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8112642
畅销书作者新作,向过时的星座血型性格论宣战,解明**性格心理学成果。
父母的养育态度其实和孩子的性格形成几乎没关系;
亲和力会成为你职业生涯中的负面因素;
自尊心高的人更容易交到朋友;外向的人幸福感也更强……
随着半个世纪以来心理学领域研究的不断进步,曾经被认为是正确的学说和知识都已经遭到了否定。气质理论、占星术、面相学、颅相学、血型性格学、体型性格学、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等已经被历史的尘埃淹没。
那么,性格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性格是怎样产生的,性格会对我们的婚姻、工作和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当今世界上最科学、*的研究成果究竟是怎样的呢?本书将为你一一介绍。
想了解真正科学的性格研究方法和成果?想做一个真正权威的性格评测?敬请翻开本书一试!
序言 另一种性格心理学
前言 围绕“性格”展开的宏伟幻想
第一部分 迄今为止的性格研究
第1章 性格究竟是什么?
集体生活让人们开始关注“性格”
人格、性格、personality有什么区别?
摇摆不定的学会名称
落后于时代的教科书
第2章 伪科学的盛行
古人所谓的气质
星星决定性格——占星术
容貌反应性格——面相学
颅骨形状的秘密——颅相学
血液信仰的后遗症
为什么伪科学信仰总是层出不穷?
心理学的验证会被很多意外的因素影响
如何对研究结果作出评价?
专栏:什么是元分析?
第3章 迈入类型理论的时代
体格能预言精神疾病?
体格与性格真的有关吗?
谢尔顿理论的陷阱在哪里?
谢尔顿的类型理论得到的体型与行为特征之间的关系
谢尔顿理论的衰落
类型理论为什么受到大众的欢迎?
第4章 精神分析理论的流行与退场
弗洛伊德理论
弗洛伊德理论之后的动向
现代精神分析
第5章 特质理论的诞生
维度理论的开端与发展
性格是“特质”的总和
特质有多少种?
什么是大五性格模型?
特质的总和
第二部分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第6章 育儿神话的崩溃
孤立长大的孩子
抚养方式真的很重要?
为什么对抚养方式的研究层出不穷?
第7章 探究遗传的影响力
遗传还是环境?
专栏:数学分解遗传与环境
性格、智力、身体特征的遗传力
专栏:分子心理学真的成立吗?
第三部分 性格的影响力
第8章 自尊与性格
自尊的评测方法
自尊和成绩、人际关系等
自尊会带来什么?
第9章 幸福感从哪里来?
探索主观幸福感的指标
工作、教育、智力
幸福感会遗传吗?
性格特质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幸福的条件
第10章 性格能预测什么?
各种心理测验的预测力
大五人格模型的预测力(一)——生活事件
大五人格模型的预测力(二)——工作
大五人格模型的预测力(三)——社会态度
性格在人生中意味着什么?
