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546330
1.滇缅公路为抗日战争时期外界对中国*的物资运输通道。著名探险家史密斯获准穿越滇缅公路,一路所见所闻,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2.史密斯和朋友自驾汽车在滇缅公路上往返,其间经历的凶险情形非比寻常,引人入胜;
3.史密斯在滇缅公路沿线四处探访,所记载矿山、教堂、部落情景,为了解中国西南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原始素材,具有不可估量的史料价值;
4.从香港到八莫,作者的行程超过2000公里,沿途不仅记录了摄人心魄的风景、奇异的民俗风情,还特意搜集了很多新奇的民间故事,新鲜、有趣,丰富,可读性强。
本书是美国著名探险家尼克尔·史密斯在中国抗战时期驾车穿越滇缅公路的旅行纪实。
1939年,史密斯从香港出发经河内、印度支那铁路到昆明,后到达腊戍,再沿滇缅公路返回。
书中不仅记录了他亲眼所见滇缅公路沿途的风景、奇异的民俗风情,还特别记载了滇缅公路沿线的矿山、教堂、部落情景,并且搜集了当地很多新奇有趣的故事。
全书内容丰富,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可读性。
第 一 章 理发店门前的旋转灯柱
第 二 章 将军的款待
第 三 章 白 斑
第 四 章 手 镯
第 五 章 图兰朵公主
第 六 章 新奇的北部省人
第 七 章 魔 咒
第 八 章 这个公主不讲情面
第 九 章 黄油炸蜜蜂
第 十 章 个旧的孩子们
第十一章 吸烟简介
第十二章 盲 女
第十三章 签名:马可·波罗
第十四章 声 音
第十五章 “鸟人”与土匪
第十六章 失落的视界
第十七章 剑舞·缅甸人
第十八章 部族人
第十九章 险些被捕
总 序
“亲历滇缅公路”丛书出版价值
当今一般公众对于滇缅公路的历史认知,与滇缅公路在中国抗战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远远不相称。实际上,将滇缅公路比作中华民族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第二座“精神长城”也不为过,它的精神资源在当下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仍将焕发强大的内驱力。如何更深一步地挖掘滇缅公路的历史文化资源,拓展公众的认知视野,这套“亲历滇缅公路”丛书开辟了一方新天地。
众所周知,在时代局限性所带来的观念束缚之外,了解中国近代历史最大的困难在于史料匮乏。关于滇缅公路的历史叙事不仅缺乏一部“史记”,甚至连构成其基础的原始材料也为数寥寥。但是,近年来在近现代史研究领域值得注意的一个动向是,许多有志之士从海外发现并搜集到很多湮没已久的原始材料,如从美国国家档案馆拷贝回国的“二战”中缅印战区的历史照片,这些由外国机构记录的中国历史,已经被媒体界定为“国家记忆”,并成为一个“现象级”的文化事件。它提供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路径,即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实际上均有外国人参与记录,而这些记录不仅丰富翔实,且很多仍处于尘封状态,有待国内有识之士予以搜寻探掘。将其命名为“国家记忆”虽有几分“僭越”意味,但“中国的事被外国人记录”这一状况,却是在彼时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国情国力因素下的客观现实。
这套“亲历滇缅公路”丛书,正是基于这一思路而探掘的初步成果。其历史背景是,在1937年至1938年修筑、开通滇缅公路,至1942年日军进攻缅甸、滇西切断滇缅公路期间,许多国外机构注意到滇缅公路对于中国抗战,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影响,纷纷派记者、外交官、传教士、探险家等前来了解情况,回国后写作并出版了一批纪实性作品。这些不约而同前来“探路”的人士及其著述,从不同角度记述了彼时滇缅公路修筑、运营,及沿线区域的政治经济及风土人情等内容,有的还配有历史照片和插图,是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而同时期囿于抗战时期的种种困难条件,中国国内机构反倒难以进行类似的工作。
这些外国人所写的滇缅公路亲历记在国外出版后,因为国外读者对中国关注度有限,且这些作品多数并非所谓“名著”,所以未能进入中国视野而被翻译引进,于是长久地尘封在了国外的图书馆和旧书架上,以至于多年之后,国人不知道曾有过这样的记述。现在,它们被陆续寻找并发掘出来,汇集成为这套“亲历滇缅公路”丛书,其价值毫无疑问首先是为彼时的“国家记忆”提供了新鲜“增量”,对于国内读者则属于“你所不知道的滇缅公路”,填补了滇缅公路这一重要历史题材的史料空白,这一拓荒式的贡献在当下是极为稀缺和难得的。其次,这些由外国人在第一时间予以记述的历史,为国内读者提供了一个“他方”视角,带有国际性、客观性、陌生化色彩,与因当时困难条件所造成的国内的忽视和此后几十年后的淡忘形成反差,对于今日读者重返历史现场、以彼时的国际视野来观照滇缅公路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不乏以它山之石攻玉,开辟新视窗、“补习”历史课而达知往鉴来之效。再次,近年来滇缅公路所在的云南省因地方经济发展驱动,极为重视发掘滇缅公路这一本土文化历史资源,目前有种种将滇缅公路题材转化为旅游资源的构想,却因资料匮乏而难以深入推进。而这套丛书所记载的彼时滇缅公路沿线的地方史志细节,对于当地文化历史资源的挖掘与拓展,无疑是久旱逢雨、雪中送炭。同时这种“地方性”题材的系统、深度挖掘,在图书出版界也属于已引起相当关注却难以操作的情况,这套丛书的出版无疑在这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该套丛书的作者均为当时中国同盟国美英人士,写作、出版时间多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因此书中政治倾向均为同情和支持中国抗战的基调,对彼时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内政表示尊重,故丛书总体上为中国抗战的“背书”“站台”之作。
最后,祝愿“亲历滇缅公路”这套丛书的出版,为我们揭开一段尘封已久的国家记忆,带领广大读者重返历史现场,重新认知滇缅公路在中国抗战史上的地位与价值。让滇缅公路——这座中华民族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第二座长城”,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发挥出它永不磨灭、光辉璀璨的精神价值!
