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303248
内容简介
周溯源、赵剑英主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历史学部卷上下)(精)》中的自传朴实亲切、明白晓畅,讲述了各自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经历,叙述了自己如何做人,如何为人民求学、治学,如何克服困难,淡泊名利,甘坐冷板凳,忍受清贫寂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追求精品力作,追求立德立功立言。 本书既富有启发和感染力,又具有当代学术史的史料价值。
目 录
上册 丁伟志:问学生涯 王仲殊:中国考古学研究应与世界考古学接轨 王宇信:我与共和国成长 王曾瑜:治史之道:理解过去,透视现在,指点未来;歌颂正义,批判邪恶 王震中:学术创新,毕生追求:我的学术历程 王巍:我的求学、治学经历 仇士华:我与中国考古年代学研究 吕一燃:学海生涯记事 朱大渭:我向历史学水平攀登的历程 任式楠:考古研究五十秋 刘庆柱:我的考古半世纪 杨天石:从培训拖拉机手到步人学术殿堂 何龄修:我与明清史研究 余太山:我的古代中亚史研究 宋镇豪:光大甲骨绝学开启古史天地——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 张长寿:我在沣西工地的岁月 下册 张泽咸:我与中国古代史研究 张显清:八十琐谈 张振鸡:学无止境:我的学术生涯 张海涛:从童工到学者 张海鹏:学术人生——我的理想与追求 张椿年:我的学问人生 陈之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进行苏联历史研究 陈启能:“一生为了史学” 陈祖武:我的清代学术史研究 陈高华:读史治史六十年 林甘泉:八十自述:我的历史和史学研究生涯 庞朴:坎坷辛勤治学路 耿云志:我与近代思想史研究 郭松义:半个世纪的治学心路 黄绍湘:我与美国史研究 黄展岳:回顾考古研究之路 廖学盛:学然后知不足 后记
在线试读
记得初一的那年,我非常贪玩,功课只处于中游 ,可是学校里的那种文化气氛的耳濡目染,对我一生 的爱好与情趣影响是很大的。奇怪的是,那时是在沦 陷区,可是学校里并没有什么敌伪统治的味道。校长 徐培基、训导主任彭孟舆,都是品行端正的正人君子 ,绝无汉奸言行。徐是很好的山水画家,彭是我父亲 的至交。表现出日本人统治色彩的是规定得学日 语,不过学生们自发地消极怠学,考试时学生们公然 把教科书放在腿上照抄,老师是中国人,也知趣地睁 一眼闭一眼,不加干涉。这样大家才能勉强抄个及格 ,应付了事。公平地说,那一年在目伪统治下我们受 的教育,确实没有沾上什么“汉奸”气,所以抗战胜 利后,国民党的接收大员口口声声把我们叫作“伪学 生”,强令参加“甄别”考试,我们实在觉得冤乎枉 哉。
同学们满怀热情地迎来抗战胜利,没想到被兜头 浇了一盆冷水。学校被迫停办,从国民党游击区迁来 的中学占据了原来的中学校址。老师、学生,从农村 来了一大批。我们这批“伪学生”则被迫待在家里等 候“甄别”。无可奈何,我们只好三五成群地找人给 补习功课。先是我和董文成找到从农村来的刘老师补 习英语,接着我们三四个人又找到丁友鲲先生补习语 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我们隐约知道,友鲲先生是 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但我们对此无所顾忌;况且他 为人极其聪慧,学识渊博,在潍县县中里就是知名的 教师;加之他家与我家是同族也是世交,所以我们提 出请他补习功课,他慨然应允。那个暑假里,我们每 天到他办的小工厂(后来才知道那是地下党的一个隐 蔽的据点)听他辅导,真是受益匪浅。
补习没有白费,当年的秋冬间,我以高分数顺利 通过“甄别”考试,进入新的省立潍县中学。不过, 经过这么一阵折腾,把一个学期白白地耽误了过去, 只好等转过年来再开学,我们的学制就糊里糊涂地变 成了“春季始业”。原来的男女分校,也改成了男女 合校。我们初二那班是个大班,总有60来人。1/3是 女生,上课时坐在前边几排。男生们坐在后边。第二 学期,学校的体制又莫名其妙地变了,省立潍县中学 设在了坊子,我们留在潍县县城的又改回县立中学的 名称,倒是增加了不少农村来的学生,校舍居然也有 三处。光我们初二这个年级,就分成了甲、乙、丙三 个班。就在这样的变来变去中,我们读完了初二下学 期.又读完了初三上学期。学生的质量有些参差不齐 ,教学的质量却还不错,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成绩都 突飞猛进。特别是数学。由于假期里找我的四姐为我 们补习了代数和几何,所以大小考试,我们全拿满分 。在此期间,我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也产生了 浓厚的兴趣。
