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612071
出版说明 1
总 序 1
镂于金石,书于竹帛——中国书籍史的先河 1
甲骨善拓掌故
“四方风”——险些被埋没的甲骨珍品 3
半龟版四方风 7
牛肩胛骨 13
一版甲骨缀合定世系 19
甲骨文中的商代医学 23
罗振玉与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 31
曾藏国家图书馆的何遂旧藏甲骨 35
国图所藏小校经阁主人旧藏甲骨 39
铜器善拓掌故
大克鼎全形拓 45
罗振玉题端之毛公鼎全形拓 51
精美绝伦的“保鼎”全形拓 57
犬伯斝青铜器拓本 61
阮文达公积古图 65
周希丁和青铜器全形拓 71
陶器善拓掌故
陈簠斋藏瓦当文字 79
瓦当集拓 83
砖文集拓 87
石刻善拓掌故
石鼓文 91
峄山、泰山与琅玡台刻石 95
梁启超旧藏汉君车画像 99
《祀三公山碑》 103
《裴岑碑》 107
《礼器碑》 111
《刘平国碑》 115
《史晨碑》 121
《曹全碑》 125
《张迁碑》 127
《樊敏碑》 131
《谷朗碑》 137
《天发神谶碑》 139
《爨龙颜碑》 143
《瘗鹤铭》 147
《萧憺碑》 151
《张猛龙碑》 153
《麹斌造寺碑》 155
《龙藏寺碑》 159
《九成宫醴泉铭》 161
《姜行本纪功碑》 165
《伊阙佛龛碑》 169
《三藏圣教序记》 173
《李思训碑》 177
《麓山寺碑》 181
《阙特勤碑》 185
《九姓回鹘可汗碑》 189
《颜勤礼碑》 193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197
国家图书馆所藏经幢拓本 199
《神策军碑》 207
天一阁旧藏明拓《天一池碑》 211
公元前十六世纪,黄河中游产生了一个叫“商”的国家,出现了文字并用在甲骨上,于是有了“甲骨文”。甲骨文不是早的汉字,但具备了系统、成熟的特性,由此人们告别了野蛮,有了文明。
甲骨文的发现纯属偶然。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王懿荣在端详“龙骨”时偶然发现上面的文字,并开始收集甲骨文;其后刘鹗(1857—1909)得到了王懿荣的甲骨遗物,又继续收集,并出版《铁云藏龟》——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之后,罗振玉、王国维等继续搜求、研究甲骨文并探清了甲骨真正出土地点——河南安阳小屯村,商朝后期的首都殷。1928年至1937年,中央研究院采取科学的方法在殷墟先后15次发掘,加上新中国成立后的出土甲骨,共发现甲骨约15万片。其中35651片得益藏家的捐让,现藏国家图书馆。
殷人迷信鬼神,在一些重大活动前都要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甲骨文是殷商王朝占卜的卜辞,对商周时期的农牧业、田猎、天象、天文、历法、疾病、官职、战争等都有记载,内容丰富,是研究商周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商周时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十分发达,许多传世和出土的青铜器证明了这一点。它们造型生动,气魄宏伟,纹饰精致,使后人惊叹不已。古代青铜器上常铸刻上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铭文记载事件、纪念祖先、表彰功德。这些内容可以填补史书记载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商周金文一般称为大篆,至今发现约有3500字,其中可释者约2000个。金文铭刻在青铜器上,比石刻、竹帛更为坚实,对文献的保存更为久远。
中国的石刻文字,历史久远,现存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文,至摩崖石刻,从质朴到造型优美,具有极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一批珍贵的瑰宝。
中国在西汉时期发明了纸,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发明了早期的文献迁移技术——传拓,目前作为一种技艺仍在使用。这种技术将甲骨、石头上的历史文献转移到纸上,方便阅读,便于传承,让我们今天拥有了更多的史料可作为一手资料。
国家图书馆藏金石文献年代上起殷商,下至当代,地域遍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拥有拓片、实物、书籍、画册15万多种,30余万件。除去甲骨35651片外,各类善拓703种2600件,其中不乏宋元拓本,其佼佼者如《神策军碑》《蜀石经》《乐善堂帖》等堪称海内外孤本或属罕见珍本。馆藏青铜器全形拓本约2000件,大多出自周希丁、陈介祺等传拓高手,拓本形神兼备,光彩照人,艺术价值极高。名人金石专藏4661种8910件,包括顾广圻、梁启超、缪继珊、章钰、叶昌炽等历代名家珍藏的精品,其名人题跋、题签及收藏印章都很有特色。此外,北京房山石经拓本、龙门山石窟全山造像、画像、铜陶砖瓦以及名人字画等都十分珍贵。这些藏品的特点是拓本多为整幅,史料价值较高。
国家图书馆藏金石文献几乎可以构成一部形象的中国金石文献发展史,然而了解她的人却不并多,对其史料挖掘也还远远不够,甚至各收藏机构能明白其内涵、可以承担编目工作的人员也是寥寥无几。我们从馆藏金石文献中选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藏品在本书中以通俗的语言做介绍,希望有更多的人借此了解、关注金石文献,保护存世石刻。
近年,各类出版物上曾陆续发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同仁撰写的金石掌故,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库中为高冷的甲骨金石也时常走出地库,与传统文化爱好者见面。当和我们一样爱传统文化的朋友陶醉于展柜里面静静流淌的历史的时候,我们以这一套金石掌故,和您一起阅读、认识这些珍贵文献和文献的不同载体,回味她们历经的兵燹火厄,饱经的沧桑,倾听她们的背后那些令人动容的传奇故事。多少有识之士的保护,甚至是牺牲,让这些文献得以流传下来,让我们延续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大音希声,大爱无形,让我们再完成一次精神的洗礼,以一份宁静而坚定,守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