荣获美国国家卫生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th,NIH)100 万美元的研究经费,过着舒服的学者生活。
“要不要回日本的大学教书?”我接到这样的电话邀请时,心情十分复杂。尽管求职时日本曾将我拒之门外,但我内心还是渴望回到培养我的日本继续从事科学研究。我眼前浮现出曾给予我关照的恩师和友人的面孔。1993 年,我谢绝了美国大学再次聘请我当教授的邀请,重返日本,到新开设的私立桐荫横滨大学(当时叫桐荫学院横滨大学)任教。在这里我一手创办了日本尖端医用工学中心,开设了日本最早的医用工学专业,并荣获文部省15 亿日元高新技术研究中心专项经费。正是在此任教期间,我确立了独特的“陈文权教育法”。
总结在桐荫横滨大学的10 年教学经验,我有幸在中国出版了第一本书《宽厚与大爱——点石成金的陈文权教育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000 年,我获得日本东京理科大学的药学博士学位;2003 年,又获得日本早稻田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这样,我一共在日本取得了跨越文理的四个博士学位。
1999 年至2000 年,我有幸被日本政府任命为经济产业省产业构造审议会21 世纪经济产业政策讨论委员会委员,参与了其新世纪文教改革等活动。
从2003 年起,我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执教。目前的研究课题是运用“陈文权教育法”,把学习动机的培养与脑科学及理工学结合起来,科学解析动机形成过程。
大家对大学教授或者教师总体是什么样的印象呢?
您是不是认为教师对学生采取高压手段,喋喋不休爱讲漂亮话,对自己要求却相对宽松,如每年都使用同一本教案,内容雷同?
在我看来,这样因循守旧的教师毫无责任心,对工作缺乏热情。
不错,大学是研究机构,教授是研究人员。他们理所当然需要搞课题研究,撰写并发表论文。可是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教师还远远没有履行其职责。
大学还是教育机构。教师的另一个使命是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向学生们讲授。学生和其父母兄长给大学缴纳高额学费,我想没有哪位学生和其父母兄长缴纳学费是为了支援教授的研究活动。
教授作为研究人员,追求最新研究成果,向社会提供学术成果无可非议;而教授指导学生学习、做学问,使他们走上做学问的道路也是责无旁贷。
可是这是相当困难的事情,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
可大学生们现状如何呢?
我所执教的早稻田大学是日本最好的私立大学之一。不管哪个系录取分数线都极高,考进来的学生无疑是出类拔萃的……各位是不是也这样认为?那么,什么样的课程最受大学生的欢迎呢?是不是钻研最新学术研究课题的严厉教授的课?不是。新学期伊始,校园的课外活动小组就向新生兜售“特快列车里程碑”,他们把只要出勤就可拿学分的课程编成专辑,堂而皇之劝新生选修这些所谓“轻松拿学分”的课程。
那些争先恐后选修“轻松拿学分”课程的大学生,在我看来已经失去了前进目标,实在可怜。
每家公司都差不多,对工作充满干劲的人大约占20%,对工作毫无热情的人大约也占20%,其余60% 的人处于居中位置。早稻田大学也大致有20% 的学生干劲十足,精力旺盛。
因为入学考试太难,不少学生确信考上早稻田大学就已经实现了人生目标。校园充斥着毫无奋斗目标,得过且过的学生。这就是我的真实感受。
大学里到底还有没有努力奋进的教师和学生呢?
我绝不认为做学问是轻松愉快的事。尽管我教学严格出了名,我的课仍然很受学生欢迎。
如果学生上课,只是为了点个名拿学分,就算凑够了学分,也只不过是学费的合计,并不等于掌握了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毕业后,恐怕头脑里什么也没留下。如果容忍这样的情形,我认为当教师的未免太虚伪。
我以前执教的大学,学生的高考录取分数根本不能与早稻田大学相提并论。当时有同事和长辈好意提醒我:“反正这些学生听不懂大学课程,让他们混四年好了。”但是,我不能违背良心照同事所说的那么做。相反,我对学生格外严格。结果怎样?
这些被其他老师称为一事无成的学生,找工作时却备受青睐。甚至在世俗眼里低分低能的学生,在我的研究室里,也成长为医疗工学领域专家,取得数项超声波造影剂的专利。
我在书中阐述我当时创立的独特的教育方法,在日本、欧洲和我的出生地印度尼西亚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甚至在中国都成为热门话题。
这种方法是发挥本人潜力和特长的方法。为了社会的发展,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和特长非常重要。这种方法不仅限于学生,只要是稍有进取心的人,都能取得良好效果。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