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871764
2.结合当下艺术设计教育,提出实用的艺术设计技巧、专业建议及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3.指出艺术设计的发展策略和发展方向,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从业者及爱好者必备参考书。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七章,从回顾艺术教育历史到探索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再到展望艺术设计教育的角度解读艺术设计教育。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孕育、萌发、发展、成熟起来的。要想全面、深入、客观地认识、研究中国今日的艺术设计教育,就必须从追溯、梳理它的发展历程着手,从历史发展的动态角度去把握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规律,以作为今后发展艺术设计教育的借鉴;而要认识艺术设计教育漫长的孕育与发展过程,必须首先对以上这些同质异构的概念进行深入的梳理。
第一章 探寻艺术设计的发展与诞生
第一节 中国艺术设计观念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西方艺术设计观念的历史发展
一、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
二、工业革命时期
第三节 艺术设计的诞生
一、威廉·莫里斯和手工艺运动
二、泽姆佩尔和他的实践美学
三、艺术设计中的功能主义
第四节 艺术设计的内涵
一、艺术设计的本质和特征
二、艺术设计的方法与原则
第二章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史
第一节 中国传统艺术设计概论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与艺术设计教育的蓬勃发展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与艺术设计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工业设计教育的崛起
第三节 从工艺美术教育到艺术设计教育的探索与改革
一、国外艺术设计教育经验的引进与借鉴
二、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一体化的尝试
第四节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进程
一、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中篇:探索与创新当代艺术教育
第一章 解析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特点及特色
第一节 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建设
一、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第二节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
一、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
二、艺术设计专业教材建设
第三节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明确课程结构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二、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第四节 强化艺术设计教育特色 创新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模式
一、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化艺术素质教育
二、更新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手段
第一节 艺术设计教育数据库建设
一、建立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特色数据库的可行性
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特色数据库的构建原则
三、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特色数据库结构设计
四、数据库管理系统
第二节 艺术设计教学资源库建设
一、艺术设计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二、高职艺术设计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实践
第三节 艺术设计数字化资源库建设
一、艺术设计专业的数字化教学
二、艺术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开发
第四节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一、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
三、艺术设计专业“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的思考
第五节 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思维课程体系构建
一、国内外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二、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思维课程体系
第三章 重视艺术设计的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
第一节 我国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想
