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1254453
“我离世后,这本书才能正式出版!”叱咤风云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为什么这样一再叮嘱?她所说的这本自传,又有何特别之处?
《撒切尔夫人传:赢得大满贯》作为撒切尔夫人鸿篇传记的**卷,有着传主首肯的**权威和引人入胜的大量细节,披露了一位影响世界的首相非凡的成长经历和步入权力**的整个过程。
享誉英国的查尔斯·莫尔是撒切尔夫人生前**授权的本人传记作家,获得阅读撒切尔夫人私人信件和官方密件的特权,并密集地采访了传主本人和她的家庭成员及同事幕僚。双方还约定,撒切尔夫人本人不许阅读手稿,不能对书中的言辞施加任何控制。因此,这本传记的观点有着出版史上罕见的客观、全面和公正性。
本传记彰显了撒切尔夫人的卓越之处,也揭示了她偶尔的脆弱;她以强硬干练的风格为人称道,又以一位英伦淑女的优雅品味,给男性主导的政界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她每天都要为整个国家谋篇布局,也要操心子女的教育问题。她的欲望,她的信仰,她的政治手腕,她对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态度以及在英国政坛冉冉上升并得以生存的策略,都在这本传记中一一呈现。由此,我们得以走进撒切尔夫人的内心世界,感受铁娘子光芒四射的传奇一生。
本书在英国出版后,立即引发轰动,荣获英国“政治类图书大奖”(PoliticalBooksAwards),是名副其实的传记杰作!
本书是撒切尔夫人生前*授权的个人传记,要求她离世后才能公开出版。作者查尔斯·莫尔是英国著名的政治专栏作家,他在20世纪80年代亲历了撒切尔夫人的*和第二届政府任期。被撒切尔夫人钦定为其传记作家后,莫尔获得了特权,得以研究玛格丽特·撒切尔的私人和官方文件,同时还密集采访了她及其家庭成员。撒切尔夫人的诸多前同事和密友们向他展示了之前从未公开过的文件、日记和书信。
《撒切尔夫人传:赢得大满贯》是查尔斯·莫尔关于撒切尔夫人独家授权传记的第三卷(1982-1984年)。本书在英国出版后,立即引发轰动,荣获英国“政治类图书大奖”(Political Books Awards),是名副其实的传记杰作。
致谢/007
1.开明的帝国主义者“我是这个国家的领导人,现在我还没有打定主意”/001
2.激进的性格”人民若能自由选择,便会选择自由”/018
3.压倒性胜利“我住在唐宁街10号一所大房子里,要在那儿住挺长时间”/039
4.职位任命“将政府关心的事物和观点写进政治教科书”/059
5.里根欺骗了她“玛格丽特,假如我在你那里,我进门前会把帽子先丢进门”/096
6.内部的敌人“要说什么人获胜了,那就是留在岗位上干活的矿工”/125
7.世纪大销售“告诉锡德”/170
8.苏联领导人光临奇尔特恩“天哪,干嘛不挑个年轻的俄国人!”/207
9.武器和女人“陛下,你信赖密特朗还是撒切尔夫人?”/235
10.爱尔兰协议,布莱顿爆炸案“他们打算不让我见到这天的阳光”/279
注释/322
大事年表/388
献给
凯特、威尔和汉娜
他们还太年轻,没有经历过本书讲述的事件
缅怀
经历过本书所述全部事件的W. F. 迪兹
我的灵魂无所畏惧,
任凭世界风狂雨暴,也休想让我战栗。
——埃米莉·勃朗特
前言
玛格丽特·撒切尔的生活往往让哲学家感到困惑。在这部传记的开篇我就评论说,她让苏格拉底的学说无所适从。苏格拉底有句格言:“未经考验的生活不值得过。”但这话对她并不适用。她还证明弗朗西斯·培根的话有误。培根有句名言:“只有经过曲折的台阶,才能登上宏伟的高处。”她开始攀登的起点远低于她的前任,却是沿一条几乎笔直的路径攀向顶峰。尽管在形势紧迫时她本可以采用比较巧妙的迂回路径,但她总是勇往直前。沿螺旋楼梯攀登的人看不到自己要走向哪里;但这个一路向顶点奋进的女人在途中和终点始终能看清自己的目标。鞭策她努力向上的动力是强烈的个人抱负加上对自由国家的坚定信念,尤其是对自己国家潜力的信心。她在顶峰驻足的时间足够长,让她有机会努力让国家释放出潜力,实现了国家的大多数愿景。
