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282117
序例
七方
十剂
五味宜忌
五味偏胜
标本阴阳
升降浮沉
四时用药例
五脏五味补泻
六腑五脏用药气味补泻
相反诸药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百病主治药
诸风
伤寒热病
湿
火热
诸气
脾胃
呕吐
泄泻
痢
脚气
胀满
齿出血
咳嗽
虚损
健忘
诸汗
惊悸
不眠
消渴
瘀血
心腹痛
腰痛
痛风
眩晕
头痛
面
眼目
耳
鼻
口舌
咽喉
牙齿
须发
跌仆折伤
胎前
产后
水部
雨水
夏冰
甘露
热汤
盐胆水
腊雪
火部
艾火
火针
炭火
桑柴火
芦火、竹火
灯火
土部
蚯蚓泥
白瓷器
古砖
石碱
墨
锻灶灰
金石部
青琅玕
珊瑚
丹砂
雄黄
雌黄
石胆
石膏
食盐
朴硝
蓬砂
麦饭石
石硫黄
矾石
方解石
石钟乳
石灰
磁石
凝水石
五色石脂
玄精石
石炭
草部
甘草
黄耆
人参
沙参
荠苨
桔梗
长松
黄精
萎蕤
知母
赤箭、天麻
巴戟天
术
狗脊
马勃
远志
肉苁蓉
淫羊藿
仙茅
玄参
地榆
丹参
紫草
白头翁
白及
黄连
三七
胡黄连
黄芩
秦艽
柴胡
前胡
防风
白鲜皮
独活
石蒜
升麻
苦参
玄胡索
贝母
山慈姑
龙胆
白茅
细辛
芒
水仙
杜衡
缩砂密
当归
木香
白前
白薇
芎
芍药
徐长卿
荜茇
藁本
白芷
蛇床
牡丹
荆三棱
木贼
高良姜
大蓟、小蓟
益智子
豆蔻
补骨脂
姜黄
郁金
藿香
莎草、香附子
兰草
薰草、零陵香
薄荷
苦荞
香薷
泽兰
假苏
菊
艾
茵陈蒿
青蒿
夏枯草
茺蔚
红蓝花
恶实
刘寄奴草
旋覆花
鸡冠
续断
苎麻
天名精
芦根
灯芯草
麻黄
地黄
紫菀
麦门冬
龙葵
萱草
败酱
迎春花
款冬花
地肤
决明
瞿麦
车前
连翘
虎杖
蒺藜
谷精草
大黄
大戟
甘遂
蓖麻
常山、蜀漆
附子
半夏
曼陀罗花
羊踯躅
海芋
芫花
菟丝子
五味子
覆盆子
牵牛子
营实、墙蘼
栝楼
葛
天门冬
百部
女萎
何首乌
白敛
白英
防己
月季花
羊桃
木莲
泽泻
羊蹄
忍冬
龙舌草
莼
菖蒲
海带
石斛
骨碎补
石胡荽
牛膝
青黛
石蕊
贯众
肉豆蔻
苏
蓬莪术
水苏
积雪草
漏卢
马兰
青葙
葫芦巴
蠡实
酸浆
王不留行
箬
甘蕉
鳢肠
蛇含
蓝
葵
海金沙
紫花地丁
云实
茹
谷部
胡麻
大麻
雀麦
稻
小麦
薏苡仁
罂子粟
赤小豆
醋
玉蜀黍
籼
酒
蚕豆
荞麦
绿豆
豌豆
豆腐
大豆
蒸饼
菜部
芥
芜菁
莱菔
韭
生姜
葱
蘩缕
苋
胡萝卜
蒲公英
莴苣
蕨
薯蓣
莳萝
百合
冬瓜
苜蓿
壶卢
茄
竹笋
翘摇
胡瓜
芋
蕺
薤
芸薹
丝瓜
木耳
葫
草石蚕
果部
杏
梅
桃
梨
山楂
橘
柚
枣
栗
杨梅
柿
银杏
榛
荔枝
龙眼
安石榴
槟榔
椰子
橄榄
胡椒
无花果
吴茱萸
葡萄
猕猴桃
芰实
芡实
莲藕
樱桃
枇杷
胡桃
秦椒
柰
茗
西瓜
木瓜
木部
柏
松
桂
丁香
安息香
辛夷
龙脑香
杜仲
苏合香
椿樗
桐
樟脑
皂荚
柳
黄杨木
槐
白杨
郁李
合欢
巴豆
桑
卮子
金樱子
相思子
棕榈
茯苓
酸枣
枸杞、地骨皮
冬青
厚朴
女贞
楝
榆
楠
杉
枳
芦荟
木槿
沉香
五加
琥珀
牡荆
紫荆
檀香
大风子
樟
竹
雷丸
虫部
蚕
蝎
芫青
蜗牛
蟾蜍
蚱蝉
木虻
蚯蚓
鳞部
鲮鲤
鳟鱼
鲫鱼
白花蛇
鲈鱼
蛤蚧
鲤鱼
鳜鱼
比目鱼
鳝鱼
虾
介部
魁蛤
鳖
牡蛎
蚌
珍珠
蟹
石决明
蛤蜊
海蛤
车渠
田螺
贝子
车螯
禽部
鹅
雁
雉
鸡
鸽
伏翼
寒号虫
兽部
豕
狗
羊
牛
马
象
阿胶
牛黄
犀
熊
鹿
麋
麝
狐
兔
鼠
猬
人部
爪甲
牙齿
乳汁
《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本草学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药学及博物学巨典。它集中国古代医学所取得的成就为一体,同时广泛涉及相关的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领域,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巨著,曾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2011年5月,《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这部皇皇巨著的作者李时珍是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出身医生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名医。李时珍天资聪颖,自幼熟读儒家经典,14岁时考中秀才。后来受父亲影响,便逐渐放弃科举考试,一心随父学医。李时珍白天跟父亲行医治病,晚上,在油灯下熟读《内经》《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脉经》等古典医学著作。