一、校企合作,人才共育
二、以技能大赛为主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第二节 高职当代艺术设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工作室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二、“工作室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三、“工作室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
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第三节 高职当代艺术设计“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与目标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创新
一、课程建设的方针策略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下篇:发展与弘扬我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
第一章 发展与弘扬艺术设计教育的整体思路
第一节 以发展经济、服务消费为艺术设计的重要任务
第二节 以形成民族、地域、个性风格为艺术设计的追求目标
第三节 创意和创新是艺术设计的本质特征
第四节 跨学科、超学科是艺术设计的文化特点
第五节 设计教育是培育艺术设计主体的主渠道
第二章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
第一节 影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几个方面
一、设计教育的国内环境
二、设计教育的国际环境
第二节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教育体系
一、树立艺术设计教育的科学发展观
二、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的意义和原则
三、我国设计教育的中长期战略规划
第三节 艺术设计教学层面的策略
一、保证学生品质的方针策略
二、师资建设的方针策略
三、教学保障的方针策略
第四节 从本国实情出发发展艺术设计教育
一、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教育
二、构建符合中国实情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第五节 国际化视野下艺术设计教育的比较
一、美国设计教育现状概要
二、欧洲艺术设计教育现状概要
三、中外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差异
参考文献
艺术设计涵盖的每个具体专业都对应着国民经济庞大的产业系统,艺术设计在现代产品制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城乡规划建设中的地位无可替代,对于综合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它的起源,在我国已有八千年的历史。陶艺的发展,体现了艺术设计在陶器制作中的重要作用。
1952年,在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发现了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氏族村落遗址。其中有方形或圆形的半地穴房屋四五十座。房屋群的中心是一间很大的长方形的屋子,看似一个公共活动的场所。居住区的外围,用一条沟隔围着。这里有6座烧制陶器的窑,可见当时制陶工艺已相当发达。不同用途的器皿是用不同的原料制作的,例如煮饭用的是耐火的粗砂陶,盛水用的是细泥陶,汲水用的则是一种较坚硬的陶。这时已经出现了彩陶,并绘有鱼纹和人面纹装饰。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它是用手捏制的。当时的人们凭着灵巧的双手和熟练的技巧,能够制作出圆而工整的各种造型。
半坡彩陶的装饰纹样是从写实向抽象的过渡,这里明显地带有图腾的含义。图腾原为印第安语,意思是“他的家族”。他们把自然物人格化,并赋予它们一种想象的超自然力量,以求达到保护自身的作用。随着原始崇拜观念的淡化,这种标志性图案就逐渐向审美的纹样转化,写实的鱼形通过鱼体的分割和重新组合,成为抽象的几何化的纹样。
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墓葬中,发现了一件舞蹈纹彩陶盆。这个彩陶盆高14 厘米,口径29厘米,底径10厘米,卷唇平底,内壁绘有三组五人牵手舞蹈的图案。各组之间以花纹相隔,画面规整,构思精巧。舞蹈者手拉着手,面向一致,头上有辫发,体侧还有一尾状物,似乎是模拟动物的一种装饰。舞蹈者足下有四条平行的线纹,如果盆内盛上水达到这一部位,就好像这些人在河边池旁婆娑起舞,水面还会映出舞蹈者的倒影。
在产品的造型方面,彩陶已呈现出多样化的倾向。如在甘肃宁定县半山地区出土的彩陶罐,罐体近似球形,底部微向内收,形成小底。器体较矮,器腹的直径与高度相等或超过高度,小口,有颈或无颈。这种造型给人以精巧繁密、饱满凝重的感觉。在渭河流域的半坡型陶器中,有一种小口尖底形取水器,其腰部带有穿绳的耳。当空着投入水中时,取水器由于自身的重量偏于上部,能自行倾倒以便装水。当水灌满后,由于水的重量而使其重心下移,口部便向上而使取水器自动地直立起来。这种设计独具匠心,它充分利用了力学原理来开拓器物的功能,使之结构精巧,造型别致。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彩陶工艺的衰落,出现了黑陶。黑陶的制作工艺,已经由手工的泥条盘筑法改为轮制,这是工艺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它使所制器形浑圆工整,器皿的口、腹、底部都趋于正圆的形式,器胎厚薄均匀,由此也大大提高了制陶的生产力。通过陶坯中铁元素的还原,可制成硬度较高的灰陶;控制烧制末期的窑内空气和温度,可以制成黑陶。黑陶工艺具有黑、薄、光、纽四个特点。乌黑的色彩,薄薄的器壁,有光泽的表面,所以人们也称黑陶为“蛋皮陶”。
