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6915648
1)作者卡伦·霍妮是20世纪著名女性心理学家,新弗洛伊德学派的代表人物,这本书是她的成熟期代表作。
2)书中所描写的情况,大多数生活在复杂环境中的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发现内心隐藏着的孤独、不安全感、失望等的心理真相,进而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3)豆瓣9.0高分心理自助书;苏芩、武志红、张德芬等都曾受惠于此书;影响弗远无届。
4)入选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教育报、商务印书馆联合发布,倡导“为未来中国而读”的210本推荐书单。
5)读的时候你会感觉无数次躺枪,万箭穿心。却让你得以一个第三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分析自己,从而更加了解自己,逐渐摸索出如何找回内心的安宁。
6)直面内心的冲突,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当你正视自己,寻求解决的方法的时候,你就已经走向内心平和、自由的道路上。
我们内心的冲突
/前言
/简介
部分
神经症冲突及回避冲突的尝试
003 / 章 神经症冲突之苦
013 / 第二章 基本冲突
026 /第三章 亲近人
040 /第四章 对抗人
050 /第五章 疏远人
071 /第六章 理想化形象
089 /第七章 外化
104 /第八章 实现伪和谐的辅助方法
第二部分
未解决的冲突引发的后果
117 /第九章 恐惧
127 /第十章 人格衰竭
150 /第十一章 绝望
161 /第十二章 施虐倾向
184 /结论:神经症冲突的解决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序 言
|章|
神经症的文化及心理内涵/ 001
|第二章|
为何谈起“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019
|第三章|
焦虑/ 029
|第四章|
焦虑与敌意/ 049
|第五章|
神经症的基本结构/ 069
|第六章|
对爱的病态需求/ 093
|第七章|
再论对爱的病态需求特征/ 107
|第八章|
获求爱的方式及对冷落的敏感/ 127
|第九章|
性欲在爱的病态需求中的作用/ 139
|第十章 |
对权力、名望及财富的追求/ 153
|第十一章|
病态竞争/ 179
|第十二章 |
逃避竞争/ 199
|第十三章|
病态的负罪感/ 223
|第十四章|
病态受苦的含义(受虐狂问题)/ 251
|第十五章|
文化与精神症/ 273
我们内心的冲突
|前 言
此书致力于推动精神分析的发展。它是我对患者、对自己精神分析工作经验总结出的成果。这一理论的发展历时数年,至今成书,但直到在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支持下筹备一系列讲座时,我的想法才终成型。这些讲座里,围绕这一主题的技术方面,场的题目是“精神分析技术的问题”(1943)。第二系列的讲座涵盖本书指出的问题,于1944年以“人格整合”为题举行。从中节选的几个主题——“精神分析疗法中的人格整合”“孤僻的心理机制”以及“施虐倾向的含义”——我在医学院里,面向精神分析促进协会进行了宣讲。
我希望有志于完善理论、改进疗法的精神分析工作者能从本书获益。我也希望,精神分析工作者们不但会把本书呈现的想法应用于患者,还会应用于自身。精神分析学的进步离不开艰苦努力,必然需要我们自己去面对困难。如果我们固步自封,那么我们的理论必然沦为枯燥乏味的教条。
然而,我相信,任何一本书,只要不局限于纯技术问题或者抽象的精神分析理论,就还会有益于寻求自知、为自我成长不懈奋斗的人。我们大多数人,生活在这个文明的艰苦条件下,受困于本书所描述的冲突中,需要寻求一切可能的帮助。虽然严重的神经症有赖于专家妙手回春,但我仍然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就能走完漫漫心路,解开自己内心冲突的心结。
我首先要感谢我的患者们,他们与我通力合作,让我对神经症有了更准确的理解。我也要感谢我的同仁,他们对此的兴趣和理解鼓励我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这里,我不但要感谢同行中的前辈,也要感谢同行中的年轻人,他们在我们研究所接受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探讨给人启发、成果丰硕。
在精神分析学界之外,我想特别感谢三个人,他们以各自的方法支持我推进工作。阿尔文.约翰逊博士,在弗洛伊德传统分析学派是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中公认的流派时,是他给了我在新社会研究院陈述观点的机会。我更要感谢克拉拉.迈耶尔,新社会研究学院哲学与自由艺术系主任。多年来,她个人对我的研究始终兴致勃勃,鼓励我将分析工作的任何新发现拿出来探讨。此外,还有我的出版商,W. W. 诺顿先生,他提出的建议很有帮助,让我的书得到诸多完善。后,我还要对米奈特.库恩表示感谢,他帮助我更好地理清观点、组织材料,让我受益匪浅。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序 言
我写这本书,是为了准确刻画出那群隐匿于我们之中的神经症患者,刻画出实际推动他们的内心冲突,刻画出他们的焦虑、他们的痛苦,以及他们在人际交往和自我认识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在这本书中,我并不打算提及任何特殊类型的神经症,只想集中讨论在我们这一时代里,近乎所有神经症患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共同表现出的性格结构。