撒切尔夫人连续任英国首相达十一年半之久,在普选时代,这是个独一无二的纪录。本书第三和第四卷的叙述涵盖了她登上权力顶峰后的年代,从1982年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的余波,到她1983年在大选中获胜,直到她1987年第三次竞选连任获胜。因此,本书与这部授权传记的第一卷(《撒切尔夫人传:我是牌中大王》、第二卷《撒切尔夫人传:铁娘子时代》)有着强烈的反差。第一、二卷是在撒切尔夫人2013年逝世后不久出版的,书中讲述了英格兰中部一个杂货商的女儿独立奋斗,终于成为保守党第一位女领导人,四年后,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书中叙述了她一路冲破种种险阻而上,与众多男人设置在她途中的极大困难做斗争,与政治对手做斗争,与困扰祖国的经济问题做斗争。第三、四卷则表现她在权力顶峰的表现——她的卓越表现也许超过了和平时期的所有前任,在世界舞台上,她比温斯顿·丘吉尔爵士以外的所有英国首相更加声名显赫。
读者也许会想,第三、四卷的故事性可能不及第一、二卷生动,因为这时没有早期那种令人惊心动魄的不确定性,而是踏着全球声望的红地毯堂皇稳步。假如有这种想法,就等于将过去发生的事件套入一种井然的秩序,但当时的事件并不具有这种秩序,至少在事件参与者眼中并无秩序可言。当初,谁也不知道撒切尔夫人会以保守党领袖的身份在竞选中赢得三次连任。1983年,西方很少有人听说过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名字,更没有几个人想象过,首先尝试拉苏联摆脱孤立处境的人竟是这位铁娘子。1984年3月,谁也没想到,这个月发端的煤矿工人大罢工会持续整整一年,到头来竟然让英国政治中有组织的工会力量彻底崩溃。1984年12月初,任何人做梦都不会想到,萨默塞特郡一个生产直升机小公司的事竟然在几个星期中败坏了她的名声,迫使她考虑辞职。四平八稳的状况既不符合撒切尔夫人本人的性格,也不是她那个时代的特征。就在这个时期,爱尔兰共和军于1984年在布莱顿市发动恐怖爆炸袭击,撒切尔夫人险些在袭击中丧生。
假如没有写这本书,我也不会深刻理解到,在那些岁月中人们感觉撒切尔夫人的地位多么不稳固——她自己尤其有这种感觉。她1983年以压倒性多数赢得大选,没出几个月她便意识到,她的许多高级同僚并不支持她竞选下一届首相任期。在煤矿工人大罢工过程中,有几个节点她似乎很可能会败退。在诸如出售英国利兰汽车公司、制裁南非、英国加入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等几个重要事件中,她在内阁同僚中受到孤立,处境险恶。尽管民意调查显示她会以压倒性多数获胜,但她不时有相反的感觉,深信自己会在1987年的大选中败北。本书中一个极为重要主题是她与罗纳德·里根总统的亲密友谊,但两人的友谊在几个严峻时刻曾遭遇挫折。美国入侵格林纳达后,她感觉里根背叛了自己对他的信任。在1986年的雷克雅未克峰会上,里根试图与戈尔巴乔夫讨论销毁全部核武器,她一时觉得,自由世界的事业有可能迷失了方向。
查尔斯·莫尔关于玛格丽特·撒切尔的独家授权传记,有着毋庸讳言的*权威和引人入胜的大量细节,披露了这位传奇首相的早年生活,以及入驻权力核心的整个过程,其中许多内容之前从未公开过。
在本书成书过程中,莫尔获得了特权,得以研究玛格丽特·撒切尔的私人和官方文件,同时还密集地采访了她及其家庭成员。撒切尔夫人的诸多前同事和密友们向他展示了之前从未公开过的文件、日记和书信,并且在获知本书将在她去世后才可以公开出版的消息后直言不讳、坦诚相告。书中诸多精彩华章中,格外不同寻常的是她与其姐姐穆雷尔之间的通信,将之前一直隐藏着的早年生活公诸于众:她与自己父母的关系;她对衣服的情有独钟;她早年的浪漫情史;她对丹尼斯·撒切尔的*印象;他们的求爱过程以及婚姻等,诸多细节都在书中一一呈现。
查尔斯·莫尔明确表示出对这一工作的热衷,但是也决非毫无批判之词。他在书中彰显了撒切尔夫人的卓越之处,同时也揭示了她那易怒的暴脾气;她超乎寻常的精力和偶尔令人惊讶的脆弱;诸如此类的描述都比之前的传记更令人信服。随着玛格丽特·撒切尔的离去并成为一名历史人物,莫尔在本书中着实显示出可贵的公正性,是*名副其实的传记杰作。
1.