在陶器造型的演化中,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实体与空间关系的转化,以便更好发挥空间的效用。古代的木轮车是由30根木条作为轮辐的,毂是车轮中间车轴贯穿处的支承圆木。车毂是中空的,用以支承车轴和底盘,才能发挥车的功用。埏植是指和土制作陶器,有了器皿中虚空的地方,器皿才能有盛物的用途。盖房子要开出门窗,有了这些空间,才能发挥房子的功能。有与无,即实体与空间,在这里是互为作用的,即虚实互补。
青铜时代标志着采矿和冶炼金属的广泛应用。商代至周初,青铜器的制作达到了一个高峰。不仅兵器、乐器、祭祀礼器、饮宴用具,甚至连劳动工具也以青铜制成。但是,这些器具主要供贵族使用。钟鼎一类器物,需要有辉煌的色泽效果;斧斤一类工具需要坚韧,鉴燧一类用品需要光洁,因此其中铜锡的比例均不同。
青铜器的造型,一般从陶器造型演化而来。如鼎是煮肉食的器物,一般为圆体,有三足及双耳。但是,也有成方体四足的方鼎。商代早期的鼎,腹部较深,两耳直立于口缘,足成锥形。到商代晚期时,鼎的腹部最大直径下移,且足呈圆柱形。鼎不仅是实用品,也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在商代,用鼎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如天子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一或三鼎,而平民不能用。违犯规定便是“僭越”即犯罪。酒器的造型种类极多,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
早在商代,即已出现了原始瓷器。瓷器的产生是在制陶过程中,通过对原料的选择和烧制工艺的探索而实现的。陶与瓷的主要区别在于:首先,原料不同,陶器用黏土而瓷器用瓷土;其次,窑温不同,陶器较低,约为800℃,而瓷器较高,约1200℃ ;再者,物理性能不同,前者质地松脆有微孔,后者质地致密坚实,敲击有金属声。我国瓷器的发展,经历了由青瓷、白瓷、红瓷至彩瓷的不同阶段。瓷器造型反映了我国艺术设计所达到的举世称赞的高度。
宋瓷一改唐瓷圆润丰满的造型,形象简洁而优美,千百年来多为人们所赏识。器皿造型在比例和尺度上的恰当性,使人感到减一分则过短,增一分刚过长。各地名窑具有各不相同的风格特色,如定窑、景德镇窑的清秀,汝窑、耀州窑、龙泉窑的浑厚,官窑、哥窑的典雅,钧窑的绚丽,建窑的淳朴,磁州窑、吉州窑浓厚的民间色彩等等,不一而足。
就瓷器呈色原理上说,从青瓷到白瓷是一次工艺技术上的飞跃,正是在技术基础上才能取得艺术的表现力。只有在釉中使铁的含量大大减少,掌握好高温技术,而且使瓷胎中氧化钙的含量又较多时,才能生产出白瓷。白瓷的出现,为后来青花瓷、彩瓷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它打破了以往青白瓷的单色产品结构,这是工艺上对火焰的不同特性恰如其分地控制的结果。钧瓷原属青瓷系列,它的色釉呈乳浊现象,有磷酸和还原铁结合的成分。
纺织的起源在我国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发明了一种原始的纺纱工具,它的结构虽然很简单,但是工作原理却很科学,这就是纺锤。纺锤是用于纺纱加拈的工具,它可以把纱线绞合起来,从而为织造提供了有一定强度的纤维。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纺织生产已有很大的规模。当时已经出现了一种较为完备的脚踏织机,它使织布的生产率大为提高。同时,出现了纺车,使纺纱生产能力比纺锤提高了20倍左右。
到宋代,手摇纺车和脚踏三锭纺车已经不能适应纺织手工业的需要,于是出现了用水力或畜力驱动的32锭大纺车。此时,在织机方面,提花机等已趋定型化,织造三原组织:平纹、斜纹和缎纹均已具备。苏州宋锦的典雅、云锦的浓艳、金锦的富丽,使织物更加异彩纷呈。在纺织品质地和文饰色彩的创造中,充分体现了“文因质立,质资文宣”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品质相辅相成的关系。
我国的古建筑是木骨架结构的砖石建筑,而不是砖石承重墙式的结构。究其原因,并不在于资源状况或技术原因,因为世界上到处都有石头,同样到处都有树木;砖石建筑的关键是拱结构,而拱券技术的发明中国要比西方更早。木结构与石结构相比,互有优劣。但是,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约材料、劳动力和施工时间方面比石建筑要优越。中国古建筑是最节省的建筑,也是一种最经济的设计方案。
建筑的发展,在春秋至两汉时代就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筑作为“礼”的一项内容,成为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工具。从王城到宫府宅院,无论在内容、布局、外形上无一不是依据“礼制”进行安排,在构图和形式上也是以充分反映礼制精神为最高追求。“礼”与“阴阳五行”学说相关联。阴阳五行学说中,用以表意的象征主义便融入了建筑设计思想。
早在殷商时代,中国建筑的基本形制已经形成。除了采用木骨架结构以外,门堂分立也是建筑构成的一个主要特色。其目的在于产生内外之别,并由此形成一个中庭。历来所有建筑的平面布置方式,都是依照这一原则展开的。在中国建筑中,门成为建筑物的外表或代表性形式。在平面构图上,门起着统领和引导整个建筑主题的任务,就像一首乐曲的序曲和前奏。
中国古建筑形成两种不同的人工环境,一种是宅院建筑群,表现出理性而规整的布局;另一种则是与山水等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园林建筑,它的构图是自由的以巧于因借的手法来完成。不论哪一种建筑形式,布局中程序的安排都是建筑创意的核心。西方建筑着重静态的形象美的创造,而中国建筑强调人在其中运动时的视觉感受。
园林建筑在于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意境。计成举例说,园林若使环窗隐现塔影,便好似李昭道所画小幅景物;若将劈石堆成山岩,则似黄公望所画半壁山水,园林中的“房廊蜒蜿,楼阁崔巍”,会使人产生“江流天地外”之感,正合“山色有无中”之韵味。这种意境可以给人“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的审美享受。他认为,造园没有定式或死格,依具体情况“随曲合方”妙在得体。
古典园林在叠山理水中,善于利用隔、抑、曲的手法造成园景的参差错落、富于变化,形成景外有景、象外有象,给人以曲径通幽和别有洞天的感受。园林中有山必有水,通过水的流动带来勃勃生机。园中的亭台楼榭,亭台即可聚拢景色,又推出景色,一推一挽吐纳回环。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