在书中,我将重点置于以下两点:神经症患者内心实际存在的冲突,以及他们为解决这些冲突所做的种种尝试;他们内心实际存在的焦虑,以及他们为抵御这些焦虑所建立的防御机制。我强调实际境况,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抛弃了传统的认为“神经症本质上形成于早期童年时代的经历”这一观念。但我确实又和众多精神分析作家不同,因为我并不认同要将注意力片面地集中于童年时期,也不认同将患者后来的反应看作是其幼时经历的本质性重现。我想向大家证明,患者童年时代的经历与其后来展现出的内心冲突这两者间的关系,远比一般精神分析学家所猜想的更为复杂。一般情况下,这些精神分析学家只觉得这两者间无非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但事实远不止于此。尽管童年时期的经历为神经症提供了决定性的条件,但它们不是导致出现后来种种困难的原因。
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实际的神经障碍时,便可以意识到,神经症的出现并不仅仅局限于偶然的个人经历,我们所处的特定文化环境也会促使其发生。事实上,文化环境不仅可以为个人经历增添分量和色彩,而且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们的特殊形式。举个例子,一个人的母亲无论是专横跋扈或是富有自我牺牲精神,都是其个人命运,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要想判断其母亲究竟是专横跋扈还是富有自我牺牲精神,则必须依赖特定的文化环境。同时,正是因为这些已有的文化环境,这样一次经历才会对其日后生活产生影响。
充分意识到文化环境对神经症的重要影响后,那些被弗洛伊德认定为神经症根源的生物因素及生理因素,便自然而然地退回其充当背景的次要位置上。只有在分析了大量精确的事实材料后,这些次要因素的影响才能被考虑进去。
这种思维倾向,让我对神经症中的许多基本问题作出了新的解答。尽管这些解答针对各种不同的问题,例如受虐狂、对爱病态需求的内涵、病态犯罪心理的意义等,但这些问题都基于一项共同理念,即焦虑对产生病态的性格倾向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我的许多解释都与弗洛伊德的理论截然相反,一些读者可能会问这是否还能算作是精神分析。这一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认为的精神分析中根本的东西是什么。如果你认为精神分析就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整套理论,那么,我这里所提及的一切对你而言都称不上是精神分析。但是,如果你相信精神分析的根本是某些特定的基本思路,其目的在于解析无意识过程的作用以及这一过程的表现方式,并且以心理治疗的方式使这些过程得以察觉,那么,我这里提到的就可以称之为精神分析。我认为,全然拥护弗洛伊德的理论,会使我们面临僵化的危险,即我们在神经症中只能发现那些弗洛伊德理论希望我们发现的东西。这是一种会导致精神分析停滞不前的危险。我相信对弗洛伊德伟大成就的尊敬,应该是将他所建立的基础发扬光大,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才能完善精神分析在未来的种种可能,使之不仅成为一种理论方法,更是一种治疗方式。
这一解释同时也回答了另一种可能提出的问题:我的解释是否是一种阿德勒(1)式的理论。确实,我的理论和阿德勒曾强调过的某些观点有共同之处,但就其本质而言,我的解释建立在弗洛伊德奠定的基础之上。事实上,阿德勒的理论恰好是我这一说法的例证,他证明了,如果只是从单一方向观察探索心理活动,不以弗洛伊德的基本发现为基础,那么对于富有创造性的人来说,这一过程也会变得枯燥乏味。
我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阐述我认同或不认同其他精神分析作家的观点,所以整体而言,我只有在自己的观点同弗洛伊德的产生重大分歧之处,才会加以争论辩驳。
我在这本书里提及的一切,都是在对神经症漫长的精神分析研究中所收获的成果。若是要提供我的理论所依据的材料,那可能要将若干年来我诊治的病人的详细病案都容括进书中,可本书的目的是概括性地介绍神经症所表现出的种种问题,所以,上述做法对本书而言无疑是一种累赘。然而,即便是没有这些材料,同行专家亦或是外行人都可以检验我的理论是否正确。如果碰巧他是一位细心善查的人,那就甚至可以用自己的观察与经验同我的假设相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抵制或接受、修正或坚持我所说的一切。
本书的文字通篇朴实浅显,为了保证清晰,我尽量避免讨论过多细枝末节。同时,我也会尽可能避免使用技术性术语,以免这些术语干扰清晰的思考。因此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许多读者(尤其是那些外行人)会认为神经症人格这一问题简单易懂,但这种结论是完全错误甚至危险的。我们必须要认清,所有心理问题必然都是极其复杂且微妙的,如果不愿意承认这一点,那么好还是不要读这本书,否则你会发现自己越看越糊涂,而且会因为找不到现成的套用公式而感到失望。
这本书是写给那些对此方面感兴趣的外行人看的,也是写给那些与神经症患者打交道,而对此类问题颇为熟悉的专业人员看的。这些人中不仅包括精神病专家,也包括社会工作者和教师,还包括那些已经意识到心理因素对不同文化研究的重要性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此外,我也希望神经症患者本人能从本书中学到些什么。如果神经症患者在原则上并不把心理学思想当作是一种侵犯和强加,并对此予以驳斥,那么他就可以根据自身承受的遭遇,更敏锐也更彻底地理解心理学的错综复杂,而他的这种理解能力是他那些健康的同伴们难以企及的。然而,不幸的是,了解自身处境后,并不能治愈他的疾病,因为在他读的书中,他可能更会觉得书中反映的是他人的影子,而不是他自己的。
我借此机会,对本书的编辑伊丽莎白.托德小姐表示感谢。同时,我也在书中正文部分提及了那些帮助过我的作家朋友。我想向弗洛伊德致以诚挚的感谢,因为他为我们的探索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研究工具。同时,我也要对我的患者们表示衷心感谢,因为我所得出的一切理解,都源于我们共同的合作。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