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518657
二、安全战略 / 83国家安全视域下的信息技术领域、潜能与启示:以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为例 / 84国防科技创新: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的先手棋 / 92全球视阈下的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战略 / 94信息战背后的隐形战场 / 101科技与战争视角下国家认知空间安全战略 / 106美国生物科技的发展动向、创新管理与军事潜能:以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为例 / 116武器心理效能:一个心理战研究视域中的盲点 / 124科技创新的文化透视 / 131军民融合:科技兴军的“大棋局” / 162文化、政治与国防科技发展的战略偏差:以苏联载人登月失败为例 / 164中国火器落后于西方的时间节点及原因初探 / 175技术:当代战略研究的阿基米德支点 / 183
三、军事影视 / 189《她》:“她”带来的异化 / 190《机械公敌》:黑暗中的光明 / 192《战狼2》:看中国军事题材影片超越好莱坞 / 195《我的战争》:暴力、人性与历史意识 / 198《奇异博士》:科学、娱乐及新世界观探寻 / 201《比利 “林恩的中场战事》:个体、历史及伊战迷雾 / 204《血战钢锯岭》:战争、杀戮与和平主义悖论 / 209 《天空之眼》:触摸技术与道德之间那条红线 / 213《西部世界》:机器人藐视人类的技术狂妄 / 217《终结者》:人类会被自己创造的机器人毁灭吗? / 221《星球大战》:科幻与意象的空间 / 225《战马》:被机器碾碎的铁蹄 / 228《变人》:冰与火碰撞的技术产物 / 231《全金属外壳》:战争中的冰冷、残酷与荒诞 / 234《2001:太空漫游》: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 / 237《头号玩家》:“绿洲”由谁创造? / 240《升级》:机器反噬的恐惧升级 / 243
四、兵书悦读 / 247《五个人的战争: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好莱坞导演塑造的美国正义之战 / 248《机器崛起:遗失的控制论历史》:人机共生时代的战争变革/ 252《欧洲历史上的战争》:铁砧上锤出来的欧洲 / 264《文明及其内涵》:一种激进的观点 / 267《拼实业:美国是怎样赢得二战的》:美国赢得二战的秘笈 / 271《“一带一路”:中国崛起的天下担当》:以“通天下”实现“平天下” / 276《技术与国际体系变迁:铁路、原子弹与国际政治》:在国际关系与技术哲学研究之间架设桥梁 / 280
五、科苑随笔 / 285经典的魅力、阅读与运用:朱亚宗教授访谈录 / 286珠海航展:公众理解国防的窗口 / 310从“天河”与“三海一核”中国芯看哈军工学术精神与传统 / 315那一刻的相遇是美丽的:追忆刘戟锋恩师二三往事 / 319让哲学为军事变革导航:访著名军事技术哲学专家刘戟锋少将 / 324
后 记 / 344
参考书目 / 345
美国的军事优势是其维系超级大国地位的关键支柱之一,这一优势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作为一支将技术制胜作为军事战略“标识符”的军队,美军十分重视把先进科学技术应用到军事领域,使之成为战斗力生成的倍增器。对此,曾任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的杰里 “迈亚说:“技术领先是美国武装力量的一个标志。”曾任美国防部长卡特也明确表示:“面向未来,我们需要最好的人才、最好的技术和最强的创新力,以维持我们世界领先的战斗力”。美军对科技创新的迷恋,源于对战争实践的直接感知。“科学与战争一直是极其密切地联系着。实际上,除了19世纪的某一时期,我们可以公正地说,大部分重要的技术和科学进展都是海陆军的需要所直接促成的。”科学社会学奠基人贝尔纳的这句名言广为流传。科技创新支撑着军事硬实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对贝尔纳判断的绝好诠释。按许嘉在《美国战略思维研究》中的剖析,一战后,美军特别重视科技创新,陆军从欧洲归来,思考着机关枪和化学战对于陆军的意义;海军在导航、火炮、新型战船设计、潜水艇和鱼雷以及无线电通信方面取得重大进步;骑兵开始发展装甲战术;飞行员则重视空中武器的威力。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军更为重视发挥科学创新的力量,动员了大量科学家参与战争,如诺伯特 “维纳、冯 “诺依曼、万尼瓦尔 “布什等著名科学家都被不同程度卷入战争。其中,万尼瓦尔 “布什在二战期间积极倡导成立的科学研究发展局更是贡献巨大。正是这些科学家的积极参与和推动,美国二战时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所谓“用雷达赢得了战争,用原子弹结束了战争”。这种观点显然是偏颇、站不住脚的,但这种观点却显示出美军对新技术的推崇。作为一个标志,原子弹使能量杀伤类武器在人类战争史上达到物理杀伤力的顶峰,同时也展示了科学应用于战争的无比威力。从此,美国将世界带入了核武器时代,也确立了自身超级核大国的地位。研发原子弹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在于,它使美军更加透彻地认识到了科技创新的价值。万尼瓦尔 “布什适时发布的《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报告就是明证。万尼瓦尔 “布什深深洞察到科技创新对美军优势的支点作用。正因如此,当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美国朝野极为震动,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科技与教育“抢救运动”。美军也在经历阵痛之后成立了DARPA的前身ARPA,大力开展国防科技创新。60年来,从ARPA到DARPA,虽然其研发重点随历史境况不同而不断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它一直站立在技术发展最前沿,成为国防科技新概念的“摇篮”,为美军孵化出诸多尖端武器装备。这些武器装备在近年来美军参与的数场局部战争中频繁亮相,引人关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武器装备只是美国强大的表象”。一个国家真正的军事优势是“深藏于冰山之下的那些看不见的部分”。这些“看不见的部分”之中就包括持续的科技创新因素。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宣称美国仍要维持世界霸权100年,其豪迈话语背后的底气也有科技创新的影子。直到后来美军提出的所谓第三次“抵消战略”,其逻辑依然寄托在科技创新身上。聚焦美军这样一支“迷恋”创新的军队,如果不从历史的视野观察,则很容易被其表面上复杂而炫目的所谓新战略、新理论、新技术障目。科技创新是美国军事优势建立的最重要支点之一,它不仅是美军促进战斗力生成的一种“方法论”,更是美军筹划部队长期建设的一种“价值观”,从认识到实践层面对科技创新的重视,是美军腾飞的“隐形翅膀”,也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难得镜鉴。
青年军事学者石海明总是站在时代前沿,洞察当今世界之变,预测未来社会之势,探讨军事变革之道。此书是其*思考结晶,值得所有关心未来战争、人类走向的人阅读。——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导,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
古今中外,成功的治学之道,无论科技与人文,还是经济、军事与其他,必经两个基本环节:立远大的目标与走正确的路径。——朱亚宗(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导,著名科技哲学与科技史研究专家)
科技、哲学与军事,是国防科技大学战略研究的理论支点。石海明和金宁都是我的学生,我很欣慰看到他们在正确的学术道路上不懈探索。——曾华锋(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导,文理学院院长)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