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7209978
内容简介
这本书所论及的人物、处理的事件,或许难以归类为哲学、史学或文学等等。而现代的研究,区别分科,专业当道,尽精微,极细腻,当然也很好,但其实我更关心的,还是这些被研究的对象,他们是怎么想的。时塞有通,否终有泰,怎么解决生命的问题?新旧扞格,妍媸并存,又怎么回应时代?他们对于知识,更多是在自我与他者、个人与群体、社会与国家的种种互动中我思故我在,情怀所及,既有贪痴嗔慢、偏见恩仇,又不想托足无门,失生迷路;而旅人漂泊,同气相求,渴望被人看见,却又自命文隐;为人为己,或少或多,于是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百余年前马克思的名言,竟成了我们进入历史的路径,也成了本书的主题宗旨。
目 录
◎目录
序
自 序
王道、经学与身体
北宋理学“天人之道”溯源
观物之极,游物之表
心学经世陆象山
陈亮经学述义
“真迂阔”的儒者
见山又是山
理礼双彰
“情不能不因时尔”
文人论经
身体与美学
博学于诗
媒体评论
这部书包括12篇独立论文,研究主题各不相同,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学、唐代至北宋的“天人之道”南宋苏轼、陆象山、陈亮、叶适,到明末王夫之以至近代康有为、廖平与胡适之,各文论述内容表面上似不相干,但其实各文之间呈现一个贯通性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从个人之‘安身立命’到‘兼善天下’如何可能?”。
——黄俊杰(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