多年的临床实践使李时珍懂得,做一名医生,不仅要懂医理也要懂药理。如果把药物的形态和性能搞错了,就会闹出人命。他在阅读《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仔细阅读了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著的《本草经集注》、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衍义》等。在阅读中发现了前人本草著作中的诸多错误,于是立志重新编撰一部本草著作。为写成这部书,他穷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历时30年,几易其稿,终于完成《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成书后四百多年来成为医家、读书人必修之圣典,成为普通百姓养生的医药宝库。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高度评价了李时珍在医学史上的丰功伟绩:“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书中对药物的分类改变了此前本草学著作中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五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六部。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明显含有生物进化的思想,受到达尔文的高度重视。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
《本草纲目》广泛涉及医学、药物学、生物学、矿物学、化学、环境与生物、遗传与变异等诸多科学领域。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本书以金陵古本为蓝本,本着取古人之要义、为现代人所实用的原则,删繁就简,精选精校,辑录精华,保留了至今常见常用的本草,及切实有效的复方,原汁原味再现天下第一药典之精华,指导今人认识本草。编者仿金陵版古图风格,精心绘制了数百幅彩图,再现了四百多种药材的植物形态,读者可按图索骥,准确辨识。同时,还用图片的形式清晰明了地诠释了原著中的一些中医用药理论,帮助毫无中医基础的读者轻松读懂《本草纲目》。本书不仅是家庭常备药典,更是传统中医药研究爱好者的典藏之选。
十剂
〔徐之才曰〕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种,是药之大体,而《本经》不言,后人未述。凡用药者,审而详之,则靡所遗失矣。
【宣剂】
〔之才曰〕宜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属是也。
〔杲曰〕外感六淫之邪,欲传入里,三阴实而不受,逆于胸中,天分气分窒塞不通,而或哕或呕,所谓壅也。三阴者,脾也。故必破气药,如姜、橘、藿香、半夏之类,泻其壅塞。
〔完素曰〕郁而不散为壅,必宣以散之,如痞满不通之类是矣。攻其里,则宣者上也,泄者下也。涌剂则瓜蒂、栀子之属是矣。发汗通表亦同。
〔好古曰〕《经》有五郁: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皆宣也。
〔时珍曰〕壅者,塞也;宣者,布也,散也。郁塞之病,不升不降,传化失常。或郁久生病,或病久生郁。必药以宣布敷散之,如承流宣化之意,不独涌越为宣也。是以气郁有余,则香附、抚芎之属以开之,不足则补中益气以运之。火郁微则山栀、青黛以散之,甚则升阳解肌以发之。湿郁微则苍术、白芷之属以燥之,甚则风药以胜之。痰郁微则南星、橘皮之属以化之,甚则瓜蒂、藜芦之属以涌之。血郁微则桃仁、红花以行之,甚则或吐或利以逐之。食郁微则山楂、神麹以消之,甚则上涌下利以去之,皆宣剂也。
