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03931丛书名: 无
“一天,一个美好的夏日,漫不经心的死神之手,将摘掉我的脑袋。我竭尽全力阻止自己像所有人一样死去,*不要毫无作为地离开!”
法语版首印110 000册!开创非虚构科幻小说的先河。
一个探索****之谜的荒诞故事,背后却是让人冷汗涔涔的残酷现实。
足迹踏遍5个国家,10种延长寿命的惊险尝试,一场科学与文学的**探索。
我们从生下来那一刻,生命就开始了倒计时。每年有5900万人死去,每秒1.9个,每天158,857个。在你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20多个人已经告别了这个世界。
为什么我们要被动地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哄骗自己它是自然的历程?从古至今,人类对于长生不老的探索从未停歇。
在本书中,年过半百的主人公也踏上了与时间赛跑的漫漫长路。他走访了全世界研究人类寿命的学者,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都是真实的科学家,他的足迹踏遍了以色列、瑞士、奥地利、法国与美国,深入探究了当今有望延长人类寿命的所有前沿的研究,如细胞再生、3D打印器官、猪器官移植、人工智能植入、DNA数字存贮的半机器人……
2030年,世界就此进入后人类时代,而现在的石油战争与气候暖化只是未来衰老富人与年轻穷人、不死者与必死者之间血腥战争的前奏。本书是一本科幻小说,但里面诸多细节都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有真实的科学理论依据。这是一个荒诞中又极具警醒意义的故事。
第一章
死亡并不是一种选择
重要说明
第二章
愚蠢的体检
第三章
推迟死亡
第四章
没人敢惹耶稣
第五章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超人
第六章
转基因人类
第七章
逆转衰老
第八章
将意识转入硬盘
第九章
超人
尾声
致谢
重要说明
马克·吐温说过:“虚构与现实的差别是,虚构应该是可信的。”但是假如现实不可信,又该怎么办呢?如今科学比虚构还要疯狂。这是一部“非虚构型科幻”作品,这部小说所描述的所有科学细节都刊载在《科学》或《自然》杂志上。我与医生、研究员、生物学家及遗传学家的谈话都是根据在2015至2017年间采访他们的录音整理的。本书所提到的参与会谈的人员名字,企业名称、地址,他们的科研发现、初始实验、机器设备、药物及医院都是真实存在的。只有我自己的亲属没有用真实名字,以免他们为难。
就在对人类长生不死这一课题展开调查的时候,我从未想过最终会得出什么样的结果。至于说本书对人类的变化(一般性)和读者的寿命(特殊性)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作者不负任何责任。
第一章
死亡并不是一种选择
“死亡真是愚蠢透顶。”
要是夜空晴朗的话,我们每个夜里都能看到死亡,只需要抬眼仰望星空。陨灭星球发出的光芒穿越整个银河系。遥远的星星也许早在几千年前就陨灭了,却依然在苍穹里发出光芒,给我们带来最后一丝回忆。有时候,我也会给一个熟人打电话,听见他在电话留言录音上的话语,那声音听起来一点儿都没变,其实这人不久前刚被埋入坟墓。这种局面给人一种荒谬的感觉。星星陨灭时,星光要过多久才会黯淡下来呢?人去世之后,电话公司要用几周时间才能把此人的留言录音抹掉呢?从死亡发生到最终陨灭确实存在一段延迟期,星星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据,星星死亡后,依然在向远处发出光芒。待时光差闪过之后,死亡的恒星必定会发出摇曳的光芒,就像蜡烛燃尽之前烛辉突然闪亮一样。光芒似乎在迟疑不决,而星星已经是有气无力了,电话留言录音不再发出声响,而烛光还在摇曳。如果仔细观察死亡的话,就会发现,陨灭的星星不像活着的恒星闪烁得那么明显。星星的光晕越来越弱,亮度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死亡的星星开始闪烁,仿佛在给我们发送遇难的信号……它在拼命地抓住最后一线生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