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25710
·蒋介石笔下的历史·
从“空命”到“总裁”
——蒋介石日记中的党务记事及其心境自剖(1926~1938) 王良卿/003
军统局打击汪精卫政权成立
——兼论蒋介石日记中戴笠的缥缈身影 吴淑凤/029
流产的蒋毛会晤:1942~1943年国共关系再考察 金以林/048
蒋介石与台籍人士的互动(1945~1949)
——从蒋介石日记与林献堂日记的观察 高纯淑/076
·政要笔下的历史·
《陈克文日记》中的汪兆铭与蒋中正 黄克武 赵席敻/099
从王世杰、傅秉常日记看蒋介石对战后中苏关系的态度 王文隆/159
蒋中正在1948年的处境
——以党政相关人士日记为中心的观察 刘维开/179
·军人笔下的历史·
“模范军”的实与虚
——《胡宗南日记》中的蒋介石与陆军第一军 陈佑慎/203
甲申三百年
——陈诚日记中的时局和蒋中正(1944年) 苏圣雄/236
国共内战初期的山东战场
——以蒋介石和国民党高层人士的日记为中心 汪朝光/275
·文人笔下的历史·
知识分子眼中的蒋介石与国共两党
——以《竺可桢日记》(1936~1949)为中心 皮国立/309
《雷震日记》中的蒋介石 任育德/349
·日记与民国史研究·
关于民国人物研究的几个问题
——以蒋介石生平思想研究状况为例 杨奎松/391
日记与民国史书写
——以《蒋介石日记》文本为题的分析(2006~2016) 林桶法/412
Contents/438
导 论
吕芳上
一
历史是一门需要举证的学问,坚实的论证靠的是史料,刘知几在《史通》中早就说史家须“征求异说,采摭群言”(《采撰》篇)。“若不窥别录,不讨异书,专治周孔之章句,直守迁、固之纪传,亦何能自致于此乎?”(《杂述》篇)也就是说采集材料,范围力求广泛。而另一方面更主张鉴别史料当求严格,否则“真伪不别,是非相乱”,材料多亦无用,因为有些材料如“郡国之记,谱牒之书,务欲矜其州里,夸其氏族”(《采撰》篇),有些材料如“敌国相仇,交兵结怨,载诸移檄,用可致诬”(《曲笔》篇),因此材料不能无批判地采用。广搜史料、鉴别史料,是自古迄今史学研究的不变原则。
清末民初,史学大家王国维即指出,新史料出土,会增加史学议题。当时多种史料的运用,的确一一改写或补充史学、史事的不足。毕竟时代在变,史学也跟着变化。书写工具、媒体的变化,在在改变时人对史料的观念,尤其近代回忆录、日记、口述史,乃至电子史料的推陈出新,更丰富了近代史学研究的内容。
二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无疑,人是历史的主体,人性是历史的内涵。了解活生生的“人”,才较能掌握历史的真相;愈是贴近“人性”的思考,才愈能体会历史的本质。近代历史的特色之一是资料宏富而驳杂,由当事人主导、制作而形成的资料,以回忆录、口述访问及日记最为重要,其中日记的完成最即时,描述比较能显现内在的幽微,最受史家的重视。
宋代以后,中国读书人开始有写日记的习惯,到近代更是蔚然成风。说利用日记史料是近代史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并不为过。本来不同的史料,各有特质,日记记述形式不一,有的像流水账,有的生动引人。日记的主要特质是自我(self)与私密(privacy),史家是史事的“局外人”,不只注意史实的追寻,更有兴趣了解历史如何被体验和讲述,这时对“局内人”所思所行的掌握和体会,日记便……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