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0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352668
章 一统天下,洪武大帝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的崛起
投奔义军
仁慈的马皇后
屡立战功
建国称帝
消灭张士诚
平定方国珍
南征陈友定
洪武新政
户口制
立卫所制和将兵法
诏令办学
制定科举
发展农耕
农工商立法
移民屯田
封王封臣
《元史》成书
制作牌符
铁榜诫功臣
刘基之死
旷世奇才
著书明志
谋略建功
冤死谗奸
胡惟庸伏诛
结党营私
君相之争
太祖废相
君主极权政治
宋濂辅政
出山辅政
宠辱不惊
扬名天下
贤人末路
佛道并举
尊崇佛教
控制道教
徐达之死
徐达从军
战功赫赫
蒙冤身死
空印案和郭桓案
整治贪污
株连过甚
设置特务机构
统一全国
李善长案
谋划天下
功高获罪
“蓝党”冤狱
大兴文字狱
制定《大明律》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作者生平
《三国演义》成书过程
《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
施耐庵与《水浒传》
付毕生才力于《水浒传》
《水浒传》的社会影响
第二章 文韬武略,永乐时代
——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
靖难之役
太子图谏
皇太孙嗣位
朱棣受封
叔侄争权
靖难之役
永乐王权
修《永乐大典》
设立奴尔干都指挥使司
兴建皇陵
明孝陵
明长陵
解缙之死
少年才俊
坎坷仕途
惨死狱中
败倭寇于辽东
成祖继行特务制度
宦官势起
厂卫横行
重建皇宫
皇宫概貌
建筑风格
迁都北京
营建北京
正式迁都
五出漠北
次亲征
徒劳往返
病死军中
第三章 太平天子,仁宣之治
——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
仁宗治国
太子监国
赈灾免税
直言治政
实施仁政
郑和下西洋
初下西洋
第二、三次远航
第四次下西洋
第五次远航
第六次远航
第七次下西洋
宣宗治国
皇太孙出征
汉王之乱
整肃民风
怒斩恩师
南北取士
周忱改革
蒙古边务
仁孝之君
惩治贪官
近忠臣,远小人
驱僧逐道
英年早逝
第四章 两登帝位,兄弟阋墙
——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
太皇太后欲诛王振
王振势起
太后筹划
王振势力日盛
干政弄权
教唆幼主
幼主亲政
王振羽翼丰满
土木堡之变
瓦剌的兴起
武备弛废
麓川之役
土木堡之役
于谦守卫京师
以身许国
清廉为官
受命于危难
坚决抗敌
英宗回京
义军烽火
官逼民反
邓茂七起义
黄萧养起义
夺门悲剧
石亨恩将仇报
英宗复位,于谦遇害
景帝之死
景帝盼子
凄然死去
曹石之变
英宗之死
逯杲残忍
门达恣肆
袁彬遭诬陷
善待皇室
第五章 碌碌无为,平庸时代
——明宪宗朱见深
终登大宝
设立皇庄
镇抚广西
重用良臣
治理京杭大运河
万妃乱后宫
万妃受宠
吴后怒责万妃
怒废皇后
万妃独受专宠
万妃满门富贵
柏妃母子遭陷害
偷生皇子
抚治荆襄流民
天灾人祸
刘通事败
流民齐集荆襄
项忠使流民“堕泪”
原杰抚定
贬逐汪直
“青怪”扰民
谏罢西厂
复设西厂
报复忠良
贬斥汪直
第六章 节用恤民,弘治中兴
——明孝宗朱祐樘
孝宗亲耕
罢黜刘吉
丘濬著《大学衍义补》
十年成书
治国方略
册立储君
刘大夏治黄河
赐死荆王
杨茂元获罪
弘治冤狱
徐珪罢官
满仓儿案
祸从口出
杖杀何鼎
李广畏罪自杀
更定刑部条例
《大明会典》修成
变革盐法
弘治中兴
排斥奸邪
重用贤人
改良政治
第七章 特立独行,个性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
排挤托孤之臣
刘瑾专权
迷惑武宗
刘瑾伏诛
安化王之乱
刘六、刘七起义
四川农民起义
一代名臣李东阳
积极议政
跻身内阁
江西农民起义
宁王之叛
蓄谋已久
发动叛乱
武宗穷奢极欲
贪好玩乐
江彬诱武宗远游
劳民伤财
闹剧频出
第八章 君臣离心,朋党相争
——明世宗朱厚熜
世宗革故鼎新
世宗即位
巩固皇权
大礼议风波
议“考”
议庙、乐舞
张璁弄权
野心膨胀
罢而复任
壬寅宫变
朱纨抗倭招祸死