开明的帝国主义者
“我是这个伟大国家的领导人,现在我还没有打定主意”
1982年10月,玛格丽特·撒切尔成为西方国家资深的民选领导人。她担任首相领导英国已经三年零五个月,超过了当时所有西方主要大国领导人持续在位的时间。此后,她继续保持这个职位达八年之久,直到1990年11月才辞职下野。撒切尔1979年5月就任首相后,罗纳德·里根继吉米·卡特之后就任了美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在竞选中击败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出任法国总统。赫尔穆特·施密特自从1974年起一直担任西德总理,但他在1982年10月1日西德联邦议会的不信任案投票通过后辞职,起初未经选举便接任总理者是基督教民主联盟成员赫尔穆特·科尔1。因而,在区区三年多时间中,撒切尔夫人便从初涉国际政治的新手跃升为资深女政治家。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获胜后,她在国际上享有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转变发生得迅速而富有戏剧性。诚然,她并不是个特别在意重要日子和周年纪念的人,但她无疑意识到了自己得到的新地位,并为此感到欣然。她感到自己的信念得到了证明,觉得更加有资格阐述自己的信念,并向全世界输出自己的信念。
1982年6月14日,在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胜利后不到十天,撒切尔夫人便在纽约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阐述她的“自由与正义的和平”原则,反对“不计代价的和平”。①
她无畏地将核威慑描述为“极其宝贵的成就”,认为正是基于这一成就,全球和平才成为可能。②10月8日她在保守党大会上的发言中明确表示,自由与正义不仅是东西方分野的根本,更是一种动态力量,但它受到“寻求奴役全世界的邪恶政治制度”的反对。她声称,共产党人曾企图粉碎波兰的团结工会,因为苏联人“明白,自由的开端便是共产主义终结的先兆”。③她预言说,世界各地都在走向自由。在英国国内,保守党执政后,37万户居民购买了地方当局营造的廉租公房(“在英国历史上,没有那个词语比‘永久产权业主’更让人自豪了”)。撒切尔夫人回顾其政府的私有化举措时称:“在迫使社会主义从各领域退却方面,我们比以往任何一届保守党政府取得的成就都大。”④总之,她抱定同样的决心在国内外各条战线上奋斗,而且正在赢得所有斗争。
撒切尔夫人对待各部大臣的态度表现出自己崭露头角的优势。一位官员亲历了1982年夏季的事件:
在内阁中,撒切尔夫人似乎拥有绝对权威,她的态度就像女校长对付固执己见的教员。威廉·怀特劳1身材高大,眉毛粗重上扬,在内阁中是个缓和角色。但彼得·卡灵顿当时已经辞职,撒切尔的其他男性同僚……似乎拿不准如何才能既表示不赞成她的意见,又不至于激起她的指责。有人曾说,她给人的印象仿佛是“大家的母亲,而且脾气恶劣”。“谁授权撰写这份备忘录的?”在我最初参加的一次内阁会议上,她怒气冲冲扬起一份文件追问道。最后,坐在她斜对面的威尔士事务大臣小心翼翼地朝内阁大臣(罗伯特·阿姆斯特朗2)扬了一下脑袋,说:“首相,是我。”停顿片刻后,又说:“不过我得到了财政大臣的批准。”杰弗里·豪1低头研究文件,并未开口。“还得到了外交大臣的批准。”弗朗西斯·皮姆2也沉默不语。撒切尔夫人说:“这份备忘录绝对不该印发。”⑤
威吓同僚是撒切尔夫人的一贯作风。过去她缺乏经验,加上自己的政治地位处于劣势,这种作风曾有所克制。如今,她的克制放松了。一位名叫古多尔的官员评论说,自己地位相对卑微,不像其他政界同僚那么讨厌当时的状况:“她对大臣们常出言不逊(尤其对杰弗里·豪日益表现出无礼),发生争论时,她的口吻总是尖酸刻薄。不过,在我记忆中,她从来没有对下级官员表现出粗鲁态度。”⑥他这样描绘撒切尔夫人:
虽然撒切尔夫人在会议桌旁和会后非正式交谈中态度同样咄咄逼人,然而,她在其他方面表现出的个性却截然不同。她在会议桌旁重申自己观点时,脸上挂着冷笑,口吻中带着说教腔调,着实让人讨厌。在非正式交谈中,她会摘下讨厌的面具,微笑变得正常,露出女人的柔情本色,人们便可以跟她在友好气氛中讨论,甚至可以跟她开开善意的玩笑。但是,要想提出与她相左的看法,仍然极其难以找到切入点。⑦