后记 接受半个世纪以来心理学的巨大变化
参考文献
序 另一种性格心理学
如果评选一份当下社会流行词语的排行榜,“心理学”一定能在其中名列前茅。书店中,一排排“心理宝典”摆在书架上,每一本都宣称能教给你职场、爱情或人生的制胜法宝;网络上,五花八门的“心理测验”等着你去点击,帮你认识“真正的自己”;电视里,形形色色的“心理专家”在各类节目中侃侃而谈,解惑人生,成为大众追捧的明星。看到这样的局面,作为在高校学习心理学多年的学生,似乎应为自己专业的火爆而感到高兴。然而,实际上更多感受到的却是一种断裂和尴尬,因为大众中流行的“心理学”往往与心理学专业训练的真正内容相去甚远。似乎存在着两种心理学,上面所说的大部分可称之为“江湖派”心理学,而各大高校心理系传授和研究的则可称之为“学院派”心理学,二者在许多方面都截然不同,格格不入。
以性格问题为例,理解多姿多彩的性格现象是江湖派和学院派共同的追求,但它们采取的路数却大相径庭。江湖派的代表如九型人格、性格色彩学,乃至星座性格学、血型性格学,往往致力于提供一套简单易懂且易于套用的性格分类体系;但是,这些体系大多建立在个人感悟和主观判断的基础上,有些甚至诉诸神秘主义。另一方面,学院派的性格心理学经过了早期的思辨阶段,却在实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统计数据为基础建立和检验学说,并逐渐抛弃了性格分类的思路,采用量化的方式来描述性格。
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一种取向一定比另一种更优越,不过在当今社会的“心理学”语境下,江湖派的性格学说因其平易近人的优势而广泛流行,学院派性格学说的影响力却很少能走出大学围墙,非专业人士鲜有了解的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能有一些平衡的声音出现,将学院派的性格研究成果通过通俗的方式介绍给社会大众,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书完成的正是这样一种工作。作者村上宣宽是日本富山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长年致力于科学心理学的普及,出版过多部科普专著。本书第一部分从上古时代的体液说、颅相学等学说开始,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到后弗洛伊德时代的百家争鸣,再到特质理论的兴起和大五人格的一统江湖,对于学院派性格心理学的前世今生进行了完整的回顾;第二部分探讨了性格的成因,主要涉及先天-后天这一对经典矛盾,对于近年来性格遗传学和生理学的前沿进展也有所介绍;第三部分则探讨了性格在自尊、幸福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性格对于各种行为的预测力。可以说,本书的内容涵盖了学院派性格心理学的主要成果及研究现状,可以帮助读者概览这一领域的全貌。
不过还是要先打个预防针:这本书不会送给你理解世事人心的*钥匙,也不会对各类性格问题给出确定的答案。一方面,关于性格的科学研究刚刚起步,许多问题仍然悬而未决,书中的许多结论都有可能在将来被更新。另一方面,性格虽然是人的行为背后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实际上,许多研究表明大量的行为是由情境而非性格所决定的,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的性格密码是不存在的。因此,我建议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不必试图将书中的每一条结论都套用到自己的生活上,而是着重体会一下学院派与江湖派在思路上的不同。学院派以科学自恃,科学的精华不在于最后的结论,而在于得到这些结论的方法;知识会不断进步,科学方法则是这种进步的保证。性格现象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复杂而捉摸不定的,如何以科学的手段对其进行研究,这本身就是一大挑战;二者之间的张力正是推动这门学科成为今日之样貌背后的动力,也是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难能可贵地是,本书用大量篇幅对学院派的方法和思路进行了介绍,相信读者通过阅读,可以获得一种看待性格问题的新视角。
王非
清华大学心理系博士生,果壳网心事鉴定组作者,“心理科学流出版”成员
【文摘一】
孤立长大的孩子
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公元前7世纪时,古埃及国王撒美提修斯(Psymmetichus)因为好奇被遗弃在自然之中的人类是否会说话,便进行了一项实验,将两名幼儿隔离于山中抚养长大。据说,孩子发出的第一个音节是“pang”。之后,国王又凭借自己的权力,陆续地进行过多次类似的原始的实验。这些实验在现代是绝对不能进行的。
然而在现代,因为父母的原因而被遗弃或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的数量却绝不少。18世纪时,人们受到让·雅克·卢梭⑤教育思想的影响,对“自然人”的关心高涨。但是,卢梭只不过是出于社会批判的角度才创造出了抽象的自然人概念。现实中的自然人到底是怎样的人类呢?所谓自然人,在现实中是否真的存在呢?
