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507078
★ 一本书带你了解欧洲两千五百年间历史学变化——作者从古典时代的史学观念写起,经过受基督教影响而带有目的论的中世纪历史学,进入启蒙时代历史与哲学的结合、工业革命后历史与政治结合,直至20世纪史学大爆发,微观史、群体史、心态史、新文化史、全球史纷纷登台。西方两千五百年间所有重要著作,简明扼要地来到读者面前。本书是西方历史学入门佳作。
★ 另一维度的欧洲思想史,了解过去不可或缺的方式——历史为种族、国家、宗教、政治、文化与社会集体提供了效忠、自我认同与“记忆”的焦点,以此协助建构这些集体。社会的历史观念和过去的各种观念交会,并且部分构成了宗教、道德和政治观。因此,一部关于历史的历史,便是欧洲思想,乃至欧洲社会的历史。
★ 有趣生动,亦不失深度和新意一—本书文笔博雅,将无数经典著作,化入自己的叙事之中,读起来流畅生动。我们大概并不能看懂那些古老的经典著作,但是在这里却能体会到阅读那些历史的体验与趣味。
过去的人觉得他们的过去哪里有趣,为什么有趣,他们注意的过去与呈现过去的方法为什么会变化?
本书将历史放入社会文化的框架之中,详述西方两千五百年间对过去的思考与表达,其中得见希罗多德宣扬人类功绩、修昔理德重视历史功用、李维作品充溢悲观主义、年鉴学派在意历史“心态”等等,诸多史家及著作亲切而可接近。
历史为种族、国家、宗教、政治、文化与社会集体提供了效忠、自我认同与“记忆”的焦点,每一种历史都是它创作年代的病症诊断书。在此意义上,史学史正是欧洲思想史的重要部分,也是我们了解过去不可或缺的方式。
致谢
前言 一部关于各种历史的历史
序篇 保存记录与留下记述:埃及与巴比伦
第一部分 希腊
第1章 希罗多德:波斯入侵与史家的任务
第2章 修昔底德:城邦—权力的运用与滥用
第3章 亚洲的希腊人
第二部分 罗马
第4章 波里比阿:普世历史、实用历史与罗马的兴起
第5章 萨拉斯特:一座待价而沽的城市
第6章 李维:罗马建城以来
第7章 内战与通往专制政治之路
第8章 塔西佗:“人适合为奴”
第9章 行省的视角:约瑟夫斯论犹太人的叛乱
第10章 阿米亚诺斯·马塞利努斯:最后一位异教徒史家
第11章 上古史学的一般特征
第三部分 基督教世界
第12章 圣经与历史:上帝的子民
第13章 攸西比乌斯:正教的形成与教会的胜利
第14章 图尔的格里高利:国王、主教与其他
第15章 比德:英格兰教会与英格兰人
第四部分 世俗史的复兴
第16章 年鉴、编年史与历史
第17章 十字军历史与骑士历史
第18章 从城市编年史到人文主义历史
第五部分 研究过去
第19章 古物研究、法律史与封建制度的发现
第20章 克拉伦登的《叛乱史》:特定人士一意孤行的结果
第21章 哲学性的历史
第22章 革命:英格兰与法国
第23章 历史是自由的故事:立宪自由与个人自治
第24章 新世界:美洲经验
第25章 专业共识:德国的影响
第26章 二十世纪
参考书目
译名对照表
索引
了解史学的入门书,让读者知道我们为什么以及如何讲述过去。——《卫报》(The Guardian)
约翰·布罗这本书本身就是历史该如何书写的一个典范。——《泰晤士报》(The Times)
这本书无与伦比,结合了宽广的历史幅度、深远的知识,以及文学艺术。——《星期日电讯》(Sunday Telegraph)
