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6183512
本文集收录了何士光先生目前创作的小说、散文及相关论著,是对何士光先生创作一个比较全面的整理,充分反映了何士光先生的创作轨迹及思想变革历程。
集 《梨花屯客店一夜》短篇小说集
本集收录了何士光先生创作的短篇小说共28篇,包括曾在20世纪80年代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乡场上》《种包谷的老人》《远行》等。作者有二十多年的偏远乡村生活经历,其时每以油灯下的枯夜写作,努力寻找心灵和生命的依附,用史笔诗心记录梨花屯乡场深刻而细微的变化,相信太阳依然会升起,但凝望大地,眼中仍有无法排遣的忧郁。
第二集 《青砖的楼房》中篇小说集
本集收录了何士光先生创作的中篇小说,共5篇,包括《草青青》《青砖的楼房》《蒿里行》《薤露行》《苦寒行》。“二青”分别写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生活赐予却已无法触摸的爱情,有隐而难言的告白,这些都被放大在一个巨大的时代大幕之上。“三行”则以汉乐府为题,化用其意,为几类时代人物谱写挽歌。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悲凉深沉。
第三集 《某城纪事》长篇小说
本集收录何士光先生的长篇小说《某城纪事》。在包产到户政策正式执行之前,贵州偏远农村已有包产到户的实际试点,在其时的大背景下,对知识青年下乡这一题材进行铺展,所涉知识青年、官员、农民等人物各有其强烈的时代印迹,有变革中的单纯和矛盾,织成了一幅关涉知识青年命运的世相图。全书基调弥漫忧伤,阳光耀眼,远处却有雾岚浮动,让人觉着如水凉意。
第四集 《田野·瓦檐和雨》 散文集
本集为何士光先生的散文集,共27篇,是生活中俯拾的点滴、思考和远行。《城市与孩子》,在城市里寻找惬意的食品,那或者就是一块烧饼;想看看这个世界,那或者就是一条街道,这是具体、真诚的生活。《我和女儿》写出了父亲粗心而深深的爱,对于一个城市的印象,不过是一个永远逝去的、寒冷而黑暗的夜晚,一个和女儿一起走的夜晚。这看似散乱的收集中,隐隐有了对于人生和生命的再认识,开启了作者后期写作对人本来状态的追问。
第五集 《烦恼与菩提》 系列散文
在何士光看来,小说的空间承载他要表现的思想和语言似乎有些捉襟见肘。上世纪90年代末期写作的一书,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这本书以散文笔法更好地表达了其在小说中没能表现出的思想,但却始终没有脱离其小说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和终极关怀。“你在痛苦的时候,就不会问什么叫快乐……”那么快乐在哪里呢?“若是心里有一个依靠,即使是身居陋巷,一箪食,一壶水,人便不解其忧,也不解其乐;若是心里没有一个依靠,纵然是置身在高楼大厦之中,有说不尽的荣华富贵,一颗心也还是落不下来,难免心猿意马,不知如何是好”。
第六集 《今生:经受与寻找》纪实散文
《今生·经受与寻找》这本纪实散文,是何士光的思索集成,是从宗教角度对生命意义的不断追问和寻找。“你活着,一生一世,跟随在人们的身后寻寻觅觅,拾掇起来自己的点点滴滴,到了后来,对于这个世界和生命,就终也得为自己做出一个回答,替自己拿定一个主意;如其不然,平日里我们说活着或者不活,乃至于该怎样活着,主张亲近什么或者远离什么,又会有什么终的依据呢?你终又能拿什么作为背景和尺度,来权衡和判断你的人生一世的意义呢?”