很可惜,从社会环境之中隔离出来、孤立长大的孩子不可能成为正常的人类。过去人们津津乐道的各种著名案例其实缺乏真实性,这些孩子很有可能是因为本身存在遗传缺陷而被遗弃的。这些特殊的案例中无法将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分离开来,所以并不具备学术价值。
阿韦龙⑥野孩子的故事
1799年,法国的三位渔民在探索法国南部的一片森林时发现了一名男孩。这名男孩约11~12岁,浑身赤裸、肮脏、伤痕累累。尽管男孩试图逃跑,但渔民在他爬树时将他捕获,带回了村庄。男孩表现得像是聋哑人,对试图接近他的人又抓又咬。他的身体不停地摇摆,无法控制排泄,也没法给他穿衣服。野孩子的事情传开后,大家发现,在5年前就已经有关于他在森林里出现的传闻了。
野孩子后来逃走,并在森林中度过了一个冬天,但是之后又被人捕获了。医生菲利普·皮内尔⑦对他进行了诊断。这个孩子的视线无法集中,听觉的敏感度极为匮乏,手脚无法准确地活动,情绪不稳定,会突然大笑或突然爆发,不会说话,所以皮内尔医生诊断他为无法治愈的重度智力迟滞儿童。并判断他是最近被双亲抛弃的。
让·伊塔德(JeanItard)无法认同皮内尔的这个结论。他认为,这名少年靠着吃一切能获得的东西为生,独自生存了至少7年。伊塔德给少年取名为维克多(Victor),花费了5年时间对他进行了热心的教育。
伊塔德的教育目标为:
* 对社会生活产生兴趣;
* 能注意到环境的刺激;
* 学会游戏和文化;
* 学会说话;
* 学会通过绘画和文字等进行交流。
伊塔德将这些复杂的课题分解成多个小阶段,逐步教育维克多。他率先使用了行为分析学这一行为主义技巧。经过5年的教育,维克多获得了巨大进步,但仍然远远没有达到正常人的水平。他只能说很少的几个单词,我们甚至无法确定这些单词在他的概念里是否是作为语言学会的;他虽然能对照顾他的人表现出些许依恋,但却无法用语言表达。
伊塔德的教育以失败告终。然而,他的教育方法对埃杜阿·塞古因(EdouardSeguin)以感觉训练为基础的特殊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特殊教育法又被玛丽亚·蒙台梭利⑧的教育法所继承。
阿韦龙野孩子是否真的存在?我认为,皮内尔的诊断才是正确的,野孩子其实是一个神话。可以推断,维克多是因为智力发育迟滞而遭到遗弃的儿童。根据当时的传闻,这个少年其实是M市里一个名叫D.N.的人的孩子,因为他直到6岁仍然不会说话,所以被父母遗弃。
即使是成年人,独自一个人在森林中生存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所以孩子更不可能独自一人在森林中生存好几年了,可能是有人偷偷给他提供了食物吧。不过,伊塔德的教育虽然以失败告终,却并非毫无建树。如今,伊塔德被认为是特殊教育的创始者。
被狼养大的少女
1920年,在印度发现了两名被狼养大的少女,她们分别被取名为卡玛拉和阿玛拉。据说被发现时,她们完全像狼一样,丝毫没有任何像人类的地方。阿玛拉死于被发现的一年后,而卡玛拉死于9年之后。她们虽然对抚养她们的辛格夫妇产生了依恋感情,但在智力方面却没有丝毫的发展。但是,该事例的真实性仍然值得商榷。狼奶是无法养育人类的婴儿的,并且狼也不可能会去养育婴儿。
辛格牧师留下了详细的记录和照片,但其中存在很多不自然的地方。铃木指出,这些照片拍摄于不同的时间,但拍摄的背景却几乎相同,甚至拍摄角度也相同;据说两个狼孩四肢着地奔跑的速度快到令人追不上,这一点也很奇怪;另外,据说这两个孩子只吃生肉、夜行性、而且会爬树,但狼却是不会爬树的杂食性动物,而且并非夜行性。
也许这对夫妇的确发现了被遗弃在森林中的孩子,但这两个孩子却并不是被狼养大的。那么,为什么辛格牧师要宣称她们是被狼养大的呢?
