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573600
星级重点标注 易考题型标注
1.知识结构一体化。如果考生掌握了一本书的知识结构,也就掌握了其中*核心的内容。为了使考生在整体上对考试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编者精心梳理并架构了各章节的知识框架。
2.编写体例模块化。为帮助广大考生有效复习考点、快速提升成绩,设置了“备考指导”、“考点梳理”、“考点直击”、“小试牛刀”、“考点回顾”、“真题预测”、“参考答案”几大模块。
3.重点呈现清晰化。为使考生迅速识别考试重点和难点,本丛书在根据大纲框架全面系统地梳理知识点的同时,以独特的方式特别提醒诸位考生。如:(1)以星星等级标志知识的重要程度;(2)通过色块区别、波浪线等帮助考生直击考试重点难点。
模块一职业理念
第一章教育观/
第一节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第三节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特点
第四节践行正确的幼儿教育价值观
第二章儿童观/
第一节“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第二节“育人为本”的儿童观
第三节教育公正与幼儿的共同发展
第四节优选保教活动方式,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第三章教师观/
第一节教师职业概述
第二节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第三节终身学习的意识
第四节教师职业认识
模块二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章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第一节教育法律法规概述
第二节我国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
第二章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第一节教师的权利
第二节教师的义务
第三节幼儿园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与依法执教
第三章幼儿保护/
第一节幼儿的权利
第二节幼儿权利保护实际问题分析
模块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第二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及其解读
第三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的主要内容及其解读
第四节保教实践中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第二章教师职业行为/
第一节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第二节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
第三节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教育活动中几大关系的处理
第五节保教实践中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践行
模块四文化素养
第一章历史素养/
第一节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第二节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第二章科学素养/
第一节科学概述
第二节中外科技名人及主要成就
第三节科学常识
第四节中外常见科普读物
第三章人文素养/
第一节文学知识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四章艺术鉴赏素养/
第一节艺术鉴赏知识概述
第二节美术鉴赏
第三节音乐鉴赏
第四节影视艺术鉴赏
模块五基本能力
第一章信息处理能力/
第一节Word文字处理
第二节Excel电子表格
第三节PowerPoint演示文稿
第二章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节概念
第二节直言命题及其推理
第三节复言命题及其推理
第四节智力推理
第三章阅读理解能力/
第一节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第二节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第三节筛选并整合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
第四节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第五节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第六节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第七节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
第四章写作能力/
第一节写作基本知识
第二节常用的写作文体
第三节根据文章中心组织、剪裁材料
第四节谋篇布局与文章结构安排
第五节语言表达与修辞手法
附录写作素材
■ ■ 第一章教育观 ■ ■
教育观知识的考查方式以单选题和材料分析题为主。考生在学习和复习本部分内容时要熟记素质教育的内涵这部分知识。该部分知识点以材料分析题和单选题的形式备考。其余知识点更侧重于理解,以单选题的方式考查为主。
第一节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教育观和素质教育观★★
教育观就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素质教育,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素质教育观的发展★★★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这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的正式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概念,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且明确的指导思想。
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对“素质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素质教育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这四个方面。
1996年3月,由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素质教育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素质教育随之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的产生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案)》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表明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法定性和长远性。
三、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为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是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权利。因此,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因为应试教育具有选拔性、淘汰性,只能照顾一部分人,甚至是很少一部分人的发展。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在教育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