凭借着父亲丰富的藏书,我翻遍了鲁迅、巴金、 胡适、周作人、郁达夫、郭沫若、郑振铎、冰心、丁 玲、王统照、叶圣陶、许地山、朱自清、谢冰莹等作 家的选集和能够找到的单行本。我的文学趣味渐渐有 所变化,从崇仰巴金逐渐变为痴迷鲁迅。记得教科书 上居然同时选了巴金的《繁星》和鲁迅的《秋夜》做 课文,虽然我也喜欢巴金“我爱月夜,也爱繁星”这 样清纯的文风,但似乎更加倾心于鲁迅文章的奇异与 冷峻,喜欢他笔下描绘的那种耐人寻思的“默默地铁 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两株枣树,以及那些 “头大尾小”扑火的小青虫——那些“苍翠精致的英 雄们”。于是乎,读《狂人日记》,读《阿Q正传》, 读能找到的鲁迅的小说和杂文,成了我业余的精神大 餐。于是乎,我也试着写些文学色彩较浓的散文和杂 文,交给同学们办的手抄的小刊物上发表。于是乎, 开始懂得设计未来的我,这时的头脑里便交叉做着两 个梦:一个是当作家的梦,一个是当工程师的梦。好 在还有三年高中要读,一时也不忙着作出二选一的选 择。至今回想起来,当年同时爱上“文”“算”两科 ,对于我打下基本功是极有帮助的。文学启发了我的 激情,丰富了我的想象力;数学锻炼了我的思辨,培 育了我的逻辑性。
时不待人,当我读完了初三上学期的时候,就急 忙筹划起到外地报考高中的事。因为外地的中学、大 学都还是实行秋季始业的学制。我们如不赶紧跳过初 三下学期出去投考高中,那就得等初中毕业后在家闲 居半年,晚上一年高中,将来也得晚上一年大学。所 以1947年暑假,我们班上的同学,凡有志于学、家里 又有条件的,都纷纷设法到青岛、济南、北京去投考 高中。北京路远,去的人自然少,只有我和另外一位 同学决定“进京赶考”。他去的原因是哥哥在北京工 作,我去的原因是姐姐在北京上大学。不过我邀上了 我小学的同学马方同行。赶那么远的路,有个同伴互 相照应,彼此都心里踏实些。
P12-14
同学们满怀热情地迎来抗战胜利,没想到被兜头 浇了一盆冷水。学校被迫停办,从国民党游击区迁来 的中学占据了原来的中学校址。老师、学生,从农村 来了一大批。我们这批“伪学生”则被迫待在家里等 候“甄别”。无可奈何,我们只好三五成群地找人给 补习功课。先是我和董文成找到从农村来的刘老师补 习英语,接着我们三四个人又找到丁友鲲先生补习语 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我们隐约知道,友鲲先生是 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但我们对此无所顾忌;况且他 为人极其聪慧,学识渊博,在潍县县中里就是知名的 教师;加之他家与我家是同族也是世交,所以我们提 出请他补习功课,他慨然应允。那个暑假里,我们每 天到他办的小工厂(后来才知道那是地下党的一个隐 蔽的据点)听他辅导,真是受益匪浅。
补习没有白费,当年的秋冬间,我以高分数顺利 通过“甄别”考试,进入新的省立潍县中学。不过, 经过这么一阵折腾,把一个学期白白地耽误了过去, 只好等转过年来再开学,我们的学制就糊里糊涂地变 成了“春季始业”。原来的男女分校,也改成了男女 合校。我们初二那班是个大班,总有60来人。1/3是 女生,上课时坐在前边几排。男生们坐在后边。第二 学期,学校的体制又莫名其妙地变了,省立潍县中学 设在了坊子,我们留在潍县县城的又改回县立中学的 名称,倒是增加了不少农村来的学生,校舍居然也有 三处。光我们初二这个年级,就分成了甲、乙、丙三 个班。就在这样的变来变去中,我们读完了初二下学 期.又读完了初三上学期。学生的质量有些参差不齐 ,教学的质量却还不错,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成绩都 突飞猛进。特别是数学。由于假期里找我的四姐为我 们补习了代数和几何,所以大小考试,我们全拿满分 。在此期间,我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也产生了 浓厚的兴趣。
凭借着父亲丰富的藏书,我翻遍了鲁迅、巴金、 胡适、周作人、郁达夫、郭沫若、郑振铎、冰心、丁 玲、王统照、叶圣陶、许地山、朱自清、谢冰莹等作 家的选集和能够找到的单行本。我的文学趣味渐渐有 所变化,从崇仰巴金逐渐变为痴迷鲁迅。记得教科书 上居然同时选了巴金的《繁星》和鲁迅的《秋夜》做 课文,虽然我也喜欢巴金“我爱月夜,也爱繁星”这 样清纯的文风,但似乎更加倾心于鲁迅文章的奇异与 冷峻,喜欢他笔下描绘的那种耐人寻思的“默默地铁 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两株枣树,以及那些 “头大尾小”扑火的小青虫——那些“苍翠精致的英 雄们”。于是乎,读《狂人日记》,读《阿Q正传》, 读能找到的鲁迅的小说和杂文,成了我业余的精神大 餐。于是乎,我也试着写些文学色彩较浓的散文和杂 文,交给同学们办的手抄的小刊物上发表。于是乎, 开始懂得设计未来的我,这时的头脑里便交叉做着两 个梦:一个是当作家的梦,一个是当工程师的梦。好 在还有三年高中要读,一时也不忙着作出二选一的选 择。至今回想起来,当年同时爱上“文”“算”两科 ,对于我打下基本功是极有帮助的。文学启发了我的 激情,丰富了我的想象力;数学锻炼了我的思辨,培 育了我的逻辑性。
时不待人,当我读完了初三上学期的时候,就急 忙筹划起到外地报考高中的事。因为外地的中学、大 学都还是实行秋季始业的学制。我们如不赶紧跳过初 三下学期出去投考高中,那就得等初中毕业后在家闲 居半年,晚上一年高中,将来也得晚上一年大学。所 以1947年暑假,我们班上的同学,凡有志于学、家里 又有条件的,都纷纷设法到青岛、济南、北京去投考 高中。北京路远,去的人自然少,只有我和另外一位 同学决定“进京赶考”。他去的原因是哥哥在北京工 作,我去的原因是姐姐在北京上大学。不过我邀上了 我小学的同学马方同行。赶那么远的路,有个同伴互 相照应,彼此都心里踏实些。
P12-14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