在撒切尔夫人的工作作风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决不轻易提供“切入点”。她态度激进,严格抵制官僚做派和拖拉作风,假如她让那些有反对意见的人轻松,自己就无法保持强有力的势头。虽然她的工作作风通常能激发强烈的忠诚度,并赢得自己团队的崇敬,但也容易在内阁同僚中积蓄起怨恨,甚至让政治盟友产生怨恨。不过,在1982年末,这种情况似乎无关紧要。撒切尔夫人利用自己新获得的地位对人们进行说教,并且占了上风。
保守党批评家常常对撒切尔夫人提出一种指责,称她根本就不是个真正的保守党人。“湿派”1及其报界同盟往往把她描绘为“19世纪的自由主义者”——空谈自由市场经济的人,希望抹杀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只关心资产负债表上冷冰冰的数字。但这根本不符合事实。撒切尔夫人是个保守党政治家,她的确特别执着于某些经济信念,比方说,她认为通胀是“金钱的弊病”,但她的信念并非源自经济学说,而是源自历史观,不过她的历史观比较浪漫,不具有严格的意义。更明确地说,她是个活生生的英国人,不像批评家指责的那么刻板而教条。撒切尔主义比较接近一种对前途的展望,而不是一种教条。撒切尔夫人的头脑中有一幅自己祖国的画卷,它承袭着昔日的辉煌,强有力地投射向未来。这是复兴而不是革命,不过复兴有时也需要采取革命手段。早在撒切尔夫人还是达特福德选区年轻的候选人时,在她最初提出的政治主张中,这个展望就已经存在,但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获胜后,这个展望变得更加明晰了。
1982年7月,撒切尔夫人发表了一个演讲,题为“世界变革中的女人”。她说,在首相别墅的墨水台上有个拉丁文座右铭,她从中获得了灵感。这个座右铭翻译如下:
坚守古已有之的方法,
洞悉正确可靠的道路,
稳步踏上顺畅的坦途。⑧
撒切尔夫人10月份在保守党大会上说,尽管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并不能复兴英国人的爱国主义,但证明了爱国主义“其实绝对没有失去”。⑨谈到刚刚参加过战斗的年轻将士,她说:“如果把他们称作明天的一代,那么英国丝毫不必为未来的岁月担忧。”⑩1982年底,南非作家劳伦斯·范·德·鲍斯特爵士1为即将在1983年3月播出的一个电视节目做采访。撒切尔夫人带他参观唐宁街10号。撒切尔夫人受到范·德·鲍斯特恭维,不由放松了警惕,透露说,在选择画作和摆设方面,影响她的是对英国至高无上观念的认同感。她指着曾属于第一代克莱芙男爵的中国风格齐本德尔式餐桌、小皮特2用过的书桌,还有纳尔逊和威灵顿的画像。(她说:“我……经常想到他,因为牺牲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将士让我非常难过……威灵顿当年走在‘滑铁卢’战场上,眼前的景象让他极度悲伤。”)
11
她向客人展示自己的银餐具,这些餐具出自她家乡格兰瑟姆镇附近的贝尔顿宅邸,是“我很要好的一位朋友布朗洛勋爵”出借的。餐具原来的主人是他的祖先,曾任议会下院的议长。她为了表现自己的科学知识背景,在小餐厅布置了“一个小小的科学画廊”,安置汉弗莱·戴维3、约瑟夫·普利斯特里4和格兰瑟姆镇最著名的儿子艾萨克·牛顿的画像或半身塑像。电力生产的先驱迈克尔·法拉第的半身塑像太沉重,只好安置在楼下。在内阁会议室,她说自己坐的是“温斯顿5的椅子”。
采访拍摄以唐宁街首相官邸的摆设为背景,范·德·鲍斯特诱导她进入角色。“假如能重回历史,你愿意做一名圆颅党人6,还是骑士7?”他问道。“啊,这种念头在我脑子里丝毫也没出现过。”撒切尔夫人常受到指责,说她是个清教徒,“……我倒愿意做一名保皇党骑士”。
12
1她回忆起战争时期她父亲任格兰瑟姆镇镇长时遭遇的“水坝破坏分子”,沉思着说:“和平时期的战斗比战争时期的战斗更难打。”她说,在和平时期,“问题是如何在自己内心中创造挑战”。她接着说,“自由社会的价值观”源自宗教,而不是国家。她引用自己最喜爱的赞美诗《我宣誓向祖国效忠》,其中“无数忠魂”这个字眼表现出个人必须接受挑战,因为“你的信仰是比个人更伟大的存在”。