庚戌之变
俺答攻明
仇鸾勤王
昏官祭海
张经抗倭
严嵩误国
奉迎直上
排除异己
严嵩问政
道士谶语
民变与兵变
戚继光抗倭
巩固山东海防
浙东建功
组建“戚家军”
台州大捷
葡萄牙侵占澳门
心学大师王阳明
立足程朱理学
阳明心学
画坛奇才唐寅
文人画巨子仇英
第九章 亲贤远佞,仁厚之君
——明穆宗朱载垕
嘉靖登仙
徐阶致仕
踌躇满志
徐严之争
重视吏治
抱憾还乡
俺答封贡
高拱罢官
受荐入阁
首次下野
重为台辅
高徐之争
文学家归有光
屡试不中
赞成“唐宋派”
关注民生
吴承恩与《西游记》
第十章 君臣隔绝,倦怠王朝
——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
张居正辅政
跻身内阁
操纵内阁
任人唯贤
关注边事
捐上益下
治理黄河
推行“一条鞭法”
祸及身后
清官海瑞
立志用世
以礼为教
兴利除弊
冒死上疏
挫抑豪强
复古派王世贞
身世和宦历
文学理论
史学理论
援朝抗倭
增援朝鲜
大败日军
平播之役
苏州民变
国本之争
子以母贵
姜应麟罢官
内阁换班
三王并封
立储朱常洛
梃击案
努尔哈赤创建八旗
努尔哈赤出世
八旗概说
满族的根本制度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统一建州女真
消灭哈达
终灭叶赫
萨尔浒之战
七大恨
大战临近
明军溃败
溃败的原因与影响
万历矿监税使
神宗敛财
矿监税使恣肆
朝官的对抗
民众的反抗
一月天子
第十一章 是非不分,重用奸佞
——明熹宗朱由校
移宫案
朋党之争
党派林立
二沈相争
李三才之争
天池山人徐渭
考场失意
书画奇才
幕僚生涯
悲惨结局
千古神医李时珍
立志治病救人
著《本草纲目》
异端李贽
盛年辞官
一意孤行要落发
醉心著述
童心说
功利主义与“至人之治”
《金瓶梅》问世
“三大奇书”之一
艺术成就
新法密率
家世著作
创建十二平均律
其他科学成就
淡泊名利
戏剧大师汤显祖
弃官从戏
“临川四梦”
潦倒的晚年
明长城
利玛窦在中国
“崇禧塔”之案
接纳信徒
定居北京,广交友人
终居中国
第十二章 螳臂当车,末帝悲歌
——明思宗朱由检
熊廷弼之死
巡按辽东
独具慧眼
督守沈阳
三方前进
兵败遭斩
魏忠贤乱政
魏客勾结
阉党形成
阉党为害
镇压东林党人
努尔哈赤去世
建立后金
得获开铁
占领沈阳
占领辽阳
广宁之役
宁远受挫
计杀魏忠贤
清除阉党
崇祯不近女色
魏忠贤被迫辞职
魏忠贤自缢
奢安之乱
奢崇明之叛
安邦彦之叛
冤杀袁崇焕
汗位之争
处死褚英
代善失储位
皇太极胜出
皇太极巩固汗位
内忧外患
巩固汗位
宁锦受阻
与明议和
征服蒙古
孙承宗稳固辽西
部署宁锦防线
视死如归
入关之战
“入口之战”和“丙子之役”
“戊寅之役”与“壬午之役”
松锦之战
剪枝之术
贸然出击
攻破松锦
顺治继统
张献忠称王
“黄虎”扬威
再举义旗
李自成建大顺政权
闯将李自成
继任闯王
大顺政权的建立
崇祯求治
孤独的勤政者
性情误国
倚重宦官
迁怒朝臣
崇祯之死
吴三桂借清兵
史可法战死扬州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身世与人品
科技成就
《农政全书》
近代科学先驱
绘画大师董其昌
崭露头角
“南北宗”说
解绶还乡
“松江派”泰斗
江南党社领袖张溥
志为大儒
尊经复古
把持科场
复社倒薛
一代文章百世师
旅行家徐霞客
遍访名山大川
《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勤于著述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的地位
人性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因,以人为本,历史才有意义。每个历史人物身上都有很多可以评说的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登基,年号洪武,国号明。至此,元朝灭亡,大明帝国开始。太祖崩,而后有仁宣之治、土木之变、大礼议之争、万历怠政,每个皇帝都有其不同的侧面,而在皇帝更迭的中间自有奸臣乱国、阉党横行之污流,亦有戚继光、左光斗、徐阶、张居正等人的振作。大明朝将近300年的国祚,因为有这些多彩画面,才给后人留下诸般思考。