【重剂】
〔之才曰〕重可去怯,磁石、铁粉之属是也。
〔从正曰〕重者,镇缒之谓也。怯则气浮,如丧神守,而惊悸气上,朱砂、水银、沉香、黄丹、寒水石之伦,皆体重也。久病咳嗽,涎潮于上,形羸不可攻者,以此缒之。《经》云重者因而减之,贵其渐也。
〔时珍曰〕重剂凡四:有惊则气乱,而魂气飞扬,如丧神守者;有怒则气逆,而肝火激烈,病狂善怒者,并铁粉、雄黄之类以平其肝。有神不守舍,而多惊健忘、迷惑不宁者,宜朱砂、紫石英之类以镇其心。有恐则气下,精志失守而畏,如人将捕者,宜磁石、沉香之类以安其肾。大抵重剂压浮火而坠痰涎,不独治怯也。故诸风掉眩及惊痫痰喘之病,吐逆不止及反胃之病,皆浮火痰涎为害,俱宜重剂以坠之。
【轻剂】
〔之才曰〕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
〔从正曰〕风寒之邪,始客皮肤,头痛身热,宜解其表,《内经》所谓轻而扬之也。痈疮疥痤,俱宜解表,汗以泄之,毒以熏之,皆轻剂也。凡熏洗蒸炙,熨烙刺砭,导引按摩,皆汗法也。
〔时珍曰〕当作轻可去闭。有表闭、里闭、上闭、下闭。表闭者,风寒伤营,腠理闭密,阳气怫郁,不能外出,而为发热、恶寒、头痛、脊强诸病,宜轻扬之剂发其汗,而表自解也。里闭者,火热郁抑,津液不行,皮肤干闭,而为肌热、烦热、头痛、目肿、昏瞀、疮疡诸病,宜轻扬之剂以解其肌,而火自散也。上闭有二:一则外寒内热,上焦气闭,发为咽喉闭痛之证,宜辛凉之剂以扬散之,则闭自开;一则饮食寒冷,抑遏阳气在下,发为胸膈痞满闭塞之证,宜扬其清而抑其浊,则痞自泰也。下闭亦有二:有阳气陷下,发为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行之证,但升其阳而大便自顺,所谓下者举之也;有燥热伤肺,金气郁,窍闭于上,而膀胱闭于下,为小便不利之证,以升麻之类探而吐之,上窍通而小便自利矣,所谓病在下取之上也。
【滑剂】
〔之才曰〕滑可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
〔完素曰〕涩则气着,必滑剂以利之。滑能养窍,故润利也。
〔从正曰〕大便燥结,宜麻仁、郁李之类;小便淋沥,宜葵子、滑石之类。前后不通,两阴俱闭也,名曰三焦约。约者,束也。宜先以滑剂润养其燥,然后攻之。
〔时珍曰〕着者,有形之邪,留着于经络脏腑之间也,便尿浊带、痰涎、胞胎、痈肿之类是矣。皆宜滑药以引去其留着之物。此与木通、猪苓通以去滞相类而不同。木通、猪苓,淡泄之物,去湿热无形之邪;葵子、榆皮,甘滑之类,去湿热有形之邪。故彼曰滞,此曰着也。大便涩者,菠薐、牵牛之属;小便涩者,车前、榆皮之属;精窍涩者,黄檗、葵花之属;胞胎涩者,黄葵子、王不留行之属;引痰涎自小便去者,则半夏、茯苓之属;引疮毒自小便去者,则五叶藤、萱草根之属,皆滑剂也。
【补剂】
〔之才曰〕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
〔杲曰〕人参甘温,能补气虚;羊肉甘热,能补血虚。羊肉补形,人参补气,凡气味与二药同者皆是也。
〔从正曰〕五脏各有补泻,五味各补其脏,有表虚、里虚、上虚、下虚、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五谷、五菜、五果、五肉,皆补养之物也。
〔时珍曰〕《经》云:不足者补之。又云:虚则补其母。生姜之辛补肝,炒盐之咸补心,甘草之甘补脾,五味子之酸补肺,黄檗之苦补肾。又如茯神之补心气,生地黄之补心血;人参之补脾气,白芍药之补脾血;黄芪之补肺气,阿胶之补肺血;杜仲之补肾气,熟地黄之补肾血;芎之补肝气,当归之补肝血之类,皆补剂。
【湿剂】
〔之才曰〕湿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
〔完素曰〕津耗为枯。五脏痿弱,荣卫涸流,必湿剂以润之。
〔从正曰〕湿者,润湿也。虽与滑类,少有不同。《经》云辛以润之,辛能走气、能化液故也。盐消味虽咸,属真阴之水,诚濡枯之上药也。人有枯涸皴揭之病,非独金化,盖有火以乘之,故非湿剂不能愈。
〔好古曰〕有减气而枯,有减血而枯。
〔时珍曰〕湿剂当作润剂。枯者燥也。阳明燥金之化,秋令也,风热怫甚,则血液枯涸而为燥病。上燥则渴,下燥则结,筋燥则强,皮燥则揭,肉燥则裂,骨燥则枯,肺燥则痿,肾燥则消。凡麻仁、阿胶膏润之属,皆润剂也。养血则当归、地黄之属;生津则麦门冬、栝楼根之属;益精则苁蓉、枸杞之属。
【通剂】
〔之才曰〕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属是也。