第七集 《今生:吾谁与归》 纪实散文
《今生:吾谁与归》是何士光沉寂多年后的一部自传体纪实散文。作者多年精研佛法和道义,对生命有了大彻大悟的理解,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厚积薄发,写成了这部感悟生命、诠释生活的自传体纪实散文。书中不再囿于讲述有头有尾的故事和告诉读者文本以内的东西,而是注重于心灵的修习和探索。通过对琐细的生活和平凡的日子的探索,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的关怀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何士光对生活的发掘,具有一定的深度。他逼着我们不得不去理解和思考隐藏在事件里的深刻意义。
——蹇先艾(五四运动以来于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卓越的短篇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
这位从边远一隅偏僻之乡步入文坛的作家,长期置身在山野乡民中,亲身经历过新旧交替时期,凭着他那敏感的心灵,清高的气质,挚爱的人道精神,终于用充满抒情和地方色彩的笔调,记录下了他所经历的人生和时代,发出了新时代关于人性、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呼唤,而这时代的人性的呼唤,却又带着作者深深的个性的印记。
——徐兆淮 丁帆(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上世纪80年代,以何士光老师为代表的贵州作家群崛起,他们敏锐、有力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如果我们在文学中寻找改革浪潮的记忆,可能我们首先想起的就是何士光老师的《乡场上》。
——李敬泽(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原《人民文学》杂志主编)
何士光在文坛或者文化界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他在文坛的高度,而是他用自身的实践和选择,提供了另外一种路径和可能。不管是纯文学厚度,还是跨文化研究的心得,还是精神世界的自我诠释和解构,还是小说到散文甚至“去文体”的述说。
——《贵州日报》
我们所看见的景象,始终只是我们的心灵所照见的景象。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是一个世界,我们便都留在自己的世界里,在说到另一个人的世界的时候,往往就只是以己度人而已。这么说来,其实我们都是井底之蛙,把自己感知到的一点点东西,当成全部的真理。我们总是相信自己的感受和经验,相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总是固执己见,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天经地义,嘲笑一切我们不知道和不明白的事情。我们就已经有了既定的思路和见解,我们会被我们的知识和见解所蒙蔽,我们很难不照老办法去寻找,一旦找不到,便会认为这栋东西是没有的。如果有人要换一种方法去寻找,我们就会认为是荒唐可笑的。
世界是因果的,因果是相应的。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又生果,果又生因,无始无终,无穷无尽。人世间的因果当然也是这样。当我们看不透事物的因果的时候,才敷衍了事把一切归结为偶然性,或者随机性。如果只以一生一世的情形来考察,这因果好像有些杂乱无章,但如果人的因果不止一生一世,而还有前生后世,事情就不一样了。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当我们来到这人世上的时候,便已经不是空无所有。灵魂会流转,成为我们的预审据来的根柢,成为一个人的初的内因和早的依据。这样一来,我们的心里,便不仅贮存着今生今世所积留起来的信息,而且还贮存这往生往世里积留下来的信息,今生今世所具有的天分和气质也好,还有这个人今生今世的吉凶和祸福也好,便都不再是没有由来的事情,而是是出有因的了。我们尽管新换了一副躯体,但还是携带着往日的信息。你欠着别人的还依然欠着别人,别人欠你的也依旧欠着你。这与生俱来的程序,便成为我们今生今世的根据,我们往后所遭遇的一切,就终都得围绕在这个根据之上,然后再表现为念头,支配着我们的行迹。作为一个核心,它藏得这样深,这样隐蔽,就让我们自己捕捉不到,也为我们的逻辑分析所不能及。以至于这念头显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就仿佛神差鬼使似的,让我们在差之毫厘的时候,结果也失之千里。
一个人的智慧的程度,就和其心灵的沉静和宽阔的程度成正比,而和这个人的贪嗔痴慢疑的程度成反比。
——《第五集:烦恼与菩提》
用尽量简单的衣食,来维系你的生命;用对佛法和道义的信仰和修习,来支撑你的人生;用努力的工作和了却因果,来经受你的生活。我们对我们的生活形态的把握,就将取决于我们对我们的生命状态的把握。
——《第六集:今生:经受与寻找》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