阿玛拉死亡后的第6年,英国和美国的报纸分别报道了她死亡的消息,之后,前来询问辛格牧师的专业人士便络绎不绝。辛格牧师似乎配合他们的询问,作出了添油加醋的回答。而被狼养大的少女的传说之所以会如此迅速地被传播开来,则是受到了发展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很大影响。
在20世纪上半叶,遗传与环境之争越来越激烈。发展心理学家格塞尔的立场是遗传优先理论,而1929年的同卵双胞胎学习实验貌似肯定了遗传优先理论。这一实验是:在双胞胎出生后46周时,仅对其中的一个孩子进行为期6周的攀登阶梯训练。经过训练的一方能在攀登时在速度上获得微弱的优势。之后,再同时对双方进行2周的训练,再比赛时成绩完全发生逆转。由这个实验产生了准备状态(Readiness)这一概念,即在发育尚未成熟到某种程度之前,学习将无法产生效果。然而,学习轮滑运动时,却是越早开始训练的孩子进步速度越快。这说明学习的课题与身体构造对学习进步的速度影响都很大,遗传优先理论的地位被动摇,格塞尔的双胞胎研究法遭到了其他学者的批判。
当时,华生⑨在美国提出了行为主义学说,心理学界的风头转向了认为环境决定一切的环境优先理论。于是格塞尔认可了辛格牧师的纪录的真实性,并将其作为证明遗传和环境同样会对人产生重大影响的证据。格塞尔认为,这样就能让他再次获得世人的瞩目。他以极大的篇幅将“被狼养大的少女”写入发展心理学的教科书,使这个故事广为流传。
在日本,这个故事还被作为强调环境的重要性的故事,被小学思想品德课本收录。然而,这些被遗弃的孩子很可能本身就在遗传上具有缺陷,更不可能真是被狼养大的。这种虚构的故事真的合适被用于品德教育吗?
被遗弃的姐弟的真实事例
1972年10月,日本某市的一起虐待事件被曝光,分别为6岁和5岁的一对姐弟被人救出。被救出时,他们的身高都只有82公分,体重仅8.5公斤,无法步行,只会用膝盖爬行;姐姐只能说两个单词,而弟弟什么都不会说。两人的智力水平均只达到1岁半的标准。
他们的父亲是当地富裕地主的小儿子,连小学也没好好上过,不会读写汉字。他虽然当过个小官,但是由于懒惰,没有当很长时间,依靠经商赚一点微薄的收入。他毫不压抑其暴力的性格,经常随意虐待孩子。
他们的母亲是个朴素的农村女性,与前夫育有二子,再婚后依然每年怀孕生子,共生育了7个孩子。她通过在家帮人缝缝补补维持家计,弄得身心俱疲,于是逐渐放弃了抚养幼儿的职责。被救出的姐弟是他们第4和第5个孩子。
被虐待的状况是这样的:一家人借住在寺院的庭院里,家长又在庭院的回廊中围出了一个方形小屋,从1971年3月开始,两个孩子就被关在这个屋内。据说姐弟两人出生时,全家就已陷入了极端贫困的状态,经常每天只能吃到一顿饭。姐弟两人出生后的前三个月内还能获得足够的营养,但之后每天就只能吃到一碗粥或一碗面,由于饥饿而营养不良。自从被关进木板搭建的小屋之后,两人的大小便也无人照料,完全被遗弃了。他们在这种几乎完全与母爱以及社会和文化刺激相隔绝的状态中成长,导致了极端的发育迟缓。
心理学家们组成了研究小组,进行了约6年的追踪研究,获得的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姐弟俩被救出后约一周就开始走路了,身高急剧增长,只比同年龄的孩子稍微矮一点。他们的身体运动机能发展也十分顺利。被发现时,他们只长了乳牙,但之后恒牙很快就长出来了。他们与保育员之间迅速建立起了依恋感情,他们缺乏攻击性,对紧张和压力的耐受性很差。