〔从正曰〕通者,流通也。前后不得溲便,宜木通、海金沙、琥珀、大黄之属通之。痹痛郁滞,经隧不利,亦宜通之。
〔时珍曰〕滞,留滞也。湿热之邪留于气分,而为痛痹癃闭者,宜淡味之药上助肺气下降,通其小便,而泄气中之滞,木通、猪苓之类是也。湿热之邪留于血分,而为痹痛肿注、二便不通者,宜苦寒之药下引,通其前后,而泄血中之滞,防己之类是也。《经》曰味薄者通,故淡味之药谓之通剂。
【泄剂】
〔之才曰〕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
〔杲曰〕葶苈苦寒,气味俱厚,不减大黄,能泄肺中之闭,又泄大肠。大黄走而不守,能泄血闭肠胃渣秽之物。一泄气闭利小便,一泄血闭利大便。凡与二药同者皆然。
〔从正曰〕实则泻之。诸痛为实,痛随利减。芒硝、大黄、牵牛、甘遂、巴豆之属,皆泻剂也。其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
〔时珍曰〕去闭当作去实。《经》云实者泻之,实则泻其子是矣。五脏五味皆有泻,不独葶苈、大黄也。肝实泻以芍药之酸,心实泻以甘草之甘,脾实泻以黄连之苦,肺实泻以石膏之辛,肾实泻以泽泻之咸,是矣。
【涩剂】
〔之才曰〕涩可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
〔完素曰〕滑则气脱,如开肠洞泄,便溺遗失之类,必涩剂以收敛之。
〔从正曰〕寝汗不禁,涩以麻黄根、防风;滑泄不已,涩以豆蔻、枯矾、木贼、罂粟壳;喘嗽上奔,涩以乌梅、诃子。凡酸味同乎涩者,收敛之义也。
〔时珍曰〕脱者,气脱也,血脱也,精脱也,神脱也。脱则散而不收,故用酸涩温平之药,以敛其耗散。汗出亡阳,精滑不禁,泄痢不止,大便不固,小便自遗,久嗽亡津,皆气脱也。下血不已,崩中暴下,诸大亡血,皆血脱也。牡蛎、龙骨、海螵蛸、五倍子、五味子、乌梅、榴皮、诃黎勒、罂粟壳、莲房、棕灰、赤石脂、麻黄根之类,皆涩药也。气脱兼以气药,血脱兼以血药及兼气药,气者血之帅也。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此神脱也,非涩药所能收也。
【燥剂】
〔之才曰〕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
〔完素曰〕湿气淫胜,肿满脾湿,必燥剂以除之,桑皮之属。湿胜于上,以苦吐之,以淡渗之是也。
〔从正曰〕积寒久冷,吐利腥秽,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此大寒之病,宜姜、附、胡椒辈以燥之。若病湿气,则白术、陈皮、木香、苍术之属除之,亦燥剂也。而黄连、黄檗、栀子、大黄,其味皆苦,苦属火,皆能燥湿,此《内经》之本旨也,岂独姜、附之俦为燥剂乎。
〔好古曰〕湿有在上、在中、在下、在经、在皮、在里。
〔时珍曰〕湿有外感,有内伤。外感之湿,雨露岚雾地气水湿,袭于皮肉筋骨经络之间;内伤之湿,生于水饮酒食及脾弱肾强,固不可一例言也。故风药可以胜湿,燥药可以除湿,淡药可以渗湿,泄小便可以引湿,利大便可以逐湿,吐痰涎可以祛湿。湿而有热,苦寒之剂燥之;湿而有寒,辛热之剂燥之,不独桑皮、小豆为燥剂也。湿去则燥,故谓之燥。
〔刘完素曰〕制方之体,欲成七方十剂之用者,必本于气味也。寒、热、温、凉,四气生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成乎地。是以有形为味,无形为气。气为阳,味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气化则精生,味化则形长。故地产养形,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天产养精,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各随五脏之病证,而施药性之品味。故方有七,剂有十。方不七,不足以尽方之变;剂不十,不足以尽剂之用。方不对证,非方也;剂不蠲疾,非剂也。此乃太古先师,设绳墨而取曲直;叔世方士,乃出规矩以为方圆。夫物各有性,制而用之,变而通之,施于品剂,其功用岂有穷哉。如是有因其性而为用者,有因其所胜而为制者,有气同则相求者,有气相克则相制者,有气有余而补不足者,有气相感则以意使者,有质同而性异者,有名异而实同者。故蛇之性上窜而引药,蝉之性外脱而退翳,虻饮血而用以治血,鼠善穿而用以治漏,所谓因其性而为用者如此。弩牙速产,以机发而不括也;杵糠下噎,以杵筑下也,所谓因其用而为使者如此。