接下来的观点也同样真实:以二十世纪专业共识为终点来建立一套史学史大叙事,是一种贫乏而狭隘的策略,它剔除或排除许多关于历史书写(事实上,这些都是过去曾经流行过的所谓的历史)方式的有趣且具潜在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历史书写的背后必定存在非常多样的动机,这些动机问题不仅极为广泛且引人入胜。过去的人觉得“他们的”过去哪里有趣? 为什么有趣?哪一种“过去”引起他们的注意,并且形塑了他们呈现过去的方式?为什么他们注意的“过去”与呈现过去的“方式”随时光流逝而产生变化?这些变化如何进行?在同一个时代里,面对这些问题而产生的不同解答,如何反映与表达出文化的内部差异?为什么会出现新类型的历史书写?当然,这不只是或必定是在此之前就已存在的“科学”求知欲延伸的结果,有时候这也是影响“科学”求知欲的因素。本书的目标在于为这些问题提供解答。这些问题并未完全受到忽视,史学家希望透过文类与方法来对他们的主题进行区分。但要顾及平衡与诚实。我试图着眼于人们选择哪种过去和为什么选择某种过去,以及人们如何调查和呈现过去的问题。这种做法看起来不具革命性,然而策略的选择意味着必须有所割舍,特别是以主题来归类史家时,我有时会无法顾及严格的编年规则,这是当史家舍弃年鉴这种主流形式时学到的一个教训。例如,在本书中,记述“亚历山大”历史的史家被放在希腊人遭遇波斯帝国的叙述中,即使他的作品完成于距亚历山大相当遥远的罗马帝国统治时期。而争议最大的,或许是我对于圣经以及圣经对史学的影响所做的论述,我没有将这个主题依照年代次序放在埃及、巴比伦史家与希罗多德之间,而是放到早期基督教世纪,也就是等到基督教对异邦人世界产生冲击后才进行讨论。因此,“一部关于各种历史的历史”承认“各种历史”的多样性以及这些历史体现的利害关系,同时拒斥以现在作为终点来建构单一大叙事的野心,因为我认为这种做法不仅难以置信,也窄化了探索的可能性。然而,本书也带有一点排除的味道,它的内容并非包罗万象。本书并未尝试处理欧洲文化传统(在此,埃及与巴比伦被视为对欧洲文化传统有过贡献)以外的史学史,特别是阿拉伯史学史与中国史学史。这种排除是对空间与时间不足以及作者在知识上的局限的妥协。另一项排除或许需要更好的理由,因为至少就某方面来说这项排除是独断的,而界线的画定也犹疑不定。“各种历史”这个词本身包含甚广,而我把传记与回忆录排除在外。面对一本内容可能过于芜杂的作品,我认为这种做法是必要的,但我必须承认要适用这项标准并不容易:回忆录显然类似于亲眼目击的历史,而“生平传记”则是混杂了各种文体的文类。
史学史本身不仅是一种(广泛的)文类,显示连续性、周而复始,以及不断变动的关注焦点,它也是西方文化整体的一部分,有时具有高度的影响力,甚至是文化的核心;它显然如同容器一般,可以容纳文化关切的一切事物,同时也深受文化波动的影响。欧洲社会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强调的重点,它们认为各种版本的过去与各种历史发展的观念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并且任意从历史中撷取传奇、英雄、悲剧与悲惨的主题、诗学论题、戏剧与绘画(在十八世纪, “历史”绘画被视为最上等的画种),以及最典型的激励与恫吓人心的修辞。历史观念与过去各种观念交会并且部分构成了宗教、道德和政治观。历史将权威具体化,并且提供挑战权威所需的手段。或许更重要的是,历史为种族、国家、宗教、政治、文化与社会集体提供了效忠、自我认同与“记忆”的焦点,以此协助建构这些集体。各种版本的过去被提供,有时是间接的,但通常带着可见的焦虑,以作为当代困境或病症的诊断意见。因此,我力求不以孤立的方式处理史学史,并且留意史学史在广泛文化中的位置、文化与政治对它的影响,以及史学史如何培养、转变与传达文化与政治力量。“一部关于各种历史的历史”不会也不该只是史家成就与优缺点的记录,也不是史家所属学派与传统的记载。它本身就是个历史事业,是我们尝试了解过去的一种方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