读明史,我们看到了明朝帝王更替下的各种较量——君臣之间,明争暗斗;手足之间,面临欲望与义理的抉择;敌我之间,充斥着实力与心智的博弈。读明史,我们看到了一个帝国由兴而衰、由盛而亡的背后故事——骨肉相残之痛,权宦迭起之恨,奸贼横行之怒,宫闱恃宠之躁,流寇殃民之殇,加之朝堂上纷纷扰扰的派系之争、虎视眈眈的强敌,曾经的锦绣河山终弄得一败涂地,拱手让人,可悲可叹。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反抗蒙古贵族残酷的统治,朱元璋趁机而起,攻下南京,于1368年称帝,建立了明王朝。14世纪晚期和15世纪初期的近70年,即洪武至仁宣时期,是明王朝的大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明朝政府励精图治,国力稳定,社会经济全面恢复并有所发展。到15世纪初期发展到高峰,出现“仁宣之治”,综合国力在亚洲乃至世界都首屈一指。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发达,航海家郑和先后七下西洋,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周边和海外60余国与明朝建立了朝贡关系。明朝版图时,东西11750里,南北10940里。幅员之广,远迈汉唐。但到了16世纪,即从正德年间开始,明王朝进入了衰落期。这一时期,明朝政治衰象显现,皇帝腐化,朋党林立;赋役混乱,财政匮乏;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边疆、海疆频频告急。虽有张居正改革的短暂中兴,但明王朝的没落已不可避免。直至天启、崇祯年间,政治混乱,党争激烈,宦官专权。满族贵族南下争雄,西方殖民者侵占台湾,南北农民揭竿而起。明王朝招架无力,节节败退。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入北京,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明朝终灭亡。可以说,它诞生于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战争的硝烟之中,但又被波澜壮阔的明末农民大起义狂潮所淹没了。
明朝诞生于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但又被农民起义所灭亡。它的由盛到衰富于戏剧性,期间出现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独特离奇:有中国古代一位曾经当过和尚的皇帝,恐怖的特务统治,祸乱沿海的“倭寇”,痴迷于木工的木匠皇帝,自封为“威武大将军”的玩乐皇帝,迷离的梃击、红丸、移宫三大奇案,剧烈的党争,自缢的亡国之君,等等。
书写一部历史,不是为了向世人展现往昔的人情世故,叫人为王者感叹踌躇,而是为了与历史的人物身影交错,携手同游,共经盛世兴衰的波澜,体味人生的豪迈与遗憾,捕捉人性中的善与恶,《明朝十六帝》正是这样一部书。
本书尽量避免枯燥乏味的叙述方式,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幽默风趣却不乏智慧的语言,调侃轻松却不失庄重的语调,讲述大明王朝16位皇帝的故事,并试图进入到历史事件背后,深度挖掘历史人物内在的真实情感,使读者与其产生共鸣。透过历史的迷雾,解构历史中的人物,以人性洞察历史,还原历史的真相。
回味中国历史,品味千年文化;纵观风云变幻,感受时代变迁。本书力图通过对明朝近300年间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回顾反思,帮助读者探寻明朝兴与衰的因由与契机,感受当年的雄浑质朴、清丽温婉。一书在手,遍阅明王朝恢弘壮丽的历史;一卷在手,尽览大明帝国的盛世传奇。
万妃乱后宫
成化十一年(1475年)十一月,宪宗加封其子朱祐樘为太子,其母纪淑妃也因此得宠。而万贵妃从中作梗,使得这些本应顺理成章之事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万妃受宠
万贞儿,山东诸城人。父亲叫万贵,是县衙中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吏,因违法,办事不周全,宣德年间被发配边防充军,家产被抄,家人没入官府为奴,贞儿被送入宫中做了英宗皇帝的母亲孙太后的奴婢。10年后,贞儿长大,专为孙太后管理衣服首饰。