军事历史研究学者 余戈
2018年5月
我注视着要带我北上的那列火车,心中充满了惊奇和敬畏。走在车站的站台上,我拍了拍这个小东西,就像在拍一匹设得兰群岛1的小马——并没有比它大多少。
火车前部有一个玩具大小的火车头,正吐着黑烟,扒着铁轨前行,跟在后面的一串木质车厢也让人印象平平。这条铁路早在 30 年前就已经建成了 2,车厢看起来无疑还是铁路车辆最初装备的一部分。我走回车尾,在那里登上了火车。
与火车头挨着的是行李车厢。我看着我那些珍爱的设备——它们从美国远道而来,正被光着腿的搬运工拖进行李车厢——祈祷我能再见到它们。那里有 20 多个箱子和包裹,里面装着罐头食品、折叠床、睡袋、帆布雨衣、野营用具等,希望我得到梦寐以求的许可证去往滇缅公路后,这些所购之物可作不时之需。我付了 119 个坐洋把它们运到了火车上。我听说中国的强盗们有一种有趣的风俗,他们喜欢在晚上沿着铁路线打劫一列疲惫不堪的小火车。我花的 119 个坐洋里包含着额外的保护费用,希望能保我平安。
行李车厢旁边是四等车厢,里面满是中国苦力和他们的家人。它们就像货车车厢,没有座位,乘客们或坐在地板上,或站着。苦力们穿着蓝色的棉质裤子,有些人穿着欧洲制造的帆布鞋,大多数人都光着脚。包裹和货物被堆到了车厢的后面。三等车厢紧随其后,是豪华型的:有闪亮的硬木板凳。成群的安南人,无论男女,都挤在了里面,就像一束颜色鲜亮的花朵,在河内的中心购物街——保罗·伯特(Paul-Bert)街头的路边摊上等待出售。妇女们穿着粉色和白色绸缎的外衣和裤子,戴着绣花的黑色面纱,脖子上佩戴着金项圈,都用细麻布手帕擦拭黑漆牙齿。中国话和北部省方言混杂在一起,嘈杂声充斥着整个车站。
二等车厢和头等车厢连成了一个,在火车尾部。为二等车厢乘客预留的空间占了整个车厢的三分之二,它的座位是棕色的。头等票的持有者占据了6个座位,这些椅子也装在棕色的皮革里,只不过加了厚厚的垫子。有两个尤其宽大舒适,在最前面,安置在包着皮革的隔离墙的另一边。
车站越来越喧嚣。卖饮料的小贩穿过人群,沿着站台走来走去,脖子上挂着装满苏打汽水瓶的锡盘,如彩虹般颜色各异,是河内制造的;他们与富人之间交易火爆。卖面包的孩子们,带着长长的法式面包和一篮子看起来很好看的蛋糕,在站台上以及车厢里来回穿梭着——从头等车厢到四等车厢,用食指和拇指夹着沾了灰的美味佳肴的样品,向犹豫不决的买家极力推销着。我最后看了一眼站台上的那列小火车:它似乎没有运营铁路公司的名称,这让我对它印象深刻。铁路公司的名称叫“印度支那及云南铁路公司”。那个玩具火车头能拉得动它吗?
哨子响了 3 次,火车开动了。站台上的一个儿童杂技演员挥着他的肥大的裤腿向我们告别。火车刚一开出来,一场倾盆大雨就将它淹没了,前面有 30 英里的路完全看不到。雨季正在进行着报复!我还能到滇缅公路上看一看吗?
我一整天大部分时间都坐在椅子上打瞌睡。那天是 5 月 30 日。
夏天的北部省是世界上最热的地方之一:任何闲暇的人,或者大多数劳碌的人,在凉爽的天气到来之前,都是昏昏欲睡的。从 5 月到 10月,白种人一直都处于怠惰状态。那天晚上 7 点钟,到达老街(Laokai)站时,我醒了过来。火车已经到达了印度支那的北部边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