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797519
本书陈氏太极拳精华32式动作要领分步解说,并配有真人示范图,易学易懂,方便领悟。配有陈以斌老师教学视频,扫一扫二维码,即使是零基础的初学者也能练好太极拳。
本书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实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32式太极拳法,修身养性,强身健体。
章 走进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的起源与传承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精髓之缠丝劲
练拳要形、意、气三合为一
太极拳经谱、拳理无极象和太极象
缠丝圈在经络上流转示意图
练拳须知的穴位和经络图 .
第二章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
基本身形
基本手形
基本步形
基本步法
基本腿法
第三章 陈式太极拳精华32式动作详解
第 1 式 太极起式
第 2式 金刚捣碓
第 3式 懒扎衣
第 4式 六封四闭
第 5式 单鞭
第 6式 上三步
第 7式 掩手肱拳
第 8式 金刚捣碓
第 9式 撇身捶
第 10 式 青龙出水
第 11 式 双推掌
第 12 式 三换掌
第 13 式 肘底看拳
第 14 式 倒卷肱
第 15 式 白鹤亮翅
第 16 式 斜行
第 17 式 闪通背
第 18 式 掩手肱拳
第 19 式 六封四闭
第 20 式 单鞭
第 21 式 云手
第 22 式 高探马
第 23 式 十字脚
第 24 式 指裆捶
第 25 式 白猿献果
第 26 式 六封四闭
第 27 式 单鞭
第 28 式 野马分鬃
第 29 式 双摆莲
第 30 式 当头炮
第 31 式 金刚捣碓
第 32 式 太极收式
第四章 陈式太极拳精华 32 式技击运用
第 1 式 太极起式
第 2式 金刚捣碓
第 3式 懒扎衣
第 4式 六封四闭
第 5式 单鞭
第 6式 上三步
第 7式 掩手肱拳
第 8式 金刚捣碓
第 9式 撇身捶
第 10 式 青龙出水
第 11 式 双推掌
第 12 式 三换掌
第 13 式 肘底看拳
第 14 式 倒卷肱
第 15 式 白鹤亮翅
第 16 式 斜行
第 17 式 闪通背
第 18 式 掩手肱拳
第 19 式 六封四闭
第 20 式 单鞭
第 21 式 云手
第 22 式 高探马
第 23 式 十字脚
第 24 式 指裆捶
第 25 式 白猿献果
第 26 式 六封四闭
第 27 式 单鞭
第 28 式 野马分鬃
第 29 式 双摆莲
第 30 式 当头炮
第 31 式 金刚捣碓
第 32 式 太极收式
附录 陈式太极拳行进路线图
陈式太极拳精髓之缠丝劲
什么是缠丝劲
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特有的太极内劲。心神意气、缠绕抽丝是缠丝劲的内涵,表现在外部是形体的螺旋转动。
练太极拳必须明白缠丝劲,不明白缠丝劲就是不明白太极拳。
缠丝劲,柔时,缠住何处何处粘,难进难退; 刚时,触到哪里哪里击,缠绕诸靠我皆依。由此足以见得,陈式太极拳的刚柔内劲,是通过缠丝劲体现出来的。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缠丝运动顺应天地万物循环不息的自然法则。正所谓“缠丝法,默行乾坤不息之螺旋线,循环无端,神妙可物”。物体运动离不开缠丝运动,但隐显不同、强弱有别。
缠丝劲全身无一处不缠,且又以躯体缠绕为要。上肢双臂如同“拧麻花”一般,下肢双腿又像“拧 螺丝”一样,但都以身躯缠绕为总则。如果胸腹部位没有折叠,腰脊不缠绕,那么,上下四肢的缠绕就失去了根本意义。
不管是里缠、外缠,还是顺缠、逆缠,都要遵循“由内及外,顺逆匀称”的原则。里缠外缠是核心,由内及外,从中而发,内外缠绕联合。显现在外,呈螺旋运动;隐藏于内是缠丝运行;里缠为体,是心神意气;外缠为用,是筋皮肉骨。二者合为一体,螺旋抽丝般,故为缠丝劲。
其中,顺缠逆缠是总的缠丝法,方向有上下缠、前后缠、左右缠、进退缠、正斜缠,也就是一顺一逆或双顺双逆。它的关键在于均衡、对称、协调,无所偏倚,阴阳得中,虽有主客的分别,但始终保持一气均平,这样才能保证在练拳时运用自如。
在顺逆缠丝的基础上,至少要有三对方位缠丝结合进行运动。练拳时,若感觉动作不得劲,便可在不顺遂处挪动腰腿,以求得顺。所以,掌握了缠丝,就是掌握了自我纠正的工具。
例如,“白鹤亮翅”这一拳式的缠丝为一顺一逆,是架子内比较多的缠丝,方位分别为上下、左右、里外。左手是向里、向下的逆缠丝,右手则是向外、向上的顺缠丝,二者相合便形成一个“左逆右顺分掤圈”。
顺逆缠丝的外延表述是:在手,则凡由小指侧经过手心向拇指侧方向旋转,同时肘关节由外向里合即沉肩坠肘为顺缠;凡由拇指侧经过手心向小指侧方向旋转,同时肘关节由里向外开(非抬肘)即松肩开肘为逆缠。在腿,则凡腿向外旋转为顺缠;凡腿向里旋转为逆缠;两腿缠丝皆为一顺一逆。在身,则胸腹相合为顺缠(气归丹田);胸腹相开为逆缠(气自丹田出);身躯缠丝即胸腹腰脊皆缠丝。
陈式太极拳之螺旋缠丝法
螺旋缠丝的方法,即运行中气的方法。中气,气由中而发,不偏不倚,贯通于脊骨、四肢骨髓之中。缠丝时,思想意念 集中,气沉于丹田,通达三节,贯注九窍,缠绕十八球,入于骨髓,出于骨缝,充于肌肤,复而归于丹田。天长日久,如此缠绕不息,循环不已,自然形成刚柔并济的缠丝劲。通俗地讲,就是以心意集中于螺旋缠丝,内气缠绕于肌肤之中,中气贯通于骨髓之中,即为缠丝劲。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