这个比明宪宗年长17岁的万贞儿,十分受宠,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有人说这个谜,应该在她的自身素质上找。说她为人十分机警,谲智善媚,善迎帝意。她十分开朗,善于言谈,经常把皇帝逗得哈哈大笑。《万历野获编》上说她“丰艳有肌,每上出游,必戎服佩刀侍立左右,上每顾之辄为色飞”。但还有些史书称她“貌雄声巨,类男”,她长相一般。因此,宪宗对她如此宠爱,很多人并不理解,就连周太后,宪宗的亲娘,对此也大惑不解。宪宗从小就历尽苦难。他不到两周岁时,父皇英宗就被蒙古人掳去了,他的叔叔取代他登上了皇位。妈妈和奶奶整日为英宗的安危担忧,长吁短叹,本应是无忧无虑的幸福的儿童时代,却在愁云密布中逝去了。后来,他又被逐出东宫,父母被叔叔幽禁在南宫。小见深孤苦无依,没人照顾,也没人关心,他生活中的寄托,便是奉孙太后之命来照顾她的万贞儿。比宪宗大17岁的万贞儿,既似姐姐,又像母亲,小见深从她那里得到了双重的爱抚,从小便产生了对万贞儿的依赖心理。
景泰年间,皇权斗争的一个重要砝码便是独处宫廷之外的小见深,他时常受到宫廷政治风波的影响。景帝之子朱见济死后,小见深的平静生活仍被“复储”的风波时时冲击。在这段时间里万贞儿成了他依赖、依恋的人了,陪伴他一起度过了那些担惊受怕的日子。他们可以说是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结成了患难之交。
朱见深“夺门之变”复入东宫时,万贞儿已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他相依为命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朱见深对这个年龄足以成为他母亲的万氏,逾越过了一般友情,产生了一种男女之间的恋情。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无依无靠的小见深,对她产生了感情。朱见深长期生活在压抑、危险、孤独的环境中,他没有享受过其他孩子膝前承欢的童年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他不但落下了口吃的毛病,也使他过于早熟,因而对陪伴自己的万贞儿产生那种男女恋情,也是情理中的事情。
宪宗的早恋并不使人们感到惊讶,令人感到费解的是,随着宪宗的长大成人,万贞儿一年比一年见老,但宪宗对万贞儿的恋情却从未改变。以至她后来成为胡作非为,祸乱宫廷,扰乱朝政的万贵妃,宪宗也对此无可奈何,不忍心处置。
吴后怒责万妃
年仅14岁的吴氏,是宪宗朱见深的皇后,她是顺天府人氏,是大家闺秀。她能歌善舞,知书达理,女工也很突出。论长相冰清玉洁,国色天香,是明朝有名的美女,求婚的人数不胜数,但她的父兄都不同意,她本人也反对。
天顺初年,吴氏被英宗选入宫中,成为太子的十二个妃子之一。她的父亲叫吴俊,官居都督同知,她的兄长叫吴雄。朱见深即位后,皇后便是吴氏,14岁的小皇后执掌六宫。但刚当上妃子的万贞儿对此却很不满。35岁的万贞儿并不满足于年仅18岁的小皇帝的宠爱。她怕吴娘娘、王贤妃、柏贤妃会夺去小皇帝对她的宠爱。于是万贞儿心生毒计,每次给吴皇后请安,万妃都面沉如水,问安的声音也冷得吓人。每次拜见吴皇后,万贞儿都侧身侧目以对,身子微微下蹲,施礼十分不情愿。
小皇后忍了一两次,知道她是皇上的宠妃,知道她出身宫女,因此就不和她一般见识。可是长期如此,皇后忍无可忍,双方矛盾一触即发。
八月末的一天,嫔妃们又按惯例,排着队,给皇后问安。万贵妃故意激怒皇后,她在大庭广众之下背对皇后,轻轻弯了一下腰,两旁的嫔妃都很吃惊。
吴皇后怒火中烧,再也无法忍受了。
“大胆的万贵妃,你藐视皇家法制,不懂规矩,你可知罪?”吴皇后怒责道。
“我焉能不知皇家法度,我在皇宫已有二十年了!”万贞儿盛气凌人地反击说,“你如何当上皇后的?当众说说。”
“两宫太后做主,三媒六证,三书六礼,一样不少。”吴皇后提高了嗓门,说道,“昭告全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皇上并没有同意呀,”万贞儿大声反击说,“皇后本不属于你,你鸠夺鹊巢,不知羞耻。”万贞儿已破口大骂。在场的嫔妃、宫女、太监个个吓得面如死灰。
“大胆的万贞儿,竟敢藐视国法。”吴皇后太年轻了,上了对方的当,她对手下下令说:“家法侍候!”
