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90281丛书名: 杜威研究在中国系列
五四运动前夕,美国教育家杜威博士应北京大学、江苏省教育会等单位的邀请来中国讲学。1919 年 5 月自日本抵上海,1921 年 7 月离北京回国。
《杜威在华学谱》以时间为序,搜集整理了杜威在华两年间的日程安排、重要事件文字记录,包括杜威对当时发生的大量的中国现象、事件和运动的理解、评论等。
丛书序
自序
1919年
1920年
1921年
附录:杜威系列演讲时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丛书序
19世纪末,传统西方哲学受到严重挑战,哲学家们不约而同地努力为哲学寻找新的出路。在罗蒂的眼里,杜威、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无疑是这一努力的杰出代表。而与后两位哲学家相比,杜威的优点更为突出。如果说实践、社会、历史是新哲学的核心关怀的话,那么它们在杜威哲学那里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不仅如此,杜威哲学还可导出科学和民主的观念。要走出西方哲学的困境,杜威可为我们提供最好的思想资源。
但罗蒂或许遗忘了,早在杜威之前约半个世纪,受黑格尔的影响,马克思便已经开启了新哲学的路径。在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型的过程中,马克思走在了时代的最前沿。
他是杜威的先驱和同道。毋庸讳言,在马克思和杜威之间存在着分歧,其中一些甚至相当尖锐。但尽管如此,我们不应模糊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这些分歧与他们共同的哲学目标相比,是次要的、枝节性的。当代另一位美国著名哲学家韦斯特曾经有言:“杜威就是美国的黑格尔和马克思!”
韦斯特:《美国人对哲学的逃避》,董山民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97页。
许多人已经注意到,在诸多西方哲学流派中,杜威的实用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最具亲和性。杜威曾被西方学者称作“孔子第二”,怀特海明确说道:“如果你想了解孔子,去读杜威;如果你想了解杜威,去读孔子。”
《当代美国学者看杜威》,王成兵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8页。
杜威伦理学的哲学立场、知行合一的哲学方法、非二元论的哲学思维方式等等,无不显示出与传统中国哲学的意趣相投。愈做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愈为中国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寻找出路,杜威哲学愈值得关注。
与众多西方哲学家不同,杜威不是书斋型学者。他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现实,他的哲学影响波及众多领域,直接参与了对美国思想文化的塑造:无论是作为哲学分支的形而上学、伦理学、知识论,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宗教学、历史学、文学批评等等,无不渗透了杜威的影响。可以说,了解杜威是打开美国之门、了解美国社会以及思想文化最好的钥匙。
一百年前,杜威的来访曾在中国思想学术界激起一阵不小的波澜,自那以后,杜威在中国命运坎坷,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才终于逐渐获得它应有的学术尊严。几乎是同时或稍早一些时候,杜威在西方学术界也重新受到青睐;随着美国人对杜威研究兴趣的复活,欧洲大陆的学术界也开始将“实用主义”从一个贬义词变成了褒义词。人们终于看到,杜威哲学不但没有成为历史,相反,它仿佛等在前方,为当代许多重要的哲学争论提供独特的启示。
有关杜威哲学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杜威研究在中国”系列的问世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是一个信号,标志着中国学者的杜威研究工作进升到了全面展开的阶段。继《杜威全集》(39卷)、《杜威选集》(6卷)以及《杜威著作精选系列》(12种)的翻译、出版之后,关于杜威哲学的全面研究已经水到渠成。
由于诸多原因,在我国学术界,杜威哲学研究存在着巨大的断层。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里,在学术研究的视野中,杜威完全消失了。只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这一研究才逐渐陆陆续续地展开,但长期积淀下来的偏见如此之深,要彻底改变一些人对杜威哲学的偏见,还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由“复旦大学杜威中心”组织编写的“杜威研究在中国”系列只是开了个头,我们期待着学术界的跟进,相信更多的成果将会不断涌现。
“复旦大学杜威中心”一直致力于对杜威乃至整个美国哲学的翻译和研究,致力于为这一研究提供优质的学术平台。我们热切期待各方朋友的加入,共同努力,将杜威研究工作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是我国出版杜威翻译及研究作品的重镇,对于杜威的翻译研究始终如一地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朱华华编辑为这套丛书付出了非常高效而艰苦的努力,对此,我们深表感谢!
复旦大学杜威中心:刘放桐 陈亚军
2019年4月30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