两人的语言学习也进展很快,但是直到他们达到小学四、五年级的年纪时,语法能力仍然停留在五六岁的水平,无法阅读、理解和造出长句或复杂的句子。两人的智力指数在最初只有不到50,后来短暂恢复到90左右,但直到6年后,依然维持在50~60之间。他们兄弟姐妹的智力都正常,所以不可能是遗传缺陷,只可能是初期环境的营养不足导致的。
关于语言的学习,雷纳伯格(Lenneberg)提出了关键期假设(critical periodhypothesis)。他认为在2岁到3岁左右的成熟阶段,语言才开始发展,直到12岁为止。在这一时期内,儿童习得母语。在这一期间如果孩子没有能学习语言,之后的语言学习将十分困难。这是由于神经系统以及脑部构造的变化所决定的。通过对失语症患者的调查发现,4岁到10岁的失语症患者可以重新学习丧失的语言,并完全恢复,但成人失语症的恢复必须基于生理学的恢复,所以丧失的语言无法完全恢复。雷纳伯格认为,这就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
诸多研究证明,鸟类在出生后也存在急速学习进步的“印随(imprinting)”现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生物都存在一段与神经系统的成熟阶段相对应的学习高速进步时期。如果初期环境处于极度不足的状态,则可能给智力及情感的发育带来极大的阻碍。弗洛伊德理论的神奇起源
【文摘二】
弗洛伊德是怎样摸索出精神分析理论的呢?
令人惊讶的是,他的理论仅仅以一例戏剧性堪比小说的病例为基础。精神分析的开端,始于弗洛伊德和布鲁尔④针对歇斯底里症的共同研究。
1880年7月,安娜的父亲罹患重病。安娜废寝忘食地照顾父亲,结果自己的健康状况却不断恶化,产生了衰弱、贫血、厌食、剧烈咳嗽等症状,根本没办法继续照顾父亲了。布罗伊尔认为,她患的是典型的神经性咳嗽。到了12月,安娜又产生了内斜视视觉障碍,不得不卧病在床。然而,她的病情依然不断恶化,产生了右手挛缩、痉挛、麻痹等一系列剧烈的身体异常。同时,她的精神障碍症状也十分明显,伴随间歇性癫痫等意识障碍。白天精神萎靡,总是陷入沉睡难以苏醒。
布鲁尔判断安娜罹患了重症歇斯底里,于是通过催眠疗法,使引发歇斯底里状态产生的情境浮出意识层面,然后与患者谈话,对该情境进行分析,并通过这种方法进行治疗。宣泄(catharsis)理论由此产生。他认为,歇斯底里的背后隐藏着造成心理外伤的经历,只要能令这些经历浮出意识层面,症状自然就会消失。
据说,安娜的症状自1882年开始减轻。布鲁尔认为催眠只能产生暂时的疗效,症状随后还会恢复,并且患者开始对治疗者产生了爱情(移情现象),所以中断了精神分析疗法。不过,弗洛伊德尝试采用自由联想法代替催眠疗法以解决上述问题,最终诞生了独立的精神分析理论。
但是后来汉斯·艾森克详细引用了桑顿(E.M.Thornton)的研究,严厉批判了弗洛伊德的方法。根据医学检查的结果,安娜的父亲所患的是肺结核并发症,在胸膜下方有脓肿。1881年年初,其父进行手术后死亡,而安娜在护理父亲时感染了肺结核,并患上了结核性脑膜炎这种严重的身体疾病,导致了激烈的神经症状,并陷入嗜睡状态。布鲁尔和弗洛伊德将她的病误诊为歇斯底里,并由此构建起精神发泄理论和精神分析法。布鲁尔认为安娜已经痊愈,但事实上,她的症状在治疗结束之后依然持续。
由此可见,两人的病例分析的确存在偏颇之处。精神分析法倾向于将所有精神障碍的病因都归结于欲望,因而忽视了精神障碍的类型,其结果是导致了轻视客观诊断的倾向。当然,从误解和错误的病例分析中仍然是有可能诞生出正确的理论的。但是,这种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