“遵娘娘旨!”
“你敢碰我?”万贞儿不服气地说,“皇上也不肯打我,谁敢打我!”
吴皇后下令说:“快动手,狠狠地打!重责二十大板!”
万贵妃被几个宫女、太监按在地上,剥下宫衣,但无人敢打。
吴皇后见无人敢打,只好自己亲自动手。她对乱叫乱喊的万贵妃说:“你可知道什么是皇家的法度?”然后命令手下:“将她赶出宫去!”
万贞儿在宫外放声大笑:“你这个皇后,我看你还能当几天!”
怒废皇后
宪宗退朝后,直接去万贵妃的昭德宫中。只见万妃泪痕满面,头发散乱,宪宗大惊,忙问为何,万妃不答,哭得更加厉害,皇帝只好责问两旁宫女,宫女则按万妃事先编好的话,添油加醋地告了吴皇后一状。皇帝信以为真,怒言要废吴皇后。万妃乘机告诉宪宗,自己已经身怀六甲,宪宗大喜,更坚定了废吴皇后、立万妃为皇后的决心。
第二天,宪宗来到太后的仁寿宫,给钱太后、周太后问安,怒气冲冲地站在一边,告知她们自己决心废吴后,两太后不依。
宪宗见周太后不同意他废后,便以削发为僧相威胁,太后无可奈何,只好答应废吴皇后,另立王氏为皇后,并说先帝原本想立王氏为后,只因司礼监朱玉说吴氏好才立了吴氏。几天后,颁布了一道诏谕:“吴氏皇后贬入西宫,王妃被立为皇后。”礼部大臣个个得了万妃的好处,无一人出面阻拦。
万妃又对吴后一家进行打击,吴皇后的父亲吴俊被免去都督同知的职务,发配登州卫,哥哥吴雄也发配登州卫。司礼部太监牛玉、太监吴吉比吴氏父子还多一条罪名:受吴氏父子的贿赂,破坏皇帝大婚,被下狱治罪,时隔不久发配南京孝陵种菜。
只因吴皇后打了万贞儿,宪宗一怒之下,下令将吴氏废掉。但废后要有理由,并且要诏告天下,宪宗冥思苦想,决定加祸于英宗宠信的太监牛玉,一方面可以找到废后的借口,另一方面也可以迎合人们憎恨太监专权的心理,铲除牛玉,可谓一箭双雕。
于是,宪宗在天顺八年(1464年)八月,发布诏书,指明吴氏被废的理由。他在诏书中说,当年明英宗在世时,曾选定妃子王氏,育于别宫。竟然被太监牛玉给换了,将已被淘汰的吴氏又送到太后面前重选,就册立了吴氏。礼成之后,才发现吴氏性格粗暴,经过调查,才知道这吴氏并非预先选定的,必须向太后请命,将吴后废居别宫。
因此,宪宗在宣布废后的同时,也治了牛玉的罪。初议是死罪,但心中有鬼,明知牛玉是代人受过的宪宗,不知怎么又发了慈悲之心,牛玉死罪可免,但须把他贬到南京孝陵种菜。宪宗处置牛玉,并不是动真格的。只不过是为自己废掉吴后所放的一颗烟幕弹。
这层烟幕许多大臣都不清楚,很多忠臣愤愤不平,纷纷上书宪宗,对牛玉一定从重处治。当年十一月,南京给事中王渊、王徽给宪宗上了一份奏折,请治牛玉死罪。并说李贤坐视成败,党恶欺君,要求将李贤一并治罪。
李贤是宪宗倚重的大臣,所以宪宗极为生气,这样穷追究治,就会把自己放的烟幕戳穿了。因此,发布诏书,说王徽、王渊等人“妄言要誉”,他们要被治罪。给事中张宁率同官及御史交章论救,也被宪宗一并谪斥为州判官。宪宗对凡参与上书的人加以贬斥。王徽被贬到贵州,王渊被贬到茂州,同时列名上书的朱宽被贬到潼川,李翔被贬到宁州,李均被贬到绥德。
在宪宗严厉的控制下,牛玉一案再也没人敢提了,这件事就这样不明不白,不了了之。
万妃独受专宠
现在的正宫娘娘是王妃。她吸取了吴娘娘的教训,与世无争,百事忍让,任万妃恣意妄为。王皇后的毛病,万妃一时也找不到。
时间过得很快。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万妃生了个儿子。宪宗立刻下旨,晋升万妃为贵妃,立小皇子为皇太子。接着下旨,命大臣给小太子取个祥和的名子。万通是万妃的弟弟,被破格提升为锦衣卫指挥,加封万贵妃的父亲万贵为都督同知。同时诏告天下:全国大庆,皇上有了太子,上至百官,下至百姓,人人献贺礼。州城府县,穷乡僻壤,鸡飞狗跳,老百姓骂声不绝。
万贵妃又对宪宗说:“求神佛保佑小太子长命百岁!”