浮萍不沉水,可以胜酒;独活不摇风,可以治风,所谓因其所胜而为制也如此。麻,木谷而治风;豆,水谷而治水,所谓气相同则相求者如此。牛土畜,乳可以止渴疾;豕水畜,心可以镇恍惚,所谓因其气相克则相制也如此。熊肉振羸,兔肝明视,所谓因其气有余补不足也如此。鲤之治水,鹜之利水,所谓因其气相感则以意使者如此。蜜成于蜂,蜜温而蜂寒;油生于麻,麻温而油寒,兹同质而异性也。蘼芜生于芎,蓬蘽生于覆盆,兹名异而实同者也。所以如此之类,不可胜举。故天地赋形,不离阴阳,形色自然,皆有法象。毛羽之类,生于阳而属于阴;鳞介之类,生于阴而属于阳。空青法木,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云母法金,色白而主肺;磁石法水,色黑而主肾;黄石脂法土,色黄而主脾。故触类而长之,莫不有自然之理也。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不然,则如无目夜游,无足登涉,动致颠殒,而欲愈疾者,未之有也。
五味宜忌
〔岐伯曰〕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味各有所利,四时五脏,病随所宜也。又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骨气以精,长有天命。又曰: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二气常存(春食凉,夏食寒,以养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阴)。
【五欲】
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此五味合五脏之气也。
【五宜】
青色宜酸,肝病宜食麻、犬、李、韭。赤色宜苦,心病宜食麦、羊、杏、薤。黄色宜甘,脾病宜食粳、牛、枣、葵。白色宜辛,肺病宜食黄黍、鸡、桃、葱。黑色宜咸,肾病宜食大豆黄卷、猪、栗、藿。
【五禁】
肝病禁辛,宜食甘:粳、牛、枣、葵。心病禁咸,宜食酸:麻、犬、李、韭。脾病禁酸,宜食咸:大豆、豕、栗、藿。肺病禁苦,宜食:麦、羊、杏、薤。肾病禁甘,宜食辛:黄黍、鸡、桃、葱。
〔思邈曰〕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夏宜省苦增辛以养肺,秋宜省辛增酸以养肝,冬宜省咸增苦以养心,四季宜省甘增咸以养肾。
〔时珍曰〕五欲者,五味入胃,喜归本脏,有余之病,宜本味以通之。五禁者,五脏不足之病,畏其所胜,而宜其所不胜也。
【五走】
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多食令人癃。酸气涩收,胞得酸而缩卷,故水道不通也。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多食令人变呕。苦入下脘,三焦皆闭,故变呕也。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多食令人心。甘气柔润,胃柔则缓,缓则虫动,故心也。辛走气,气病毋多食辛,多食令人洞心。辛走上焦,与气俱行,久留心下,故洞心也。咸走血,血病毋多食咸,多食令人渴。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汁注之,故咽路焦而舌本干。
【五伤】
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血,甘胜咸。
【五过】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肉胝而唇揭。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皮槁而毛拔。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平,骨痛而发落。味过于辛,筋脉沮绝,精神乃失,筋急而爪枯。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脉凝涩而变色。
〔时珍曰〕五走五伤者,本脏之味自伤也,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也。五过者,本脏之味伐其所胜也,即脏气偏胜也。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