在未经播出的完整视频记录中,就英语国家的自由和法律,撒切尔夫人对自己的信念做了更加充分的发挥。她回顾起对印度强烈着迷的童年时代,回忆起自己渴望在印度从事行政工作的愿望。她说,英国在那里的记录受到种族歧视的玷污,但“我们仍然传授过正确的东西,也坚持过正确的东西”。按她所说18世纪发生过一桩著名的诉讼案件(1772年萨默塞特与斯图尔特争讼案),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曼斯菲尔德勋爵在审理中“宣判释放有色人种”,从而标志着奴隶制的终结。大英帝国的象征是“清廉的法律、清廉的军队、清廉的公务员”。布莱克斯通和科克曾指出,习惯法“比国王更伟大”。“他们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敢于对国王说:‘不。这不是国王授予的……这是上帝赋予的权利,你无权剥夺。’”美国宪法(她称作“绝妙的文件”)也源自同样的精神。她稍有点不情愿地承认说,文明多半来自欧洲大陆,“然而法律却出自我们。这大概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欧洲大陆外的岛国,因此稍有些差异,我们的发展也略有不同”。
碍于人们对女性的传统态度,撒切尔夫人从来没有单独进过酒吧,但她向范·德·鲍斯特断言说,“假如你在国家危机时期走进一家酒吧,你听到讨论中人人挂在嘴边的话大概是:‘我们是个自由的国家。’”她一口咬定说,这种自由对苏联暴政压迫下的人民是一座灯塔。她看过英国广播公司采访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节目,觉得那属于“我在电视上看过的最动人的经历……他两眼闪烁出真诚和信念”。她相信,苏联持不同政见者们是在对她讲话:“(让你们的价值观)保持生机吧。捍卫它。将来有一天,我们希望拥有你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她说,苏联共产主义“将会终结……苏联的许多宗教潮流在涌动,其存在不会永远遭到否定”。
13
看过完整视频记录后,对撒切尔夫人的历史观持批评态度的人难免要嘲笑她,因为她的说法中糅合了开明帝国主义与索尔兹伯里勋爵的保守主义的残忍心态。(她说:“我常常回顾他的作品。”)这种批评家可以用讽刺漫画,把她画成保守的樱草花联盟分子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是英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政治组织。在这幅想象的漫画中,她会在“帝国与自由”的横幅下游行。批评家还会在她追求事实严谨准确的态度中找漏洞,会嘲笑她学生时期崇尚昔日伟人与伟大思想的浪漫想法。但是,对这类批评家,她有自己的回答。1982年11月,她在伦敦市长举行的宴会上说,那是20世纪70年代一帮妄自菲薄者的残余,“他们诋毁我们的往昔,破坏我们的当今,对我们的未来丧失信心”。
14
她因为“在客厅中夸夸其谈做预言”而饱受诟病。但她说:“我并不后悔。那些预言可以拯救许多金融活动免遭灭顶,也可以防止许多国家陷入危机。”
15
她保持着自己的天真态度,那些说法也许经不起历史的考验,某些人听起来或许稍感困窘,但无论如何并非空洞无物,也不具有功利性质。那是信念的激情宣言,表达得比任何时候都明晰。
定期对撒切尔夫人作电视采访的所有主持人中,布赖恩·沃尔登2对她的思路体会得最真切。沃尔登听首相说要在第二年举行下次大选,正考虑在1983年6月前宣布参选。1983年1月,在直播采访中,他问撒切尔夫人竞选活动的前景定位,请她用一个简短的说法归纳自己的信条。听了她的回答,他说,照我看她提出的其实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观”。
16
撒切尔夫人连忙抓住这个字眼:“说得一点都不错。完全是这样。正是那些价值观让我们国家变得强盛,不仅让我国在国际上强盛,而且让这个国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她对那个时期作了解释,称“我们的人民变得富有后,便自发地惠及他国人民,并不是国家强制他们这么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