皇帝立刻下旨,命六部大臣,选派得力官员去五岳名山,去四大佛教仙山求神保佑,保万妃母子。百姓被弄得倾家荡产,骂声不绝。
虽求神拜佛,但小太子并没有长命百岁,还没满月便夭折了,万妃也因高龄生子、接生婆医术不高而失去生育能力。
万妃母因子贵,得封贵妃,太子去世后,她将皇帝控制在自己身边,不让他接近众妃嫔,以免别人生子,飞黄腾达。同时,她勾结心腹太监汪直,总管太监梁芳,结党营私,把朝政搅得昏天黑地。
宪宗专宠万贵妃,对内廷和朝政危害甚大。失去生育能力后的万贵妃,心理变态,不允许宪宗接触其他妃子,也禁止其他嫔妃怀孕生子,这样一来,宪宗纵有三宫六院,嫔妃成群,却迟迟没有太子。这件事不仅使皇帝、太后们发愁,就是大臣们也觉得长此以往,朝廷的稳定也将受到影响。封建礼法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连普通百姓都十分重视子嗣,更何况皇族了。“中外以为忧,言者每请溥恩泽以广继嗣”。
宪宗不得子的原因,宫廷内外无人不知。但当时万贵妃宠势正盛,无人敢出面言明。成化四年(1468年)八月,在京师地区发生了一次地震,又有一颗彗星突然出现。这颗苍白色的彗星有着三丈长的大尾巴,其尾朝向西南,横扫三台星,一直延续了56天才灭。
仅仅两个月,又有地震又有彗星,朝廷因此陷入了恐惧之中,而宪宗也不知自己犯了什么过错,以致遭到老天的报应。于是,他便一面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自责,一面向大臣们征求意见。
于是,宪宗便收到一些正直敢言的大臣的上书,委婉地劝说宪宗不要过度专宠万贵妃。在奏折中,大学士彭时说:“朝廷政治,国家大事,是应当好好考虑的。但宫中根本,也尤其重要。古人说:‘子出多母。’现在宫中嫔妃众多,但仍没有怀孕生子的征兆,这一定是陛下的专一所造成的,而被您宠幸的人,早已过了生育的年龄,臣切望吾皇能够均恩爱,这可是为了宗社大计啊!”
万贵妃的名字,彭时虽然没指出,但年近40岁的万贵妃正是他疏中所说“已过生育年龄的人”,他在这里劝说宪宗要“均恩爱”,否则专宠一个失去生育能力的女人,是没有意义的。均恩爱可以巩固宫中根本,而且也是宗社大计,宪宗深为彭时的忠心而感动。但做要比说难多了。他一见万贵妃,就把彭时的话抛到脑后去了,依然专宠专爱。
礼科给事中也联合几名同僚,上奏说:“今年一直频频出现灾异,近日彗星又见东方,其白光横台垣,人们心中感到惊恐。这些都是阴盛阳衰的征兆啊!臣等人听说,宫中盛宠一人,就连中宫皇后也受冷落。正当春秋盛年的皇上,怎能让太子之位一直空缺,怎么可以置宗庙社稷之大计于不顾,而在一人身上付出全部的爱情,不想想怎样巩固国本,安定民心呢?”
同时上疏的,还有13道御史康允韶等,其内容大致与上述奏折相似。
这时,宪宗觉得颜面无存了,他恼羞成怒地在折子上批道:“我自会处理宫中之事!”意思很明白,他的私生活,大臣们不需要干涉。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